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华严原人论解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

华严原人论解 圆觉 15034 2024-05-22 11:12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

  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圆觉述

  △第二释第二斥偏浅分三初标牒章门。

  二斥偏浅(习佛不了义经者)。

  偏浅之义如下文自释。

  △二标列五教二初标。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

  △後列。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此五种教圭峯约义分判由所被机有五乘之异故能被教有此五种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四菩萨乘五佛乘(此依华严二地及圆觉弥勒章意从所求法以立乘名耳)今合声闻缘觉而开菩萨故立此五若依法相宗说五种种性者一声闻乘性二缘觉乘性三菩萨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就不定中复有四类一声闻菩萨性二缘觉菩萨性三声闻缘觉性四声闻缘觉菩萨性其无性者谓总无前三乘种性今人天教收彼无性小乘教收彼声闻缘觉二性後三教收彼菩萨性其不定性中间三教摄之若依贤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当此三四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当此第五良以贤首後三皆约一乘故圭峯合之贤首约同教别教历位无位开成三异而彼始教双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尽大乘法理故合为初(初即始也)圭峯依西域仍为二或开或合各有攸当不可一准万松老师於此论中立九对十八重总该贤首圭峯二种五教之义一苦乐对(以三途对人天)二人天对(以人对天)三定散对(欲界为散上二为定)四色空对(以四禅对四空)五凡圣对(前四皆凡後三乘圣)六大小对(声闻缘觉小始教去皆大)七始终对(法相为始法性为终)八顿渐对(始终历位顿教不立)九偏圆对(贤首前四皆偏华严独为圆教)是则於贤首小教中曲开前五对收此论义可谓辞简而理尽矣。

  △三正释自四初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初中复四今初牒名。

  一人天教者。

  △二叙彼立义三初总明大意。

  佛为初心人旦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初心人者所被机也对後三乘故曰初心一向方便故云且说三世业报者谓过去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报故曰三世业即能招之因报即所招之果然业与报皆通善恶故曰善恶因果如下广明。

  △二别叙二初叙恶因果。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言十恶者谓身三杀盗婬语四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邪见言上品者泛说善恶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且如杀生杀人为上杀畜为中蚊蚋为下不杀反此谓不杀人为上不杀蚊蚋为下二约心不论善恶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庸庸为中三约时若善若恶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为下言地狱等者梵云捺洛迦此云苦器即众生受苦之器也今言地狱约义立名有云地者底也狱者局也地下有狱故名地狱总有四类谓八热八寒近边孤独言八热者一曰等活谓刀劒剉斩成千万段以叉拨聚唱言活活彼即便活活已复斩斩已复活故曰等活以四王天寿五百年为一日一夜如是积数至五百岁二曰众合众山四合碎罪人身犹如微尘以忉利天寿一千年为一日一夜积此岁月寿一千岁三曰黑绳如世解木绳抨锯解以夜摩天二千年寿为一日一夜寿二千岁四曰号叫以兜率天寿四千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五大号叫以化乐天八千年寿为一昼夜寿八千岁六曰炎热以他化天一万六千年寿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七曰极炎热寿半中劫谓从人寿八万四千岁等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名半中劫为此狱寿八曰阿鼻此云无间有五义故立无间名一者作业无间约治罚说二者受报无间约果报说三者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者寿命无间无中夭故五者身量无间谓众生自业各各自见身满狱中间无空处故曰无间此狱寿命一增减劫言八寒者正云遏部昙此翻为疱寒苦触身如疮疱故二曰疱裂身冻裂故(此二皆约苦相立名)三蝎螫沾四虎虎几五吓吓几(此三约受苦声立名)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寒苦触身变如是色)然此八寒寿量二说不同依俱舍说比前更长若准瑜伽说八寒寿量较於八热次第减半如按部陀减於等活之半乃至大红莲华较阿鼻亦尔依此则是八寒轻於八热也三近边狱者八热四门各有四狱一曰煻煨沸灰齐膝下足焦烂举足如故二曰屍粪粪泥齐膝中有毒虫下足食尽举足还复三曰锋刃刀劒等刃布为道路履则割伤四曰灰河沸热灰汁或煑或煎皮肉溃烂四孤独狱者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旷野城隍等处依瑜伽说近边孤独寿命不定随业长短言饿鬼者谓长受饥饿故曰饿鬼轻重不同凡有九类以人间二十日为一日一夜彼还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寿五百岁上依俱舍有云鬼趣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言畜生者畜者养也人所畜养如牛马犬豕之类此名则局或云傍生傍行而生通一切飞走之类此名则宽别而言之羽毛鳞介蠢蠕飞潜其类繁广於中最福德者如龙及金翅皆通四生然畜趣寿命长短不定极长者寿一中劫广如别章(此依圭峯行愿章引)今言中品饿鬼下品畜生者圭峯依杂集等论故作此配若依华严二地则以畜生为中饿鬼为下清凉引正法念处经会云然此三途各有边正正者为重边者为轻正鬼望边畜则鬼重畜轻正畜望边鬼则畜重鬼轻。

