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续藏经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明 袾宏补注
叙
瑜伽施食虽流通多种。其或芟增不一。名相纠纷。惟本山所行要集。乃准云栖大师之较正。即坛仪补注。亦大师婆心峻切。见末法学者。遍弘焰口。藏扬华态。竞起俳倡。惟好热闹。三观妙旨。置之不闻。所以真言句读之不清楚。手印字种。亦失所授。况观门乎。盖印列三十有六。於内六合相符。初二三尖印一合。次变空印与多宝如来发菩提心印一合。次遣魔印与自在印一合。次真空印与宝胜如来印一合。次二妙色身如来印一合。次光明如来与乳海印一合。印虽六合。但字种仪注。备有不同。故以观图合璧。用广其传。意取不劳探讨。瞭然心目。譬犹当台明镜。湛水摩尼。物象洪纤。靡逃朕迹。吁是书剞劂。皆古锥相应三业之筌蹄。诚非初学小补。余敢齐先哲而妄议耶。以是告夫同志。其勿忽诸。
千华二愚山人福聚书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补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
修者。炼磨治习之谓也。以众生三业念念纷纭。欲期与佛法相应。故假修治。俾三密变为三身。八识转成四智。速登圣位。利益群品也。如神变疏云。若用三密为门。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只於此生满足诸波罗密。此在正报说。设者。铺排建立也。谓建立胜妙坛场。排列香华供养。奉攀诸圣。而施作佛事也。此在依报说。梵语瑜伽。华言相应。谓三业同时。而不先后。共缘一境也。手结印时。口必诵咒。意必作观。三业齐施。无有参差。始名相应。以相应故。则外无异缘。内有主宰。以有主宰故。岂非全身总是大悲王。以无异缘故。正是脱体俱成[口*纥]哩字。审如是。三密即是一心。一法徧含诸法。方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出世间。随愿即成。凡有所作。皆获如意。此瑜伽大本有五部。一佛部。即佛说咒。二莲华部。诸菩萨咒。三金刚部。金刚神咒。四宝部。诸天神咒。五羯磨部。诸鬼神咒。每部复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於中皆权实双彰。显密并谈。今集要者。乃聚集此五部之中至精至奥之要义也。施食者。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居六度首。为万行先。有财法无畏三种之别。题虽独标施食。而文则兼有也。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若无饮食。身体饥羸。纵有财法。奚济身命。盖缘极苦众生而起悲济。故先施其食也。然食又有四种。所谓段触思识是也。食者。有资益之义。任持之义。谓此四食。能持有色根身令不断坏。故名为食。段。谓分段。以香味触三法为体。变坏为相。惟欲界有。乃人天食也。触者。乃六识相应之心所。若触着可意之境。摄受喜悦。诸根和顺。心便怡畅。能为食事。有资益义。即鬼神食也。思者。即意地有漏思。与欲俱转。希望胜妙之境。资益身命。於中绵想不断。如望梅止渴。悬饼充饥等。有资益义。即禅天食也。识食者。即阿赖耶识。一类相续。执持有色根身令不坏烂。有任持意。此则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不择凡圣也。约事而言。即前三食。约理而言。即后一食。何也。谓藏识具本觉不觉二义。以此识食。则施者训为开发之义。谓开发众生本有之觉性。俾其转识而成智也。坛者。生也。集也。谓出生无尽功德法故。亦是圣贤集会之处。即今所建曼怛是也。仪者。仪规。乃千古不易之式也。要而言之。谓修摄身心。铺设坛场。作瑜伽施食之法也。此乃善本之题目。何谓题。题者题头。挈其纲领也。目者名目。列其条序也。如人之有头。则四肢无不具焉。似人之有目。则六根奠不该焉。有此妙义故。名之曰题目。登台拈香。如世尊将成道时。以牧牛(女)所付拘留孙佛之炉。执炉燃香。绕坛绕树。合三十二匝。於是十方诸佛普皆云集。各手授香。亲付世尊。热此香时。十方众生一切天人。皆得生信悟道。然后方登金刚宝座。成无上道。故佛凡说法时。必先执然香。盖古佛说法之仪式也。又香以表信为义。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信心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水清月自现。心信佛出兴。是知欲达诸圣。先具正信。信无形相。藉香表之。香烟徧处。信心必通。以心感佛。何佛而不应也。
此一瓣香。
乃克指法体而言也。夫吾人法性。量充沙界。体含万有。湛若澄清之海。香腾薝卜之林。明逾日月。德等太虚。舒之能徧於法界。卷之可纳於微尘。为万象之根源。作天地之玄祖。历千劫而不古。卓然而独存者。其唯自性欤。或於一尘之内而现全身。五眼莫能睹其形。或於六根之门而耀威光。四辨莫能谈其状。闻之则穿过髑髅。顿枯识海。触之则冲破顶[宁*页]。豁开正眼者。其唯心香欤。故知此香。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自一念回光。身心一如。有何欠亏。信者垂手而得。然之普天遥闻。不待僧祇熏修。清气本自天然。十方佛土。唯此为最。三藏教海。谁不摧尊。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方是此一瓣香之意。是知此一者。乃当体得名。包含为义。香者。谓法体上无有妄染杂秽之气。纯一无漏功德之香。又能流出无尽教海。熏诸众生。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故众香世界。唯以香尘而作佛事。闻其香者。皆得法忍。又是五分法身之香。从戒定等所熏成故。故曰香也。
不从天降岂属地生。
凡世间者。未有不从地产雨露阳和而滋长者。今曰不从天降地生者何也。盖吾人心香。天不能盖。地不能载。尚非因之而生。岂待栽培而后成者耶。假饶无功用行。皆是妄兴劳虑。殊不知法法现成。信手拈来。无所不是。又何必三条椽下。七尺单前。昼三夜三。废寝忘餐。乃至六度万行。尘沙法门。然后方为究竟也。故先哲云。吾觅得无阴阳地一片。种得一株无根树子。日照无影。风吹不动。运金斧以难入。经劫火以愈芳。开无声无臭之花。结非青非黄之果。不烦攀枝折叶。已在诸人胸中已。
两仪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
空劫已前。威音那畔。则心境未彰。染净圆融。而本体虚玄。性绝边表。无形之形。形充法界。非寂而寂。寂照含虚。竖则穷於三际。横则徧该十方。岂唯充塞三界。抑且剎海无遗。故经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徧外。情与无情总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旨在斯乎。
一炁才分之后枝叶徧满十方。
混沌一炁即太极。所谓道生一者也。太极分两仪。即一炁分为阴阳。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所谓一生二者也。约小乘上说。一炁者即光音金藏云。阴阳者即所雨之雨。清者先成天宫。浊者次成洲海。良以竺坟未至。儒老权说。设义未免究竟。故不繁释。从阴阳化育人及万物。即二生三三生万物者也。是知外教以一炁为根本。人及万物为枝末。在内教约理说。即第八识。王所未分。心境未彰。故云一炁也。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而成阿赖耶识。内有此识。外有空界。所谓晦昧为空者。故知一炁是彼识体。不了本空。转成能见能现。於是遂有根身器界之分。阴阳化育之象。故楞严云。内之根身。外暨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是。则一心是根源。万物为枝末矣。故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称理起事。事复何穷。依镜现形。形宁有尽。此四句正是宗门意旨。劫外今时。打成一片。偏正回互。宾主历然之旨。
超日月之光华。
金光明经云。日月虽明。不能透覆盆。但照四天下而已。若心智之光。上穷有顶之天。下彻无间之地。普照法界。焕若掌珠。如理智。徧照真如门中无漏性德。如量智徧照生灭门中染净事品。故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一切暗相永不能昏。祖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曰超日月之光华也。
夺山川之秀丽。
山川虽秉造化精英。而秀丽可观者。乃确乎不变之定法。夫吾人心香。能转变自在卷舒无碍。殊形异状。幽显莫测。或於一毛端头。现无边剎海。或假轻烟内。示华藏庄严。乃至云台宝网。悉为心感。郁密生阒。岂外性德。又一切山川。以正眼观来。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无如此心真实。不常不断。以理形事。故曰夺山川之秀丽。如宝藏云。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天真。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而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孰见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於阴入之坑。即其义也。
即戒即定即慧。
本性无染即戒。无乱即定。无痴即慧。三学圆明。一心自净。二谛浑融。万德顿彰。
非木非火非烟。
明心香本无生也。如楞严云。此香若生於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室罗筏城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知不生於木与烟矣。若生於火。何藉炉中爇此枯木。则一切火皆是香气。是知不生於火矣。既不生於木火烟。又岂复生於空耶。若生於空。空既常在。香应常闻。空既无香。则知不生於空矣。四皆非香生因。则当体性空。性空即诸法实性。实性则无生矣。无生之香。方为法身功德之香也。
收来在一微尘。
德山云。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吾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者也。
散处普熏法界。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昔西域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曰。佛性在何处。答曰。佛性在作用处。曰。当作用时。其处有几。曰。当作用时。其处有八。在胎名身。出胎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只在一尘。识者唤作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也。
爇向炉中(至)普同供养。
鼎有三足。表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谓此心香安住於三德秘藏之中。而成妙香密圆最上之法供也。常住三宝者。即一心也。是心清净名佛。光明名法。净光和合。处处无碍。名僧。昔本不生。今亦不灭。名为常住。而曰供养。即因心与果觉冥契也。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也。剎者最广。海者最深。剎海既无边量。圣贤宁有穷尽。历代祖师。幽显灵祇。莫不承此真香而普同供养。夫如是。方名真法供养。虚空有尽。此香无涯也。次皈敬请加。人天见佛。先赞后皈将兴胜妙利益。必先皈敬三宝。恳求加被。如清凉国师云。归赞者有六义。一荷恩德。二请加护。三令生信。四为仪轨。五表尊胜。六显益物。有此六义。故先举偈云。
佛面犹如(至)皆具足。
佛面圆满皎洁。犹如清净满月。并无纤毫不备之相。非但如月之圆。亦如千日之光。以月面放光。辉煌赫奕。无可为喻。故以千日同时放光而比之也。又项佩圆光。普照十方。设使一处不周。不得谓之圆光。必如是尘剎普徧。容光必照。无放无收。方名圆光千寻也。面光圆光既然如是。则通身之光又不思议可知矣。是知如来之身。当体即法身大光明藏也。慈悲喜舍者。乃佛之四无量心。利他之功德也。如净名经云。文殊问曰。何为慈。净名曰。为诸众生说寂灭法。是真实慈。何为悲。曰。所作功德与众生共。何为喜。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为舍。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依偈意。显佛非唯具六度七觉八正十力十四无畏十八不共自受用法等。而慈悲喜舍利他之功德皆悉具足矣。前三句赞佛相好。后一句赞佛功德。然佛之相好功德无量无边。纵我穷劫音声联续。曷能赞其万一哉。如华严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南无尽虚空(至)三宝。
梵语南无。此云皈命。皈者。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之要。人之所系。莫不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表敬之至也。又归者。返本还原义。谓众生背觉合尘。从一心而起六根。流转生死。今总摄诸根还归一心。令清净光明而成自性三宝也。三宝有同体别相住持之殊。同体者。法界为体。觉照即佛义。轨持即法义。和合即僧义。别相者。法报化三身名佛。教理行果名法。五果四向十地三贤名僧。住持者。雕刻塑画名佛。黄卷赤牍名法。圆顶方袍名僧。而今独皈尽空徧界者何。正显所归之佛无穷无尽。而我能归之心亦无量无边矣。次趺坐顶冠。入根本定。起观音慢。云何登座必须起观音慢与入定耶。殊不知施食一法。根於世尊作婆罗门时。曾於观世音菩萨处。受无量威德自在光明陀罗尼法。能变少食普周法界。夫如是。则观音是施食之鼻祖也。今吾本具缚凡夫。不凭圣功而自作观音。必难乎其为有济矣。究理言之。我与观音实无殊别也。观音是我本体。[口*纥]哩字是我本具。故慢之一字。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旨。又诸佛说法。必先入定鉴机。法华圆觉。自有明征。当会而审详可尔。既欲起慢。先须入定。应观自心如秋月轮。光明皎洁。中有白色[口*纥]哩字。此字名阿弥陀佛一字咒。是大悲真体。利生妙智。如金刚三昧耶经云。此字具四种义。一贺字门。即一切法因不可得义。二啰字门。即一切法离尘义。三伊字门。即自性不可得义。四德字门。即涅盘义。亦名惭义。若具惭愧。不为一切不善法。具足一切无漏法。又莲华部云。阿弥陀佛以此字。加持於极乐国中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所以若观此字。则一切诸法之因了不可得。本是离尘。自性清净。当体即涅盘。所以西方三圣初证此心印。便即运悲利生也。问。既曰入定。又曰作观。何也。答曰。观乃定前加行之方便。乃假想慧耳。定者。令心专注於一境。不昏不掉。心心无间。念念寂灭。名之为定如文殊云。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常与定俱。故先作观。引起心月字种。分明显现。次则定心专注观境。湛寂不动。不动之处即定。明显处即观也。又定慧二法。不可单运。如车之有两轮。如鸟之有两翼。缺一不可。失之则无凌霄致远之功。若偏於定则曰愚。单修於慧则曰狂。二皆不能明见佛性。如日不明。孤灯照物不了。必如是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了了见於佛性。故正观时。资之以定。则不散。正定时。加之以观。则不昏。如是方名即定之慧。即慧之定。寂照同时。明静均修。始是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是证无上道矣。问。若夫缘境。何足擅於月轮耶。答。昔西域十四祖龙树菩萨为众说法。於其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生。唯闻法音。不睹祖相。