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撰
金史耶律文献传及遗山所撰文献神道碑、元史公传及宋周臣所撰神道碑,皆不着乡贯。唯公子铸双溪醉隐集注云:「予家辽上后家医无闾。」四库总目据之以补史阙。案文献及公二兄辨才、善才皆葬义州弘政县,医无闾山正在其东北。然公家自文献以后久居燕京,而公诗中多忆闾山之作,如和薛伯通韵云:「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 【文集一。】 送王君玉云:「安东幸有闾山月,万顷松风万山雪。」 【文集二。】 和移剌子春见寄第五首云:「他年归去无相弃,同到闾山旧隐居。」寄景贤第三首云:「十载残躯游瀚海,积年归梦绕闾山。」 【以上文集三。】 和人韵第一首云:「年来痛忆闾山景,月照茅亭水一围。」 【文集四。】 和冲霄韵第四首云:「无恙闾峯三百寺,遨游吟啸老余生。」 【文集五。】 和武善夫韵第一首云:「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文集七。】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第五首云:「洛阳失金谷,闾山有别野。」 【文集九。】 谢西方器之赠阮杖云:「抱桐扶杖闾山巅,举觞笑咏秋风边。」继武善夫韵云:「北阙欲辞新凤阁,东州元有旧闾山。」鼓琴云:「湛然有幽居,祇在闾山阴。」送侄九龄行云:「闾山自有当年月,一舸西风赋式微。」 【以上文集十。】 信之和余酬贾非熊三字韵见寄因再赓元韵以复之第四首云:「旧隐医闾白霫南,故山佳处好停骖。」 【文集十四。】 语意皆明指辽东之医无闾。然其继孟云卿韵云:「归欤奚待鬓双皤,无恙闾山耸岌峨。万壑松风思仰峤,千岩烟雨忆平坡。」 【文集九。】 案仰峤、平坡皆燕京名剎, 【仰峤今仰山,平坡即翠微山香界寺。】 则闾山亦当谓西山,而谓之闾山者,当时或有所避忌,故为谩语也。公生长燕京,似无隐闾山之事,然则集中闾山皆作西山观可也。
文献食邑东平,金史与神道碑均不载。公送侄了真行诗云:「吾兄继世禄,袭封食东平。」 【文集十。】 是东平与公家亦有因缘。东平有鱼山亦谓之吾山,汉武瓠子歌所谓「功无已时兮吾山平」者也。公诗中亦多说吾山。和移剌继先韵云:「尚记吾山旧隐居,松风萧瑟松花落。」又云:「吾山佳处归休乎,鹿逸平林鱼纵壑。」 【文集一。】 继刘搏霄韵云:「不得吾山卧翠霞,西行行徧海之涯。」和武善夫韵云:「遥忆吾山归未得,故人书简怨东阳。」 【以上文集七。】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第四首云:「当年别吾山,曾与黄华期。」 【文集九。】 又吾山吟云:「吾山吾山予将归。」 【文集十一。】 然公诗中用吾山与闾山同意,亦指西山。如和竹林一禅师韵云:「苍生未济归何益,一见吾山一度羞。」 【文集四。】 此诗编于还燕和吴德明之后,盖亦归燕京时所作,此读诗者不当以辞害志也。
契丹有大小字,与女直同。其文字借汉字偏旁,参互错综,以表契丹语,与西夏、女直文字体制相同。金史完颜希尹传谓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可知女直文字即仿契丹。金制,贵冑凡女直、契丹、汉字曾学其一,即许承袭。是契丹虽亡,其文字仍与女直、汉字并行。然中叶以后,通者渐少。耶律文献素善契丹大小字,因此辟为国史院书写。世宗诏以小字译唐史,成则别以女直字传之。文献在选中,独主其事。又张景仁谓文献藏匿辽史,此辽史必契丹国书国史也。是文献于契丹文字殆属专门。金源之末,此学遂绝。文正醉义歌序云:「辽朝寺公大师醉义歌,昔先人文献公尝译之。先人早逝,予恨不得一见。及大朝西征,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予学辽字于李公。期岁颇习,不揆狂斐,乃译是歌。」 【文集八。】 是中原契丹文字已少传习,故文正于西域习之。然则文正殆可谓通契丹文字最后之一人也。
