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书玉 56239 2024-03-26 19:36

  

  清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科释

  二威仪分二。初标名。二释义。今初

  威仪门。

  威仪者。威以德显。非势力之威也。仪以行表。非诈现之仪也。故如来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行。必以威仪为主。内怀狮子之德。外现象王之威。人天敬仰。神龙钦伏。实摄物利生之要务也。又威者。谓有威可畏。折伏众生。此由严持戒行。众德威严。故令人可畏也。仪者。谓有仪可敬。摄受众生。此由动静合辙。进退安详。故令人可敬也。所谓净行成于道仪。清白圆于戒品。如马胜雍容行道。感菜菽以信乐出家。鹙子安详乞食。摄外道而反邪归正。故曰。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也。又威仪。名为调御。谓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心不妄想。如是三业调善。则六根自摄矣。盖一身威仪。即是出家相状。内轨范僧徒。外利益檀护。表后进前修之方法也。不惟受戒时习学。要终身行持。方称为善。故律云。云何名为威仪。随顺行者。是名威仪。不随顺者。犯非威仪。白云端禅师曰。夫一切佛法。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非道去人。乃人去道也。雪峤大师曰。学道如登山。一步不可住。换得草鞋绳。前人过岭去。华严经云。具足守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是也。门者。乃一切凡圣所共出入之门也。大师仍恐初受戒人。有志于毗尼者。不知云何习学。故於经律诸书。采取要文。列为二十四门。始从敬大沙门。终於衣钵等事。令各门各事。皆不离威仪轨则。庶使熟读行持。临事调善。不负披缁受戒也。

  二释义(分二)初总序缘起。二别列条章。初中(分五)初遵制问拣(分三)初不应

  佛制沙弥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若问不能具对沙弥事者。不应与具足戒。

  (本)佛制如上。沙弥年满二十者。谓年限既满。是丈夫位。则堪忍寒苦。办比丘事。犹若世间男子。二十加冠。成人立业之时也。欲者。将也。领纳曰受。具足戒者。谓五戒。八戒。十戒。未是具足。惟是比丘。比丘尼戒。乃名具足。此谓进受之人。以圆满心。希求善法。於羯磨言下。得比丘性故。准汝定论中。有四分义摄。一。受具足。谓受戒之人。乞词无错。名号不忘。心境相应。运想周徧。先受十戒。今求具戒。耳听羯磨念不余觉故。二。随具足。谓随受二百五十戒。相中皆无毁失故。三。护他心具足。谓具足四义中有一。分威仪具足。能长他人之信乐故。四。具足守持。谓得戒已后。尽形寿持。始终无犯故。有此四义。故言具足戒也。凡为师者。应当详问。沙弥本所受持十支戒相。及二十四门威仪。可曾熟读行持否。如茫乎不知。忽而不学。不能应对者。则不应为授。何也。谓比丘僧宝。最尊最重。非侥幸可得也。

  二勉学

  (本)当云。卿作沙弥。乃不知沙弥所施行。沙门事大难作。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具足戒。

  卿者。以上慰下而言。乃贵重之称也。谓沙弥虽是小众。皆能绍隆三宝。利益群生故。又如父呼其子。谓沙弥是比丘之后裔也。不知沙弥所施行者。当云。子作沙弥。尚不谙沙弥所应施为之事。安望行持比丘律耶。沙门事大难作者。谓比丘戒法。律制森严。最难行持。故法华云。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莫看容易。卿且去熟学者。谓汝且去精研戒相。熟练威仪。将沙弥所应为事。尽情习学着实留心。果然纯熟。方可与汝受具。故曰当悉闻知。乃应受具足戒也。

  三珍重

  (本)今授卿具足戒。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故当先问。

  今授卿具足戒者。乃反结遮止之语也。谓比丘是七众纲领。三乘正因。非是等闲。汝今沙弥之事。尚不晓得行持。如何进具。若先不诘问。便儱侗为汝授具足戒者。则颟顸后学。过在师承。抑显律法不尊重矣。而世人不知佛道至妙。罪福运行。便谓佛法不难。比丘易作。反令人不信矣。故当先问。