  △後明善因果三初人乘。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土蕃散手而埀皆为礼也)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婬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噉酒肉神气清洁益於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次天乘。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後结门。

  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现报生报後报)。

  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等是善因人天等是善果於中分二初人乘言且类者即比类世谓世俗通西域此方不但周孔说五常也言五常者谓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所常行造次颠沛不容离故(注中别会两方世教以显大同亦潜通妨难恐人疑云佛出天竺彼国世教仪式或殊那言类此五常即应是佛教仿傚孔老作是附会故为此通云云又龙树释摩诃衍论引道品经此方所无立四法藏一补特伽罗藏经云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信藏并声闻藏及菩萨藏大觉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渐次转胜次第之法故○言天竺者[葸-十+夕]岭之西有五天竺谓成劫之时光音天人下生於此故受天名梵云印土或云身毒讹略云竺言世教者谓国王治世之教也西域有佛法处依佛法治国如金光明有王法正论品又轮王以十善化世遵古佛遗教也言仪式虽殊者如正朔衣冠之类随方或殊言惩恶劝善无别者谓与此方大同言亦不离仁等者德行虽多举其大纲不出此五於斯可见天下之理至当归一圣人之心若合符节非周孔特为斯民而创式也亦非如来仿傚此方而设教也例如已下举土蕃与中国礼异以况天竺与震旦亦然略举礼之一端以例仁义之四是知诸国礼乐互有不同当论其心勿责其事或者封於一隅互相诮讶岂通论哉)。

  令持五戒者若翻前十恶此合云十善故华严二地中说十善通五乘谓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於律仪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异开合随宜其犹大乘六度十度耳(注不杀是仁者下注家以五戒会五常以义同故明教大师云一曰不杀谓当爱生不可以己辄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云杀一无罪非仁也故以不杀为仁二不盗者谓不义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三曰不婬谓不乱非其匹偶也而礼别尊[(白-日+田)/廾]故同不婬四不妄语者谓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无反覆故同不妄五不饮啖者由饮啖故心神浊乱情虑痴狂害於智也故不饮啖智思清洁也然於余说但云不饮圭峯加不啖肉当有所据或方劝人以为止杀之渐也释此五戒全依明教然此五戒依律仪中复有支持具阙之异五皆能持名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为支阙尽形寿持名为持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为持阙支时相望应有四句具阙之义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满分优婆塞夷梵云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夷女声也於此五中不杀阙故虽得人身多病短命不盗阙故资财乏少不婬阙故无好眷属不妄阙故言无人受不饮阙故诸情暗钝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谓杀盗等体性是罪故曰性戒饮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饮酒乱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

  言得免三途者所离恶也生人道者所感果也然五戒十善皆依师受三归言下得此戒体或先受三归後受五戒十戒未有不归三宝而得戒者由归佛故不堕地狱归法故不堕饿鬼归僧故不堕傍生今言得免三途葢三归之力也以受五戒必先三归故略不言。

  修上品十善者此有二意一者对前五戒为下故曰上品上品即十善也二者影略以明人中十善为下(前不言者含五戒中)故以天中为上品上品之十善拣下品故又於天中十善是总施等为别谓修十善与散心俱兼行施等生六欲天与定心俱生上二界言十善者杀盗婬妄与五戒同五不绮语谓不饰非言六不两舌谓语不背面七不恶口言必善顺八不贪爱谓心常知足於有有具不生染着九不瞋恚谓不以忿恨宿於心十不邪见谓心见正直无诳无谄此後六戒诸教标列或小异同皆不相违又有一经中合语四为三谓不诽谤不欺诳不妄语加不饮酒食肉为四华严於语四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为次此约重轻为先後也嵩公辅教编列意三为嫉恚痴(故前释贪别依唯识)璎珞梵网唯局大乘故此不会然其意三得为业道者清凉大疏依瑜伽释云贪若未决但名烦恼决即名业嗔痴亦然故意三中要具五缘方成业道言五缘者一事(泛言他物他所摄故)二体(所贪物体即金银财宝等)三差别於中有三一不求(始欲名求即他物想)二不愿(希得属己即是乐欲)三不贪(终起夺想为贪)於差别中前二方便後一究竟并前事体即是五缘於此五中若阙究竟但名烦恼善恶相反成业例然。