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辩识。提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然。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任运自在。皎洁清净。云雾不能蔽其光辉。万象不能夺其精气。千古无亏。佛性之义廓然虚明。故现斯而表之也。言讫。形相即隐。复居本位。而说偈言。身现圆明相。以表诸佛性。说法无形相。用辩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佛性。咸求出家。是知月轮者。正吾人本体无相三昧也。所谓慧月在怀。灵珠在握。法界同彻。无不照矣。既入观音定。必契观音体。体既顿证。何患轮相用之不然乎。三大圆具。则自身等观音。可谓慢不起而自是观音也。以菩萨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佩圆光。其身金色。坐大莲花。顶戴五佛冠。五佛常流光灌顶。及以威神加被。令其神通广大。入生死海教化众生。我今亦顶此冠。则五佛必然从五智流光灌我顶门。令我身心坚固。神通广大。威德智慧。辩才无碍。以利群生也。五佛者。均遮那佛所现。谓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已。成於五智。一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执金刚杵。二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执摩尼珠。三妙观察智。流出西方弥陀如来。执妙莲华。四成所作智。流出北方成就如来。手轮相交。五法界清净智。即中央毗卢遮那如来。手千辐轮。五佛各有四菩萨阿閦佛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宝生佛四菩萨者。一金刚宝菩萨。二金刚威光菩萨。三金刚幢菩萨。四金刚眷菩萨。弥陀佛四菩萨者。一金刚法菩萨。二金刚剑菩萨。三金刚因菩萨。四金刚利菩萨。成就佛四菩萨者。一金刚业菩萨。二金刚语菩萨。三金刚药叉菩萨。四金刚拳菩萨。毗卢佛四菩萨者。一金刚波罗密菩萨。二金刚宝波罗密菩萨。三金刚法波罗密菩萨。四金刚羯波罗密菩萨。五方五佛各四菩萨。共二十五。连四摄八供。四摄者。一金刚钩菩萨。二金刚索菩萨。三金刚锁菩萨。四金刚铃菩萨。八供者。金刚花菩萨。金刚香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菩萨。金刚果菩萨。金刚乐菩萨。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共三十七位。皆本师遮那如来智用流出。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纵分亿数之身。千江一月。所以观音顶此冠者。意显带果行因。圆彰法界无尽之体耳。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请求出定加持法水之故也。一称其名。解脱诸苦。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作佛。号曰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现为菩萨。未来成佛。号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梵语阿耶菩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观者。能观之智。指应而言。世音。是所观之境。对机而说。智能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机则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被智一观。俱时离苦。正如普门品云。若有众生称念我名。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而曰大悲者。谓此菩萨悲心偏重故尔。不同生缘法缘之小悲。乃无缘同体之悲。故曰大悲也。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已觉斯道而觉斯民之称也。
夫此水者八功德水。
安养国有七宝池。水皆七宝中之所流出。言八功德者。一澄清。谓澄停洁净离染污故。二清凉。谓明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谓甘和美妙具至味故。四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七除饥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八长养诸根。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谓此瓶内之水。即如西方宝池内性功德水也。如牧牛女付瓶与世尊云。此瓶内具足八功德水。饮之能除饥渴。烦恼亦消。不久当成无上菩提。为人天说法也。
自天真(至)无处不超沦。
天真者。本来自性天真也。业即善恶无记三业。垢即烦恼障。玷污法性故。尘即所知障。蔽智眼故。众生具此三业二障。一则令自性不得清净。生死不得解脱。二令法水触途成滞。今先洗而净之。则无复留碍。然后推广其心。运此法水周徧滚入华藏世界。与香水海性合真空。普沾情器。当体清净。业累既遣。内外浑真。此真个之中。何处更有众生而不超於沦溺乎。上明水体妙合天真。下明返已恢其玄奥。
水不洗水妙极法身。
经云。性空真水。性水真空。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既云周徧。则大地皆水也。尘自何立。水既无尘。用洗奚为。岂有水复洗水之理哉。如刀不自割。火不自燃。水不自洗。真可谓微妙绝待。法身极则之理。不假修证也。
尘不染尘返作自己。
古德云。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垢。如病痊药除。药存病生。故说水亦是尘。水虽同尘。终不染於业垢之尘。亦可将彼尘性。返作吾之自己。以诸尘性同一缘起。当体性空。以空合空。以水投水。何有自他之分。所以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欤。
蠲除器界荡涤坛场。
上出水体。下彰水用。谓此水而蠲器界涤坛场。则自然氛消八面。雾敛长空。殊胜清净也。
洒枯木(至)而成净土。
谓此水有起死回生之功。翻秽成净之能。洒於枯木。遂使枯斡重荣。寒岩花笑。洁於秽邦。当下即成清净宝庄严土。令诸众生步步踏金界之域。念念闻薝卜之香。非唯如此而已。兼有无量妙义不可胜纪。向下总收而结之也。
所谓道(至)纵清凉。
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中之识心。皆无浊秽。四圣六凡。总得清凉。无复余累矣。
大悲神咒。
复藉咒力加持此水。令其顿同菩萨柳头甘露法水。成就胜妙殊勋也。理事圆融。显密齐畅。正所谓快舸顺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速登彼岸。信手拈来无不是已。并诵此咒。不独为水。更有无量妙义。多端胜益。如大悲经云。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於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即於佛前现千手眼而说是咒。由此证之。故知不独为水耳。又金光明云。十地菩萨尚以咒护持。何况凡夫。首楞严云。若不持咒。而坐道场远诸魔事。无有是处。凡陀罗尼。或一字多字。皆是佛菩萨自觉圣智所证法界妙心。字字皆从无相国流出。所以辞句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只宜诵经持咒供养。则生福发慧。断障除愆。凡所希求。必获如意。不可妄自臆度。裁量圣心。小乘极果。尚不知大乘初心。况於如来秘藏乎。又咒乃是诸佛菩萨名号。称其名者。必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或是诸天魔梵及鬼神王名号。称其名号。则部从敬主。不敢为难行殃。又咒似军中密号。唱号即应。不敢违背。又咒者祝愿也。愿此事必竟成就也。如蜾[(嬴-口)-女+(口/虫)]之祝螟蛉。似我似我。而此似我之声。念兹在兹。相续不断。诸虫受熏。莫知然而化为蜾[亡/(罩-卓+(月*虫*几))]矣。诸佛菩萨以慈悲教化熏诸众生。故众生莫知然而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矣。如大悲菩萨陀罗尼曰。譬如灵丹妙药。点铁成金。诵持陀罗尼。变凡作圣。此之谓也。
甘露王菩萨。
此喻以显法泽也。甘露者。乃帝释面前有波利质多树。此翻为员生。叶上每垂滴玉露。其味甚甘。食之者能长生不死。永离饥渴衰恼等患。正喻法水如其甘露。能长养众生法身慧命。增一切禅定功德。不被三灾八难等苦而煎迫也。超彼甘露。故谓之王。唱时。以右手无名指点盂中之水。弹洒虚空。令器界皆得清净。沾露众生咸获清凉也。如上所论。全谈理地。向下作法。实益事界。如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当如渐次净身界也。
净法界真言。
法界者。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元依一真法界。分而为四。一理法界。法者轨生物解之义。理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二事法界。事是分义。一一义别有分剂故。三理事无碍法界。一切分剂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不待净而自净也。四事事无碍法界。事有染净。固当简别。而事界之中。又有身器之别。此则净事界之根身也。以根身是父母赤白二点所成。并积生无始虚习。故净之也。以六根四肢。各有法则。各有界限。是故名为法界耳。诵咒时。调伏身心。想顶脐具有唵嚂二字。以表福智圆满。何则非福不能具相好。非智不能净余累。福智圆满。则内障自净。外相自严。故观唵字在顶。嚂字在脐。顶者一身之首。脐乃命脉之源。净此二处。则六根四肢无不净矣。问。云何二字便致二严。答。经云。唵字者是法身真理。即一切法本不生义。又三身义。无见顶相义。亦是如来相好功德义。观之在顶。即具如上诸义也。嚂字者。即真言仪轨云。此名宝昙佛智光徧照三摩地。若想若诵。令三业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灭。又能成办一切善事。随所住处悉得清净。衣服不净。便成净衣。身不澡浴。便成澡浴。若用水净。不名真净。若以此字净之。即名毕竟清净。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真言一字。变染成净。偈云。◇嚂字色鲜白。◇空点以严之。如彼髻明珠。置之於顶上。真言同法界。无量众罪除。一切触秽处。当加此字门。所以用此字置於命元者。则诸根圆拔内莹发光矣。故楞严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此之谓也。
点净真言。
此净器界。故云点净。念真言时。用右手无名指捏取香水。弹洒虚空。并涂掌上。想坛场内外悉皆清净。圆觉经云。一世界清净。多世界亦然。如是乃至尽於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加持华米真言。
花者因义。以此米为因。诵真言时。想成智慧光明种。出生金银碧玉等云。预先加持者。彼用之时。随心转变而不违也。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意也。
铃杵真言。
铃者有适悦义。置腰之左。表大我焉。谓此我。非同凡夫情计之我。乃法身中常乐我净真常寂灭之我。涅盘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是我义。如铃相似。虚而能应。感而遂通。称适佛心。悦豫群机。故铃谈慈。表我德也。振之以悦生佛之心故耳。杵者示威义。又表五智。转拳向外。以示众生也。表五智者。以智能摧灭烦恼降伏魔军故。诵真言时。右手拈花米洒铃杵上而加持之。
唵阿吽。
此名三字总持真言。凡诸作法。以此真言总加持之。皆得坚固广大无穷无尽之用也。瑜伽大教经云。由持此唵字。加持威力故。纵观想不成。於诸佛海会。及供养云海。真实具成就。由诸佛诚谛。法尔所成故。由适诵阿字。摧灭诸罪障。获诸悦意乐。等同一切佛。超圣众魔罗。不能为障碍。应受诸世间。广大之供养。由吽字加持。虎狼诸毒兽。恶心人非人。尽无能凌屈。如来初成道。於菩提树下。以此印密言。摧坏天魔众。是此三字。既具如斯妙用。是故文中重重念之。次振铃唱。
十二因缘咒。
正显上来所有诸法。皆从因缘而有当体皆空。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故三界辘轳。皆属因缘。欲证无为。必仗神咒之力。转生灭而成还灭也。诵咒之后。得心自在。得法自在。随其所欲不违拒也。何谓十二因缘。转辗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即法华所言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等是也。无明者。无有智慧之明也。体即随痴迷暗为性。即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有不觉。迷覆真性。故谓无明即是惑也。行者。於过去时所造善恶之业。名之为行。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识者有了别之义。此即第八阿黎耶识也。由业因故。牵生三界。意识妄动。投托母胎。故云行缘识。既托胎矣。即有寿暖识三字。七日一转而成名色。名是心。色是质。故云识缘名色。六根成此胎中。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故云名色缘六入。以根有入尘之义。故谓之入。触者。出胎已后。由根对尘而未能分别。故云六入缘触。受者有领纳之义。领纳世间善恶等事。由六根触境故而后领纳。故云触缘受。爱者好乐世间可意之境。由领纳故然后生爱。故云受缘爱。取者取着不舍之意。见一切境皆生取着。由爱生着。故云爱缘取。由取着故。起惑造业。当生三有。故云取缘有。既有三有之因。必当生故。故云有缘生。既有生故。必有老死等果也。此十二缘生。总该三世因果。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无明与行。过去二支因也。识名色六入触受。此现在五支果也。爱取有。此现在三支因。生老死。未来二支果。总名流转门也。今行者既从旷劫以来。随无明等缘故。感现在苦果。今以戒定慧观照方便之力。神咒加护之功。照自他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无内外有。即我此心同佛智海。是称为还灭门也。所以十明论云。迷十二有支。则为苦海。号曰众生。悟十二有支自性本空。即是大宝庄严城。名之曰佛。今行者神咒智力加持功德。顿令十二因缘而成佛波罗密海也。如上所论。借权显实。摄事就理。会假归空。培植万德之本也。
我及法界(至)上师三宝。
从此以起。正明行愿相资。建坛设供。庄严净土。而攀诸圣也。未行而先愿者。盖愿乃志气之要约。若不先愿坚固其心。恐生懈怠。故须先发愿皈依三宝。若不皈依。凡有所作。尽成魔业。并仗上师三宝冥熏加被。令我本愿速得成就也。行者持花米於手中。白云我及法界一切有情。正显其不专为己而发此广大之心。从今以至未证之间。正显其愿之坚固。而常时无退怯也。誓皈上师三宝者。正显其发心广大最胜无上也。金刚上师居於三宝之首。以佛所师之法故。如大智度论云。诸佛以实相为诸法。依此实相。发心修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为师。皆是天魔波旬。报恩云。佛以法为师。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於法。皆能成度一切凡圣故。所以上师即法也。金刚者喻实相也。取坚利不变之义。所以华严文殊云。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所师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金色世界。即喻实相也。不动智。即根本智也。即是金刚上师居首者。此之谓也。
