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华严原人论合解

三直显真源(习佛了义实教者)

华严原人论合解 宗密 4003 2024-06-05 19:56

  

  

  真源。即此教所明觉性。不妄曰真。有本曰源。对前四教。得名直显。谓前四教中。亦有真性。但随机屈曲。未直显了。此教随佛自意。究竟而说。非约随机。方名直显耳。

  五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

  觉以了悟为义。谓真如一法。灵明监照。性出自古。故曰本觉。即对始觉得名也。异前妄识。故曰真心。言有情皆有者。拣木石无情等故。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无始常住。乃名为本。昭昭了了。乃名为觉。

  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性乃现因。佛约当果。谓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泛言性者。通情无情。今言佛性。则拣无情。葢觉以照察为义。局有情故。如来藏者。离倒曰如。出缠名来。藏以隐摄彰名。谓众生在缠之因。含摄出缠之果。虽有烦恼隐覆。而性常不变也。

  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躭着结业。受生死苦。

  众生由迷本觉真心法尔。便执虗妄身心为我。由执我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苦。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

  说一切空者。破妄执也。开示灵觉者。显真性也。全同诸佛者。圣凡平等。无增减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清凉释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一论大意。此为宗极。所引华严。即出现品。清凉大疏。释此一文。总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彻。今初。无一众生而不具。则知无性者。非众生数。谓草木等已过五性之见。(即涅盘云除墙壁瓦石。余皆有佛性。故无佛性。则非众生。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以一切人皆有心故。此是涅盘一性之宗。故云已过五性之见也)二者。众生在缠之因。已具出缠果法。故云有如来智慧(明因有果智。拣胜初义但有佛性。所以有者。因果二性。无二体故。若因无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终。既有始终。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後方当成。亦非理先智後(初句拣因果不同。谓前义意如。木有火性钻方火生。乳有酪性。缘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况於因性。况当有耶。次句拣理智两别。若唯理为先有者。则第一义空。不名智慧。以理智异故。无漏智性。本自有之。不应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後生者果无常故。能证所证。成二体故。)是知涅盘对昔方便。且说有性。後学尚谓谈有藏无。(即大乘法师法华疏意。涅盘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总谈皆有。欲奖众生。实而明之。亦有无者。藏在一切总有之中)况闻等有果智。谁当信者。(况闻等者。即举今宗结成难信。劝物信耳)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圆教中。自他因果。无二体故。若不尔者。此说众生有果。何名说佛智耶。斯则玄又玄矣。非华严宗。无有斯理(谓诸凡夫因中果智。即他诸佛已成果智。自身佛性。一身竪说他佛在凡。自他横辨故更玄也)问曰。涅盘云佛性者。名为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有佛智。那作众生。答曰。妄想执着。故不证得。岂曰无耶。如壮士迷於额珠。岂谓肤中无宝。故圆觉钞云。凡夫妄想。二乘执着也。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谓若本无。离倒宁有。今既离倒则现。故知本来不无也。是以涅盘恐不行修。故云。言定有者。则为执着。恐不信有。故云。言定无者。则为妄语。乍可执着。不可妄语。自然智者。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也(绝碍有二意。一者。众生本有佛智是则始觉。不碍本觉。二者。断障显了。则无烦恼所知二碍)。

  便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

  经颂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大疏云。大经卷者。喻佛智无涯。性德圆满也。等三千界者。喻智如理故。一尘喻众生者。略有三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尘者。喻无一众生而不具有佛智故。

  次後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我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再谈奇哉者。谓众生烦恼垢染身中。而有圆明佛智。如贫女而怀轮王胎。弊衣而裹无价宝。可谓奇异。若后妃怀王。锦囊贮宝。则非异矣。但以妄想迷惑。久而不见。故我须教离妄想。自见智慧。如破微尘。出大经卷也。

  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

  真宗者。即华严一乘实教也。多劫未遇者。阙胜缘故。不解反自原身者。阙亲因故。即内无始觉了因之智。大抵佛法假藉因缘既因缘。俱阙。何由得悟。

  但执虗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

  既迷真性。所以执妄。由执妄故。永处下流。故裴相国发菩提心文云。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舍而不认。而认此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兽杂类。比肩受苦。为大丈夫者。岂不羞哉。上辨昔迷。