  言及施戒者谓持十善时又广行惠施故感欲天衣食自然宫殿随身眷属围绕如是果报由布施故天人寿长由持戒故然前云十善此又云戒者此或是近住戒或出家戒等如报恩经中说有一日一夜持近住戒或沙弥戒比丘戒等故别言之而言等者即等取忍进定或余善法谓供养三宝孝顺父母修八福田等但十善为正因余皆助因而是有漏心修故不免轮回非如菩萨通无漏者言生六欲天等者泛言天者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得名总为三界别为二十八天谓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言欲界者谓饮食睡眠男女情爱故名欲界言六天者一曰四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阴阳如人世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以相抱为阴阳三炎摩天此云时分以莲华开合为昼夜故曰时分寿二千岁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以身相近为阴阳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於所受乐常知足故居处倍前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以执手为阴阳五化乐天谓随心意乐自化乐具还自受用故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以相熟视为阴阳六他化自在天谓他化乐具自得受用故寿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以暂瞬目为阴阳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言修四禅八定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法苑章云静者性离嚣尘沉浮等障虑者专心一志筹度境门然诸无色定有静无虑纯定心故欲界等持有虑无静多散动故唯色界中静虑均平故得此名言四禅者一有寻有伺静虑寻伺亦名觉观对治欲界恶不善法故然寻约麤相伺约细相二无寻无伺静虑离前初禅觉观之心生欢喜故三离喜静虑离前二禅喜心忧喜双忘住於乐受故四离喜乐静虑离前三禅喜乐苦乐双忘故言八定者四禅之後加无色四空定谓一者空无边处定前色界中所有色想今皆超越住无边空处故二色无边处定前色与空皆不离识今皆超越唯住无边识故三无所有处定前有识可住今识亦不可得若心若境皆无所有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能离心识之想今亦无故此与四禅俱名定者以四禅中有一分定义故得定名言生色无色界者由修四禅得生色界谓有五蕴色身故名色界言无色者谓无麤色蕴但有四蕴心及心所依定而住名无色界(注题中下通妨恐有难云此既具明五趣何故题中但标原人不言天等注先牒难界地不同下正答应云界趣不同或笔悞耳三途人天类趣各别欲色无色依地有殊言见闻不及者天堂地狱鬼趣孔老不谈俗眼不见故云尔也凡俗已下约所对机言尚不知末者且以天为本人畜为末者世人但知人畜草木依天所生不知人畜从自业招妄谓天生是不知末况能知彼天等果为何物纵若说者不过但云清气上升高明悠久无声无臭以为至极更不信有佛教所说能尽天地之实者故曰况肯穷本岂复能知空生大觉如海一沤者乎故对下结意此二句出立题意今叙下出此文意○故名一句结门可知注中然业有下辨业报差别业以造作为义然体有假实身语是假思是实体然思有三种谓审虑决定动发正取动发方成业道谓动身思是身之实发语思是语之实审决二思但是方便意业有无如法苑章辨注一恶者便前三品十恶是二善者即前五戒十善等是三不动业者即前四禅八定对欲界散动得不动名言报亦有三时等者报以酧因为义现报者现在作善作恶现身受报如服狼虎药立时见効此约极猛利心作业故得现报如瑠璃王诛灭释种生陷阿鼻法照和尚专念弥陀生归极乐更不历中有身也二生报者今生作业来生受报如今岁种麦来岁收刈三後报者今生作业隔生方受如负二人债强者先牵善轻恶重则先受恶报恶轻善重则先受善报则以後受者为後报也此约善恶间杂复由轻重分先後耳余经论说此三之外复有不定报对时料拣复有四句谓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等)。

  △三总结。

  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业为身本者但知此身从业所招而更不推业从何来良由根钝未能穷究此如西方宿作论师所计彼见今世作善而现身受苦作恶受乐便作是思若由士夫现在所作即应颠倒当知由彼宿世业行是故今世作善能坏宿业宿业既尽即得涅盘等。

  △三就彼诘难二初总诘造受。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

  彼应答云不过是我身心能造故。

  △後蹑迹申难於中二初身心各别难於中又二初难身二初牒彼所立。

  若是眼耳手足能造业者。

  应再诘云汝言身心能造者且汝能造之身不过眼耳手足等而已若此(云云)者牒彼所立。

  △後正设难。

  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宛然者谓分明之义此以现在例过去也由彼不了身等是假执为实能造故招此难。