捺谟孤噜(至)桑渴耶。
此四句是皈依三宝。首句皈依上师。次三句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也。
唵哩哩哈哈者。
正上师也。
唵失哩麻哈者。
正三宝也。
唵阿吽。
复念此三字总持而加持之。洒花米於虚空。想所落宝米。即成花香种种供养等云而奉献之令无尽也。次请三坛主。先伸偈焚香赞请。然后献供。
罗列香花(至)一毫端。
星罗布列名香鲜花。建此胜妙众宝之坛。重重无尽之佛境。皆现我一毫端字。不相妨碍也。而毛端不大。佛境不小。而能周徧含容互无障碍。犹如一尺之境现千重影。此即事事无碍境界。广狭无碍自在门也。经云。於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帝网镜珠随意游入。依正大小隐显互映。此非智巧所能。盖为法应故尔。
心融妙理(至)法界宽。
此二句赞法身德。谓心与妙理融会之时。即见法身广大无际。反观世间虚空如海一滴。楞严云。尔时阿难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见心徧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此其义也。道者智行也。谓此智行若与真如贴体契合。则见法界之性。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宽廓无涯。如人入海。愈见深广也。此是理法界意。
相好慈悲(至)暮云繁。
此赞报身般若德。夫佛根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慈悲喜舍等皆悉具足。如同秋月圆满无缺也。此赞应化二身解脱德。言佛之化身。徧历十方。应机六道。俨若晚暮之云。繁兴鼓跃。任运腾腾。叆叇无可承揽矣。此二是事法界。
香烟堆里(至)海印含。
佛之三身。神妙莫测。有求皆应。无愿不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今香烟堆里。瞻望应现色身而降赴也。犹如海含万象。分明显现。如印成文。不假先后。古德云。澄潭莹净。明镜空悬。万象森罗。廓然虚鉴。今则信心恳切。一念湛寂。则千圣贞归。万灵交会。岂独三坛主乎。此二是理事无碍法界意。正请之文也。
释迦如来。
娑婆教主。现在贤劫第四佛。梵语释迦。此云能仁。谓能有仁慈惠济众生。梵语牟尼。此云寂默。永寂二边。默契中道。如来者。谓从如中而来。故名如来。乃是然灯佛授记之号。今请证盟者。我今依教作法。佛必印可也。
观世音菩萨。
此如前释。是甘露教主。请求密垂加护。俾所作成办。
阿难陀尊者。
是兴权启教之主。施食之宗师也。梵语阿难。此云庆喜。如来堂弟。多闻第一。良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欲益未来。先兴权化。故於林间习定。夜睹非形之态。归投白佛。哀求救苦之方。佛示威德之神章。大开甘露之法门。於是昏衢顿朗。万物回春。匪仗尊者之悲心权现。曷有施食之教乎。振铃念自性偈。
方便自性(至)大勇识。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谓将善巧方法。随顺众生之机宜。如现身不定也。以妙体本来离相。为诸众生而现诸相。所有之相。皆一期随缘之方便耳。此方便自性之体。如金不变。如刚坚利。混尘矿不坏其体。入大冶不变其色。不为物所坏。能坏一切物。以此自性之体。虽不变而能随缘。示生三界。与民同患。又能断众生之痴网。破烦恼之牢城。故喻之如金刚本来不坏也。大勇者。能胜怨敌。能怖魔军。大识者。即一切智。无所不烛。世出世间。惟佛能知之谓也。
最胜无比(至)皆成就。
虽不变而不妨随缘。虽随缘又不妨不变。所以最极殊胜。无可为比也。善超诸有。越诸尘累。灵知绝待。逈出思议之表。故曰超出相。佛本既然。我今所作亦愿成就此妙体也。已上四句。乃赞佛现身之体。向下四句。正赞佛说法之体也。
胜慧自性(至)法轮音。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假使声闻缘觉及诸菩萨积满河沙。亦所不知。故曰胜慧。其自性最极甚深。以甚深故。方能演说法音也。法而曰轮者何也。轮者有推转之义。转此法轮。能为众生摧碎烦恼。转凡成圣耳经云。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所以说法皆以智为体性。
以无生现(至)愿得成。
说法不离其身。身本无身。方便而现诸身耳。法华云。时我出世间。方便为众生。诸佛所得法。故曰以无生现方便身。彼既如是。我亦应然。故曰今此所作愿得成也。佛身之智。如此甚深微妙。最胜无比。未有无漏之身。而依有漏之土。故念净地偈。转秽成净。以便安住诸圣贤也。
一切方隅(至)等皆无。
即后所建曼怛之方隅也。非如娑婆世界。杂秽充满。土石诸山。瓦砾砂碛。坑坎堆阜。不平不净之地。今皆变成瑠璃之宝地。
瑠璃宝地(至)愿具足。
掌者。海底有石。最极平满。既平如掌。柔软如绵。微妙无比。愿佛慈悲於此安住。极乐国中。妙宝为地。众宝为园。琼林玉树。危楼迥带。金台银树。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槛楯。池沼花林。种种满足。一切皆以妙宝所成。法音所演之处。无不具足矣。
从出世间(至)愿安住。
如来在世。於娑婆而变为净土。今佛入灭。无能再现。我今从佛出世之法。复能再现此种种七宝所成之地。无量光明。徧照内外。辉煌赫奕。光照之处。愿诸圣贤於此安住不动也。至此应当献供。念濯足真言。结莲花印。念梵五供。散嚫。念斯麻啰咒。故有濯足灌沐真言。即浣足意也。书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唱音乐咒。置铃於案。诵净地咒。
音乐咒。
凡唱此咒者。如钧天普奏。五音和雅。六律交畅。微妙通彻。供养十方三宝也。
唵斡资啰(二合)麻明哑吽。
初总明世界因起。如俱舍颂云。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二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布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犂。醎海外铁围。方名器界立。此名众生世间。唯因迷妄而起。楞严云。一切众生本觉妙明觉元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夫佛出世间国土者。即净土也。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定智力应念而现。不涉筹量。如幻术力。剎那顿彰。大小染净。随心应量。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庄严等事。忽然不见。问弥勒曰。适来境界从何处去。曰。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智慧中来。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随法性。万象都无。随愿智力。何所不成乎。次微细委释世界因起。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居。八地已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奚为。然复现有染净差别者。无非因时设化接引群机耳。将建曼怛。先释因起竟。
轮围山。
即大铁围山。
铁围山。
念真言时。手拈花米於曼怛上右旋散洒。如空注雨。成此二山。轮围山在外。铁围山在内。高六百八十万由旬。此云限量。大由旬八十里。中六十。小四十。从广随应。或一四天下量。或小千量。或中千量。种种不定。弥牢坚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此大千界外。总有座大轮围山。高至四禅。范围之内。总名三千大千世界。
金刚地(至)而作拥护。
此成金刚界。手拈花米於曼怛啰中间书一吽字作拥护。排列花米。从中间而出。胜金刚地基者。赞智力所现。不同众生妄想也。若依次第差别因起者。如因本经云。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依妄想。妄想依真如。真如无所依。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风大吹转。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名为金轮。厚三洛叉二万由旬。风聚厚三十六万由旬。各广无量。其大海中有须弥山出水为大。小须弥山即七金山。乃大须弥山之辅山耳。
大须弥山。
此翻妙高山。下根连住金轮之上。皆七宝所成。金银瑠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合成。下狭上阔。渐渐广大。端直不曲。最胜可观。曲临海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四面有四峰。一峰各有八天。中间一峰名忉利天。帝释所居。即玉皇是。须弥山半四面有四埵。名四天王天。又下三级。有坚首持曼常憍三天。是八部天神所居。须弥四维。各去百由旬。有七重紫金山。
小须弥山。
各高七百由旬。其底平正。四宝所成。生种种树。郁茂花果。多诸圣贤之所住处。一名双持。二名持轴。三名担尔。四名善见。五名马耳。六名象鼻。七名鱼嘴。又有七重香水海。一吉祥。二醍醐。三酪。四酥。五乳。六酒。七蜜。一重紫金山内。一重香水海。一海绕一山。鱼嘴山外。即是大海。名曰醎海。日月宫殿。绕大须弥山腰。常行不息。东始南中西出北半夜。南赡部洲正当午。北俱卢洲打三鼓。六个月北行。六个月南行。每日行六俱奢。在阎提最极南垂。地形狭近日过速疾。冬则昼短夜长。渐向北行。日移六俱奢。当洲中行。地宽行久。夏则日长夜短。寒暑者。谓须弥半。有伽提罗伽等山。日向北行。照触彼山。则生热恼。二山之间。有须弥留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日向南行。照触彼海。则寒冷也。日以天金玻璃合成。宫殿广五十一由旬。正方如宅。遥看似圆。风吹依空而住。日天子身光照阎浮檀金辇。辇光照宫殿。光明相接。而有千光分照傍下。月以天银瑠璃合成。宫殿广五十由旬。何故渐现。有三因缘。一者背相转出。二者青衣诸天常伴月中隐蔽其宫。三者日光障夺渐渐而现。若日随月后行。至三十日覆月都尽。名为晦日。若日在月前行。月见开净。至十五日具足圆满。日月相望。名为望日。朔者苏也。谓月死而复苏故。星者。最大宽一由旬。小者广二十里也。复有斫伽罗山。阔十二由旬。楞伽等山并诸海水。及与林池空地。不及枚举。次复有海名禅那迦。阔千由旬。百宝间错。海中涌出宫殿。七宝合成。高十由旬。转轮圣王宫殿随身。此中海道自然涌出。与水齐平。即金轮王出世。有三十二相。具足八宝之所辅焉。次有雪山。高五百由旬。四宝所成。四面金峰挺出山外。高二十四由旬。中有高峰。众宝间错。迥然秀出。於彼山顶有阿耨达池。池东有恒伽河。从象口出。共五百河流入东海。池南有辛头河。从牛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南海。池西有缚刍河。从马口出。共五百河流入西海。池北有斯陀河。从狮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北海。总此四海。共一醎味。名为醎海。中有四大部洲。八中洲。八万小洲。只一世界耳。万亿须弥并诸大海。方名大千世界。
东胜神洲(至)胜胜神洲。
广九万由旬。其洲如半月轮。人面亦尔。身长五肘。寿命五百岁。
南赡部洲(至)最胜洲。
广七万由旬。其土南狭北宽。状如车箱。人面亦尔。身长三肘。寿命百岁。
西牛贺洲(至)妙拂洲。
广八万由旬。其土如满月形。人面亦尔。身长四肘。寿二百五十岁。
北俱卢洲(至)胜道行洲。
广十万由旬。其士正方。人面亦尔。身长七肘。寿命千岁。佛手一肘。长三尺四寸。今举中大十二洲。其余小洲该在其中矣。依人王经云。此南阎浮提一洲。十六大国。二千中国。十万小国。楞严云。此阎浮提有三千洲。正中大洲。大国凡有三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乃至或一或二。经旨虽殊。当以神契。幸勿泥也。一界既然。而大千同一成坏。所有差别。举一以例诸方。今以大千总为曼怛。随成一界。万亿须弥四天下同时成立。於中皆是众宝所成。微妙庄严莫不具足。而先必仗吽字拥护者。是字即菩提心因也。以有此字为因。恒沙功德依之而生。岂独山洲众宝而不随之变现耶。又一切魔罗不能为碍。故仗之作拥护。俾我作法速得成就。於中大小二山四洲八中。随念真言一徧。手拈花米於曼怛上次第排列。应念而成就。无有不然也。既顿变国土已。不可无镇国之宝。故以金轮王八宝而严饰之。
象宝。
转轮圣王为太子时。年既长大。堪绍王位。受灌顶时。其时夫人於正月十五日。手执金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尔时太子沐浴斋戒。受王职位。高升宫殿臣僚辅翼八宝自至。王四天下。象宝者。即八宝中之一也。名金刚身。此宝能知王意。其欲乘时。即现其前肤色光白。庄饰殊特。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具足六牙。牙有浴池。池外有玉女作乐。池中之水冷暖随意。此为宝也。
主藏宝。
此名大才。即文臣也。世间文字无不通达。先王典籍熟览无遗。纲纪国政。辅佐圣君。又复能知伏藏。随王所需。皆得满意。如王索真陀罗尼。唯智臣能解。故称为宝也。
马宝。
此名迅疾风。一剎那间。周行四天下。又复能於一切时中。一剎那顷。周行尘方。不生疲厌。故称宝也。
女宝。
此名具妙德。端正殊丽。有倾国之色。肌肤鲜白。犹若冰雪。冬温夏凊。无大小便。能生千子。巧慧聪辩。适王娱乐。有此殊妙。故称宝也。
将军宝。
此名离垢眼。即武臣也。威猛雄厉。有盖世之雄。若四天下傥有抗违王制者。此宝一至。自然肉袒归降。倾心向服。故称宝也。
轮宝。
此名无碍行。以转轮圣王灌顶受职之时。尔时东方忽有大金轮现。其轮千幅。具足毂辋。金轮宽一由旬。众相圆净。来应王所。因知此王定是金轮。王於四天之下。钦仰圣王。望风而化。垂衣拱手。无为而治。般若云。王欲游行。轮即前导。王念饮食。轮即停住。王意进趣。即知所在。一时普周。威伏一切。是称为宝也。
如意宝。
此名光藏。即摩尼珠。是金翅鸟王之心也。圆明映彻。能雨众宝。龙得之而镇海。鸟无能害。王得之而镇国。百宝具足。并士庶熙和。万邦咸宁。称为宝也。
宝藏瓶。
乃贮宝之器。又能出生众宝也。
日宫月宫。
前已广释。
众宝伞。
即宝盖也。王若出入。即盖其顶。悬处虚空。终不堕落。
尊胜幢。
即庭前所竖之高幢也。建此幢者。显法尊胜。人天仰之为宗。外道望之而服。又幢者幢旗之属。刊定记云。幢有七义。约之为五。一高显义。二建立义。三归向义。四摧殄义。五灭怖义。已上一切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尔。
唵室哩麻忒(至)捺麻。
此名佛智随喜真言。上来虽有山洲诸宝。尚无宫殿楼阁园林池沼衣服珠玉等。故念此真言加持花米。徧洒曼怛啰上。想所落宝米。悉成如上诸庄严具。如空注雨。相续不断。供上师三宝。中围佛会。复拈花米向洒虚空。念云。
人天所有种种供物。
尽世所有一切供养莫不具足已。唱曼怛啰真言。结莲花印。念梵五供。至十二因缘止。唱毕。持铃杵於曼怛上紧摇一徧。以表洪音振动大千世界。此名初献也。
宝错真言。
凡作印者。从右手小指数起。施戒忍进禅。又左手小指起。慧方愿力智。是为十度。方可作印。故不错也。左手持於宝错。右手结三尖印。想印中赤色吽字出火光。念吽吽[癹-又+文]怛。弹指三下。遣其魔碍。次念唵[亢*欠]。观一[亢*欠]字徧空。然后入观。复想黄色得浪字放光成宝生佛。禅押戒度头。施忍进申直。结施印。亦名普通吉祥印。利益有情。天宝错者。乃得浪字之所变也。经云。此字具四种义。一多字门。即真如不可得义。二啰字门。即离尘义。三阿字门。即一切法本来寂静义。四莽字门。即一切无我义。谓此心若与真言相应。能令身心无碍。犹如虚空。凡有所求。最速成就。一切伏藏。悉得现前。所以云因陀罗尼宝能满众生希求愿故。将欲此宝满我所愿。当於空性中。观心月轮上光回得浪。一念变成宝错错之。念真言时。将错数下。想宝错内。出生无尽诸天如意珍宝等云。间错杂糅。盘旋虚空。而奉献之。问。前由心月[口*纥]哩字。增长自性成观音。今以此处复观得浪字。而又变作宝生佛。一身尚更改不定。焉能主法利生也。答。普门品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乃至异类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又岂有一定之拘哉。不然。何得称为普门示现。所以向下作法更易身色处最多。如在七宝如来时。即现身为七宝如来也。
