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宗镜录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

宗镜录 永明延寿 7500 2024-03-29 21:49

  

  夫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何识为依。成其妄种。

  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释云。谓五识取尘。转入六识。六识记法为因。七识攀缘。六识。造善恶业。得未来生死。覆障八识。不得显现。若五识不取尘。即无六识。六识无故。七识不生。七识不生故。则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故。即无生死。无生死故。如来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识灭。建立八识。又八识为五六七识所依。与诸识作因者。即第六识心。诸识依之。如水尽。则无波浪。六识灭。七识亦不生。故云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无明风尽。识浪不生。则觉海性澄源源澄觉元妙。

  问。一切世间因果相酬。生死不绝。于诸识中。何识为主。

  答。生灭因缘。最初依阿赖耶识为体。以意识为用。如是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功在意识。以是义故。意名相续识。起信论云。复次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释云。通论五种之识。皆名为意。就本而言。但取业识。以最微细。作诸识本故。如是业识。见相未分。然诸菩萨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了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前外执。顺业识义。故名业识。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者。是明诸法非有之义。入楞伽经偈云。身资生住持。若如梦中生。应有二种心。而心无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如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若如梦中所见诸事是实有者。即有能见所见二相。而其梦中。实无二法。三界诸心。皆如此梦。离心之外。无可分别。故言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见。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见心。既无他可见。亦不能自见。所见无故。能见不成。能所二相。皆无所得。故言无相可得。又一心随无明动。作五种识故。说三界唯心转也。此心随熏。似现虽有种种。然穷其因缘。唯心作也。离现识。则无六尘境。反验六尘。唯是一心。故云。离心则无境等。

  问。现有六尘境。云何唯心。

  答。以一切法。皆是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异体。故说唯心。

  疑云。何作诸法耶。

  答。由妄念熏故。生起诸法。故云从妄念起。亦可疑云。法既唯心。我何不见。而我所见。唯是异心。释云。异心者。是妄念分别而作故。云妄念生也。既境唯识。无外异法。是故种种分别皆是自心。即尘无相。识不自缘。是故无尘识不生。则心不见心矣。摄论云。无有别法能取别法。能所既穷故。无相可得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者。

  瑜伽论问。诸修观行者。见遍计所执无相时。当言入何等性。

  答。入圆成实性。

  问。入圆成实性时。当言遣何等性。

  答。遣依他起性。以此当知。唯识观成。则无有识。楞伽经偈亦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此之谓也。若依此论。无明动真如。成生灭缘起。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平等平等也。此境界离心之外。无体可得也。又亦即是心故。复无体也。如镜外无体。镜内复无体也。疑云。既其无体。何以宛然显现。释云。并是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何处有体而可得也。疑云。何以知心上显现。释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无明力。不觉心动。能现一切境界。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分别识。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原还净。故云灭也。既心随不觉。妄现诸境。则验诸境。唯。心无体也。又夫心者。形于未兆。动静无不应于自心。如诗云。愿言则啑愿。思也。言。我也。谓人。或思已则啑。故知心应千里。设有处远而思者。我皆知矣。是以万事唯心先知。故得称心灵。斯之谓也。如太山吴伯武。与弟相失二十余年。相遇于市。仍共相驱。伯武觉心神悲恸。因问。乃兄弟也。

  问。生灭因缘。别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而得生起。

  

  问。赖耶既通动静。不应唯在生灭门。

  答。为起静以成动。无别有动体。是故静性随于动。亦在生灭门中。非直赖耶具动静。在此生灭中。亦乃如来藏唯不动。亦在此门中。何以故。彼生灭无别体故。如水作波。又起信论说。无明为因。境界为缘。生三细之识。六粗之相。则随迷昧之缘。而沈六趣。始觉为因。五度为缘。则随悟解之缘。而升一乘。又说。迷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法。即染缘生而净缘灭。悟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即净缘起而染缘亡。然但一心所作。更无二原。义说逐悟逐迷。实无能逐所逐。故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如古德释。波水之喻真如生灭二门。以水湿喻心真如。以波动喻心生灭。波无异湿之动。则无异真如之生灭。即水以辩于波。不变性而缘起也。水无异动之湿。则无有离生灭之真如。即波以明于水。下舍缘而即真也。