  △後难心二初总难二初按定。

  若言心作。

  △後正难。

  何者是心。

  因前难身彼辞理屈遂别执心故今诘云汝所言心何者是耶然佛教说心凡有四种一肉团心五藏中火也二缘虑心通八种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集起心唯赖耶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坚实心即如来藏性是也今人天机不知後三故招此难此与世俗言心大同。

  △後别诘二初肉心二初正难。

  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於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

  言有质者以肉团心属色法故但是心等所依无实作用言如何速入眼耳等者然佛说第六意识有二义用一与五识俱行如眼缘色时意亦缘色分别皂白起殊胜解耳缘声等例亦如之二不与五俱名独头意如前五不缘境时内自思等今人天教不知缘外境者是意识作用执以为心故招此难。

  △後结难。

  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碍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显肉团心无作用也如其有用肺等应然则诸已死应能缘虑。

  △後破执情虑二初牒彼救词。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

  恐彼救云心能喜怒爱恶发动身口故能造业此乃认情为心不知喜怒等但是意识心所法也。

  △後以理诘责。

  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乍起乍灭者谓对顺情境则喜则爱对违情境则怒则恶境来则起境去则灭殊不知心体常恒本无起灭若境去心无心即断灭谁为主宰而作业也。

  △二身心相合难二初先难二初牒彼救词。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心能造业者。

  亦蹑前转破也由前身心别破彼遂立身心相合义应先救云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我心总合能造故此牒云设作此说者。

  △後蹑迹正诘。

  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

  纵言身心相合则身死心灭谁受报耶若许心不灭则无此难。

  △後遮彼转救四初牒彼救词。

  若言死後更有身者。

  △二正申难。

  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乐。

  恐彼救云前身虽死仍有後身前身造业後身受报复有何过岂有下难意谓若心不威自作自受属於一人於理则可汝今既报身心俱灭则後身心非前身心不应彼作而令此受其犹前官枉法後官被黜安有此理。

  △三结成违理。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

  言修福屈甚者谓现身修福而由前身所造恶故令现受苦如现职官清廉有德而以前官枉滥之罪加之不亦冤乎造罪幸甚者今世行恶之人而以前世善故得享其福如现职赃滥而以前官清廉之功赏之不亦幸乎盖不应得而得故曰幸也甚谓过甚。

  △四结责。

  如何神理如此无道。

  神理者即业理也业由心造故得名神业理至公必不如此枉滥但自彼宗不能深究率情而论故似枉也。

  △四结显未了。

  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既信业报则胜前儒老唯执自然气命等故致虽言但不知业由心造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故云不达身本也前後论意皆蹑迹相破如此人天宗於业报业报即是儒道所迷故但举业报足破之矣未达色心从缘等是此教所迷即以小乘复为能破。

  △二释小乘教四初牒名。

  二小乘教者。

  乘以运载为义谓依因缘教悟生空理修自利行取灰断果运载众生出於三界故名曰乘不求大果阙於利他故名曰小小之乘故拣大得名此以大乘贬他立号故尔。

  △二正明彼教宗三初总显因缘三初明缘生果。

  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

  形骸之色拣外四大思虑之心即意识也此之色心即缘生果。

  △二明生灭相二初法。

  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

  △後喻。

  如水涓涓如灯焰焰。

  言无始者拣於外宗有初始故又但知今世而已因缘力者出生灭所以由内六识为所熏三毒为能熏起惑造业为能招因缘念念生灭者此之身心既是有为之法故有四相迁流前前念灭後後念生相续无穷者谓後後续於前前不断绝故如水下举此二喻以显生灭之相涓涓点滴流注不断而前前非後後如灯焦炷前焰非後焰虽前後不同不妨相续无始至今。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身心假合者互相资持如束芦故谓身心为二而不相离故言似一前後生灭而恒相续故曰似常。

  △二别明染净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执。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

  凡愚不觉者无明覆故执之为我者即我执俱生。

  △二因执起惑。

  实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害我)痴(非理计校)等三毒。

  实此我故者即我执分别宝者爱重义故即起已下因执起惑由我执故生烦恼障烦恼障品虽复有多三毒胜故贪者成唯识云於有有具染着为性於顺情境起爱着故嗔者於苦苦具憎恚为性注意可了圆觉又云由於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痴者於诸理事迷暗为性由痴覆故於逆顺境不能了达遂起贪嗔言三毒者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丧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因惑作业。