散花米真言。
手拈花米撒於宝错上以加持之。俾用之时令无障碍也。上来建设皆从自心不思议变。及真言字种之力。故有如是妙用。既有境界。焉无魔碍。又彼魔等心行。最喜作破法因缘。若以正法兴盛。魔宫隐蔽。威德增长。楞严云。若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皆悉消殒。况诸世界依虚空耶。故彼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怪。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岂肯令汝摧裂其处。故於三昧之时。佥来恼乱禅定。令汝正法不得成就。俾其魔宫安隐无虞。故今行者作法之时。恐有境界魔碍。与夫天魔及五阴等魔种种魔碍。故须遣之。
遣魔真言。
三重真言。三重遣魔。初遣魔。从印上赤色吽字出光。遣境界魔。即违顺等境魔。次遣魔者。从印上四度吽字出火光。作摇扇势。而遣诸魔。即天魔睡魔病魔死魔烦恼阴魔等。三遣魔者。从印上十度赤色吽字出金刚焰煽空。令魔远离。金刚焰者。永嘉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蚤曾失却天魔胆。此盖就理之言。若约事者。即如火轮金刚乌刍瑟摩火光三昧也。此上智力。皆顺文释之。若据表法。其义转胜。如初登坛。则自恃我为法王。於法自在。随处建立。今恐迷己逐物。不达如幻。故须遣之。所建诸法。若不知其自性本空。执为实有。名为法执。复於法中妄计实有主宰。名为我执。有此二执。二障从生。上则不能转依二果。下则何异魔外等见。梵语魔罗。此云杀者。能戕害法身慧命。劫功德宝故。所以初印者。表遣我执也。以粗易断故。次印者。表遣法执也。以细难除故。二执从遣。便证二空。名曰俱空。若住此空。名为理碍。故空亦空。名遣俱空。即当第三印也。以不可空处。即是真空无住之本。一切凡圣之源。故次维之以真空印。
真空咒印(至)无有间断。
念真言时。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唵字。此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入此定已。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经云。菩萨於毕竟空中。炽然建立诸法。故於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喷[口*(隆-一)]阿吽。一念顿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哑哩干五供。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徧空充界者。明此供横徧十方也。尽轮回而无间者。显此供竖穷三际也。问。三字云何便能成办此胜事耶。答。喷[口*(隆-一)]字。如前云庄严一切等。及佛顶尊胜经云。此咒能破一切地狱阎摩罗界傍生之苦。回趣善道。乃至诸佛净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甚深行处。随意游入。悉无障碍。舍报即生佛剎等。阿字者。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亦是无生义。吽字者。名一切如来菩提心因也。亦名一切如来恒沙功德皆从此生。总而论之。盖以菩提心为因。而入菩萨甚深行处。庄严一切佛剎及诸天宫微妙曼怛。究竟总归一真实相无差别境界也。问。四洲诸宝。上皆一一具足成就。此处又建者何义。答。从上所作。尽属渐次。不能圆具。一成一切成。并藉真言之力。恐失唯心之旨。兼三遣。恐堕空寂。故於一念间。从真空自性中。想此三字之力。剎那顿现。一念圆成。故后偈云字字密言唯心之所成。故知前属渐次。此系一念圆成。故无滥也。以上建立诸法。皆仗因缘而成。花米为因。真言为缘。并及唯心一念想成。依此因缘。然后有所建立诸法也。诸法既属因缘。当体即空。虽空不妨现有。有常自空。纵有当体即空。空常彻有。空有无碍。中道观也。所以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之谓也。
唵哑吽。
撒华米以成珍宝等供。复以三翻曼怛显密奉献。并祈佛纳受。而求索愿事也。
谛想清净(至)哀纳受。
梵语苏伐罗。此云黄金。梵语阿路巴。此云白银。宝玉者。众宝之类也。梵语麻萨葛斡。此云玻璃。亦名水玉。即水晶梵语瑠璃。此云青色宝。内外明彻。梵语钵摩罗伽。此云赤珠。又云珊瑚。琥珀非赤珠。即天赤珠。红光互射宝色交辉。又名因陀罗宝。非世所有。梵语钵摩罗伽隶。此云玛瑙。亦名石心。砗磲又名大贝珠。宝珠者。即摩尼珠也。
我今依教(至)无间断。
此第二献也。三重偈文。最极显着。不必琐释。置铃於案。次右手持花米念云。
唯愿上师三宝(至)唵哑吽。
既发大愿已。皈依三宝。请求证明。复念三字总持真言。撒花米。想所落宝米。悉成花香等云而供养之。上皆同体三宝。此下赞别相三宝等。发起众生欣慕之心。成就佛种也。
志心信礼(至)万德具。
志心信礼者。乃精敬之词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觉者。谓五住究尽。二死永忘。如大梦觉。莲花开。名之曰佛。福足慧足。名两足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三觉圆。慈悲喜舍等皆具足。名万德具。因穷果彰。开导人天。曰调御师。调乃调伏。御乃适时善驾。如净名云。阎浮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唯如来以善巧方便。设诸苦切之言而教化之。譬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而入律也。故名之曰佛。
天人调御师唵哑吽。
此无非加持音声。令成广大赞叹。如行愿品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微尘。一一尘中复有尘数佛。我当悉以甚深信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词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尽於未来相续不断。即此之意也。
凡圣大慈父。
三圣六凡之依怙。曰慈父。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为三界作慈父。
从真界(至)十方处。
此下赞现身说法。所谓如来从一真法界而腾应化之质。若桂月朗空。千江顿现。悲化之心。无处不在。竖则穷於三际。横则该徧十方。
震法雷。
有警觉义。
击法鼓。
有进策之义。
广演权实教。
三乘。权也。一乘。实也。
唵哑吽大开方便路。
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今佛於无身中现身。无法中说法曲徇机宜。随时设教。此所以为开方便也。
若皈依(至)地狱苦。
起信云。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以因生果。一念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既有业因。焉无苦果。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则乘此般若之力。何患地狱之苦而不免乎。
志心信礼(至)传东土。
阿难於西域毕钵罗窟结集诸经。所以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法华云护持诸佛之法藏也。次有三藏法师等。翻译传於东土。易梵语为华言。谓之翻译也。
祖师弘。
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弘者弘开播扬也。
贤哲判。
依教修行。但未洞彻於心源。将近於圣。故谓之贤哲。判者。於诸教之中。判分半满。了义之教曰满。不了义曰半字也。
成章疏(至)定宗趣。
解释义理。顿成章疏。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也。顿者。唯显佛之知见。不立阶级。但离妄缘。即如佛也。渐者。广明行位。三祇熏修。角立性相。疏决真妄。五教者。小始终顿圆。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鬼神钦(至)真甘露。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令人依指而识月也。见月忘指。切勿认指为月。故云标也。
若皈依(至)饿鬼苦。
饿鬼宿因。多是悭贪不舍。空腹高心。由此业因。故堕饿鬼。而今归依。则摧折慢幢。如今闻知。则达诸法空。岂复顾空花之果。耸大我之山哉。又何患饿鬼之苦而不能免乎。
志心信礼(至)是家务。
僧伽。此云和合众。众流入海。同一醎味。众姓出家。同姓瞿昙。如水乳合。名和合也。谓智高才广。行端德隆。众所钦仰。名众中尊。五德者。一心语不粗犷。二说法利人不倦。三戒德清净普闻。四能除烦恼毒害。五常与佛安住。六和者。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利生为业。弘法为务。不惮捐躯殒命。正显为僧弘法。非分外事也。上赞入廛垂手之高僧。下明苦行头陀之耆宿也。
避嚣尘(至)采薪薇。
厌暄欣寂。潜避尘世。宴坐於幽静山林之中。栖止於岩阿石室之下。人天恭敬。不以为喜。采薪薇以充腹。披毳衣以蔽身。抟草为褥。曲肱而枕。以乐道也。
钵降龙(至)相传付。
目连六祖等以钵降龙。邓隐峰闻二虎[斗@(豆*斗)]。飞锡空中作声。因而解散。西天四七。东土二三。乃至五宗列派。禅教律诸大宗师。或以法传法。以心印心。如灯传一灯。灯灯相续。明明不尽。名无尽灯。照穷世间。无有休息。故曰法灯常徧照。祖印相传者。此皆以祖师心印递相传付也。
若皈依(至)傍生苦。
傍生者。谓畜生傍人而生也。以僧宝是解脱道。一堕畜生。则被人之笼系。猎之弓弩。渔之罗网。庖丁屠割。种种苦恼。设使飞禽走兽。常怀獝狨之悲。强弱大小。递相吞啖。负力偿劳。互为征酬。无得解脱。一皈僧宝。则智慧顿发。翻破愚痴之网。慈心相向。却敌弓矢之手。有此胜力又何患不免於畜生苦乎。此处可通施主情。行者又当激励大众发菩提心。次则皈依三宝发最上心也。
众等发广大心(至)三菩提心。
人天福报。三界有漏之因果。声闻缘觉孤调解脱。唯求自利。不顾本群。权乘即藏通教。大乘圆教。修六度等。最上乘。即佛乘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正言发此大愿。不专为己而求人天小乘菩萨之果。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此无上菩提之道。既发心已。然后请十方诸佛转大法轮。令彼一切众生闻此法已。然后顿破无明。开发其本有之觉性。而自然成无上菩提。将欲广迎诸圣大转法轮。必先净治坛场。整肃庄严。方堪礼请。是故次结明王印也。
先结大轮(至)咒七徧。
依教者。乃甘露军茶利菩萨念诵仪。教持咒密言。令我所作广大宫殿胜妙庄严。皆悉成就。无诸障碍也。默念七徧。应想面前空处。离身七肘高八肘。现一金色。喷[口*(隆-一)]字。此字名庄严一切佛剎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一入此定。能变胜妙宫殿。当以大千国土合为一国土。以此国土融成一宫殿。一一庄严及诸供具。如华严云各有阿僧祇数胜妙乐事。问。上来点净净地并建曼怛。皆有坛场宫殿及诸供具。又何得重复耶。答。上来所作。但是建立。似有彼此之分。未齐平等之境。若不和会融成一土。难彰至理。所以楞严会上。世尊从面门上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正表妄想凝结。则国土殊分。真智一起。则法界圆现。今融世界。亦如是也。但除妄想。国土自如。况藉神咒之力。何患而不成也。初是翻染显净。次是从空现假。今是融世界而为宫殿。令宫殿之量。等彼大千。广阔无际。重重无尽。方堪容受无边圣贤也。既已庄饰宫殿。然后迎请诸圣。故先伸偈礼请也。
稽首十方(至)哀纳受。
稽首者。以首至地。稽延少时。总持能皈三业。意起钦承。感佛他心通。身首作礼。感佛天眼通。口称名号。感佛天耳通。十方调御。佛宝也。演扬一句。法宝也。三乘一句。僧宝也。慈能与法性之乐。悲能拔无明之苦。哀纳受者。正请也。
奉请三宝(至)光临法会。
此是显请。次则以心光密请。既已殷勤三请。诸圣岂得不临。当现所建坛仪而奉献之。
印现坛仪。
虽现坛仪。意兼密请。谓上所建曼怛。在於印上一时显现。如印成文。不假先后而成也。正所谓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现。而献佛者。正如法华云。诸梵天等。各持宫殿奉献於佛。劝请世尊转於法轮之旨同也。据建坛仪云。若无坛无佛。应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今将请佛说法。须结此印先现坛仪也。次请佛。念唵斡资啰拶裓啰吽拶吽[口*邦]。斛手作金刚拳。施慧进力相钩。相对当胸。应观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至色究竟天请智观音。此天是等觉菩萨成佛之处。色身最极高大六十四万由旬。菩萨来入道场。放无量光。先请十方三宝及显密护神等。即普集已。互相放光。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辉煌晃耀瑞所希有。问。凡教中皆以果为主。因为伴。今观音放光召请诸佛。何以因为主果为伴耶。答。此有二义。一行者以观音为所缘熟境。今先契此境。是因该果也。二此菩萨是过去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退位度生。虽则示因。元果位也。观音本称悲。今称智何也。非智不能运悲故也。拶吽[口*邦]斛者。即钩索锁铃之四摄也。钩召也。索。引也。锁。留也。铃。适悦也。此名四转轮印。若表法而论之。即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也。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婆须密女。执手抱身心月净。吻唇唼舌戒珠圆。约一法而言。若同事摄化。随其所作。渐渐引入佛智。此即同事摄化之钩义也。随彼求索或法或财而罄舍之终无悔恨。此即布施摄化之索义也。导以善行。令彼关闭诸恶趣门。此即利行摄化之锁义也。无碍辩才善巧随顺。软言爱语而奖诱之。令其入道。此即爱语摄化之铃义也。所以诸佛住世。必以四摄而化众生。故回向偈云。愿我得证无上道。以四摄法救六趣也。
众诵三十五佛。
即现十方国土说法度生也。
毗卢遮那佛(至)无上轮。
意明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而说法也。法而曰轮者何。轮者有推碾转运之义。谓转此法入众生心中。推破烦恼。碾碎无明。转凡成圣。运至於涅盘彼岸也。又曰恒转者。正尘说剎说炽然说。皆遮那本愿使之然也。
大众默念心经一徧。
此正应转法轮之意。於此必念心经者。盖谓三藏十二分教。千七百则公案。莫不欲人直下明此心达此心也。当体是佛。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又心者喻也。如人一身徧体以心为主。今八部般若。六百雄文。盖以心经为般若尔。如云是故空中。非但无五蕴等法。即谛缘智理出世间法。若真空实相之中。皆不可得。设有一法过於涅盘。吾亦说如幻梦。故般若如大火聚者也。是知此经。乃诸佛之母。万行之源。若转此法。能度一切苦海。菩萨依之修行。则能离惑业苦。究竟证无住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故。得无上菩提。以此观之。出生死。入涅盘。由斯道也。大哉心光。智不能知。识不能识。谓之大神。阴阳不能笼罩。谓之大明。更无有超於其上者。谓之无上。非但一切诸法不能与等。且能等一切法。等一切生。一切平等无有高下。谓之无等等咒。能除二种生死苦。转依三德秘密藏。真实不虚。复说密咒以助显焉。有此妙利。超胜余经。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满上来所发大愿云法界众生一时同得菩提之谓也。华严云。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