  二采集来源

  (本)以下条则。於沙弥威仪诸经。及古清规。今沙弥成范中节出。又宣律师。行护律仪。虽诫新学比丘。有可通用者。亦节出。

  以下条则者。乃大师序述要略之来源。显非臆说也。条。是条章。则。乃法则。威仪诸经者。谓沙弥威仪。并十戒经。仪则经等。清规者。乃丛林之纲纪。摄僧之法度也。以此法度。清理丛林。故曰清规。如世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世间不以法度。则不能摄大众。故如来说法。不离折摄二门。成范者。谓此书。从十戒经等辑出。披阅行持。能成模范。感发后昆故。然清规。乃百丈大智禅师所着。弘法在唐。年代经久。故称为古。成范。是笑嵓月心禅师所集。同在於明。相去不远。故称今也。节。略取义。谓此威仪。从诸部中略出故。宣律师者。南山律祖也。事迹如香乳记明。盖佛灭度后。百年之中。西土传法者。皆具禅法律三藏。因四祖邬波鞠多尊者。弟子五人。各执己见。开张毗尼。分为五部。宗者。殊难。自后传法。惟授禅宗。及与经论也。从是以后。律灯渐晦。慧命悬丝。盛唐宣祖。撰行事钞。建南山宗。中兴律法。恐新受戒人。不谙行持。又出行护律仪。教诫初学。守护毗尼。其间凡有与沙弥相符者。云栖大师皆采於此。以补不足。故曰。虽诫新学比丘。沙弥有可通用者。亦节出也。

  三随机取要

  (本)良以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由是删繁取要。仍分类以便读学。

  良以等者。慨叹之辞也。如来灭后。法有三时。所谓正法。像法。末法也。正法千年。此时人根淳厚。闻法即证。像法千年。此时虽似正法。而闻法者多。修证者少。末法万年。此时斗诤坚固。邪见增长。人多於此。见上生情因循懈怠。於世间法。厌简思繁。於出世间法。厌繁思简。由是之故。大师於威仪。经。律。清规。成范中。删去繁文。撮为要略。以逗时机。分为二十四类。令其各不相参。何也。若以理论。戒体是一。若以事推。相有差殊。故须分类。便於初心习学者。得其头绪。故曰仍分类。以便读学也。

  四义该补入

  (本)间有未备。从义补入一二。

  间。中也。未备等句。正见大师为人之切也。谓此二十四门威仪之中。凡有事不具足。法不周备处。检讨琅函。从义补入。则理通决例。事法无差。初学行持。尽善尽美。庶使马胜之威仪复见。而波离之轨范犹存。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也。

  五复指全书

  (本)其有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全书。

  乐者。欲也。广览者。谓非以此而止也。盖由律海弘深。探之莫穷其底。义山高广。仰之难睹其巅。是以取要删繁。随情便用。勿使初机望洋而退也。果能有殊胜念头。愿弘律学者。当检阅沙弥威仪。十戒诸经。及清规。成范等全部。自悉其详。不可得少为足也。

  二别列条章(二十四则)

  敬大沙门第一(凡五事○分三)初敬遮四法

  不得唤大沙门字○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不得转行说大沙门过○不得坐见大沙门过不起。