  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击者熏动义即以三毒为能熏意识为所熏如风击静水以成波浪言发动身口造一切业者即前十恶等。

  △四因业感果二初总示二初二报差别。

  业成难迯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

  此报有二谓五道等身为正报三界九地为依报由造十恶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乐故云受五道等(注云别业所感者人天造受不同故)三界胜劣者如以欲界望色界则色界为胜欲界为劣以四王望忉利则忉利为胜四王为劣(注云共业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名曰共)。

  △後三道不断。

  於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金刚经疏序云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经论呼人为数取趣谓数数起惑造业受报故中论染染者品云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缘起於三业三业因缘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证此可知。

  △後别显果相二初明二报无穷。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

  (△注明四劫状二初广叙成劫三初蹑前标举)。

  (从空初成世界者)。

  (△二正引俱舍四初总明器界成立始)。

  (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再〕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刚界)。

  (△二别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示)。

  (次第金藏云布〔再〕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梨醎海外轮围)。

  (△後结二初处)。

  (方名器界立)。

  (△後时)。

  (时经一增减)。

  (△三辨正报成义)。

  (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有地饼林藤後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

  (△四总结时数)。

  (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

  (△三会外宗三初总会四初标举)。

  (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无之道)。

  (△二辨异)。

  (然道体寂照灵通不是虚无)。

  (△三纵夺会释)。

  (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

  (△四结)。

  (故指空界为道)。

  (△二别会三初合一气)。

  (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再〕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记三才)。

  (梵王界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备矣)。

  (△三合万物二初正会)。

  (地饼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也)。

  (△後结示)。

  (此当三皇已前穴居野处未有火化等)。

  (△三遣疑二初明错谬异说)。

  (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後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着作种种异说)。

  (△後重释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後略辨余三三初住)。

  (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

  (△二坏)。

  (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後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三灾)。

  (△三空)。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空中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後结无穷二初法。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

  △後喻。

  如汲井轮。

  (△注二初对世教辨优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虗无混沌一气等名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後结功超胜)。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