启告十方(至)无量圣贤。
此一文之中。正叙施食本意。原始要终。分为四段。此六句。正启叩圣贤矣。
我今某甲(至)异类鬼神。
此申己意。以慈悲心。仗佛威神之力。召请六道众生也。
唯愿诸佛(至)悲增护念。
此愿诸佛圣贤舒大威光。兴悲愍心。护念於我。令我随心得满愿也。
普愿十方(至)证无上道。
此正申其施食之愿如此也。普愿法界众生。於此时中。乘如来力。决定降临。享餐甘露。发广大心。离恶苦果。证无上道。利乐一切有情也。俟后当陈五供。以圆满第三献也。
十方一切剎(至)哀纳受。
此从心间[口*纥]哩字种放光。出生六个吽字。各具一色。花淡红色。表布施。令人生欢喜。香黄色。表持戒。令业行芬馥。灯红赤色。表忍辱。转瞋恚火成大光明。涂白色。表精进。润泽法身。果红黄色。表禅定。成就佛果。乐青绿色。表智慧。能出生种种法故。此六天母。皆以六波罗密为体。一面四臂。上二手各持一供。下二手轮相交。窈窕美貌。展左跪右而作舞势。奉献诸佛。间以三字咒者。加持诸供。令徧满恒沙诸国土也。
因缘自性(至)三麻曳吽。
因者各有种子。缘者藉事显发。自性出生。非外有也。复念真言结印者。别彰华梵显密云尔。问。果有此天母耶。答。此之天母。乃喜金刚中围内有之。皆佛母文殊普贤之俦也。皆从毗卢智用流出。即前三十七尊内数也。问。涂是何物。答。是水也。何不直称曰水。而曰涂者何也。如恒河水。鱼龙见为窟宅。天人见为瑠璃。人间见为波流。饿鬼见为猛火。本是一水。所见各别。故取名亦不同也。今能献之人是天。故所陈之水彼称为涂也。
我以普贤行愿力(至)皆供养。
此出华严经普贤广修供养。普徧尘剎礼拜供养诸圣贤也。既欲修此供养。如普贤之行愿普周法界。必当运其一心。然后方如法也。上来诸供。皆非法供。即当用心。方为法供也。净名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又行愿经云。纵有种种供养常供於佛。不如法供为最。法供者。即菩提心也。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其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云。若以一食及一衣花米璎珞灯烛幢旛等供养於佛。各如恒河沙数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密。般若者。即实相般若。是本具心光也。以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若以一食。大心悉供十方诸佛。不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所以世出世间无过此心为最万善普会。千圣共扬。若运之以作供养。是名真如法供养也。
次结运心供养印。
诵真言时。应观印上有金色唵字。即法身真理。流出人天所有妙涂花香灯明。幢旛伞盖。鼓乐歌舞。真珠罗网。悬诸宝铃。华鬘白拂。微妙磬铎矜羯尼网。如意珠宝树。衣服之云。天诸厨食。上妙香美。种种楼阁。诸天严身头冠璎珞。如是等云。行者想满虚空。以至诚心而为供养。
我以志诚心(至)遣魔印。
此继之以施主家三山斛食而供养之。以显非废事专理独擅观门也。先结三尖火轮印。诵真言时。应想掌中有赤色吽字。三脚放光。从三尖出。作摇扇势。遣食器魔。问。食有何魔。答。以食有寻香施食等魔。故遣之。
我以佛神力(至)虚空界。
以欲变空。先申此偈。问。既是万法随我使之有无。一切不能有无於我。何得又言承佛神力方得此食徧满也。答。若非诸佛不思议力。焉能随心转变。化有归无。从空现假耶。当知神力者。即咒中之[亢*欠]字也。此[亢*欠]字。名一切如来正觉不动智变化金刚三摩地。一入此定。则不动本智。契本觉真空无相之理。中道观也。所以正觉者。无分别理也。不动智者。无分别智也。金刚者。喻能断惑也。以金刚能断惑。故空观者变化也。谓化有归无。从空现假。假观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曰三摩地也。
变空印。
诵真言时。观一白色[亢*欠]字。飞在食器上。使其顿空。极令清净。如火燎枯草。灭尽无有余。於其空处。应观三个金色喷[口*(隆-一)]字。变成七宝钵盂。盂中有白色唵字。流出胜妙饮食。皆乳酪醍醐及面蜜等净味。默念唵哑吽二十一徧。加持极令广大。正应偈中云。加持甘露食。徧满虚空界。复伸四转轮印。拶吽[口*邦]斛。想前来所请三宝海会分明显现。再伸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印咒。将上次第所成诸供。於此一时而奉献之。想三宝欢喜摄受。问。要空此器及食者何也。答。食乃欲界段食。器即铜锡瓷木等器。诸天尚厌。况世尊乎。今则遣其粗而变其妙。方堪奉上诸圣贤也。次则结印而奉献此食。
以此甘露食(至)奉食印。
此以二手作掬水势。而捧上来七宝钵盂贡献甘露。每念真言一徧。各弹指一声。初一分奉佛并法。次一分奉菩萨圣僧。后一分奉显密护神。以表一弹指。顷持一食而徧供恒沙诸佛耳。并取警觉去尘义。如法华云謦欬弹指声。震动大千也。次振铃念奉食偈。仍分三分。求索愿事。奉食后复赞者。正明三宝是人间最胜福田。应受人天供养也。
我今奉献甘露食(至)圆满一切智。
世尊者。十号之总称。大慈者。万德之首也。妙相庄严者。即百福庄严相也。明解者。谓世出世间无不了知。法华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约如理智也。楞严云。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皆知头数。此约如量智。权实并施。故云圆满一切智也。上句叹功德。属福足。下句赞智解。属慧足。两足既尊。应受人天供养。应作四生师范。故能施福慧也。
能施福慧(至)我赞礼。
应施福者与之福。应施慧者与之慧。犹如大海。修罗饮之亦饱。蚊虫饮之亦饱。不以百川普会而增。不以万派裂分而减。不以鱼龙鼓之而浊。不以珍宝聚之而清。又应时而潮。知机而化。故喻之如海也。具此最胜一义。故诸如来我赞礼也。
自性本体(至)脱恶趣。
自性者。即法宝自性也。法有教理行果。谓法体上本离欲染。犹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即理也。若依此理。即教也。而起诸波罗密。即行也。则能永脱恶趣。速超道果。即果也。良以众生贪瞋炽然。障蔽自心。故起诸业。羁滞三涂。今修六度。则能对治贪等诸业。以对治故。则三界因亡。四生果绝。所以能脱恶趣也。又云。自性离欲者何。论云。於真如法。胜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等。是故必须先悟自性清净。然后修行。则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根本既清。则六度万行不修而自圆。以本体具故。依此修行。又何恶趣而不免乎。
以为甚深(至)我赞礼。
此之理趣。甚深微妙。即理与行。称为法宝。於彼妙法我赞礼也。
解脱道中(至)堪恭敬。
三乘四果。称为解脱。而大乘菩萨超胜彼等。故云胜解脱也。此是圣僧戒定严身。六和自备。守护律行。如护明珠。能作后昆之模范。堪受人天之供养。故云堪恭敬。
胜妙福田(至)我赞礼。
此是凡僧。以僧虽有圣凡之别。皆是绍隆佛种之人。如影响众生。与圣僧俱生。如常随众住处。与佛同住。应供於龙宫天上。说法於王宫内院。有如是德。故我赞也。既称颂矣。想三宝欢喜摄受。求索愿事必蒙允许。自我及法界至此而止。於中乘大愿力而修三密。建坛设供。总名福慧双修也。夫建坛设供本乎行愿。属作福门自利边事。若入观音大悲剎那禅定。则能长养悲智。成就利他事也。有福无智。恐堕人天因果。故当修此禅定。则有智矣。故经云。因依禅定。得无漏智。既具福智。等同诸佛。然后於法界之中。能作广大利益。是故此定宜当入也。自此已下。总名大悲利生分。故先举偈云。
普陀洛伽(至)观自在。
普陀洛伽。山名也。乃菩萨入定之处。随缘赴感。即普门示现。有叩皆应。无剎不周。一称其名。皆得离苦。如洪钟在架。随扣击以无亏。月映寒潭。处波浪而不散。此所以为观自在。前称观世音。此名观自在者何也。自在二字。总二利而彰号。一自利。二利他。自利者。谓菩萨用般若空慧。照了心色。清净圆融。事理不二。此自利也。复念众生八苦所逼。不知出离。随类应机说法度脱。令其皆得自在。此利他也。由自利故。发智德之源。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则何苦而不收。何乐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不收。则冤亲普救。斯乃菩萨之大慈大悲。故称自在耳。问。既云在定。云何能赴感度生。既言常在。又焉有出入之理乎。答。此定名所作定。即剎那大悲定也。古训劫波。是时之最长。剎那。乃时之最促。如壮士执利剑斩一篗丝。每一丝上有八十剎那。则时促可知矣。既曰时。而迅速若此。则此时者乃无时之时也。正明无时而不在定。即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之性定也。既性是定。焉有常与无常。出之与入。然何妨於出入。毕竟出入无碍。去来自由。顺逆不干其怀。动静不失其照。始称自在禅定。所以终日在定。无时不应机。虽常应机。未常离本定。故华严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又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净名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即此之谓也。
南无无尽(至)微妙身。
南无者。承顺之词。菩提心者。即觉心也。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无不先发此心而后满行证果。我今欲起行利生。故亦承顺三宝而誓发此广大心也。既发是心矣。惟愿菩萨慈悲摄受。令我速证圣身。心便兴慈运悲行行利生而无障碍也。此四句。乃归敬请加之意。
次入观音三摩地。
表白举。令行人知时也。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即平等任持之意。亦名正定。谓不偏不倚之谓正。不昏不掉之谓定。亦云正受。不受诸受。是名正受。如大火聚。名观音三摩地者。此定名大悲剎那定。入此定时。能於剎那间普利群生也。
澄心闭目观心中。
澄心者。即入止也。谓止其心。如碧潭澄水。湛然不动。即内心不起也。闭目者。即运观也。谓收视返观心月梵字。不复缘於余境。即外缘不入也。祖师云。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问。何故先澄心而后闭目耶。答。谓境由心现。心因境有。二者相因。故令妄想之波念念不断。今欲达境唯心。故先澄其心。则境无因矣。后闭其目。则心无托矣。各住法位。当体无生。始名为定。故楞严云。於外六尘不多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圆满皎洁净月上。
自性本来圆满皎洁。若秋月之无云。圆而满。则无德不备。皎而洁。则无照不周。体用之别也。
字种放光成莲花。
谓自心月上。有金色[口*纥]哩字。放光增长成莲花。此字乃大悲菩萨。取证真理。利生妙智。又从光而证者何也。楞严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出生千叶宝莲之谓也。肉髻者。表最上顶法也。百宝光者。表心光普照也。莲花者。方因即果。处染常净。喻圆顿法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是也。
花中有一观自在。
此是字种增长自身所成之观音也。初从理起事。事有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普贤现身。毛现楼台。诸佛栴檀尘中。现佛菩萨幢旛等云。是其事也。
相好具足无比对。
此称赞之词也。偈文太略。应说一面二臂。其身金色。花冠璎珞。顶戴弥陀。严好殊特。无与俦侣而并对也。
左手执持妙莲花。
左手表实智。无分别故。执持花香。实相无相。巧喻莲花。表实相契实智理也。
右手於叶作开势。
右手表权智。有作用故。於叶者。谓花开莲现。表因花既敷。果德自彰也。作开势者。谓开权显实。见究竟果也。若逐一表之。则金光明疏云。法性身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见。唯应度者示令能见。此即无身之身。无相之相。一切智为头。第一义谛为髻。八万四千法门为发。大悲为眼。圆通为耳。中道为白毫。无漏为鼻。十八空为舌。甘露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弘誓为肩。三昧为腰。如来藏为腹。权智实智为手。定慧为足。如此等为庄严法身也。上皆自觉。下是觉他。行菩萨行也。
菩萨思惟(至)之莲花。
谓此觉悟之花。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一切众生无不各具。与诸菩萨本是同体。如何迷头认影。怀宝迷邦。而不自觉。诚可悲愍。如世尊睹明星悟道之时。赞叹曰。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若离妄想。无师智自然智皆悉现前。我当为彼而开导之。此中思惟。即行者思惟。不可打作两橛。何者。所证理同也。各具者。如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意也。
清净法界无惑染。
莲花是喻。清净法界是法合耳。谓一真法界。本来清净。一尘不立。无有烦恼惑染。如莲花之不着水也。六祖云。何期自性本是神变。何期自性本自圆成。何期自性本自秘密等。
八叶各有一如来。
自此至晃耀五句。通自他说。约他。则言一切众生平等共有此花。与如来入定向观自在。约自。则言行人与八如来同时入定也。以上莲花不曰八叶。至此而独言八叶者何也。八叶。表八识也。一花。表一心也。八叶总是一花。八识总是一心。上来菩萨已转识成智。唯是一心。故不曰八叶。今众生不能掀翻识海。截断情流。归於心原。八识炽然。故此独出八叶也。各有一如来者。起信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亦能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不觉有本末之殊。觉有始本之异。本觉为如。始觉为来。始本不二。名为如来。此独第八识有此义。从第八识复转起前七识。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藏识既具。则前七识亦具如来之义。故经云。众生身中。念念有如来成正觉般涅盘。又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何也。谓若一念缘起无生。是人与佛何殊。其或识情不断。即此号曰众生。斯盖就机而说。若约行者已转八识成四智。四智皆能现身说法。有如来义也。
如来入定(至)观自在。
如来面向菩萨者。谓此菩萨即过去正法明如来。以故不分主伴。又莲花即因果同时。而菩萨亦因果同时也。花是因。莲是果。今果尚有菩萨。即因该果海也。花上有如来。即果彻因源也。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冥真体於神化之域。彰德相於重玄之门。自非竿头进步。绝后再苏。焉能测如是之境界也。入定者。即同行者所入之剎那大悲定也。问。既曰面向。前四面可。后四得不背也。答。谓圆通之身。本无背向。如鸡犀枕。面面皆正。岂同众生分段之身。向东则背西。面南则背北。如大通智胜佛坐於道场。诸梵天等。东看则曰在西。南观咸曰在北。宁有一定之向哉。知道者更须向无向背处看。
项佩圆光(至)及晃耀。
上句彰殊胜身。下句彰殊胜境。若在法上。明众生心。从本以来具无漏智。炳焕灵明。洞彻不昧。经云。世尊语金刚慧菩萨言。我以佛眼。观一切贪欲瞋恚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污染。德相具足。如我无异。楞伽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为蕴所覆。烦恼所缠。临济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赤肉团中放光动地。正明即众生心中有如来智慧德相。故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上十四句。总显理事二种法界。下二句。方入理事无碍法界。