  问。记忆之事。定属何法而生。

  答。大乘说能记忆法。有三。一自证分。能记忆见分。二别境中念。能记忆曾所更事。三识中种子。能不妄生自现行。唯识疏云。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如现行色。曾被见分缘者。后必能忆。若不曾为相分缘者。后时必不能记忆也。以能缘见分。于过去时及现在世。但缘相分。不曾自缘。前已灭心。既过去已。今时见分有何所以。能自忆持。以于昔时。不曾返缘自见分故。既许今时心心所法。能自记忆。明由昔时有自证分。缘于见分。证彼缘境。作量果故。故今能忆。

  问。生灭门中。有漏位内。约教所论。有几种生死。

  答。略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恻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问。论云。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何用资感生死苦为。

  答。成二利故。更须资生。论云。自证菩提。利乐他故。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故。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现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彼复何须所知障助。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永断除。留身久住。又所知障。为有漏依。此障若无。彼定非有。故于身住。有大助力。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释云。得自在大愿菩萨。已永断伏烦恼障者。谓八地已去菩萨。虽藉烦恼生死受生。不同凡夫及二乘。说现及种润。由起烦恼利益有情业势。方能感生死果。烦恼若伏。业势便尽。故须法执。助愿受生。故已永断伏。无容复受当分段果。既有二利之益。观知分段报终。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入无漏胜定。胜愿之力。如阿罗汉延寿之法。资现身之因。即资过去感令身业。令业长时与果不绝。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者。既未成佛。圆证无相大悲。一味平等之解。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为实有者。无有因由。可能起猛利大悲。及猛利愿。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方能发起无漏业故。说业为因。以是胜故。无明为缘。以疏远故。非如烦恼资有漏业。但缘义同。少分相似。又所知障。障大菩提。正障智故。为永断除此所知障。留身久住。说之为缘。为所断缘故。又此所知障。能为一切有漏之依。由有此障。俱诸行法。不成无漏故。此所依之障。若无。彼能依有漏。决定非有。今既留身久住。由有所知障为缘。故说此障。为于身住有大助力。说为缘也。此变易生死。乃是菩萨成就非愿。圆满菩提。若分段生死。即是凡夫妄心所造。念念耽着。入大苦轮。无有休息。如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厌患老死。迦叶。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缋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珊瑚琥珀。砗磲玛瑙。象马车乘。奴婢仆使。主人闻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即便烧香散华供养。恭敬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见已问言。汝字何等。系属谁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复问何故名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耗。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主人问言。云何名为痴无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实为是不。功德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随所住处。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作衰耗。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见恭敬。亦应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各随意去。是时二女俱共相将。还其所止。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释曰。功德天者。即喻于生。黑闇女者。即喻于死。只是世间生死二法。诸恶之本。众苦之原。贤圣共诃。愚痴所蔽。主人见已者。心瞩于境。名为见也。即便问言者。以解观生求生之实。名为问。女人答言者。境对于心。义称答也。功德大天者。喻生是出相也。功德报主。具六识光明。照六尘境界。名功德天也。系属于谁者。应言属惑业。我今福德者。宿修善因。今受天报。名至我宅也。复于门外者。死舍身家。义云门外。系属谁家者。缘应即死。无所属也。我字黑闇者。死是没相。虽有五根。无所觉知。名黑闇也。我常与姊。进止共俱者。即生即死。为进止俱。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者。夫于生不喜者。见死则不忧也。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者。证初地时。离分段死。入欢喜地。故云欢喜无量。