  敬者。敬信。是尊重义。谓有言必信。有教必从。不敢轻侮也。沙门者。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故。秦言勤行。谓勤修善法。行趣涅盘故。辩正论云。行超俗表。心游尘外。谓之沙门。今言大者。对小而言。谓沙弥是小众。受具足戒者。名为大僧。故曰大沙门也△不得者。遮止之辞。唤。是呼唤。字。是名字。谓不得直呼其名而叫之也。应云某师。律云。沙弥应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应以出家为次第。比丘体是僧宝。故论戒腊。沙弥未入僧数。但论生年。纵是百岁沙弥。亦当礼新戒比丘足。应恭敬住。不得我慢贡高。有违佛制。古人亲近师家。不敢称其名字。以所住之山称之。盖谓尊重故也。况沙弥小众者乎△盗听说戒者。谓黑白半月诵戒羯磨。及寻常所作一切僧法。佛制沙弥不得预闻。若私往窃听。则与五逆同科。名为贼住之人。不得受具足戒。谓此具足戒。乃是诸大尊者。大权示现。请佛为末世比丘所制。然旃檀林中。曾无杂木。灵山会上。岂有凡夫。惟恐未受具戒者闻之。不解佛慈。反为不善。而破内外道也。或畏戒法森严。或轻缘起等事。因此而退失善心者。如以利剑斩截信根。则失将来佛命。故曰。与五逆同科也。深宜慎之△转行说过者。谓展转相传而说也。以此告彼曰说。越分之事曰过。谓比丘有过。自有大僧举罚。沙弥不得背后说其长短。亦不得屏处骂大沙门。及在前戏笑。效其言语形相行步等。成范云。设有说者。当善遮护。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如志公啖鸽。罗什吞针。不可以小见而窥大用也。善恭敬经云。谤师毁师。法中大魔。大律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说。皆为利益。不应私忿。道说於他。论云。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使人於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不可向外人说比丘过恶也。若说过罪。则坏法身△坐见大沙门过不起者。谓大沙门。乃佛祖后裔。轻慢沙门。即轻慢佛祖也。然寻常见尊长过。尚应起立。问讯起居。况见大沙门过。岂可肆坐不起也。此句重在见字。孝名为戒。先后当尊。坐视不起。长己傲心。动他瞋念。大悲经云。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凡见三宝舍利塔像。师僧父母。耆年善友。无不侧身让之。故感成佛以来。山林人畜。皆共钦仰。皈敬於佛也。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也。行护云。见须起立。坐须让位。若路相逢。即当下道。侧立於旁。待过方行。凡有教益。当叉手立听。作礼谢之。若被叱责。不得张目怒视。当软语悔过。庄严宝王经云。若轻慢众僧者。是人当堕贫贱家生。随所生处。根相不具。背伛矬陋。舍是身已。而复生处。多病痟瘦。手足挛躄。而有脓血。盈流其身。零落身肉。经百千万岁。受斯苦报。

  二坐开五缘

  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

  读经时者。以法为重故。谓对经典如对佛。口读心思。深入其义。故不须起也。病时者。谓四大不调。身婴重苦。故不须起也。剃发时者。谓受持偈咒。利刀在首。动则恐防失错。故不须起也。饭时者。谓三匙五观。如法受食。故不须起也。又佛制一坐食故。作众事时者。谓以常住正务为重。起则妨废工夫。故不须起也。若非如上诸缘。则不开听。

  三预知师位

  行护云。五夏以上。即阇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虽比丘事。沙弥当预知之。

  夏。即夏腊。谓受具已后。专精戒律修持。已经尔所夏腊。戒品坚牢。开遮明了。堪任为师接物利生。非谓一槩而言也。若不谙如上法者。尚须依止於人。况能为师者耶。和尚。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到此土。什师翻为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佛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或云邬波陀耶。义净律师。译为亲教师。由能亲教出离世业故。又云。异姓同居曰和。常向佛日安住曰尚。谓传法利生不绝。戒德清净普闻也。阿阇黎。正名阿遮梨耶。此云传授。唐言轨范。谓能轨范后学故。隋言正行。南山事钞云。谓能紏正弟子行故。大论云。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世父母。若舍和尚阿阇黎。即名舍戒也。即。就也。尊显道德曰位。谓受戒学律五载。堪为轨范。故曰。即阇黎位。十年严净毗尼。律准度人。故曰。即和尚位也。又四分律明。五种阿阇黎。一。剃度。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教诫威仪者。四。受经。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者。五。依止。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以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以五夏者为之。如上所明之法。皆是大僧境界。故曰比丘事。沙弥不久登坛受具。渐次行持。亦入其位。故曰当预知之。问。前大僧说戒。不许预闻。今反令预知者何。答。半月说戒。是宣其罪相。恐生邪见。故不许闻。今言师法。是其名位。谓比丘专修五年十载。即能为人天师范。沙弥尚是小众。不可轻慢大僧也。

  事师第二(二十七事○分二)初正仪(分八)

  初省诫敬作法

  当早起○欲入户。当先三弹指○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若使出不净器。不得唾。不得怒恚。