次想其花(至)虚空界。
次想者。欲行人以三昧光照彼心花。令其心开意解。即得以理相应。其花舒大者。以事揽理成。故能渐舒大。理随事变。故能徧法界。未有事不依理。故随理之事。一一如理圆满。遂令一尘普徧法界时。诸尘皆徧。一多无碍。大小相容。此是理事无碍法界。
思彼觉华(至)共广大。
思彼本觉之华。光明朗照。穷十法界。元是一真。与如来海会同时广大。更无二致也。何谓如来海会。有无量光明徧照法界。令彼诸觉花亦能徧照法界。互无障碍。交涉重重。如一室千灯。光光无杂。此事事无碍法界也。
心若不移(至)诸众生。
上句自觉。下句觉他。上来思惟。即是起行。心若不移此定。遂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愍诸众生。起於哀救。即是利他行也。何以故。以诸众生怀宝迷邦。持珠乞丐。本自是佛。迷而不觉。枉入诸趣。我今证此广大无碍境界。当以慈光普照。令彼顿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如类我也。
觉花蒙照(至)观自在。
彼之觉花。果蒙吾光一照。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当下永脱苦恼。心花顿开。觉地圆净。便同菩萨无差别也。
莲花渐收同己量。
上八句皆舒。此一句独卷。约密说。即是增长究竟。准余已现前解云。从正位起名增长。复归正位名究竟。亦名始本不二也。上师云。有放不收同凡夫。有收不放是二乘。有收有放名秘密境界。收放总不同名无戏论法。此乃最极本续也。正表吾人自性。纵横自在。舒卷天然。儒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矣。
复结自在(至)观自在。
以前乃是定中境界。今复结印者。正请智佛冥熏加持四处。今我父母所生之身。顿同菩萨坚固不坏之金刚身也。又前既现观音。今恐迷己逐物。当复回观自身。故云亦等。问。最初既已字种增长令成观音。何故今又加持耶。答。初表增长。由未离觉。今是亲证亲入也。前所观观音。望因则名因中果。加持之后。当体即果中因也问。登座即顿起观音慢。今复何故又入此定。岂不滥耶。答。前是根本定。亦名正位。亦名正体。如在家为人也。此复入定。如在邦为臣也。其实一体。而约处别也。如在戎则戎衣。在朝则朝衣。故根本定白色。所作定金色。向下一一作法。多有更改身色。当以此理鉴之。问。分明加持五处。云何只言四处者。答。初登座时。即顿起观音慢。以心间[口*纥]哩字中。增长观音体。故不离[口*纥]哩字。是本体义。具足无漏法。及至下座方才不现。故不言五处也。四处者。顶口喉脐是也。当观吽字加持顶。是真如功德义。用此加持。无能凌屈。次观唵字加持口。是如来相好义。次观阿字加持喉。是语庄严种种义。次观览字加持脐。能令身心清净。皎洁如水。如是加持。何患身心不同菩萨无漏之体也。
以此禅定(至)广大愿。
此四句。将自己之功德。而回施法界众生。同生西方。见佛闻法。成就徧吉菩萨广大愿力也。
若人欲了知(至)惟心造。
前来入定鉴机之后。谛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切众生。身为八苦所逼。心被烦恼酷熬。求暂停舍。了不可得。众生本来与我同体。未有我安乐而彼轮转。故当兴慈运悲。乘定力而救之。是以称诵伽陀。示其出要之道。三光并照。直彻长夜昏衢。梵音演处。地狱顿空。神思游履。苦轮停息。顿使铁床铜柱。当体全真。博地凡夫。同御宝乘。故经云。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於三界狱。免出诸众生。今欲破狱救彼众生。先伸华严经偈。此偈意正明唯心之旨。古人云。阿鼻依正。常处极圣之自心。诸佛法身。不离下凡之一念。能达性空之理。诸苦自然不及。但了性心现量。禅天之乐何殊。所言苦者。假设之词。设使有人而欲了知三世诸佛何得而成。应当观察法界之性。以真如体本来无凡圣之别。因随缘故作业有异。所以十界升沈六道不等。何则。若真如随无明缘而造染业。则感六趣之报。若真如随不思议缘而修戒定慧业。则登四圣之果。故曰一切唯心造也。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宗镜录云。应观法界性者。则真如理观也。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识事观也。以理观唯识之性。诸佛证此为成佛之体。以事观唯识之相。众生达此为出要之门。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纂灵记云。有京兆人王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病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心念地藏菩萨。乃见一僧人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授记已。谓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持一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者。皆得解脱。三日乃苏。忆持此偈。向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华严经中。无量菩萨云集。觉林菩萨所说之偈。意明地狱心造。了知心作佛。地狱自空耳。故知若观此心。不唯离苦。不唯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尽。以入真空一际法故。
次结破地狱印。
结印诵咒。增长自心。成红色观世音。心舌印上三处。皆有红色[口*纥]哩字放光。如日初出之状。三光同照阿鼻地狱。彼蒙光照。悉皆破坏。观佛三昧海经云。是时佛心如红莲花。莲花叶开八万四千诸白色光。其光徧照五道众生。此光出时。受苦众生皆悉出现。所谓阿鼻地狱。十八小狱。八寒八热。乃至百亿刀林等狱。皆悉破坏。今行人亦当效此观也。问。一处放光。足以破之。何用三乎。答。为彼众生三业妄造而成此狱。故今亦用三业放光以破之也。又问。地狱是众生别业而成。云何能破。答。虽云别业。同是一心。以智照之。众生尚无。况地狱乎。由迷一心。妄造众恶。报在地狱。妄见受苦。譬如梦中为彼虎狼狮子所噬。或为贼害。或遭王难受种种苦。及至於醒。了无所得。今观地狱受苦亦复如是。假以智照之力。亦无有不破也。问。地狱既然本空。何得破而救之。答。我虽以智照知其本空。彼无智照焉得不苦。圆觉云。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今正欲破此地狱及苦空也。诚知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而成此狱。则实非本有矣。我今以智照因缘而破之。一禅定。二手印。三真言。四作观。五智照。有此五缘。何事而不办耶。岂唯地狱。即三界二十五有亦皆破矣。今时学者。滥称阇黎。唯是音声嘹喨。振铃击节。虑恐负於请主之意多矣。
由此印咒(至)豁然自开。
真言咒印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也。次运心执炉而请。
奉请地藏菩萨(至)临法会。
破狱之后。然后请者何也。以此菩萨是幽冥教主。又三界总是一生死狱。菩萨示生三界。得三界空。然后成佛。常在狱中教化众生。是故先破令空。方运请也。请已。当伸四转轮印。念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咒而供养之。此处宣祖宗亡灵附荐等疏。次承毫光召请十方众类孤魂。先逐一列名。次振铃叹悼。名为显召。若鬼住处。在南赡部洲下五百踰缮那。有琰摩界。是一切鬼住处。若依楞严。鬼等住处。在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地狱又在风火交过之地。自此已下。即八大。极底。名阿鼻也。梵语捺洛伽。或云泥犂。此云苦极。即地狱之总名耳。
一心召请(至)西来战舰。
即晋王浚王浑伐吴事。有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北去銮舆。
即北宋时。金辽虏徽宗钦宗举族入沙漠。遂卒於五城国。
杜鹃。
此鸟名。昔蜀望帝因贪色。误入武臣家。被臣幽禁。一心思归。遂化一杜鹃。从口而出。飞在桃枝上。诗云啼得血流无用处。是其事也。三王。即禹汤文武。五伯。即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今曰前王后羁。不止此等而已。
筑坛拜将。
即韩信常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在汉。汉即高祖。初或小觑韩信。委以轻职。讵时未利而偾其事。自度王不用。乃私遁去。萧何自追之。王曰。诸将亡者众。而独追信。何也。何曰。诸将易得。若韩信者。国士无双。王乃筑坛拜韩信为将。后伐楚得功。封为淮阴侯。复封齐王。
建节封侯。
昔班超有大志。家贫为人佣书。久受劳苦。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能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万里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平西域。封定远侯。
力移金鼎。
大禹所造。即伍员投吴。三举金鼎。其色不变。后果伐楚。
身作长城万里。
即宋朝檀道济。自骛文武全材。国家倚赖。文帝疾。义康矫诏诛之。道济见诏。愤怒气盛。目光如电。脱帻投地曰。今日此举。乃坏汝万里长城也。
霜寒豹帐。
武将立营荒郊。常悬幔帐。每於其帐上彩画豹。以示威也。
古制十里一营。皆设烟堆。傥朝中有不测之难。递起烟腾。诸国皆知。顷刻万里。所属之地。皆悉兴师救护。又凡三军出师。至晚驻札。所打营火之烟是也。
五陵。
陕西汉陵寝在焉。又金陵巴陵广陵茂陵武陵。皆地名也。
蓬莱之岛。
蓬莱山在东海中。六帖云。银宫金阙。紫府清都。人鸟绝迹。是神仙居住之处。
探花足步文林。
进士杏花初宴。谓之探花。使少俊二人为探花使。徧游名园。采取名花。若他人先得则花使不免罚焉。
射策身游棘院。
射策。谓投策也。难问拟议。书於后策。列而置於案上。使不彰显。在试者意。随其所取。得而择之。以定优劣。上者为甲。下者为乙。棘院。即应试场也。
萤灯飞散。
车胤家贫。至夜攻书无油。以囊萤火为光而读之。
铁砚磨穿。
五代桑维翰。初举进士。座师厌桑与丧同。莫之举。遂作日出扶桑赋。或劝其改业。翰则铸铁砚。清洲以熟铁为砚。甚发墨。铸此铁砚而示人曰。砚穿则易他业。后遂及第。
七尺红罗。
即铭旌也。以死者不可别。故以旌书识之。颖达疏云。士长三尺。大夫五尺。诸侯七尺。天子九尺。爱之以录其名。敬之以尽其事。杜牧之诗云。黄壤不沾新雨露。粉书空焕旧铭旌。
白牯黧奴。
南泉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白牯者。即水牯牛。喻禅也。黧。黑色。奴。即猫狸之类。却知有者。教有苦空之谈。禅有直指之说。
黄冠野客羽服仙流。
唐李淳风之父。名播仕隋。弃官为德士。自号黄冠子。唐太宗时。有仙人谭紫霄。帝宠之。出入金门无阻。赐号金门羽客。由云羽人。王子年拾遗记。周昭王假寐。梦白云中一人。服皆羽色。王求仙术。受绝欲之教。因名羽士。
桃源洞。
在终南山。阆苑洲。在蓬莱畔。即彼修真养性之处。
三花。
即精气神也。
九炼。
即七还九转之法。道家以金鼎烹食。吐故纳新。为内丹。销炼五方金石。使其致柔。为外丹。合九十昼夜。从寅至申。为七还也。
羊肠之险。
泰行山路险。犹如羊肠九曲。
漠漠黄沙。
古之战场诗云。漠漠黄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魂堪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鸾凤和鸣。
夫唱。妇随。
熊罴叶梦。
诗云。吉梦如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太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兆。罴似熊。而长头高脚。呆憨多猛力能拔树。熊罴者是阳物。所以为男子之兆。虺蛇者阴物也。所以为女子之征。
奉恭欲唱。
乃注生神前二童子名。凡妢娩时。彼唱则吉。不唱则凶。
璋瓦未分。
蜀江津有天泉池。邑人春日游此。竞於池中摸石求嗣。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又毛诗云。乃生男子。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宇宙。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今古曰宙。
金谷园。
在洛阳桥北。逸史云。梁氏女有姿容。石季伦名石崇。以珍珠三斛买之。因号绿珠。后孙秀使人求之。崇不许。谓珠曰。我为汝得罪。珠曰。当效死君前。遂死此园。
马嵬之驿。
唐玄宗有杨贵妃。被安禄山谋叛。逼妃死於此驿。
薜荔多。
饿鬼之异名也。
魑魅魍魉。
此物之怪也。俗书云。山泽之怪谓之魑。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魍魉者。木石变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华胥。
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既觉。怡然自适。其后天下大治。俨如华胥之梦。
映雪偷光。
孙康家窘。映雪读书。汉匡衡少贫好学。至夜邻家有烛。凿壁偷光。深明经术。每说诗。解人颐。
五姓。
世间之姓。奚啻万家。禅波罗密经云。即五音也。谓一切姓之音韵文字。总不出此五音。摄末归本。故言五音。宫商角征羽。即五姓。夫如是。则尽世间之姓。该摄其中矣。以上皆本文昭着。不复细释。故但出事迹而已。显召竟。
我以大悲(至)饿鬼印。
此是密召。先偈次印。以左手作无畏势。慰其弗惧也。左愿上有月轮。中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至阎魔界。勾摄一切有情。右手四度微曲。进度勾召。来入道场。绕佛三匝。作礼而出。坛外分四门。东门至南门地狱众。南门至西南隅饿鬼众。西南隅至西门畜生众。西门至西北隅人众。自西北隅至北门修罗众。自北门至东门天众。应当如是而安住之。故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
既召请已(至)令离苦趣。
既召文毕。赞善激励其思法也。主者抚尺一下。诚慰施无畏之意。既召请已。复召其罪性入金刚掌。
汝等诸佛子(至)次结召罪印。
勾罪经云。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想白色[口*纥]哩字放出火光。如勾入彼身中。口诵密言。勾摄一切有情并自身三恶趣业。其罪黑色。犹如烟雾而合。入我掌中。变成诸鬼形。又金刚顶瑜伽念诵仪云。於进力度端。各想一[口*纥]哩字出光。勾摄自他身中所有障罪。诵密言时。想彼罪障如鬼黑色髦毛髼竖。二羽各齐。想勾摄彼罪入於掌中。结成罪山。问。罪无实体。云何如彼烟雾耶。答。虽无实体。却能充塞天地。障蔽心目。不能得见诸佛清净境界。今借诸雾为所缘境。实有益於事也。既召入掌。必当为彼而摧破之。先伸偈云。
摧罪诸恶业(至)摧罪印。
摧灭罪障与诸恶业。犹如劫火洞然之时。菩萨以大威力一唾即灭。然劫火虽灭。一嘘犹能复生。我今以金刚杵摧碎彼罪山。当体如微尘。永不复合也。勾罪经云。自身增长四面八臂观音。前面青色。右黄。左绿。后红。想心月轮上青色[口*纥]哩字放光。照前六道所召之罪结成罪山。前两手结摧罪印。左愿上怛啰字。是离尘义。右忍上咤字。悟一切法性不可得义。并金色。名菩萨入甚深般若波罗密门。右第二手持杵。表摧灭一切有情法破烦恼军故。右三手箭。表能穿破诸苦恼故。右四手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左第二手持钩。表钩出有渊所居故。左三手弓。表发智机应当度故。左四手绢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身出火光。坐日轮莲花。足踏乌麻怖畏。诵咒时。二中指摇动。至后一徧。拍手作声。观彼罪山如瓦塔而倒。问。罪无实体。云何摧耶。答。正谓之无。故今摧之。若决定有。不能摧也。其业障亦有二种。一者业障。二者报障。其业障中。复有现行种子。其现行种子之中。复有定业不定业二种。今摧罪真言。正灭不定业也。偈云。自身观世音。庄严极威猛。四面各变色。青黄绿红整。八臂形现间。有印手俱秉。杵箭剑右列。钩弓索左儆。莲花日轮坐。足踏乌麻影。梵语乌麻怖畏。此云白泽神兽。泽音铎。大论云。其形体白红焰。方颊大骨。眉高而广。口鼻方正。利爪尾长。肤色光洁。似麟无角。似龙身短。有大威力也。