  五蕴初起曰生蕴熟衰变曰老四大增损为病五蕴灭坏为死上释前别业所感界则下释前共业所感界缘辨果曰成暂有所依曰住三灾变灭为坏荡然无物曰空生死相续成坏相仍循还无穷法尔如是(注中别明世界成住坏空之状於中先广叙成劫初句蹑前标举颂曰下正引俱舍颂也空界者前界坏劫之後第二十空劫也又此空界即空轮也梵语洛叉此云亿谓此风轮厚十六亿阿毗昙论云世界空二十劫後将成之时乃有毗岚风鼓之以为风轮最居其下厚九亿六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虽数量小有不同大抵皆同风轮居下也风力大故金刚不坏此名一句结风名也此风有持界之用持界即风持业可知言光音金藏云至始作金刚界等者金藏即云之名云色如金注水无穷故曰金藏云升至光音天也遏止绝也若无风止水注无穷北山云大云升空降雨如轴积彼风轮之上结为水轮水轮最上坚凝为金如乳停膜是为金轮俱舍云水轮厚八洛叉又因本经云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大风吹转此水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轮厚三洛叉二万由旬论中引颂十一洛叉者通取水轮八洛叉及金轮三洛叉故成十一也此意明金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最在下金轮最在上○次第金藏云下此明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轮既成雨自空飞注金轮上彼注云雨满如车轴昼夜不息犹如河泻○先成梵王界至滑水成者谓风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次第先成色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须弥七金等一句在清浊之间忉利居须弥顶四王居须弥之半故但举须弥则二天可知矣七金者一踰健陀罗山此云持双二伊沙駄罗山此云持轴三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四苏达黎舍那山此云善见五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六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七尼民达罗山此云鱼名此七皆金所成故曰七金须弥居中七金绕之滓浊为山地者滓淀也谓稠泥之属结为土〔后〕诸山及平地也四洲即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此四居须弥四畔咸海之中盖汀渚之谓故曰四洲泥犂即地狱名也言咸海者即四洲所依之海其水味咸拣七金山间香海故外轮围者即銕围山在咸海外此等皆前滓浊所成○方名下二句总结上句结处下句结时此总明一大化佛所王一三千界同时成立○言一增减者谓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十岁时名曰减劫复从十岁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曰增劫先减後增合云减增以顺文故但曰增减齐此时量名一增减谓器界成立经尔许时也乃至已下辨正报成义引俱舍等文言二禅等者谓光音天人受天福尽当堕人中此时下生身有光明飞行自在喜乐为食意生化身是时大海乍增乍减开川原路水所减处有地肥出如细蜂蜜香色美味复生地皮亦名地饼地味尽已复生林藤人皆食之因贪食故遂失神通光明亦灭世间黑暗菩萨慈悲现作日月星辰照耀起世经云宝意菩萨作日天子宝吉祥菩萨作月天子宝光菩萨作星宫天子林藤灭已後生秔稻朝割暮生由食米故遂有便利分男女形爱欲滋彰人又乃具竞割稻谷畜积自供强弱相凌无能制者集众相议立一智者为土田主众共给之主不能独治故求臣佐等言种种差别者即宫室城郭舟车服用之类经十九劫人理方全兼前下总结时数具如俱舍等论及慈恩劫章颂说议曰下会释外宗所以会者以佛教说从空劫次第有天地万物而儒老亦以从虗无太极等渐生天地人等二宗所说为同为异故须会释以决疑情今初正会议曰者论主评也空界劫中至虗无之道一句正标举亦牒外人疑辞也恐人疑云佛教空劫将非老氏所谓虗无之道乎以虗无之言同空义故亦先天地生似同其时今论意云粗说似同故云尔也然道体下明究实则异谓佛教说空劫对成住坏一向是空非真空妙有之空也道之为物至妙虗通不属空有若以空为道非真道也老氏下纵夺会释先夺以显异详老氏意未必定指空劫为虗无但彼先天地生及道生一等语似当其时恐後人不了便指空劫遂成执着故曰迷之然空劫约时虗无约道体岂得同耶或权设下纵成显同其实道非空有不妨在空同空在有同有今老氏约道在天地先故曰虗无又欲救人之弊以世人着有故老氏云大道虗无曷尝有哉故曰务绝人欲人欲者即着有之见如道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等是也又初章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岂非务绝人欲之谓耶空界中大风即一气者此风即前持界风是风轮也混沌即阴阳未分老氏谓之冲气也故彼下引彼文证言道动出冲和之气故曰道生一也金藏云下会儒门五运之说雨下不流者即前云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论以此为阴气则以金藏云为阳气也即前一气至此转为阴阳虽为阴阳而尚未分散故曰相合犹属一也梵王界下别配三才寻前论文会释可了而论以天地为二三才为三者盖论主高悟与明皇义异可以意得不必守文地饼云云其义易了若会儒宗者梵王已下即太极生两仪地饼已下即四象生八卦等言三皇已前者然依世典说三皇有二顼公纪年缉事引古今说云混沌初分清气上升浊气下沈此时有盘古出治一万八千岁盘古死後形分为物象遂有山川草木日月云雷等自此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此名前三皇各治万八千岁次有巢氏燧人氏此後方有伏牺神农黄帝为後三皇伏牺画八卦造书契神农作耒耜以播种百谷尝药草以愈众疾黄帝制宫室衣服舟车器用定婚嫁丧制之礼等而上古之时茹毛饮血穴居野处人畜无别自有巢氏出教民夏居橹巢冬居茔窟方变穴居野处之风燧人氏兴钻燧出火民始熟食故曰三皇已前至火化等但以其时下遣疑恐有疑云孔老所说与佛教既同何故此方不说四轮及光音天人下生而说盘古等耶故论释云此方上古之时既无文字可考所以不得其详今但据老氏道生一等语及太极五运之说有与佛教略相似理故为会之佛教下重释二教不同所以纵此方有说才肇兴之事不过但知四海九州之内而已而前俱舍等经论所说乃通叙化佛所王之境言三千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释各一千说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言不局大唐者论主且约当时云尔即目震旦国也如仁王等经论说此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二千中国十万小国而震旦不在十六之数故知前会儒老且欲接此方之机耳其实内外不得全同然庄子云无极之外复有无极又云六合外圣人存而不论盖以时机未达故孔老存而不言而大雄之化普被三千徧该五性其教网恢张不得不尔然此三千尚约小教方之华藏不啻毫末之於大空尔○住者下略辨余三住劫可知坏劫中言前十九增减坏有情者谓於一减劫末人寿三十岁时饥馑劫起七年七月七日由浸风吹起其方所令时节失度五谷不成故致饥馑人寿二十岁时疾疫劫起由恶鬼神损害於人七月七日而止人寿十岁时刀兵劫起草木皆化刀杖互相杀害唯以刀杖而自庄严七日七夜而止当时世界应无有情此据小教所说云尔言後一增减坏器界者初火灾起坏及初禅由七日轮起於空时大地须弥皆发火焰俱时洞然以其热故吸下水轮水如酥油一切皆尽七度火灾之後有水灾起坏及二禅七度水灾之後有风灾起坏及三禅故论结云能坏者是火水风等三灾空劫可知问彼时既空谁复知其劫数耶答以他界住劫较之可知言劫劫下结无穷上三句法说下一句喻明注中形对世教以辨优劣文相易了故知下结功超胜言浅浅之教者後四教相望前前浅後後深此乃浅中之浅尔若对人天则亦次深然不对彼以人天教未出三界故)。

