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净慧居士张文嘉仲嘉父较定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镡津集)。
明教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禅师。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李氏子。嗣洞山晓聪。清源下十世。七岁出家。十三得度。十九游方。常戴观音像一轴。日诵圣号十万。率以为常。世间经书莫不徧览。作原教论十万余言。儒释之道一贯。以抗韩愈排佛之说。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欧阳修。程师孟奏进。仁宗览之嘉叹。付编修入藏。曰辅教篇三卷。赐紫衣方袍明教之号也。
和尚
梵本正名邬波迦。传之于阗翻为和尚。传至此土翻为力生。谓出家者。因师之力。而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故曰力生也。
道
心通曰道。又成名之谓道。即佛祖微妙之道也。在儒即允执厥中之妙道也。
德
身正曰德。立身之谓也。僧有戒定慧。儒有孝悌忠信。皆谓之德也。
王
王去声。凡有天下者。人称曰王。又身临四海曰王。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孤竹国名。姓墨胎氏。其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齐名智。字公达。諡曰。伯夷叔齐。其父将薨。遗命立叔齐。齐以天伦为重。我在位不义。伯夷以父命为尊。我在位不孝。二人俱逃。国人立其仲子为君。其二人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而归之。文王卒。武王伐纣。二人叩马首而谏曰。父死不塟。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齐耻不食周粟。遂隐首阳山。采薇而食。卒之饿死。
夏桀
名履癸。帝发之子。諡法贼人多杀曰桀。荒淫无道。得施氏女名曰妹喜。作琼楼瑶台。极意取娱。酒池运船糟堤可望十里。龙逢以忠谏不从而杀。殷汤有德。伊尹佐汤伐桀。桀战不胜。奔三椶国。汤又从而伐之。放桀於南巢而死。
商纣
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諡法残义损善曰纣。得苏氏女妲己。甚宠爱之。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躶形相逐其间。作长夜宫。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台。七年乃成。虐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心而死。太师箕子。徉狂而为奴。庶兄微子。为其亡仁。避而去之。後武王举兵伐之。败登鹿台。蒙头赴火而死。
周幽
名宫涅。宣王之子。諡法壅遏不通曰幽。殆政虐民。遂致岐山自崩。山川水竭。得褒人女名褒似以宠之。乃贬申后。并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於骧山举火。戏媚褒姒之笑。後申侯怒。召犬戎杀於骊山之下。
周厉
名胡。夷王之子。諡法杀戮无辜曰厉。王行无道。侈傲暴虐。国人谤之。王使卫巫监谤。但有谤者尽杀之。召公谏曰。塞下之口。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不听。国人叛之。祸及於王。王乃出奔於彘。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国事。故称共和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此而尽废矣。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辩於人者。不知将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九峰集)。
圣
灵明洞鉴曰圣。又圣犹正也。以正教诲人也。
贤
超凡亚圣曰贤。
学聚问辩
学聚问辩者。谓人苟不务学。则无以会众理。而使有诸己也。学弗问无以辩别众理。使之条件不紊。而精麁本末。或不知所择也。出易经九二之文也。
裨
补也助也。
日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然在彼学者。进业修德而转新也。如沐其身。涤除旧染之污而自新也。
明教曰。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觉置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闘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後世尚有恃利相欺。伤风败教者何限。况复公然张其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不薄。其可得乎(镡津集)。
太史公
姓司马。名谈。为太史令。其子名迁。袭其父职。乃尊其父。故称公也。西汉龙门人。
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作孟子之书七篇。
梁惠王
魏侯[荤-车+(卸-ㄗ)]也。都大梁。僭称王位。諡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而孟子至。梁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何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王问意。强兵富国之类。孟子之对。不以富为利。以义为利也。
罕言利
罕者。少也。罕言利与命与仁。命之理微。仁之道大。利之害义。谓圣人恐学者陷溺於利。以利灭公。贪利害义。沦於污下。故罕言之。
尊崇贫贱
尊崇。天子也。贫贱。庶民也。谓自天子至庶民。同害贪利之病。有何差别。
弊
病也。
张
施也。
征
取也。
明教曰。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无形之恶。害人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所以游宴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隣巷中有戎狄。自非圣贤绝之於未萠。防之於礼法。则其为害也。不亦甚乎(西湖广记)。
有形恶小。无形恶大
论云。有形之恶。其来有方。其敌可御。无形之恶。其来不测。其害非细故。所以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杀人者以迹言之。害人者以心言之。迹虽杀人。其过可恕。忍心害理。其殃极甚。是故有形之恶。显然可见。无形之恶。冥然莫测。以人之可见可知。故以为轻为小。以人之莫见莫知。故以为重为大也。
游宴
游。逸也。宾主合欢安静之筵也。
鸩毒
鸟名。其形如鸡。其色紫绿。颈长八寸。以蛇蝮为食。其毛羽历於饮食之间。食则杀人也。
戈矛
皆兵器也。戈。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其形如鈎。俱伤人器也。
堂奥
正房曰堂。幽深曰奥。
隣巷
五家为隣。二十五家为巷。
戎狄
西戎北狄也。
礼法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法者。制度品节也。左传曰。藏於杳然冥然之间。而发於卒然之际。非圣人以礼为之防。则人之类灭久矣。
明教曰。大觉琏和尚住育王。因二僧争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断。大觉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陈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还之。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其子辞曰。先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二人固让久之。公不得已。责付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予目覩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疎财慕义如此。尔为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遂依丛林法摈之(西湖广记)。
大觉
明州育王寺怀琏禅师。字器之。福建漳州陈氏子。嗣泐潭怀澄禅师。清源下十四世。宋仁宗皇佑二年。正月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诏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归居於阿育王山广利寺。