  言事师者。谓承奉无怠曰事。诲人不倦曰师。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然大智既成。复能成就小智。犹树根生子。子复生根。展转相生。种类不绝。故作持云。师以开导。友以切磋。世出世间法器。全赖师友。所当敬重。倘存憍慢。一生福慧消灭。是故诫之。如常啼。卖心肝而学般若。世尊。为求半偈而舍全身。华严云。凡夫无智。执着於我。并执我见。憍慢贡高。不愧无智。妄自尊大。见善不从。罔受教诲。於贤不亲。故去道甚远。律云。弟子看和尚。当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转互相敬重瞻视。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广大也△当早起者。凡事早起。事事次第。不至慌忙卒暴也。古云。一朝才起晏。百事尽皆违。穿着衣裳乱。开门恨手迟。供佛茶汤冷。烧香火似灰。低头忙礼拜。厨下板声催。为僧若起早。事事得便宜。律中夜分。分三。初夜。后夜。精勤佛道。中夜。听其歇息。若过中夜。即当起身。自盥漱已。然后具杨枝澡水等。候师所须。又早者。先也。为弟子者。理宜先起也△欲入户。当先三弹指者。谓弟子凡入师门。应在门外。听其动静。恐惊禅观。先弹指三声。令师觉已。然后方入。不可造次也△若有过等句者。失於中道谓之过。若自有过。师长呵责教诫之时。当低头纳受。若还逆语者。过而又过。不可教也。去后犹当思念。常怀惭愧。念报四恩。傍资三有。若不顺师言。即同逆论。故曰。不得还逆语也。经云。谤师。毁师。憎师。嫉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者。谓诸佛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说法。代佛宣化者。惟和尚。阿阇黎。故曰。当如视佛也。成范云。若弟子众多。当各尽其职。次第奉事。不可有失△若使出不净器者。谓大小便器。及痰唾壶等。怒者。心恨也。恚者。气愤也。谓心中有恨。而气不愤。故唾之。然此秽气人皆畏避。事师孝行。义无此理。既为师除。不得起厌恶心。现嗔恚相。而吐痰涎。当念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师长如是。弟子亦然。除此不净。即除我三毒烦恼。若能如是谛思。则自他皆净。是为真正出不净器也。

  二依时礼拜法

  若礼拜。师坐禅。不应作礼。师经行。不应作礼。师食。师说经。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俱不应作礼。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

  礼拜者。天台云。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白虎通曰。人之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礼尊事者也。师坐禅者。恐乱定功。故不应礼。师经行者。恐妨正念。故不应礼。师受食者。恐杂於观。故不应礼。师说经者。恐断法义。故不应礼。师梳齿者。恐废偈咒。故不应礼。师澡浴者。形仪不整。故不应礼。师眠息者。恐惊觉故。不应礼也。等者。师剃发。洗足。或有事不暇。及对宾客等。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者。谓闭户作礼。不成恭敬也。欲入户者。先当弹指三遍。不可急遽擅入。如不应者。当默然而回。不可勉强。故知礼拜。不如从命也。

  三奉食侍立法

  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食毕敛器。当徐徐○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

  两手捧食。恭敬之至也。奉师饮食。如同供佛。当过其眉。不得以粗气触其净食。敛。收也。徐徐。从容貌。谓收碗之时。当从容细行。不得粗糙。今碗钵作声也。律云。凡通饮食。当适寒温。成范云。为师作食。无论粗细。俱要精洁。适师性格。凡奉茶汤。不得将指插入盏内。当两手平举授师。茶毕。接盏如前。行护云。若进盐茶并药。及一切食物。量当食尽。逐时授之。若授鲜果。先须作净。或以火触。或以刀剖。或用指剥。若不堪为种者。则不须净也△侍师者。近承曰侍。对面立。则尊卑不别。长其傲慢。高处立。则法度全无。失其敬意。太远立。则意不相接。语不投机。行护云。亦不得上风立。亦不得太近立。须离师额角七尺许。则小语得闻。不费尊力也。成范云。不得转身低头。小语轻笑。当身心肃敬。不得现疲倦相。亦不得如俗人垂手而立。在师前。不得说无益之语。不得抓痒。爪头捋面。不得对师着袜。及洗足等。

  四请益白事法

  若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拜跪。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师若身心倦教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见於颜色。

