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46 万字 | 2021-09-13 11:52更新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5.77 万字 | 2024-04-14 22:11更新
《周易正义》,古代易学著作。南宋初国子监所刻 《周易》 单疏本。为传世孤帙,十四卷全。《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首,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 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唐宋以来,历代科举取士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故群经注疏之写本、刻本流传甚多。北宋国子监有诸经正义单刻本,称单疏本,南宋时又复刻之。今传世群经注疏以单疏本为最早,而流传至罕。
29.69 万字 | 2021-09-12 16:12更新
急救仙方,原不题撰人。约出于明代。十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四库全书》本六卷,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内容分三部分。前三卷为明朝徐守贞所撰〈妇产急救方集〉,言救治妇产科疾病之方。分作妊娠诸疾品、产难诸疾品、产后诸疾品、妇女杂病品。卷四至卷五为〈济阴品〉,撰人不详。后六卷又为另一书,内言救治外科疾病方。分作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伤损方、疗疮治法、秘传五痔品、上清紫庭追痨方。可见此书乃三种医书合编而成,搜罗治妇产、外伤、痔疮、痨瘵等类验方颇多。其中卷十一收录「净明法中治痨疗法」,似为明代净明派道士编集。
7.48 万字 | 2024-05-03 21:49更新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全一卷(或二卷)。略称问佛决疑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叙述佛于灵山时,拈花微笑而付嘱大迦叶禅法之事。计有二十四品。本经不见载于诸经录,唯见于宋人传闻,或疑为我国后代所伪作者,今所存系东传日本者。
2.22 万字 | 2024-04-26 09:41更新
为道教咒语汇编。约辑成于宋元时。凡十二卷。其中以雷霆诸咒为主,也有除病、驱疫、救苦、伏魔等咒文。汇集咒语七百八十多则,咒文多为四言,短者十余字,长者达二千余字。收入《道藏》第33—35册。
26.15 万字 | 2024-04-14 22:06更新
元代道教净明道的经典。该书前一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中四卷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派弟子徐慧校正」,末一卷则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由此可知其编纂当不止一人一次。书成于元泰定四年(1327)。原本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是书为研究元代净明道历史及其教义之主要资料,内容包含了早期净明道的祖师生平、教团历史、教理教义、道德规范、修炼方法、科仪符法等内容,并记录了元代儒家文人士大夫对该书的态度。各卷内容大要如下:卷一收入净明道祖师许逊、张氲、胡慧超、郭璞、刘玉、黄元吉、徐慧等人传记,共七篇。其中黄元吉、徐慧二传盖为后人所增。 卷二收入〈玉真灵宝坛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净明法说〉、〈玉真立坛疏〉等五篇短文,乃许逊、胡慧超、郭璞等先师降授及元代净明祖师刘玉所造。各篇分别叙述净明派教旨、道法、戒律,以及刘玉将为净明道新祖师之谶语。 卷三至卷五为刘玉语录,分为内、外、别三集。其说大抵以「净明忠孝」为宗,谓「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以净明忠孝为基,不离日用人事而实践之,惩忿窒欲,则心火下降,肾水上腾,不期长生而自然长生成仙。又称以净明忠孝治内,为施行祈禳炼度等净明道法之根本。 卷六载《中黄先生问答》,乃刘玉弟子黄元吉语录。其说与刘玉略同,而特重惩忿窒欲,认为真人「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全书所述净明教义,多取于儒家理学心性修养及忠孝伦理观念,而又承袭道教符箓祈禳、性命修炼传统,是为儒道融合之典型。
1.68 万字 | 2024-05-03 22:08更新
凡十卷三十一品。唐代义净译。略称最胜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此经乃金光明经之别译本。为金光明经之译本中最后出而最完备者。本经叙说金光明忏法之功德,且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广为我国、日本所重视。古来,本经之注疏颇多,较重要者有,隋吉藏之金光明经疏一卷、隋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六卷与金光明经玄义二卷、唐慧沼之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等。
10.88 万字 | 2024-03-20 19:53更新
《摩尼教下部赞》,摩尼教的诗歌集。唐译本。由敦煌出土,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该书收集摩尼教对诸神、日常行祭、斋戒、忏悔、悼念亡人等所使用的赞歌。全书分为赞夷数文、叹无常文、普启赞文、称赞忙儞俱知王文、叹诸护法明使文、叹无上明尊偈文、叹五明文、叹五界文等。
1.51 万字 | 2023-02-01 22:05更新
瑜伽熖口注集纂要仪轨,二卷,清寂暹纂并跋,无隐序,前附瑜伽熖口仪轨六则,后附疏式,尾题无仪轨二字。
4.14 万字 | 2024-04-25 18:35更新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得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又说菩萨应成就善巧,住不放逸,修神通本业,行财施与舍身,亦说自身于因位中行施戒等。
12.16 万字 | 2024-03-20 19:48更新
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西晋道士王纂编。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18.95 万字 | 2024-04-14 21:51更新
凡十卷。又称备用清规、泽山清规、至大清规、备规。元代僧泽山一咸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编成。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一咸汇集古来禅林丛规、礼法等,列举圣节升座讽经、坐禅、楞严会、专使请住持、百丈龟镜文、持犯轨仪、当代住持涅槃、日用清规等,计一六九项禅门规仪。
9.76 万字 | 2024-03-31 09:04更新
凡五卷。清代僧山铎真在编,石源机云续编,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系临济宗无准师范之道脉传统之丛传。自无准师范,及其法嗣第一世径山净慈寺之断桥妙伦至第十七世,除去别收于语录之九人外,共计二三八人,记述其本录及语要。真在示寂后,由门人机云续成此集。
7.37 万字 | 2024-03-31 09:06更新
梵名Bhadrakalpika -su^tra 。凡八卷。又称■陀劫三昧经、贤劫定意经。梵文原典已佚,现存藏译本与汉译本等。汉译本乃西晋竺法护于永康元年(300,一说永平元年)译出,计二十四章。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园时,答覆喜王菩萨之请问,首先说诸种三昧(梵sama^dhi ,巴同,精神集中之最高境地)及其功德,次言八万四千大乘德目及佛陀之殊胜功德,又列举贤劫(现在住劫)期中所出现之千佛名称及所居之城邑、族姓、父母、弟子、寿量、三会之众数等,最后叙及传持本经之各种功德。然汉译本文字艰涩,阅读困难,故研读者少。此经于各种佛名经中,乃最早之汉译本,故保有最古之型态,译出后即受到相当之重视。
16.90 万字 | 2024-03-20 19:51更新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辑二师之略传而成书,然缺卷一与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录南岳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镜三世至十三世,及居士八人,计四○五人之本籍、姓氏及机缘语要。达珍又作正源略集补遗一卷,续增补二十八人,亦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
21.04 万字 | 2024-03-18 16:06更新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又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单译阙本录举出鸠摩罗什译之观佛三昧经一卷,然其与此经之异同则不详。
7.80 万字 | 2024-03-20 20:02更新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二十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集腋成裘,杂而不越,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唐代以前易学疏解的全景,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以现存最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㮮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
19.06 万字 | 2021-09-12 16:3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