包公
名拯。字希仁。諡孝肃。官为御史。天性严厉。未甞有笑容。知开封府日。有民李觉安。生子年幼。因病以白金百两。寄与张惠明。觉安命终。惠明还归其子。其子不受。一谓受人之寄。可当还之。一谓父无所寄。不当受之。各尽其心而已。
责付
给散也。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期之。或问何自而知之。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九峯集)。
圆通
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庆子荣。清源下十世。为人英伟。过目成诵。十一出家。十七诵法华经得度。後游襄州。密契心要。後游庐山。道价日重。南康郡守程师孟。奏请住圆通寺。
中正
中而不偏。正而不邪。
尊严
尊而可敬。严而可威。
谊
义同。
言简
言简则诚实而信。尽理则道体精明也。
仁祖皇佑初。遣银璫小使。持录绨尺一书。召圆通讷住孝慈大伽蓝。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讷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猒于心。何日而足。故东坡甞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行实)。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佑
即年号也。
银璫
耳[王*垂]也。秦汉中以小宦官。着银璫左貂。明帝改为金璫右貂。宫中出入传命使。悉用阉人。
尺一
汉时制尺一之板。而驾诏书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夫聪明超越者。皆厌名相因果。当时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天台忏主遵式行道东南。止观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杨亿晁回首发明之。至是时内使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立禅席。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圆通讷禅师。允宁亲持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举大觉应诏。天下贤哲。在讷得之矣。
伽蓝
译为众园。园谓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趣登圣果。能福利羣生。故曰众园也。
旌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钦也。
崇
敬重也。
固辞
辞而不受也。三辞为节。一辞为礼。二辞为谦。三辞为固辞也。
滥厕
泛杂也。
饭蔬
饭。食也。蔬。麤食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有无。漠然无动其心。
不为
性本如空。难名难相。金屑虽贵。落眼成尘。
先哲
指范蠡也。
累
萦缚也。
厌
满足也。
东坡
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山人。得法东林常聪禅师。仕至翰林。尝与佛印。激扬酬唱。於黄州筑室城东。因号东坡居士。
圆通讷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渡者命在舟。失舟则溺。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一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颠溺之患(庐山野录)。
躄
跛而不能行也。
挟
兼有恃之称也。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後。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野录)。
百丈
洪州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
丛林
乃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也。
规矩
圆器曰规。方器曰矩。乃丛林之模范也。
盗规矩
因公置私。监守自盗之义。又因法作奸。佐监为盗也。此言因规矩而反害丛林也。
巢居穴处
上古之士。未有丛林。夏则居巢。冬则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兴亡
有德者丛林日安。无德者丛林日危。数也。时也。谓安危在人。兴亡在时。住持无道德。则丛林将废。纵有道德。苟非其时。亦不可强也。
可将
持守行之。谭子化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甲兵乎。
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乱。葢豫备则无患。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於斯(九峯集)。
治
修心曰治。定心曰治。修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条理。已见効故曰治。
重门豫
雷地豫卦安和悦乐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何不御之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入也。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击柝以警怠惰。
柝
音托。斫木为之。夜行所击也。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於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九峯集)。
此二句。出礼记学记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韩文公答唐顺宗表状。
善恶
善者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大觉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後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於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後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币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於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自秦汉以来。千有余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诋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答侍郎孙莘老书)。
妙
神明不测。玄奥难知。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曰妙也。
寓
寄也。
异
怪也。
逮
及也。
释迦
此云能仁。谓以仁德利化众生。
醇
精一无杂也。
第一义
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也。
示
垂示也。犹天地以万象垂示与人也。
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生民
葢自天降生民。即阴阳交媾。元气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实心不虗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极大之称。煌煌人莫违故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能广其道。故称三皇。善用时政也。
简素
三皇之时。风俗淳厚。人民质朴。结绳作政。画地为牢。不争竞而财饶。无制令而民自服也。
窦
孔穴也。
凿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谓之凿情也。
五帝
审谛也。谓审谛於万物。王天下之号也。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称五帝。善用仁信也。
详文
