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利帝。本名菩提多罗。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因试令与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地。既而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乃告尊者曰。我当行何国。愿垂开示。
尊者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六十七载。当往震旦。慎勿速行。哀於日下。
达磨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岁之内。有留难否。
尊者曰。吾灭後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往南方勿住。为彼唯好有为功业。不明佛理。汝纵至彼。亦不可久留。听吾谶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嫰桂久昌昌
又问曰。此後更有何事。
尊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又问曰。此後更有何事。
尊者曰。从是已去一百六十年末有一小难。子父相继。亦当不久。作一二三五岁。当此过已。有见其意。听吾谶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闲见虎又逢猪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
又问。此後如何。
曰。却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上行金鷄解衔一颗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又问。於此後更有何事。
曰。却後三百八十年。有一比丘暗学明用。吾以三谶。而当志之。
八月商尊飞有声巨福来祥鸟不惊怀抱一鷄重起会手把龙蛇在两楹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足去形东海象归披石胀二处蒙恩总不轻日月并行若不动即无冠子上山行更惠一峰添翠岫玉教人识知始名
尊者曰。大器当现。逢云即登。吾道无沦。汝心有寄。
达磨又问。此後如何。
曰。却後四百六十年。遇一无衣人。欲作魔难。听吾谶曰。
高岭无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可中井底着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尊者曰。此之小难。黑衣童子而释之。
又问。此後如何。
曰。却後六百年。不生之树。为作障难。虽作其难。二人出现。当自宁静。听吾谶曰。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乾枝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复还西
尊者曰。白衣和尚说法无量。若解此记。皈而不向。
又问。此後如何。
曰。却後八百年。当有四龙共作一难。听吾谶曰。
可怜明月独当天四个龙儿各自迁东西南北奔波去日头平上照无边
尊者曰。
吾此记词腰长脚短合掌向天回头失伴身着红衣又如素绢立在目前还如不见好好思量水清月现
又问。此後如何。
曰。却後三千岁间。总有一十三难。其中大难有九。余四小难。听吾谶曰。
鸟来上高堂欲惊白云入地色还青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手捧珠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醒醒不具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不说姓字但签名意寻书卷错看经口说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尊者曰。却後多难悉在此一十句中。我虽广印。汝亦不见。师恭禀教谕。服勤左右。垂四十年。
迨尊者须世。有跋陀三藏。达磨亦甞致讯。
跋陀有弟子郍连邪舍者。与优婆塞万天懿多谈教典。懿因问邪舍曰。西域圣众弘扬次第。可得闻乎。
耶舍曰。诸祖师自迦叶宜传。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弟子达磨。当魏明帝朝至雒阳。止少林寺。
懿曰。北师灭後。何人继嗣。
耶舍答曰。
尊胜今藏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授宝奉物伏嫌名
懿曰。於此师後。踵袭者谁。
耶舍曰。
起自求不碍师言我没绳路上逢僧礼足下六枝分
懿复问之。耶舍曰。
三四全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从瞋不起增
懿复问之。耶舍曰。
奉物可曾物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为对瑞田人
懿复问之。耶舍曰。
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
懿复问之。耶舍曰。
领得弥勒语离乡日日敷来梁移近路余筭脚天途
懿复问之。耶舍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吼族足下一毛生
又曰。
灵集媿天恩生芽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有功勳
又曰。
本是大虫男翻成师子谈官家封马岭同相三十三
又曰。
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将添六足心祖众中尊
又曰。
走戊与潮隣鹅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
又曰。
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
耶舍曰。吾此谶以志将来。却後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国王善崇三宝。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记诸怀耳。
是时。首因一师兴隆多圣。万天懿仰承圣记。佩服无斁。编之简册矣。後耶舍三藏庐山顺寂。梁简文遣使传此谶文。编于续法传。
时菩提达磨演化本国。有佛大胜多者。小乘学也。分途而为六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达磨曰。今此六宗永缠邪见。
言已。至第一有相宗所而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众中有一尊长名萨婆罗答曰。於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明实相。当何定耶。
彼曰。於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萨婆罗心知师圣。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否。
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於色中。不生色体。於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至第二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智者名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敢舍。当於明时。亦无当者。
师曰。於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师辨析。即悟本心。礼谢於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至第三定慧宗所而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有一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氷释至第四戒行宗所而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师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於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净者答曰。我说无得。非得无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师曰。得既非得。非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净闻之。顿除疑误。
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於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有长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於法无染。名之为静。
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静。
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闻旨海。豁如氷释。既而六众咸誓归依。
异见王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复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由多智之者妄构其说。国内耆旧。前王之所尊礼者。并从废弃。
达磨知已。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其二宗胜者。非不聪辨。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言已。各至达磨所作礼问讯。
宗胜曰。自惟浅薄。敢惮请行。
达磨曰。汝虽辨慧。道力未全。
宗胜疑云。此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制焉。
既而赞至王所。广说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王与之往返询诘。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当伏何人。
达磨知宗胜欲堕处。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於王。须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罗提承禀旨命。乃至殿前。默然而住。