蒙古初起,用辽大明历,此事可于文正进征西庚午元历表 【文集八。】 证之。逮太祖归自西域,或曾改回回历。太宗嗣位,乃复用大明历。文正和李德修韵云:「衣冠师古承殷辂,历日随时建夏寅。」 【文集三。】 又谢非熊召饭云:「圣世因时行夏正,愚臣嗜数媿春官。」 【文集四。】 此二诗作于太宗初。行秀湛然居士集序亦称公志天文以革西历,则太祖末年必曾用回回历, 【回回岁首常在古天正地正间。】 否则不必作是语也。此事史所不纪,故着之。 【元史世祖纪至元九年,禁私鬻回回历亦元初盛行回回历之证。】
文正师事万松老人,称嗣法弟子从源。其于禅学所得最深,然其所用以佐蒙古安天下者,皆儒术也。公对儒者则唱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说。而寄万松老人书 【文集十三。】 则又自谓此语为行权。然予谓致万松一书亦未始非公之行权也。公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绝未见有此种气象。古所谓墨名而儒行者,公之谓欤!
文正于太祖辛巳、壬午驻寻思干。长春真人邱处机适以此时至西域,其相晤对自不待言。公在西域所作诗,其用长春韵者,如过金山用人韵七律一首、 【用长春赠书生李伯祥诗韵。文集一。】 过阴山和人韵七古一首、再用前韵七古一首、复用前韵唱玄七古一首、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七古二首、用前韵感事七古二首、 【以上用长春自金山至阿里马城纪行诗韵。】 过阴山和人韵五律一首、 【用长春宿鳖思马大城诗韵。】 又七律一首、 【用长春过沙陀望阴山诗韵。】 又七律一首、 【用长春渡霍阐没辇河夜行望大雪山诗韵。以上文集二。】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 【用长春壬午春分日游邪米思干郭西诗韵。】 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 【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一首韵。】 河中游西园四首、 【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二首韵。】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 【用长春行抵邪米思干大城诗韵。】 过闾居河四首、 【用长春出沙陀至鱼儿泺诗韵。】 感事四首、 【用长春由鱼儿泺驿路西行途中述风俗诗韵。以上文集五。】 过金山和人韵七绝三首、 【用长春度金山诗韵。文集七。】 凡四十五篇皆用长春诗韵。而于过金山过阴山则云和人韵,于游河中西园则云和王君玉韵,余亦不着长春之名。案公作西游录序 【文集八。】 以全真为老氏之邪,而于和刘子中韵诗序 【文集十。】 惜其幼依全真,乃有择术不可不慎之语。又于王巨川首唱瑞应鹤诗则讥之, 【文集六寄巨川宣抚诗序。】 李子进不题瑞鹤诗卷则美之。 【文集六观瑞鹤诗卷独子进治书无诗。】 是公于长春实深致不满,故和其诗而没其人。然尚未颂言攻之者,则以全真托于老氏,非如糠■〈薛上虫下〉之托于释氏故也。
文正以太宗辛卯领中书省,至薨凡十四年,其得君之专,行政之久,实古今所希见。太宗用公虽承太祖遗命,然十三年之间君臣无丝毫之隙。余反复公诗而得其故焉。案公集中投赠唱和最多者有一人,即郑景贤是也。集中呈景贤或和景贤之诗至七十五首,占全诗十分之一。 【全集凡诗文七百七十六首。】 景贤初与公同在西域,洎于暮年,交谊尤笃。细读诸诗,其人盖以医事太宗,即长春西游记所谓三太子之医官郑公者也。景贤号龙冈居士,然名与乡里均无可考。牧庵集三有郑龙冈先生挽诗序称其友高道凝,为撰埋铭而文不传。鲜于伯机困学斋杂录纪藏琴之家有郑太医而不着其名字,盖伯机已不能考矣。唯牧庵纪其三大节:一曰廉,太宗赐银五万两,辞,今上赐钞二千缗偿责,辞。二曰让,太宗再富以地比诸侯王,再辞,贵以上相位两中书右,又辞。三曰仁,金以蹙国汴都尚城守,太宗怒其后服,拔将甘心,公怫逆曲折陈解,城赖不屠,所全毋虑数十万人,云云。是太宗之眷景贤盖出公右。其上相之位固后日所以处公,而汴京之不屠亦公之所力争而始得者。然则公之相当由景贤,而其平日维持调护于君臣之间,使太宗任公而不疑,公得行其志而无所屈者,亦由景贤之力。不幸而史失其名,然其安天下救生民之功,固不在公下,世有孔子,能不兴微管之叹乎!