  问。唯有内识而无外缘。云何复说六处轮回。生死相续。

  答。识论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诸业。谓福业罪业不动业。即有漏善不善思业。思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德。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谓俱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颂先说。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后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释云。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者。虽现用无有过去体。能招当来真异熟果。而现行之业当造之时。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功能。即习气。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者。一者相见。谓即取彼实能取。实所取。名二取。二者取名色。色者。色蕴。名者。四蕴。即是执取五蕴为义。前言相中。亦通取无为。以为本质故。今此唯显取亲所缘。不能缘得心外法故。又变无为之影相分。亦名所摄。不离心等故。三者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蕴法。不离此二故。四者本末。谓取亲果。第八识。是诸异熟之根本故。又总报品。故名本。余识等异熟别报品。故名末。即取一异熟也。五彼取者。即彼上四取也。此诸取。皆是二取所摄。即是现行之取也。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者。二取种子受果无穷。摄论说。习气有尽。所以者何。由异熟果。一者性别。与业性殊。不多相顺。二者难招。业虽招得。谓必异世果方熟故。业习气有尽。如沉麝秽草。有萎歇故。其等流果及增上果。一者性同。体性相顺。二者易感。同时生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二取种。易感果也。何者为等流。何者为增上。增上宽。但等流必增上。等流者。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为俱生同类因故也。增上处无别体。即等流性故。又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又种望现行。是增上。望自类种。是等流。业种望彼现及种。皆异性故。但是异熟。前异熟受用尽时。复不能生余异熟果。意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是此身临终之位。彼所熟业。复别能生彼余果起。即先业尽时。后果种熟时。其异熟果而复得生。所以生死不断绝也。由此业果无断。生死相续。轮转无穷。何假藉心外之缘。方得生死相续。此相续识。无有断时。若未触途成观。谛了自心。皆对境生疑。执有前法。一切生死。尽是疑情。但了唯心。自然无咎。若疑蛇得病。岂有实境居怀。犹悬砂止饥。但是自心想起。如晋书乐广传。广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署。壁上有角。角边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又律中四食章。古师义门手钞云。思食者。如饥馑之岁。小儿从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悬砂囊诳云。此是饭。儿七日谛视其囊。将为是食。其母七日后。解下视之。其儿见是砂绝望。因此命终。方验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风。终无别体。是以众生耽着生死。二乘厌畏生死。皆不了心外无法。为境所留。取舍虽殊。俱非解脱。何者。众生为生死。缚二乘被涅槃缚。如楞伽经云。复次大慧。诸声闻众。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知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彼愚痴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问。生死相续。由二取有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成异熟果者。其生死业先来后去。定属何识。

  答。唯第八识。是诸异熟之根本。若无此识。生死不成。由前七转识有间断。非主故。此识亦名执持识。能执持种子根身。初一念。有执趣结生相续义。即是界趣生义。此执趣结生。不通果位。八地已上。不通执趣结生也。今但取执持种子根身义。故名执持义。此通一切位。此是生位。最初揽胎成体。乃至死时。前诸识悉皆惛昧迁谢。唯异熟识。最后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时。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由此为凡为圣。常作所依。舍生趣生。恒为其主。

  问。生死依处。约有几事。

  答。生死流转所依事。有三。经云。有三种流转。一是处流转。于三世处。由我分别。二是事流转。由外六处。由我取执。三如是而转。诸业异熟。相续流转。

  问。由二取习气。成生死者。必因现行功能。方成习气。且现行何法。熏成生死。

  答。初因无明不了发业。次因情爱贪着润生。故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痴爱故。则念念相续。当知念即生死。经云。起一念善。受人天身。起一念恶。受三涂身。故知日夜念念。造未来生死之身。有何穷尽。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大也。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佛之威神。入彼微识中。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问。生死之法是有是无。

  答。非有非无。何者。若言是有。一身内外地水火风。各各性空。未曾聚散。所以无生之生。可说为。生。无灭之灭。可说为灭。如庵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生义。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死义。若言是无。以染净真如不守自性。不觉随缘。起幻生灭。故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如上所明。凡圣二种生死。须知生死中道。方离断常。是以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真性湛然。不可执常。业果宛然。不可执断。又复诸佛出世。尚如空华乱生乱灭。况众生颠倒生死。但如妄梦。如狂醉。岂是实耶。融大师云。一切凡圣。三涂已上。种智已还。皆妄想谓有。并是梦中。如人梦中见在地狱。种种方便求脱。浪生辛苦。但抖擞令觉。即一切事尽。无。如今并是梦中所作。还受梦报。又如狂醉之人。恒随物转。所以一切众生。饮无明酒。卧五住地。长劫惛然。孰有醒者。忽得见性之时。如同醉醒。如经偈云。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醒。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又若入宗镜中。顿明实性。反观世间生死。名相虚诳。犹如儿戏。复似技人。然虽改换千差。一性宛然不动。如草堂和尚偈云。乐儿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虽改变。始终奴主了无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