  请问者。请。求也。夫欲求法。当折我心。思惟圣道。屈节卑礼。敬事师长。所谓尊师重道也。永嘉云。正道寂寥。虽有修而难会。邪途喧杂。乃无习而易亲。屈膝博问先知。晓夜凝神方寸。才能解会也。佛法因缘者。是经律中所说发起之事。或古德公案机缘等。善恭敬经云。若有所疑。先应谘白。若见师许。然后请问。整衣礼拜。合掌胡跪者。谓手本左右。合而为一。表其专致一心也。右膝着地。名曰胡跪。涅盘疏明。右膝着地。有其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也。然弟子谘决于师。未有坐而问者。故须菩提。舍利弗等。凡有请问。必从座起。褊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谛听所说也。妄念不起。故曰澄心。谛听。是闻慧。思惟。是思慧。深入。是修慧。所谓因闻会理。执理会心也。若师独坐时。适行时。颜色悦时。即应问。须立在一面。舒容平气。至诚伸问。字字明朗。虚心听受。自能深入也△家常事者。即僧家寻常日用之事。不须拜跪者。家无常礼也。端立师侧者。典型不失也。按其事而直言。故曰据实申白。若不据实。恐误大众之事。有失常住之规也△身心倦者。谓禅思过则心疲。起止繁则身倦。凡问经问话。当候师意。不应自取其便。师若身心疲劳。无神应答者。教去且出。若即便内心不悦。形于外貌者。一则招愆。二则诸事不成。古云。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先。学道。以承顺师命为上。五十颂云。常慕于师德。不应窥小过。随顺获成就。求过还自损。止观云。求师必在于尽善。事师必忘于师过。善恭敬经云。佛言。弟子于师所。不得粗言。师所诃责。不应反报。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若於师所不起恭敬。说於师僧长短者。彼愚痴人。应如法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於师边不恭敬者。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当堕是中。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炎炽然不息。於彼狱处。复有钩觜毒虫。常[口*(一/巾)]舌根。从地狱出。生畜生中。恒食尿屎。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轻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恒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五诣师求忏法

  凡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诣师前。哀乞忏悔。师许则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师语未了。不得语。

  覆藏者。覆。是隐覆。藏。谓包藏。经云。包藏瑕玭。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知有犯戒事。不得包藏隐覆也。速诣。急往义。谓急往师前乞告。哀求忏悔。免得覆藏展转罪也。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名忏悔也。师许。则尽情发露者。谓师长既然慈允。当彻底掀翻。如云开月现。日照霜消。不得丝毫黏滞也。精诚悔改者。精。是专精纯一。诚。乃至诚无欺。悔。谓悔其所犯。改是改革前非。更不再作。故曰。还得清净也。行护云。若被呵骂。当须自责。软语忏谢。念修戒定。以报师恩。成范云。凡有误失过咎。师或示怒。种种呵责。不得巧辞饰非。才见师怒。即当畏惧。敛容胡跪师前。心怀愧耻受责。有过则改。无过默然△师语未了。不得语者。谓寻常与人说话。必待彼说竟方进。何况师家训诲。若师语未了。即自述己言。夹杂师诲者。则自失利益。复失尊敬。伦次既失。典型何在。律云。亦不得以理争胜。

  六敬座驰书法

  不得戏坐师坐。及卧师床。着师衣帽等○为师驰达书信。不得私自拆看。亦不得与人看。到彼有问。应答则实对。不应答则善辞却之。彼留不得便住。当一心思师望归。

  师座者。乃受学弟子所尊之位也。若以戏心而坐。则罪过不少。敬师之位。即敬其师。毋轻忽也。其床榻衣帽。亦不可也。凡亲近师家。要常怀尊敬。背面一如。适涉轻心。终无实际。又何益於事耶△驰达书信者。驰达。送往义。传事告彼曰书。以表信也。故驰书於千里之外。读之恍如觌面也。大都道人家所作书札。不过应酬常住。问答往来。无不可与人看者。然专使驰达。必有要事。私自开函。及与人看。僧俗所忌。大非所宜。然既奉师命。必须任重其事。至诚送到彼处。若中途拆看。及与人观。一则稽迟时日。二则恐有浮沉。故须慎密也。然他人所附书信。亦要交代分明。终人之事。不可负其所托。若私拆。及与人看。破露他事。损德招愆。行护云。即外来书信。亦不得与师同阅。余丁未春。在华山侍寮。和尚看书。余傍远盼。本师回顾斥。曰。去跪香。今日之规训。他日之模范也。至今膝痛未止。远盼尚且不许。况私看者耶。昔富弼使契丹。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耳。家书尚且不发。况他书乎△到彼有问者。大凡弟子受差出门。师长必有言教。应答。不应答者。要在临时转变。若不应答而答之。则与书相违。徒劳往返矣。然在彼处。亦不可看人文字簿籍。擅动器皿笔砚。及翻看衣帽等。犯人苗稼。彼留。不得便住者。有三义。一。量事。二量时。三。量路。思师望归者。如孝子之念慈母。须臾不可忘膝下也。经云。当直往直还。当识师所语。亦当识人报语。不可忽也。