五帝之时。风气渐开。剏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礼备。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礼乐彰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汤。子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严
三王之时。九五之位。不逊贤而传子孙。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誓
尚书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诰。汤诰。周之康诰。酒诰。禹之甘誓。汤誓。周之泰誓也。誓约也。明约於诸候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也。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如来
从如实道而来。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曰如来。
性命理
天之所赋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虽殊。而理则一也。
迭
递也互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纣幽厉之不君。法门教化陵夷。国家纪纲紊乱。皆称弊迹也。
靡靡
渐渐也。又坏散延连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诋訾
责谤也。
孙莘老书
修撰侍郎孙莘老。问教於大觉曰。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籙。更秦换汉。宪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捿涧饮。不过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妙道篇。师所答也。
大觉曰。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然後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与九仙诩和尚书)。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众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大觉曰。前辈有聪明之资。无安危之虑。如石门聪。栖贤舜。二人者可为戒矣。然则人生定业。固难明辨。细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忽慢不思之过欤。故曰。祸患藏於隐微。发於人之所忽。用是观之。尤宜谨畏(九峯集)。
聪明
见闻不惑。故曰聪明。
石门聪
襄州谷隐山石门寺。蕴聪禅师。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得法後住石门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归。众僧迎於道侧。首座趋前问讯曰。太守无辜曲辱和尚。师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随手涌一骨堆。太守闻知。令人削去。复涌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
栖贤舜
南康军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嗣洞山聪。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庐山栖贤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贪墨蹟。舜不忍以常住物。结情固位。被人谮於郡守问还俗。民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大觉。让舜正寝。琏居偏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圣旨勑净慈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於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再住栖贤。仍赐紫衣银鉢。舜罢栖贤日。有二壮力。舁轿至罗汉寺前。二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舞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年有余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嗔。
欤
疑辞。谦退而不敢质言。而言欤也。
隐微
上幽暗也。下细事也。谓事之首不足虑。祸隐微深可忧也。葢着者人所易见。故得为之。隐者人所难知。故当谨而不可忽也。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横逆。民其衣。往京都访大觉。至山阳。(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见老夫如旧识。已而易衣拜於前。老夫问之。客曰。昔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老夫共语畴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客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不虑乎。老夫由是得达辇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峯集)。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横逆
强暴不顺理也。文出孟子离娄章。
民衣
还俗服民之衣也。
畴
往昔之事也。
辇
天子之车也。有轮曰辇。无轮曰舆。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赋
禀也。均表敷布曰赋。谓天之所赋性於人。均而无偏也。
权衡
上秤鎚也。下秤杆也。
货
以财变物曰货。
殖
积聚财宝曰殖。又货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岳之绝顶也。大智禅师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垂
将也。
涉
历也。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弘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不存其实。徒衒虗名。无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二事坦然庵集)。
传持
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操
守志不改曰操。
履
践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也。
衒
彰卖也。
渝
变也。
夷险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致
理也。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次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不可循俗。苟窃声利。自丧至德。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知节义为天下之大。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侣。宜其然矣(广录)。
远录公
舒州浮山法远圆监禅师。郑州王氏子。嗣叶县肖禅师。远尝与达观頴。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次遭连。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故称录公也。
益坚
乃马援之言也。不坠青云之志。
益壮
宁识白首之心。
苟窃
不正之貌。苟容而取安也。
志
心之所之曰志。谨乎而不逐物也。
质
本色也。
表
耐也。
节义
有节操而所行合乎义理也。
标致
标。举也。言其超卓杰立之极也。
自强
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也。
逸翮
上纵也。下羽劲也。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侍者法语)。
陆沈
言无水而沈也。当显而反隐。陆沈於众。不愿人知也。
叶县省