时王方诘问宗胜。忽见波罗提前至。王问曰。是邪是正。
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宗胜即从摈逐。
波罗提曰。王若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
王怒问曰。何者是佛。
答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答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见之。
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於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众诸皆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遣处出现。
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愿为我说。
波罗提遂说偈曰。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有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接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悔谢前非。
宗胜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不能御叹。生亦奚颜。言讫。自投崖谷。俄有一神人捧承之。寘於岩石。神人说偈告宗胜曰。
师寿於百岁八十而造次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甞生珍敬四五修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致於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知是自今不踈怠不久成其智诸圣悉在心如来亦复尔
宗胜闻偈忻然。即於岩间安坐。时异见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辨。当师何人。
答曰。我所出家师者。即是王叔菩提达磨。
王闻师名。惊骇久之。遂勑近臣。特加迎请。达磨随使至宫。为王忏悔。寻诏宗胜还归本国。大臣奏曰。宗胜被谪。身殒高崖。
师曰。宗胜甚健。宴息岩间。但遣使召。
王即禀教。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居禅寂。曰。深媿王意。誓处岩泉。达磨王叔。六众之师。愿王敬仰。以福皇基。
师谓王曰。汝如宗胜来否。
王曰。未知。
师曰。再命可已。
有顷。使还。果如师语。师遂辞王曰。汝善修德。不乃疾兴。经七日。遂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如无瘳。亟发使告师曰。王之疾甚。殆至弥留。愿叔慈悲。远来轸救。
师至王所。慰问其疾。时宗胜再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久受国恩。亦来问疾。波罗提曰。此王今至大渐。当生何道。
达磨曰。若人临终。头冷足暖者。当堕地狱。头足俱冷.心胸偏暖者。生於人道。眼暖余冷者。当生天上。唯腹间暖.余处冷者。生鬼趣中。此名候五蕴法。汝宜志之。今此王身。顶冷暖足。决入泥犂。
波罗提曰。当何施为。令免苦报。
师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复为忏悔云。愿罪消灭。如是三说。王即有间。
师念震旦缘熟。至王所慰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
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赴缘。非我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象驾早还。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送至海壖。
既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奏。武帝即遣使诏赴京师。十月一日。至金陵。车驾为之出郊。遂延居别殿。
寺志公修高座寺。谓寺主灵观曰。名灵观否。
答曰。凡情不测。
志公曰。从西有大乘菩萨今入国中。非久而出。听吾谶曰。
仰覩两扇低腰捻鈎九鸟射尽唯有一头至即不至要假须刀逢龙不住遇水即逃
灵观闻已。默而志之。
达摩在王宫。帝问。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无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答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答曰。不识。帝不领悟。
师知机不契。潜过江北。届于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未甞輙语。人莫之测。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晨夕参承。
师甞端座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布发淹泥。古尚若此。我何人哉。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光至阶前。时天大雨雪。坚立不动。积雪齐腰。师悯而问。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涕曰。愿示慈悲。
师曰。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亡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惠可。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闻师异蹟。遣使賷诏伸请。前後三至。师不下少林。帝弥加钦尚。就赐摩纳袈裟二条.金鉢一口.银净缾.缯帛等。自尔。经九年。欲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乎。
尼总持出礼拜。据某甲所见。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正当恁麽时。无一法可当情。
师曰。汝得吾皮。
道育出礼拜。据某甲所见。如庆喜观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汝得吾肉。
二祖出礼三拜。依位而立。师云。汝得吾髓。乃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大迦叶。展转属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并授袈裟。以为法信。
师曰。由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汝生此土。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授此衣法。却後难生。俱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吾至灭後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又曰。吾自到此。凡五中毒。我常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付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言已。即与徒众至禹门千圣寺。
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师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
师曰。明佛心宗。等无差悞。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又问。此外如何。
师曰。须明自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於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弟子归依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愍。开示宗旨。
师知恳祷。即说偈曰。
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师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振此万差。多逢患难。
衒之曰。未审何人。愿垂姓字。弟子为师除得。
师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徒。害彼自安。必无此理。
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
乃为谶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二三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衒之闻已。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
魏朝顺世。丙辰岁葬熊耳山。後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於葱岭。见手擕只履。翩然独逝。云曰。何往。
达磨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
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国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出於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中。为信道者盗於五台山华严寺。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师。因缘末契。志公甞有言曰。帝遇而不遇也。此是传佛心印。即观音身也。帝复闻宋云事。乃御撰师碑焉。代宗諡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天圣广灯录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