  △五结示二初明轮回所以。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後释无我二初标牒。

  不是我者。

  △後正释。

  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应先问云何故生死轮回不绝答云都由不了云云所以起惑造业生死轮回问何故不是我论牒云不是我者谓此下释圆觉云众生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不了妄计为我离色心外谁是我者。

  △後净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麤析三初标。

  今推寻分析。

  △二释。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之四。

  承前起由前云不是我者本因色心和合成故外人问云色心和合即是我身那言不是答妄情执着则似有之观智分析则知本无良以愚法声闻不了即色明空要须假想慧数析法方知是空故云推寻分析也色有等者色以质碍为相然色通形显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地水火风名为四大此之四法周徧一切有为法中故名曰大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淫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分分之色在何处心有等者前色蕴名色此四蕴名心蕴者积聚为义积聚多法成一蕴故受以领纳为相别有三受谓苦乐舍想以想像为相攀缘前境追忆往事等行以迁流为相然有与心相应不相应异且相应者小乘心所四十六法中除受想二法余皆是也不相应者有十四种百法论详明识以了别为义小乘唯一意识。

  △三通略总结。

  若皆是我则成八我。

  △二细析二初析色二初标。

  况地大中复有众多。

  △後释二初约体显。

  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

  △後约相显。

  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

  论中举三百六十段骨等犹是麤说若从麤至细析者谓四支五根渐渐分析一分析作四分四分析作十六分析至极微名隣虗尘与空无别方名曰空皮毛下论约相显易知内外各举其四各不相是一句总前多法既不相是谁为我者又前水火风大此应例准析之水大易知火风二大虽各是同依根说异如呼吸奔走欠伸之类亦各用别然泛明色蕴有十一法谓五根五境及无表色今但说身故不言境等应例析之。

  △後析心二初标。

  诸心所等亦各不同。

  △後释。

  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

  心王所有差别业用故曰心所然小乘心所都有四十六法总成六位有五十一种行相广长具如别释但今论意欲显此中无实我故若欲细辨恐致亡羊言见闻喜怒者见闻易知喜怒即儒宗所谓七情亦不离前心所法等论中别举令俗易知言八万尘劳者即八万四千烦恼略举大数云尔谓依根本十惑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七身见八边见九见取十戒禁取然一惑有力复各成十十惑成百计分三品上品重故分上中下即成三百中下不分但各成百总为五百於自五尘总起五百於他五尘总起五百名本一千又於自他五尘一一别起五百即成五千依别迷四谛苦集灭道各有五千故成二万并本一千为二万一千依贪瞋痴及等分行各二万一千故成八万四千取坌污义故扰动义故名曰尘劳广如别释。

  △三显无我三初总明。

  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

  即假设问也。

  △二别示二初约即蕴。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主多主纷乱。

  出过即有多我之过。

  △後约离蕴。

  离此之外复无别法。

  △三总结。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即离相待故曰反覆。

  △二实智断证二初承前起由。

  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

  前假观析法以为方便观行成熟实智发生然小乘修行不出四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於中苦是世间果先举令知言但是众缘假和合者即前四大五蕴等多法聚集於中无有实主宰者名无我人。

  △後正明断证二初四谛。

  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於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後四果。