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整衣敷具。复坐如故。师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窃取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师忽归。粥罢诣典作。远至。师云。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师令算估衣鉢还讫。更打三十拄杖赶出院。道友劝勉。师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师亦不许。师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师曰。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许久。曾还店钱否。令算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鉢於市化还之。师一日出街。见远持鉢。归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法嗣。
依违
谋善者从之。不善者违之。亦何有所定平。出小雅也。
姑息
苟容取安。出礼记。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云首座书)。
暴
音曝。日晒也。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於内。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刻剥
削害於人也。
中外
中则徒属。外则四众。
洽
恩泽周徧曰洽。
哀
敢怒而不敢言。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辨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知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三要
宋仁宗。司马光谏曰。仁明勇。注曰。仁者纯乎天理。断绝众恶。无一毫私欲也。明者烛物理。辩是非。无一息之疑惑也。勇者见义必为。闻善必迁。无一之退怯也。
教化
以道诲人曰教。躬行於上。风动於下曰化。
佞
才辨善[起-巳+(色-巴+((巨-匚)@一))]承也。
耘
锄也。
刈
割也。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葢素分也。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顾。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羣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智愚贤不肖
禀清和之气。才识明敏曰智。禀滓浊驳杂之气。顽蠢无知曰愚。禀得天地至和之气。慈俭温良曰贤。禀阴阳谬乱之气。凶险奸邪曰不肖。如明暗相倾。薰犹不并。决然之理矣。
诈佞
诈佞者。与君子不似也。谓发言宛同圣贤。行事不如常人。
素分
命禀於有生之前。而清浊已定。故有智愚之分也。
醇懿
一色成体曰醇。温柔克圣曰懿。
嗜慾
上贪也。下情之所好慾也。
纲纪
总绳曰纲。众目曰纪。网赖纲纪。君赖股肱。乃规范之大者也。
优劣
上胜也。下衰弱也。
乌
何也。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其於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从容
上七恭切。含缓而不迫也。
雍肃
和敬也。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於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只增其臭耳(西湖记闻)。
道吾真
潭州道吾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十世。
驰聘
自夸也。
丹雘
彩色之总名。山海经云。鸡足山下多丹雘。说文云。雘。美也。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後导物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五祖演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
心
心者。神明之府。虗灵洞彻。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谓百千三昧。无量法门。莫不皆由一心而建立也。
敬
和悦也。
庄
端严也。
神
灵也。阴阳不测之谓神。又阳之精也。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葢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輙或苟求名闻利食。乃广衒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芽葢头。当以此而自勉(佛鉴与佛果书)。
士
有德之称。
谛当
审实曰谛。中正曰当。
闻
去声。声着於外曰闻。
利养
财之所欲曰利。利之所乐曰养。
把茅
出世为人而结庵。乃草庵也。
勉
加力行之也。
演祖曰。师翁初住杨岐。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莫。雪霰满牀。居不遑处。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疎。满牀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广录)。
杨岐
远州杨岐山方会禅师。宜春冷氏之子。嗣慈明圆禅师。南岳十世。
莫
与暮同。
霰
雨雪杂下。
遑
不急之貌。谓虽有雪霰。不以寒苦动其心。
讵
岂也。
事丰屋
事。好也。宋李靖公名沆。为丞相。自奉甚薄。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家人劝修之。沆曰。身食厚禄。安荣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功夫。事丰屋也。
翌
明日也。
树下居
佛戒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修身以避名。临大节而不可夺。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其过鲜矣。
心城
谓其中有正觉法王。万德所聚。故曰心城。使冠不侵夺。境缘不摇动。方可进道。
越思
越。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演祖曰。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虽羣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辈当何取法(二事坦然集)。
陶铸
范土曰陶。熔金曰铸。
革
改也。
演祖曰。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自非素与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渊源。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让见大鉴之後。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从十余载。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如一器水。传於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騐也。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謟媚而克选者哉(圆悟书)。
病
忧也。圣人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听言观行
始我观听於人也。谓听其所说。以为有德。但恐其能言而不能行。必欲观其所行之行也。
南岳让
衡州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监禅师。
大监
六祖惠能大监禅师。苑阳人。即涿州也。卢氏子。先父迁於岭南新州住。後生能。嗣五祖弘忍大师也。
马祖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汉州什邡县马氏子。嗣南岳让禅师。依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乃唐德宗时人也。
固非下
道高於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洪规