  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此显今悟。遇至教为胜缘。解心内发为因。了妄即真。反迷成悟。其犹大富长者。诸相具足。忽因惛睡。梦作贫贱丑陋之身。乞丐受苦。无所不至。忽人呼觉。方知元是福德之身。从前梦境。全成虗妄。故屏山云。原人一论。即觉者之一呼也。

  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还原。断除凡习。

  此言依悟修证也。依佛行者。称性悟入故。前言悟者。即属解悟。此言悟者。通证解故。返本还源者。与体相应也。断除凡习者。达妄本空。无断而断也。言凡习者。即二执二障也。然诸障品有三。谓种现习。於此三中。习气最细。举细况麤。且言习耳。然依此宗说断证者。大疏云。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谓迷时说惑。悟时说智。惑体智体。无二体故。故知妄惑性空。全是智体。即此智体。从缘无性。无性之性。全是真如。又即寂之照曰智。即照之寂曰如。寂照双融。如智一体。实教断证。大意如是。又十地经云。非初非中後。非言辞所及。天亲论释上句云。是断结相。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後耶。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後。偈云。非初非中後故。若尔。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谓唯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假三时断。则无定断性。谓初若能断。不假中後後若能断。不假初中。既假三时。故知无性。一一准徵。三皆不断。是故经言。非初非中後。由三时无断。方能断结。是故轮云。前中後取故。论主总取三时。方显三时无断。经论言反。意乃相成。经则约性。论别约相。性相无碍。方能断结。此通实教。若直就圆教说。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良以一念迷处。法界皆迷。而称性断一惑时。一切皆断。由一与一切。互为缘起故。一法称性。遍一切故。不坏相故。不妨别断。以别该同。皆是华严圆宗断证。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此由断习起证也。损之者。即能断也。又损者。遣能断心也。良以了妄本空。假名曰断。执有实断。安能造玄。故并断心亦遣之耳。则能所双亡。方契无为矣。此言无为。即真如性也(然此二句语借道经。彼云。为学曰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彼意谓为俗学者。务求多闻。日有所益。修道之士。绝学弃智。反其朴素。故曰无为。今但文同。义则各异)。

  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

  前心契佛心。即同佛体。今显即体之用。尘尘出现。念念圆成。故应用恒沙。葢迷时成恒沙尘劳。悟後成恒沙妙用。故清凉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士。良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得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当知迷悟。同一真心。

  前文广说迷悟之相。皆约於人。谓迷时号众生。悟时名佛。而其所迷。即同所悟。一真心体。本无异也大钞云。动静迷悟。虽有二门。所迷真性。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体也。大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曰。同一真心。

  大哉妙门。原人至此(然佛说前五教。或渐或顿。若有中下之机。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後谈四五。破相显性。会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若上上根智。则从本至末。谓初便依第五。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虗妄。本来空寂。但以迷故。托真而起。须以悟心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是名法身佛)。

  包括凡圣。彻究真源。故曰大哉。圣智悟入之所由。故曰妙门。过此以往。更无妙门(注意欲释残疑也。恐人疑云。前之五教。皆是佛说。此既玄妙。即应前四皆无用耶。释曰机有胜劣。设教多方。若唯一门。逗机不足。又问既有五教。未知所被之机。皆要历此五否。答曰。机有顿渐。或历不历。不应一准。下机者。先从人天。次入小乘。渐渐经历。乃至第五显性。中机者。不由人天。便从小乘。或从法相。乃至显性。上根者。不历前二。或从法相。或从破相。便入实教。中间更有不定之机。或从人天。不历小乘。便入大乘。或从人天。直入显性。或从小乘。直入显性。良以众生根性。有多差别耳。注中不言上根者。文影略故。故今补之。上上根者。即圆顿机也。从本至末者。即以显性为本。渐次乃至人天为末。谓最初顿指一心。是显性教。便悟本来空寂。即破相教。又悟托真而起。即法相教。然後断恶修善。即通大小乘及人天戒善。但以悟真之智断修。异於前渐不悟而修也。良以此宗先悟毗卢法界。後修普贤行海。虽人天戒善。亦靡有遗。是故不悟而修。如土作器。器器皆瓦。先悟而修。如金作器。器器皆金矣。息妄归真者。应有问言既悟一真心体。了知法法全真何心更须息妄。答曰。楞严云。理则顿悟。事须渐除。良由无始习深。云何顿去。其犹。圣王登位。欲与万国同休。苗顽不庭。必须用武。直得车书混一方能坐拱无为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