定业不可转(至)定业印。
上来召摧。皆灭不定业也。尚余有二种诸佛出世不通忏悔之业。今当破之。偈云。决定之业。理固难转。今藉禅定印咒观想之力。遂能转彼无始障难。与一切罪业当下消灭。如汤消冰也。当想自身於心月上观青色[口*纥]哩字出光。照诸鬼众所有定业当下消灭。应想自性清净本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名破决定业也。大乘千钵经云。谛观心镜。照见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净。徧现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照。无有障碍。迦叶佛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罪性本空(至)忏悔灭罪印。
上来不定与定业。悉已破之。未及於彼发露忏悔。先申偈文。令知忏悔之方。若论罪福之性。本来空寂。皆由汝之妄心造作。妄心若灭。罪相奚存。如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心罪两妄。当体真寂。真如体上。一切罪障如红炉点雪。欲觅罪性。了不可得。非但忏悔罪障。即无始根本无明。亦从此截断矣。故曰。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如是始名真忏及与理忏也。念真言时。自身观自在菩萨。应想二屈指上并心月上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入彼法界有情身中。如日烁露之状。罪垢消镕。犹如墨汁。从足流出。渗至金刚际。问。前已摧破。今复忏者何也。答。前时召摧皆有三密之力摧灭罪性。至此方是於彼发露忏悔。谓自此忏悔之后。永不复作也。罪属黑业。故以墨汁表之。自召至此。是灭业障竟。
诸佛子等(至)无有余。
文显不释。
一滴清凉水(至)施甘露印。
以上业障虽灭。报障犹存。如本罪人。虽超其罪。苏其刑罚。而身形[乞*页]瘦。容颜憔悴。兼之久困牢狱。身体饥羸。当施之以汤药饮食。方尽恻隐之心。今则身虽无罪。报障未转。故此以甘露施之。正欲除其报障也。月密明点本。并苏鲁巴本。续云。自身想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照前鬼众。并右忍指上有一月轮。轮中有白色[錽-又+ㄆ]字。流出甘露。如水银色。是真智所成。左手力智点水。弹洒虚空。如细雨而下。触此水者。悉具色相。猛火息灭。普得清凉离饥渴。消灭心报障。
汝等自从无量劫(至)离诸障难。
业火已息。复具色相。而咽喉究竟未通。故当与彼而开通之。先申偈。正申其闭塞之由。谓汝等自从无始以来。广造恶业。起诸悭贪。我慢邪谄。空腹高心。由此等业。故堕饿鬼。腹大咽小。所以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二六时中。唯受烈焰之苦。我今持诵密言。令汝咽喉通达无碍。所受之食。得上法味。不复变为脓血铁糜也。应观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字种放光。照诸有情。想左手掌中有青色[口*邦]字。变成青色莲花。花上有白色阿字。流出性水。极甚清凉。右手忍禅点水。弹洒虚空。彼诸有情触此水者。咽喉自开。通达无碍。便能出声接如来名。此一段是灭报障竟。问。已前俱用[口*纥]哩字。至此又用阿字何也。答。阿字是语种。故以三本续用之也。
南无宝胜如来(至)悉皆消灭。
以前来业报既尽。复为彼等称赞七佛名号。令其闻名睹相。永离苦海。究竟常乐之意也。涅盘云。闻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堕地狱。况如来万德者乎。华严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熏成种。自然成佛。如人食少金刚(云云)。问。七佛还有前后优劣者乎。答。佛佛道同。无有优劣。所谓语等字等法等身等是也。前后次第者。以诸佛因地。各有大愿。利益众生。故以此功能列之。当前者前。而后者后也。初以离苦趣。业火未息。故先藉宝胜如来名号。令彼得闻。沃灭业火。闻此佛名。即能灭尘劳之火也。
南无离怖畏如来(至)清净快乐。
业火既已停息。方离幽暗之处。乍睹光明之境。人天混聚。凡圣交参。不无惊怖之状。故次以离怖畏如来名号。令彼闻之。便得永离惊怖。常得安乐。
南无广博身如来(至)得甘露味。
恐惧已息。针咽永透。故称此如来名号。令彼闻已。一聆洪名。壅塞门开。业火永熄。清凉通达。所受之食。不复变为铁丸铜汁也。
南无妙色身如来(至)最为第一。
虽食甘露。而色相犹然不灭。当称斯佛名号。令彼闻矣。一聆洪名。便得不受丑陋。而得相好圆满。到此方脱鬼畜形也。
南无多宝如来(至)受用无尽。
色相虽具。而衣冠不整。受用乏少。复令彼闻如来名号。便得庄束整齐。财宝丰足。称意所需也。
南无阿弥陀如来(至)入不退地。
既已适其所愿。恐在阎浮信心难坚。又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虽蒙法化。难阶不退。故称弥陀名号。一闻其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而入阿[鞥-合+(白-日+田)]越致地也。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至)如瑠璃珠。
复称此名号者。所谓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一历耳根。遂得五种功德。设在世间。世间中尊。如悉达初生。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不受异生之身。相好端严。威德广大。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又有大自在力。所向如意。飞行自在。无诸阻碍。又得金刚不坏之体。具大智慧之因。身心明彻。如瑠璃珠。不历僧祇。顿悟法身。具此等义。可谓尽善尽美矣。此灭烦恼竟。
诸佛子等(至)无上道。
此总言七佛如来誓愿广大。拔济众生离苦得乐。若一称名。便能千生离苦。证无上道。救拔饿鬼经云。佛告阿难。若人欲求长寿。福德增荣。满足檀波罗密。每於清晨及一切时。取一钵盂盛以净水。置少饭面及饼食等。右手按器。作无量威德陀罗尼法。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后称五如来名号。谓多宝。宝胜。妙色身。离怖畏。广博身。称名号已。弹指七徧。至晚取其食器。倾之净处。作此施已。诸鬼神等皆获充足。舍此身已。必生天上。如是供养。与佛无异。复增名者。彼佛愿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故加增之。重在戌亥二时。若遇是时。於事无益。凡持戒居山者。亦可作此法。结来生缘。每於清晨以钵盛水。安置佛前。持大悲咒二十一徧。至午供佛饭一器。持变食真言二十一徧。至晚持尊胜真言二十一徧。称七如来名号。然后散食。次与彼受三皈。发菩提。受佛戒。施法食。圆满行人利生之事也。
次与汝等皈依三宝(至)三菩提。
皈依三宝。能免三涂。自受之后。当如法护。远离邪径。直趋觉岸。越此无由矣。婆龛亦云步欠。即实相义。所谓一切法等同虚空。离诸色相及障碍也。实相无相。无相不相。故名实相。即有一性一体三宝之义。次与彼发菩提心。发有二义。一开发。二显发。行者则云显发。众生当云开发本有觉心也。故下申偈云。
今所发觉心(至)能取所取执。
此偈即理趣六波罗密经发心之偈。觉心者即菩提心。远离性相等者。若依於性。则平等寂静尚无生佛之殊。焉有上求下化之事。依相发心。恐堕二乘。相有生灭染净。千差万殊。楞严云。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世间相。体非常住。依此发心。恐堕凡夫。拣此二过。故不依也。乃至不依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能取所取。即心境惑业根缘等而发其心。谓但有依。即是取舍生灭之心。非无住真心。故曰远离诸执也。
诸法悉无我(至)空性圆寂故。
云何要离一切诸法。以一切法无实主宰。本来平等犹若虚空。岂虚空而复有所依耶。经云虚空无所依。云何知如空耶。谓自心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周徧清净。名为自性涅盘。空寂如之。故取为喻。非谓虚空即涅盘性。何也。以虚空是顽然无知之物。岂比灵觉之性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古人云不同虚空性自神解者是也。
如诸佛菩萨(至)是故志心礼。
诸佛菩萨既必依如上等法而发其心。我今亦以此而发心。以故至心顶礼也。
次与汝等发菩提心汝等谛听。
诸佛与我皆发是心。是故汝等亦当依此法式而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也。华严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
假使热铁轮(至)菩提心。
上来藉偈开导彼岸。欲其速发大心。今正教彼誓发大心也。如世尊发菩提心时。有大力魔王逼佛皈降。若不尔者。即飞热铁轮摧碎汝头。佛即誓曰。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魔闻已。赞曰。日可令冷。月可令热。无上道心。难可退转。若得成佛。先应度我。故今借此偈以儆其坚固道心。不可遇缘即退也。出报恩经。
次结发菩提心印。
诵真言时。应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於一念间。融成一广大月轮。如中秋夜中霄无云之时。极甚清凉皎洁。与虚空齐等。於月轮中想一金色阿字。如秋毫之末非有非无。当尔之时。不得加於了知。上无佛可成。下无生可度。中无行可修。烦恼菩提等若知花。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此为大要。学者於此宜用心焉。不惟为鬼神作利。行者不久亦就此中了解者矣。四食之中。识食之义。见在此处。何者。谓开发众生本有觉性。顿同诸佛妙明真性。
今为汝等(至)不被染坏。
当知此心是成佛正因也。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从三皈至此。方是破烦恼障。何则。以诸烦恼。非定不伏。非智不破。智慧一起。诸惑自除。犹如明生暗绝。今发大心。智慧从兹而起。一受大戒。禅定因之而生。定慧具足。何患无明烦恼而不能破乎。此名断惑。足可征矣。
次与汝等受三昧耶戒(至)得佛法分。
上来既发大心。堪受三昧耶戒。而入佛子数也。先申梵网经偈。汝等受佛戒。即光明金刚宝戒也。一受此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矣。何也。夫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岂非佛子乎。即圆教十住位。金刚三昧耶经云。明悟佛性者。如是之人。不存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眼。亦不具戒。能以自心无不自恣而获圣果。大乘千钵大教经云。如来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究竟寂灭。名之为戒。果悟此戒体性。一切宝戒自圆。顿入如来位。名为。佛子也。次结印诵咒者。是平等义。除障义。警觉义。金刚顶经云。如入坛轮。证三摩地。一切义法。皆悉具足。三聚净戒。俱时圆满。应想印中有白色[錽-又+ㄆ]字放大光明。普照所召一切有情。蒙光照触。三世诸佛戒波罗密一时圆满。法界善法。想为光明。流光灌顶。贮彼身中。身同普圣。坐大月轮。绍诸佛职。为佛嫡子。次以舍利弗自肯之词而喜谕也。戒即法身。悟此者如初生也。又非四生之生。乃从如来口生。从法化生也。内障既净。外相自严。又发大心并受佛戒。方名法器。堪受法食。净名云。於法等者。於食亦等。若非其器。纵受甘露。翻成毒药。如狮子乳。要瑠璃瓶贮之。若非其器则裂。既称佛子。当施之以法食。资养彼等法身慧命。不断佛种也。
汝等冥阳诸有情(至)终无能尽。
此施食印咒。乃是如来在观世音菩萨所受得者。及传阿难。亦止此一章而已。前后印咒。皆是金刚上士。遵瑜伽部集出自利利他始末之由。而成一期佛事者也。是印咒者。乃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之咒印。於中观门不可不精用心。此若不到。则前所作功德唐捐矣。应以右手怖畏弹洒。先结三尖印。观赤色吽字出光。念吽吽癹怛三徧。遣左手魔碍。问。手有何魔。答。谓手中有诸户虫。令回避也。次弹指三下。念唵[亢*欠]。观一[亢*欠]字变空。问。空手何义。答。谓此手是父母赤白二点不净之种所成。故今空之。复以一念间变成胜妙庄严之手。於如来兜罗绵手无二无别。问。上来入定。已增长自身成观音。今复何故又遣魔变空。答。法华经云。世尊说无量义已。又入三昧放光。至开宝塔。又入定放光。岂不滥耶。盖因一事而彰一法。譬如世礼。祀宗庙之人。非不斋戒沐浴。及至登殿之时。却又盥手。何也。谓表敬也。今再遣魔变空。表慈之深悲之极用心之切也。既顿变矣。复於左手掌中观一红色[口*邦]字。变成红色莲花。花上有白色[錽-又+ㄆ]字。月密明点中。流出无尽饮食。复想面前水器。尽为摩竭陀国之斛。七宝严饰。盛满甘露胜妙饮食等。然后想此字种所变之食徧满法界。念唵哑[口*纥]哩吽一百八徧。当尔之时。加持令广大。次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以右手戒禅二度。於明点中点取甘露弹洒虚空。侍者当坛散食。俾令事理相应。不虚禅观也。摩竭陀国之斛。一斛有我国四十九斗。所谓斛食者。乃桶斛也。食。饭也。名七七之数。七粒能变七斛。七斛能变四十九斛。七而又七。变成十方无量之法食也。故云斛食。白云。今为汝等作咒印已。变此一食为无量食。大如须弥。量同法界。纵使穷劫。取之不尽。用之无竭也。
由此真言力(至)皆饱满。
上来但变种种胜妙饮食。未曾融成一味。虑恐不均。越佛慈济。故复念此乳海真言。申此咒力。融彼诸食皆成乳海。如会众流统为一味。普施饿鬼。令彼身心皆悉饱满。受用无乏也。问。食祇可养身。云何心亦饱也。答。谓此食即法食也。食可资身。法能养心。即上法喜等义。复结前印。念真言时。应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右手点取。弹洒虚空。如雨注下。凡所至处。即成长河酥酪也。问。何以小少器水。等徧法界。答。心力难思故也。况又藉神咒及字种观想等力。乃至诸佛冥加禅定之力。岂不能变小为大。化少为多也。且如栾巴一[后-口+己]之酒。以术力故。尚能化为霖雨。何况神咒之力者乎。行者不可不用心焉。后汉栾巴为尚书郎。诞日。圣上赐酒。向蜀噀之。有司奏不敬。巴奏曰。臣成都失火。故噀酒救之。后知成都失火。得雨而灭。雨中有酒气。是其事也。宗镜录云。以有如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一切所作自然成办。凡夫执着。妄见局碍。执障若无。万法随作。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矣。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曲蘖之所造。笋抽寒岩。非阳和之所发。鱼跃冰河。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致此灵通。故知万法施为。皆因自心力耳。余义准思。
汝等业障鬼(至)障施鬼真言。
此复恐彼等业障深重。虽已普施甘露未。及闻名睹相。而其报障犹存。卒难解脱。或见饮食仍变猛火。我今再诵密言加持前食。尽成法食。不复转为苦缘也。诵真言时。应展垂左手。想[錽-又+ㄆ]字明点中流出甘露。从右掌而下念唵哑[口*纥]哩吽四十九徧。侍者至师前问讯。取净瓶水出坛。向东立。候行者念真言弹指时。侍者云净水。徐徐注下。行者至唱时。想彼障施鬼尽皆胡跪。复想自身观音。徧至其前。而倾甘露。从顶门上。灭其业火。普得清凉。再诵真言五徧。各弹指一声。