大法也。谓权衡佛祖。模范人天。非细事也。
当家种草
当家者。选有德之子。克绍家业。使祖风之不遗坠也。种草者。如农家种田。相地厚薄而投子也。
巧言令色
令。犹善也。言乃心之声出於口。当出而出。色乃心之发见於面。当见而见。则天理存於内矣。或出诸於外。巧言如簧。甘言若醴。象恭其容。色庄其貌。务以悦人之听观。而本心之德全忘矣。
便僻
外习威仪。举止轻扬。而内无实德也。
謟
屈己佞求曰謟。
媚
亲顺取悦於人也。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苟知惠之可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来。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以绍先觉。导愚迷。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行。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父母。斯则湖海有志於道者。孰不来归。住持将传道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与佛眼书)。
柄
权也。
慧
以恩及人曰惠。爱施者仁之端。
德
以敬修身曰德。修身者智之府。
敷
施也。
适
当也用也。
养
保守也。
宣
布散也。
蓄
养也积也。
孰
谁也。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监。龙门佛眼。二人诣山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祖问佛监。舒州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葢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监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乃至如是。古人云。师严然後所学之道尊。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耿龙学与高庵书)。
省觐
省察也。秋後见曰觐。如朝廷须为朝觐。乃会合省察一年之事。
筹虑
方思後对。而不敢便答。
正色
有威而不猛。严而厉恭。虽曰怒。而不失其正也。
细务
急先务心。君子务本。
慈明
潭州石霜慈明楚圆禅师。金州李氏子。嗣汾阳善昭禅师。南岳下九世也。
机辩
机如掣电。辩似悬河。
弟子
学於师後曰弟。智从师生曰子。
应对
有呼则应。有问则对。
含缓
忍而不敢言曰含。从容而不急曰缓。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察其偏邪謟侫。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莫测。乌乎。葢祖之取舍。必有道矣(耿龙学跋法语)。
猥屑
不可言其所为谓之恶也。猥。鄙也。屑。苟也。
愈加下
施不测之恩也。
演祖曰。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暎今昔矣(答灵源书)。
己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喜其得闻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程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可谓百世之师也。
喜善
禹王闻善言则拜。葢不待有过。而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包荒
易经泰卦。君子处泰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其施为宽裕详密也。又量宽容众。德广安居也。
硕
广也。大也。
演祖谓佛鉴曰。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奋其力。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与佛鉴书见蟾侍者日录)。
啻
止也。
演祖谓郭功辅曰。人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自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昔江西南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净。被以道德。教以礼义。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慾。忘利养。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勿易以悟为期。然後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才有丝毫顾虑萌于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坦然庵集)。
郭功辅
提刑郭正祥。字功辅。号净空居士。问道於白云端。
造物
儒言天命。释言定业也。
功辅自当涂(太平州也)绝江。访白云端和尚于海会。白云问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而立。白云曰。淳乎淳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行状)。
绝江
直渡也。
访白云
郭功辅。乃现宰官身而作佛事。可谓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亦是他宿植德本。有大因缘。故致根尘脱系。一念无依。到此桥断路穷。不免求人指示。故访白云於海会。白具通方正眼。运匠石之功。施无碍之辩。便问公牛淳乎。以公曾经大冶鎚钳。已到不疑之地。谓全身担荷。脱体承当。向他道淳矣。白云居养子之缘。婆心太切。只恐他见道未稳。故以雷轰电掣之机。振地威雄之势而叱之。可谓把关须用精严吏。不验分明不放行。正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辨真金。公已是鼻孔撩天。脚跟点地的人。纵是八面风吹他不动。得处稳密。何妨八面风吹。见地唯深。岂惧四山来合。遂拱而立。谓得处自然忘计较。拈来全不费工夫。白云到此。雪後始知松柏操。事难方显丈夫儿。车不横推。理无曲断。满口许他道。淳乎淳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仍赠一偈。前二句颂他见地明白。谓饥飡嫩草遥山去。渴饮寒泉遶涧廻。後二句。颂他放旷今时。谓放旷不耕空劫地。暮天何用牧歌摧。又曰。上大人者。一是归美之辞。二是出身活句。可谓大冶精金。还他作者。
白云端
舒州。白云守端禅师。衡阳葛氏子。嗣杨岐方会禅师。南岳下十二世。
南泉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郑州新郑王氏子。嗣马祖道一禅师。一日上堂示众云。王老师牧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犯官家苗稼。拟向溪西牧。亦不免犯官家苗稼。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也。
大沩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嗣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上堂曰。老僧百年後。向山下檀越家作一水牯牛。右脇书五字。沩山僧某甲。当时唤作沩山僧。却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却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麽即得。仰山出众。礼拜而退。
白云谓功辅曰。昔翠岩真点胸。躭味禅观。以口舌辩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一日金銮善侍者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悟。可谓痴禅矣(白云夜话)。
翠岩真
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福州人。得法於石霜楚圆禅师。
点胸
因他装点胸襟。欲高过於人。故点胸之混名。播扬於丛林。
禅观
秉一心而为禅。照万法而为观。又禅止散乱。观照心昏。
金銮善
慈明之高弟也。道悟真杨岐方会皆推伏之。未详法嗣。
痴禅
躭味禅而未发慧曰痴禅。如守株待兔等。翠岩真甞谓亲见慈明。天下无可其意者。一日与金銮善论道游山次。善拈一片瓦置於石上曰。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真拟之。善叱之曰。伫思停机。情关未透。何曾梦见先师在。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悟。可谓痴禅矣。