  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为谁贪瞋等者为者与也反前实此我故起贪瞋痴今既知我本空何用贪瞋杀盗施戒如设筵宴以待宾亲严器械以御宼盗无宾则杯盘安设无盗则器械何施(注云知苦谛者苦以逼迫为义谛以审实彰名佛说苦定是苦故名曰实如实知苦即是审义苦谛之体即五蕴身心谓此身心是众苦所依故言众苦者即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言三苦者谓苦爱苦苦乐受坏苦舍受行苦言四苦者谓生老病死五苦者前四苦上加五阴盛苦言八苦者前五之上加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为八苦也)遂不滞心三界等者从喻得名如世漏室不堪居止漏器不堪举用然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言有漏善恶者谓依造之思同时王所与漏相应所修善等皆有漏摄拣无漏善非集谛也恶业可知(注云断集谛者集以增长生死为事集谛之体通业惑等)言但修无我观者即人无我其实有无常苦空不净等观及八正道等今但以无我为门摄无常等反前执我故偏说之(注云道谛者道以除患为功正取生空智为体即前无我等观兼摄余行为助伴也)言以断贪等者方蹑前起即以前道谛智为能断贪等为所断三界九地分别俱生烦恼障品皆在等言之中言止息诸业者因惑起业惑既不生业自停寝此断贪等犹属道谛相蹑而起证我空真如者智有二用一能断惑二能证理我空真如者即五蕴等中无实主宰性一分生空理也即小乘三种无为一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三虗空无为(注中言灭谛者灭以累尽为名即惑苦皆亡大患永灭)言乃至得阿罗汉果者乃至中间含诸位故然小乘断证位次不出道前七贤道後四果言七贤者一五停心观(谓初作五种观想止息妄心也)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体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也)二多瞋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缘生观四散乱众生作数息观二别相念观(别别观察身受心法)谓观身不净(五种不净如前所说)观受是苦(苦受苦苦等亦如前所说)观心无常(念念生灭)观法无我(五蕴假合)四法次第各别观察故曰别相三总相念观(谓随身等即具苦空无常无我四观一时故名总相念也)此上三位名三资粮四暖位(如世钻火暖相初生火之前相圣道将起行相亦然故尔)谓创观欲界四谛各有四相共十六相苦下四者谓苦无常空无我集下四者集因生缘灭下四者灭净妙离道下四者道如行出上二界四谛合观亦有十六共三十二此位之中初起智观五顶位(可动法中此最为胜如人首顶最极尊故)亦观於前三十二行心渐成熟故六忍位(忍可谛理故名曰忍)此忍分三下忍位者印可於前三十二行中忍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如以无常观欲界苦乃至以行观上界道上忍唯一刹那重观欲苦七世第一位(有漏道中最第一故)亦一刹那重观欲苦一行但智胜劣与上忍异(此上明道前七贤也)言道後四果者於中有四向四果谓之八辈初预流向修十六心谓上下八谛各有一忍一智如缘欲界四谛起苦法智忍苦法智集灭道三例然上界四谛名苦类智忍(谓於欲界苦同类故)苦类智等於中八忍名无间道八智名解脱道前十五心八无间七解脱名预流向第十六心第八解脱名预流果此位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果即属修道断欲界修惑六品六无间五解脱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但有一度〔来欲界故〕)断後三品三无间二解脱名不还向第三解脱名不还果(更不来复欲界生故)断上二界七十二品(上二界有八地每地九品故有七十二品也)修惑七十二无间七十一解脱名阿罗汉向(自此已前皆属修道)第七十二解脱名阿罗汉果证五分法身名无学位梵语阿罗汉或阿罗诃此云应应有三义一应已永害烦恼贼故二应不受後有身故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故言灰身灭智者肇公公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形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虗智以形患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不已所以小乘得四果已化火焚身身智俱灭入无为界受寂灭乐依三乘教此处应列辟支佛位论不明者与前声闻同观生空理同断烦恼障证灰断果故不别说。

  △三结成所本。

  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大钞云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色心如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现在色心等法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第八为所熏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熏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三者合取上二义同大乘有能所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为所熏非第八故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过去去未来等者此以现在例余二世同以色心三毒为本不求别法。

  △三就彼诘难三初标。

  今诘之曰。

  △二释二初立理。

  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

  此以大乘义破之言自体须无间断者如大乘说第八识故论云恒转如瀑流又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既言无始时来则知无间断矣。

  △後正破。

  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言阙缘不起者谓大乘说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七缘生(注中根即增上缘境即所缘缘略举此二等余缘故随阙一缘即不得起)言意识者即独头意识(注中举五位不行闷绝睡眠二位约下地说无想二定约上地说谓无想定中心想不生此通外道所求之定灭尽定者前六七识一向不生故名灭尽此定唯圣人得二定次第应先无想言无想天者即无想异熟谓此天中是第六识心心所等所不行处此之五位皆意识不行也)无色界无四大者谓此四天都无麤色但有四蕴心心所故得无色名前五识等即是无心此即无色彼计色心为本今既皆无本义何在。

  △三结难。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如大乘中许有第八持种之义则无此难。

  △四结显未了。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