诸佛子等(至)获无生忍。
方以类聚者。如前召请四方四隅各以其类。而此安置聚集一方。物以群分者。物即六道生灵之物。各随群队而分之也。三涂即三恶道。是十恶业者所履之道也。四流即天人修罗神仙。皆不免流转也。水族者。即湿居鳞甲之属。由无明故。愚於我相。深生贪着。情多下堕。故坠水族。一沾法水法食。顿获人空。毛群者。即飞禽走兽之类。楞严云。七情三想。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此皆不达诸法本空。妄生情想。若沾法食。异执冰消。唯心理现。诸法自空耳。禀识者。非有色四蕴而无形质。如四空天舜若多神等类是也。陶形者。有形色而无心者也。如无想天及神像有色等是也。如食香积如来之饭也。未得圣果者。即得圣果。然后乃消。未得法忍者。食此饭时。即得法忍。若今之甘露法食。但有沾之者。皆离苦得乐。究竟证於无生法忍也。无生之法忍。祇在於心。名无生法忍。余不繁释。
神咒加持净法食(至)普供养印。
上来所建种种供养。普供於六道也。净名云。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会。念真言时。应想屈中指处有白色唵字。明点中流出无尽供养。具足庄严。矣结印。默念梵五供。施宝错。念斯麻啰等。出声念普供养真言七徧。问。最初既奉三宝施食已竟。今复何故作此供养。答。前之所作。犹拣凡圣。故先奉三宝。后施鬼众。今融以平等供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圣凡一体。贵贱等观。所以普供养也。
诸佛子等(至)愿速成佛。
此文最显。依义可知。无非激励佛子等众。不复思其人间生命之食。离诸苦海。永得解脱。今受法食。发广大心。誓愿成佛。递相度脱。皆得道果。然后方满我施食之愿也。所以我之施食。普济法界有情。无非欲诸有情。同将此福普皆回施於佛果也。侍者白此文毕。然后云次为汝等称诵尊胜真言。令汝往生。
大众同念尊胜咒。
此咒共有五译。此其一也。同声此处称念此咒者。令圆满佛事。圆满复有二。一神咒圆满。二善根圆满。此即神咒圆满也。主者持花米於手中。表大众同声念诵此咒。加持此米。想成光明种已。侍者出坛散酒。师想佛子触此光者。皆得往生极乐国土。上品上生也。尊胜经云。佛在忉利诸天会处善法堂上为众说法。时有善住天子。耽着天乐。於其夜分。空声告言。善住天子。勿自贪着。汝七日内。必当命终。生於阎浮。经历七趣。又堕地狱。后生人中。贫穷下贱。生无两目。天子闻已。惊恐惶怖。具白天主。当奈之何。天主思惟。欲免此苦。惟有如来应正等觉是所归趣。於是同诣佛所。头顶礼敬。具白善住七趣之事。尔时世尊顶髻放光。照十方界。还复口中。现微笑相。告帝释言。有一总持。名佛顶尊胜。乃八十万亿俱胝恒沙诸佛所诵。摄受一切如来智印。能於如来令受灌顶。能护一切有情。尽除业障。令生乐趣。所生之趣。能知宿命。若持诵之。设寿尽者。现获益寿。一切地狱鬼畜等界。悉皆成空。能开一切佛国天界之门。随愿往生等。唐有梵僧。名佛陀波利。罽宾国人。航海而来。忘身殉道。徧观灵迹。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远涉流沙。仪凤五年。杖锡五台。虔诚礼拜。冀睹圣容。忽见一老翁从山而出。谓波利曰。师何所求。利曰。闻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土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还将佛顶尊胜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恶。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速归持来。流传此土。广利群品。拯接幽冥。即是徧奉诸圣。报佛恩德。取经来至。当示所在。波利闻已。向山作礼。举头之顷。不复见其踪迹。遂归取经。既达帝城。诏鸿胪寺日照三藏等於内共译。留内未行。波利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行。是所望也。遂还梵本於僧。顺真重译流行。有偈曰。西域尊者往东来。却被文殊化引开。东土若无尊胜咒。孤魂难以脱尘埃。前后五译。咒亦大同小异。广播华夏者。惟南无薄伽伐帝一咒而已。后喷[口*(隆-一)]者。乃出本朝仁孝皇后梦感佛说希有功德经。后学当以藏本为正。若诵若持。能净业障。令生乐趣。现获益寿。能闭恶道门。能开诸佛国。故此诵之。令圆满佛事。毕利生之功德也。
复念往生咒三徧。
谓诵此咒。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之津梁也。若想若诵。则西方三圣执金刚台放光接引往生也。复念六字真言。
唵摩抳钵讷詺(二合)吽。
此咒随所住处。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又具无量三昧法门。诵持之人。七代种族皆得解脱。腹中诸虫当得菩萨之位。是人圆具诸波罗密功德。无尽辩才清净智聚。口所出气触人身者。令彼离瞋得菩萨位。若诸众生皆得七地所有功德。与诵咒者等无有异。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若人书写诵持。则同书持八万法藏。超胜金宝造像。若人得此六字大明。能离贪瞋痴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触。眼目所观。一切有情。速得菩萨之位。永不复入八苦。说此咒已。有七十七俱胝佛一时现前。同声说准提咒。广如大乘庄严宝王说。至此咒念者。总欲众生究竟证果也。振铃。诵法乐六趣偈。
承斯善利(至)成正觉。
承斯善利者。谓此施食之善利也。五趣皆转苦具为乐缘。天则舍乐而发觉心。如兜率天子闻天鼓音。悟得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毕竟是苦是空。而发心求出离也。二乘承斯善利。则回心向大乘。四谛十二因缘。而修六度万行。初地菩萨承此善利。则福慧具足。顿超十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至此能事毕尽已。行者发愿回向。
现世之中(至)无上佛菩提。
回向者有三。一回向一切有情。二回向无上菩提。三回向真如实际。此中三义皆具。若不回向。则被相缚。尽属有漏之法。譬如百川之水。若归大海。则等同一味。若回己功德而向实际。则一一功德皆如法性广大无涯。无有不成佛也。所以云。真流之行。还契真源。若因若果。统归实际。若此密门。凡作少利益。必须回向发愿。不可归功於己。若不如是。堕有漏矣。文中钩锁连环。义意不断。最极明显。识者自详。求索愿事。并随行人及请主之意。向下略出明相。
具七功德丈夫身。
有三种七。一约世间者。一长寿。二妙色。三无病。四辩才。五智慧。六威仪。七大家业。二约小乘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智。五身证。六慧解。七具解脱。三约大乘者。瑜伽七地。即七贤位。又璎珞六位及信。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定。五知身。六知众。七知尊卑。有云即七善法也。
七种圣财。
如未曾有经云。一信信。二进进。三戒戒。四惭愧。五闻闻。六舍舍。七定慧。
三灾。
小三灾。人寿三十岁时。身长三尺。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人长二尺。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人长一尺。刀兵灾起。此出俱舍劫章。大三灾者。因本经云。大三灾起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半。安一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久生大风。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大海竭。五日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上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徧降雨。滴如车轴。复成世界。无数千岁。又水灾时。其水渐涨至光音天。此水后灭。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宫殿。七宝严饰。由此复成梵天。次第渐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毗岚风至徧净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宫宫相拍。尽碎为末。直至天下诸大山王。互相岌峇碎为微尘。地下水尽。水下风尽。后还复雨。至果实天。风鼓波涛。起沫积聚。如前水灾。仍旧建立。所以小三灾损人民。大三灾坏器界。人则生住异灭。器则成住坏空。
五浊。
一劫浊。约四浊假立其名。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为相。三众生浊者。见慢果报立此假名。恶名秽称为相。四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转盛为相。五命浊者。连持色心为体。摧年减寿为相。
七难。
一火。二水。三罗剎。四王。五鬼。六枷锁。七怨贼。名为七难。
八怖。
一怖烦恼。二怖死。三怖天魔。四怖无常。五怖苦。六怖空。七怖无我。八怖不净。
八福田。
一孝顺父母。二恭敬沙门。三平修险隘。四市开义井。五水路船桥。六给事病人。七救济厄难。八设斋赈济。此是世间八福田。出世八福田者。一深信诸佛。二依经法修。三遵师训诫。四明解因果。五远恶近善。六受佛戒律。七转诵大乘。八参禅。
三轮体空。
能施之人。所施之法。受施之者。故曰三轮。若不住相。则三轮体空回向已。主者即念伏以文。先举楞严文殊选圆通偈云。
见闻如幻翳(至)尘消觉圆净。
见闻者。六根之首也。谓见闻觉知之六根。皆由前尘之所黏发。正眼看来。犹如幻翳。是以三界宛然空花。何则。以目有翳。妄见空花。翳病若除。何花之有。若能返闻自性。则闻根自复。一根既返源。六根同解脱。翳除尘消。觉心明净。净极光通。寂照含虚。返观世间。犹如昨梦耳。
伏以真源湛寂(至)同圆种智。
文中无非发明众生从真起妄。沦溺诸趣。故如来兴慈运悲。特驾般若之航。普载迷流。俱登解脱之岸。返妄归真。究竟成於无上菩提也。
三十六部鬼王。
光明疏问。云何谓神。答。神者能也。大力能移山填壑。小力能隐显变化。云何曰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其命。神之与鬼。净名疏云。皆鬼道也。而有优劣之殊。粗分三品。细分九类。三品者。正理论云。一无财。谓不得饮食。二少财。谓少得饮食。三多财。谓多得饮食。无财中分三。一臭口。二炬口。三针咽。少财中分三。一针毛。二臭毛。三大瘿。多财分三。一得吃。二得时。三势力。即药叉罗剎毗舍遮等。所受富乐类於人天。彼皆人间一月。鬼为一日。寿五百岁。儒者郑玄子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三十六名者一波咤薜荔多。二婆罗门仙。三婆咤远害大力。四若夜叉吉遮。五波罗剎食不净。六饥虚食粪。七波咤富单那。八婆叉人吉遮。九婆罗多热病。十阿附邪接传送。十一波咤吉遮。十二毗陀罗多。十三若健陀罗。十四乌摩勒迦。十五阿跋摩罗。十六鸠盘茶罗。十七毗舍阇多。十八韦陀罗多。十九附物为怪。二十风行妖怪。二十一畜行精魅。二十二虫成蛊毒。二十三瘟衰疠疟。二十四阴昧幽视。二十五精明魍魉。二十六明灵役使。二十七阿利帝母。二十八食小儿精气。二十九河海精魅。三十波咤食尿。三十一日月薄蚀。三十二波罗遮文茶。三十三婆咤食涎便。三十四波咤食浓涕。三十五婆咤食胎血。三十六婆咤摩罗。此乃鬼神中之王。能统领无量诸鬼。举其主则部落从矣。
恒河沙。
举此以明数之多也。此河在西域。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其细如面。佛常在此说法。举此为喻。
五衰。
天帝将死。而现此衰相也。有大小之分。涅盘经云。一花冠萎落。二腋下汗流。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小者。俱舍论云。一衣服香绝。二身光忽灭。三浴水沾身。四本性嚣驰。五两目眴动。大现必死。小者不定。遇缘而可救也。
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恩。
一父母。慈悲顾复之恩。二师长。有训导愿成之恩。三国王。有正法治水土之恩。四三宝。有利乐有情之恩。僧俗通俱。若能供养给事。得无量福。未来必能成佛道也。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因果不忘谓之有。
诸佛正法菩萨僧(至)随愿所成。
此乃再皈依三宝也。始曰未证菩提之间誓愿皈依三宝。今曰直至菩提我皈依。正法源始要终。莫不乘三宝之力。故不敢忽也。复以所修善根。非专为己。回为法界众生同时成佛。又愿世出世间之法。随愿处所成。毕竟无诸障碍也。
谨依瑜伽教(至)奉送印。
化事已毕。当普奉送。先伸偈云三密证作法时。应想诸佛菩萨四生六道悉皆不现。究理言之。而实无来去。若有来去。何异常情。若无迎送。不成礼仪。谓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故金刚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化即真。本无去来。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相而来。似水月之顿成。不见相而见。犹空花之忽现。譬诸幻事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我今所作亦复如是。随愿智力。万象顿彰。化事既毕。诸相奚存。缘生无性。法应尔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如善财参毗目仙人。仙人执手。即入三昧。具见微妙庄严等事。尔时仙人还摄神通。须臾不现。此其证也。
次诵药叉偈。
天阿苏啰药叉等。此偈出随求孔雀等经。诵此偈者。以成善报圆满也。意在诫勉护法神。唯当精诚护法。并卫国护民也。到此。下五佛冠。诵咒。
金刚萨埵百字咒。
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誵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徧。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问。初入坛时。则以[口*纥]哩字为主。此处何得又观阿字。岂前后所主不同耶。答。[口*纥]哩字者。是大悲真体。利生妙智。故初以之为主。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盘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中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於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
皈依三宝(至)和南圣众。
复皈依三宝。请求证明耳。下座。至佛前唱回向偈。
施食功德殊胜行(至)波罗密。
此正行者所集功德。尽以回施法界有情。同生西方无量佛剎。见佛闻法。入不退地。而证无上道也。
施食补注
竹窗随笔云。焰口施食。启教於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於唐之金刚智。大广智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门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於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惊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滨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