白云曰。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弘之耳。故曰。操则存。舍则亡。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於名利。不惑於声色。遂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岂古之可为。今之不可为也。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惑之言。诚不足稽也(答功辅书)。
朝市
廛闠之所也。白乐天云。大隐居朝市。小隐住丘樊。丘樊甚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作留司官。
鼓惑
鼓动人心。惑乱人意。
稽
考证之谓。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於是先哲谨於言。择於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故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乎(白云广录)。
无为子
姓杨。名杰。字次公。号无为居士。任至礼部。无为州人。得法於天衣怀禅师。
可言
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不言也。则言顾行。而言不违行矣。
可行
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行顾言。而行不违言矣。
类
比也。法也。
枢机
门转处曰枢。机者。弩牙也。易系辞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可不慎乎。昔成汤有七年之旱。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之。汤曰。吾所为请雨者民也。若以人祷。返害其民。吾当自祷。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穿白苎。以身为牺。祷於桑林之野。祝曰。无以余一人不敏。伤民之命。遂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女谒盛欤。宫室崇欤。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讫。忽大雨数千里。汤有此德。故言行遂能动天地也。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於已然。不能见於未然。止观定慧。防於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於已然之後。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惟古人志在於道。绝念於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於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实录)。
止观定慧
三观之总名也。停息诸念曰止。如理思惟曰观。内心不动曰定。随缘照了曰慧。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久曰定。梵语三摩鉢提。此云观。观久曰慧。梵语禅那。此云等该。等该前二。即定慧之通称。通遮通照。故曰等该。在因曰止观。在果曰定慧。若约三学互论。即一心不动。人境双忘曰戒。觉心圆明。内外湛然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名虽有三。其揆一也。
作止任灭
作者。即心造心作之谓也。若有人言。我於本心作种种行。欲求真理。即名为病。止者。止妄即真之谓也。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诸念。寂然平等。欲求真理。即名为病。任者。随缘任情之谓也。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任彼一切。欲求真理。是名为病。灭者。寂灭之谓也。若有人言。我今求永灭一切烦恼身心。根尘虗妄境界。欲求真理。是名为病。止观定慧为本。作止任灭为末。
自欺
欺昧也。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由未诚。是为自欺也。
白云曰。多见衲子未甞经及远大之计。予恐丛林自此衰薄矣。杨岐先师每言。上下偷安。最为法门大患。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编弊故极矣。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予以是思之。学不负人如此(白云实录)。
上下偷安
去圣时遥。邪侫之辈。寄身於我教中。在上者不教其下。其下者不奉其上。各取一身之安也。
归宗
寺名。在庐山之南。昔年羲之隐居之处。洗砚池。今犹在也。
白云初住九江承天。次迁圆通。年齿甚少。时晦堂在宝峰。谓月公晦曰。新圆通洞彻见元。不忝杨岐之嗣。惜乎发用太早。非丛林福。公晦因问其故。晦堂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逮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方五十六岁。识者谓晦堂知几知微。真哲人矣(湛堂记闻)。
晦堂
隆兴府黄龙山。祖心晦堂宝觉禅师。南雄邬氏子。嗣黄龙。南岳下十二世也。
宝峰
寺名。
月公晦
讳晓月。字公晦。得法於琅琊觉禅师。於宋熈宁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作楞严标旨。
洞彻
洞明玄理。彻底无依。
忝
辱也。
功名美器
有功名。无美器。有美器。无功名。葢天命也。不与人全。昔种放隐终南。闻希夷之风。往见之。希夷曰。当有显宦。但名者古今美器。造物所忌。子名将有败之。後果如言也。
终
君子曰终。小人曰死。谓君子有益於时。死闻於後。平生以保身为事。故没可言终也。死者澌尽泯没。滥朽无节。故小人则言死也。文见论语大全。
几微
易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晦堂心和尚。参月公晦于宝峰。公晦洞明楞严深旨。海上独步。晦堂每闻一句一字。如获至宝。喜不自胜。衲子中间有窃议者。晦堂闻之曰。扣彼所长。砺我所短。吾何慊焉。英邵武曰。晦堂师兄。道学为禅衲所宗。犹以尊德自胜为强。以未见未闻为媿。使丛林自广而狭於人者。有所矜式。岂小补哉(灵源拾遗)。
独步
袁淑谓谢庄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
扣砺
上取也。下磨砺也。谓取他有余。补我不足。
慊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慊恨也。少也。
强
胜也。乐也。
自广而狭
自广而狭小於人。出书经。
矜式
规法也。令人依而行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出孟子。
晦堂曰。住持之要。当取其远大者。略其近小者。事固未决。宜谘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问于识者。纵有未尽。亦不致甚矣。其或主者好逞私心。专自取与。一旦遭小人所谋。罪将谁归。故曰谋在多。断在独。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与草堂书)。
晦堂不赴沩山请。延平陈莹中。移书勉之曰。古人住持无职事。选有德者居之。当是任者。必将以斯道觉斯民。终不以势位声利为之变。今学者大道未明。各趋异学。流入名相。遂为声色所动。贤不肖杂糅不可别白。正宜老成者。恻隐存心之时。以道自任。障回百川。固无难矣。若夫退求静谧。务在安逸。此独善其身者所好。非丛林所以望公者(出灵源拾遗)。
陈莹中
延平县。陈了翁。名[土*雚]。字莹中。号华严居士。
糅
米不纯色。谓碎米而杂其好饭。言君子小人。相混而不可辩。
恻隐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者伤之切。隐者痛之深。即慈悲不忍之心也。
障百川
回众流而入海也。韩文公进学解曰。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而既倒。谓入鄽垂手。接物利生也。
谧
静也。
晦堂一日见黄龙有不豫之色。因逆问之。黄龙曰。监收未得人。晦堂遂荐感副寺。黄龙曰。感尚暴。恐为小人所谋。晦堂曰。化侍者稍廉谨。黄龙谓。化虽廉谨。不若秀庄主有量而忠。灵源甞问晦堂。黄龙用一监收。何过虑如此。晦堂曰。有国有家者。未甞不本此。岂特黄龙为然。先圣亦曾戒之(大沩秀。双岭化。感铁面三人也。通庵壁记)。
感副寺
南岳福岩慈感禅师。潼州杜氏子。嗣。黄龙南禅师。
化侍者
隆兴府双岭佖化禅师。得法于黄龙惠南禅师。
廉
正直无私曰廉。
秀庄主
潭州大沩怀秀禅师。信州应氏子。嗣黄龙禅师。