金亡,时汴京人口据文正神道碑云户一百四十七万。元史本传则云凡一百四十七万人。盖以户一百四十七万当得四五百万人,故改户为口。然金史哀宗纪,天兴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此数。又崔立传,人人窃相谓曰,攻城之后,七八日之中,诸门出葬者,开封府计之凡百余万人。则汴京人口其庶可知。盖此时河南北被兵,又盗贼蜂起,故金之民人皆萃于汴京,则一百四十七万户之说当非尽诬。
文正集为中书省都事宗仲亨所集,癸巳岁始刊于平阳。 【有平水王邻及襄山孟攀鳞序。攀鳞亦流寓平阳。】 次岁万松老人又为之序。其集凡九卷,古律诗杂文五百余首。今本十四卷,凡古律诗杂文七百七十六首。盖前九卷癸巳所刊,后四卷则甲午以后续增也。然亦至丙申而止。自丁酉至甲辰 【公薨之年。】 凡八年,诗文无一篇存者,盖今之十四卷未为足本也。
湛然集中律诗以入声作平声者凡数十见。此决非讹字,亦非拗体,盖公习用方言,不自觉其为声病也。公为诗在三十以后,及官既高,人亦无以此告公者,遂有此病。
蒙古之制,凡攻城而抗拒者屠之。故蒙古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胜计。又金国南迁以后,威令不出国门,故山东、河北盗贼蠭起,其祸比蒙古尤烈。刘静修武强尉孙君墓铭:「金崇庆末,河朔大乱,凡二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殆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余一。」又易州太守郭君墓铭:「金贞佑主南迁,而元军北还,是时河朔为墟,荡然无统,强焉弱凌,众焉寡暴,故其遗民自相吞噬殆尽。」加以蒙古入主中夏,武人专横,其君臣又绝不知有治民之术,若此时无文正人之类,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宋周臣之言,非门弟子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言也。
皇元圣武亲征录纪太祖庚辰、辛巳、壬午、癸未四年之事,皆递后一年,而元史太祖纪因之。
元遗山以金源遗臣,金亡后上耶律中书书, 【遗山集三十九。】 荐士至数十人。昔人恒以为诟病,然观其书则云「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饘粥足以餬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云云。盖此数十人中,皆蒙古之驱口也。不但求免为民,而必求聚养之,分处之者,则金亡之后,河朔为墟,即使免驱为良,亦无所得食,终必馁死故也。遗山此书,诚仁人之用心,是知论人者不可不论其世也。
(王忠悫公遗书内编)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湛然居士集提要
是集所载诗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史称其旁通天文、地理、术数及二氏、医卜之说,宜其多有发挥,而文止于斯,不敌诗之三四,意尚有遗佚欤?然十四卷之数与诸家着录皆符,或经国之暇,唯以吟咏寄意,未尝留意于文笔也。王士祯池北偶谈摘录其赠李郡王笔、寄平阳润老、和陈秀玉韵、赠蒲察元帅、河中游西园、壬午元旦诸诗,以为颇有风味;而称其集多禅悦之说。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称楚材年二十七受显诀于万松,尽弃宿学,其耽玩佛经,盖亦出于素习。平水王邻则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载右相文献公诗,又称赵闲闲为吾道主盟,李屏山为中州豪杰,知晋卿学问渊源有自来矣。故旁通诣极,而要以儒者为归云云。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虽时时出入内典,而大旨必归于风教。邻之所云,殆为能得其真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六集部别集类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