量
有量则容纳众流也。
忠
有忠则尽情奉上也。
灵源
隆兴府黄龙灵源惟清禅师。本州陈氏子。嗣黄龙祖心。
晦堂谓朱给事世英曰。余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後。退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後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章江集)。
朱给事
名显谟。字世英。任至给事。问道於黄龙南禅师。
自恃
自负聪明之资。轻视佛祖之道。
矛盾
上枪也。下护身牌。昔人以二事双卖。各叹其胜。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入於不入。即无其辞。以况自相违也。
祁
大也。
溽暑
胜热也。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闻见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於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晦堂曰。圣人之道。如天地育万物。无有不备於道者。众人之道。如江海淮济。山川陵谷。草木昆虫。各尽其量而已。不知其外无有不备者。夫道岂二耶。由得之浅深。成有小大耶(答张无尽书)。
川陵
众流入海曰川。大阜曰陵。
昆
诸也。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与祥和尚书)。
晦堂曰。先师进止严重。见者敬畏。衲子因事请假。多峻拒弗从。惟闻省侍亲老。气色穆然见於颜面。尽礼津遣。其爱人恭孝如此(与谢景温书)。
晦堂曰。黄龙先师。昔同云峰悦和尚。夏居荆南凤林。悦好辩论。一日与衲子作喧。先师阅经自若。如不闻见。已而悦诣先师案头。瞋目责之曰。尔在此习善知识量度耶。先师稽首谢之。阅经如故(已上并见灵源拾遗)。
云峰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禅师。南岳下十一世也。
黄龙南和尚曰。予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脚者。悦惊异蹙頞。已而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担夯。无乃太劳乎(林间录)。
蹙頞
攒眉促鼻也。
闺物
胸襟之识情。又私溺之物。
夯
音享。荷负之势。
黄龙曰。住持要在得众。得众要在见情。先佛言人情者。为世之福田。葢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则否泰生。事有厚薄。则损益至。惟圣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别卦。乾下坤上则曰泰。乾上坤下则曰否。其取象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曰损。夫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固乖矣。而返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宾处下。义固顺矣。而返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万事不和。损益之义。亦由是矣。夫在人上者。能约己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乎。先圣甞喻人为舟。情为水。水能载舟。亦得覆舟。水顺舟浮。违则没矣。故住持得人情则兴。失人情则废。全得而全兴。全失而全废。故同善则福多。同恶则祸甚。善恶同类。端如贯珠。兴废象行。明若观日。斯历代之元龟也(与黄檗胜书)。
否卦
否。闭塞也。大往小来。阳往居外。阴来居内。阴气不上升。阳气不下降。二气不交。万物不生。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君不下孚於臣。臣不上孚於君。上下不交。人情否塞也。以一人言。在外者阳气散而不顺。在内者阴气附而不调。阴阳不合。气血不通。表里失度也。此七月之卦。
泰卦
泰。通也。小往大来。小。阴也。往居於外。大。阳也。来居於内。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二气相交。而万物化生。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大为君。小为臣。君推诚以任下。臣进忠以奉上。上下之志通。朝廷通泰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君子来在于内。小人往在于外。人情通泰也。此正月之卦。
损卦
山泽损卦。损。减损也。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薄己以奉君。必至上下俱损矣。故曰损。
益卦
风雷益卦。益。增益也。巽为风。震为雷。雷激则风怒。二物相助。所以为益。以人事言。在上者施其泽以及下。在下者进其诚以奉上。是两相增益也。故曰益。
庶
众也。
叛
返也背也。
贯珠
贯。串也。言其相续不绝也。累累如贯珠然。
观日
谓兴废之源。诚在损益得失。故曰观日。
元龟
寿千岁。满尺二寸。预知未来吉凶祸福也。
黄龙谓荆公曰。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章江集)。
荆公
姓王。名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宋神宗熈宁三年拜为相。封荆国公。七年夏四月不雨。安石罢相。八年二月再拜为相。九年十二月致任。问道於黄龙南禅师。
黄龙曰。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答荆公书)。
举措
上处置动作也。下安布施为也。
独居隐微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隐者暗处也。微者细事也。言幽暗之中。微细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至此尤加戒谨也。
黄龙曰。夫长老之职。乃道德之器。先圣建丛林。陈纪纲。立名位。选择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长老者。将行其道德。非苟窃是名也。慈明先师甞曰。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於丛林。岂非善守长老之职者。则佛祖之道德存欤(与翠岩真书)。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龙山广录)。
隐士
不贵为官。以道自乐。
潘延之
名兴。字延之。号清逸居士。问道於黄龙南禅师。
造次
急据苟且之时。
扩
推广之义。又引张也。
充
满也。
潘延之闻黄龙法道严密。因问其要。黄龙曰。父严则子敬。今日之规训。後日之模范也。譬治诸地。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山。吾亦与之俱。困而极於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妄之尽。彼则自休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可乎(林间录)。
父严
马援征交趾。以书戒子侄曰。莫贪嗜好。勤学事业。子侄从而不敢违。故知子敬由父严也。
隆洼
谓天下之道。以适中为贵。过与不及俱不可也。下之平之。欲其损有余而益不足。务合中道也。
姁妪
上许御切。下衣遇切。阴阳相得。覆育万物。以气曰姁。以体曰妪。姁当作煦。出礼记。
黄龙室中有三关语。衲子少契其机者。脱有詶对。惟敛目危坐。殊无可否。延之益扣之。黄龙曰。已过关者。掉臂而去。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林间录)。
三关语
黄龙问龙庆闲云。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缘在甚麽处。闲云。早晨吃白粥。至晚又觉饥。又问云。我手何如佛手。闲云。月下弄琵琶。又问云。我脚何似驴脚。闲云。鹭鸶立雪非同色。三十余年未有契其机者。脱有詶对。唯敛目危坐。由此丛林目为三关语。师自颂云。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禅客。三关一一透将来。
脱有
或然之辞。
黄龙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记闻)。
孰与
下去声。及也。
黄龙曰。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也。道何为而独变乎。嗟其未至者。厌故悦新。舍此取彼。犹适越者不之南而之北。诚可谓异於人矣。然徒劳其心。苦其身。其志愈勤。其道愈远矣(遁庵壁记)。
越
地名在绍兴府。
之
往也。
黄龙谓英邵武曰。志当归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其或心存好恶。情纵邪僻。虽有志气如古人。予终恐不得见其道矣(壁记)。
英邵武
隆兴府泐潭洪英禅师。邵武陈氏子。嗣黄龙惠南禅师。
宝峰英和尚曰。诸方老宿。批判先觉语言。拈提公案。犹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东海。然彼岂赖此以为高深耶。观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当也(广录)。
公案
公者。乃圣贤一期之辙。天下通途之理。案者。即公府之案牍也。凡有天下者。未甞无公府。有公府。未甞无案牍。葢取为法。而治天下之不正。今佛祖机缘。目为公案者。亦犹是而已○愚按。批判拈颂。发明古人机用。勘验学者邪正。葢有不可少者。若夫脚跟未稳。道眼未明。住於此作活计。则流滞情识。碍道匪浅。故宝峰此语。乃宗匠为人解粘去缚。即妙喜欲入闽碎碧岩集板之意也。若缘此而屏弃公案。抑止拈颂。则正眼不开。差别不明。穿凿谬乱。触事面墙。何以为人天师范耶。
英邵武每见学者。恣肆不惧因果。叹息久之曰。劳生如旅泊。住则随缘。去则亡矣。彼所得能几何。尔辈不识廉耻。干犯名分。污渎示教。乃至如是。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诱掖後来。不应私擅己慾。无所避忌。谋一身之祸。造万劫之殃。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实为苦也(壁记)。
旅泊
旅如客店暂住。岂能久居。泊如舟夜止歇。天晓复行。言其不常住也。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语出孟子。
恢
大也。
诱掖
前导曰诱。傍秋曰掖。
忌
畏也。
媒
招也。
英邵武谓晦堂曰。凡称善知识。助佛祖扬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风易俗。固非浅薄者之所能为。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节义。往往苞苴肮[骨*(卄/(歹*巳)/土)]。摇尾乞怜。追求声利於权势之门。一旦业盈福谢。天人厌之。玷污正宗。为师友累。得不太息。晦堂颔之。
比丘
梵语比丘。此云乞士。谓上乞诸佛之智以资慧命。下乞羣生之食以资色身。比丘具五德。谓乞士。破恶。怖魔。净命。杀贼也。
苞苴
包裹奇物。奉献謟佞。以求托嘱也。
肮[骨*(卄/(歹*巳)/土)]
体盘旋貌。汉书云。曲眉肮[骨*(卄/(歹*巳)/土)]。倚立门傍也。
摇尾乞怜
如犬见人摇尾以媚之。求怜悯而已。小人謟佞亦犹是。
颔
点头而纳。口不言而心许也。
英邵武谓潘延之曰。古之学者治心。今之学者治迹。然心与迹。相去霄壤矣。
迹
有为功用曰迹。
英邵武谓真净文和尚曰。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夫天地最灵。犹三载再闰。乃成其功。备其化。况大道之妙。岂仓卒而能辨哉。要在积功累德。故曰欲速则不达。细行则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终身之谋。圣人云。信以守之。敏以行之。忠以成之。事虽大而必济。昔喆侍者。夜坐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安坐如故。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喆曰。我於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梦幻不真。安得为久长计。予昔在湘西。目击其操履如此。故丛林服其名。敬其德。而称之(灵源拾遗)。
真净文
隆兴府宝峰真净克文禅师。陕府闵乡郑氏子。嗣黄龙南禅师。南岳下十一世。
载
尔雅云。夏曰岁。取岁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时祭祀一终也。周曰年。取禾熟之意。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之义。已上俱年也。
再闰
闰月定四时而成岁也。张纯曰。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一闰。天气大备。葢闰月之不足。日之有余也。古者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分为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一年共三百六十日。余剩六日。又六个月小。除六日为一岁。共余十二日。三岁共三十六日。闰一月还余六日在後。至二年余。二十四日。连前六日。共三十日。又闰一月是为三载。故易云五岁再闰。
敏
勤也。
喆侍者
潭州大沩真如慕喆禅师。抚州临川闻氏子。嗣翠岩真。南岳下十一世也。
觉
音教。睡腥曰觉。
般若
此云智慧也。
湘西
即湖广长沙府相阴湘潭县也。
真净文和尚。久参黄龙。初有不出人前之言。後受洞山请。道过西山。访杳城顺和尚。顺戏之曰。诸葛昔年称隐者。茅庐坚请出山来。松华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着开。真净谢而退(顺语录)。
香城顺
西山香城景顺禅师。蜀州人也。嗣黄龙南禅师。乃坐脱於香城。
诸葛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躬耕於南阳之西卧龙岗。与徐庶为友。时刘玄德屯兵於新野。庶见之告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盍往见之。此人可以就见。不可以屈。由是玄德遂诣亮所。凡三往而从之。遂拜为军师。後为蜀汉相。
真净举广道者。住五峰。舆议广疎拙无应世才。逮广住持。精以治己。宽以临众。未几百废具举。衲子往来竞争喧传。真净闻之曰。学者何易毁誉邪。予每见丛林窃议曰。那个长老行道安众。那个长老不侵用常住。与众同甘苦。夫称善知识。为一寺之主。行道安众。不侵常住。与众甘苦。固当为之。又何足道。如士大夫做官。为国安民。乃曰我不受赃。不扰民。且不受赃不扰民。岂分外事耶(山堂小参)。
广道者
瑞州九峰希广禅师。西蜀梓州人。师慈仁惠物。不寻细检。故丛林号为广无心。嗣真净克文禅师。南岳下十二世也。
舆
众也。
分外事
官受爵於国。牧民正国岂为奇特。夫为善知识者。主丛林。兴教化。安众克己。不干常住。正宜如此。岂分外事耶。
真净住归宗。每岁化主纳疏。布帛云委。真净视之颦蹙。已而叹曰。信心膏血。予慙无德。何以克当(李商老日涉记)。
云委
积聚如云也。
真净曰。末法比丘。鲜有节义。每见其高谈濶论。自谓人莫能及。逮乎一饭之惠。则始异而终辅之。先毁而後誉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隐者少矣(壁记)。
真净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将有成之。必有坏之。予见黄龙先师。应世四十年。语默动静。未甞以颜色礼貌文才。牢笼当世衲子。唯确有见地。履实践真者。委曲成褫之。其慎重真得古人体裁。诸方罕有伦比。故今日临众。无不取法(日涉记)。
委曲
俯而就之。方便以成其德故也。
褫
音池。成就也。
体裁
格式也。
真净住建康保宁。舒王斋嚫素缣。因问侍僧。此何物。对曰。纺丝罗。真净曰。何用。侍僧曰。堪做袈裟。真净指所衣布伽黎曰。我寻常披此。见者亦不甚嫌恶。即令送库司。估卖供众。其不事服饰如此(日涉记)。
舒王
宋徽宗。进荆公为舒王也。荆公熈宁间拜为相。作务新法病民。其子王雱为崇正殿大学士。因父佐务新法必行。雱卒。父罢相。晏闲间如梦寐。见一鬼使。领雱荷铁枷泣於公前曰。因父务新法所致。公问使乞解。使曰。建寺饭僧可免。公遂於金陵田地。舍宅为寺。赐额保宁。请真净主之。
缣
音兼。绢也。
袈裟
具云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亦名离尘服。
伽黎
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估
卖也价也。
事
好也。
真净谓舒王曰。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不难於今日乎(日涉记)。
真净闻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恻然叹息。至於泣涕。时湛堂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间。一兆形质。枯死残蠧。似不可逃。何苦自伤。真净曰。法门之兴。赖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丛林衰替。用此可卜(日涉记)。
湛堂
隆兴府泐潭湛堂文准禅师。兴元府梁氏子。嗣真净文禅师。南岳下十三世也。
兆
形显之义。
枯死
枯老死灭。残缺蠧损也。
音切
蠧丁护切节子结切葺七入切裨补移切浇公尧切鸩除禁切绨徒兮切躄婢亦切訾子尔切邸都礼切翮谐革切倨九鱼切雘於缚切猥於隗切砺力制切慊口恬切谘子辞切糅粈音溽如属切蹙子六切頞遏音夯呼讲切洼乌华切伎巨寄切喆除列切缣古廉切肮口朗切脏子朗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