  七客来侍立法

  师对宾。或立常处。或於师侧。或於师后必。使耳目相接。候师所须。

  寻常侍师。当至恭至敬。以尽孝道。宾客在座犹宜恭敬也。慈受深禅师曰。廊下逢僧须问讯。门前遇客要相呼。出家体态宜谦让。莫学愚人礼数无。常处者。非远非近。立得恰好。故得耳目相接。身心照应。无失其时。皆为候师所须也。如问仙陀婆。即应之耳。成范云。凡见客至。当生恭敬。勿起厌慢。须涤盏煎茶。以候应点。若师以尊客前。高声呼唤者。则有费神气。抑见家教不严。事师之道安在哉。

  八师疾给侍法

  师疾病。一一用心调治。房室。被褥。药饵。粥食等○持衣。授履。洗浣烘晒等。具於律中。兹不繁录。

  师者。乃法身之父母也。世间稚子。不可一日无父母。而出世释子。不可一日无师法也。故敬顺师法。如事父母。若有疾病。当用心调治。或师病中瞋骂亦当恬忍。始终奉事。勿生厌倦。当念身为苦本有形难免也。房室。被褥。调其外。药饵。粥食。治其内等者。谓所有应病药食。及所宜器具。一一当备办也月堂昌禅师曰。黄龙居积翠。因病三月不出。真净文为监院。宵夜恳祷。以至燃顶炼臂。仰祈阴相。黄龙闻之责曰。生死固我分也。尔参禅不达理若是真净从容对曰。丛林可无克文。不可无和尚也。识者谓真净敬师重法。其诚至此。他日必成大器。成范云。安设严室。忌风阴处。须床褥厚软。察师颜色出入扶策。如法调煮羹汤药饵。少瘥即生欢喜。常当以孝心。和容奉事。客来瞻问。善代师语。不应哗聚。当肃然晏静。病若重。不得哭泣。师圆寂。不得违师诚嘱。应一一如教遵行。八福田中。看病第一。师乃敬田。更宜加意△持师衣者。当徐徐一手排上。一手捉。下正立着师左肩上。师着已。复视上下文理如法否。褶时。不得以口衔。当视上下。不使着地还安常处。以净物覆上。不得以余衣物覆上。授履当先抖擞。刷垢。不得大声。视次比之。澡手已。方持衣物。凡洗浣务令净。用水亦不得太费。烘晒法衣。当待乾燥。有急事行。不得忘去。当付余人。事毕。即宜复。余洗钵器等。备载戒经。文多故不繁录。然律中。事师名相虽广。约言惟诚惟孝。若事师时时以诚孝存心。则一切奉事。自然如法。师资之间。水乳相合。而道在其中矣。

  二补仪(分二)初三业恭敬法

  附凡侍师。不命之坐。不敢坐。不问。不敢对。除自有事欲问○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师命勿拜○凡师与客谈论涉道话。有益身心者。皆当记取○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凡睡眠。不得先师○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下某。

  附。托也。谓托事以足文也。此大师婆心切处。故凡经律中。有益於沙弥事者。皆择取而补足之。以律文不敢参杂。故提清也。不命之坐。不敢坐者谓弟子侍立师前。周旋左右。固其分也。而师或愍其久立勤劳。乃命坐者。慈也。弟子敬顺师命即坐。礼也若不命而坐。慢也△不问不敢对者。谓师资问答。不知语脉。则言世无根。无根之谈。则如乱麻无绪。除己事外。不可擅问也。然古人悟后问答。如电影穿针。丝来线去。亦如水面回纹。飞花点缀。虽是家常语言。须知泥里有刺也△倚壁靠桌者。谓偏侧曰倚。邪凭曰靠。侧立者。不对面也。五十颂云。又不应师前。身现疲倦相。屈指节作声。倚柱及墙壁。亦不踏门限。所谓恭而无礼则劳。肇法师云。恭己顺命。给侍之者。名曰侍者。菩萨下生经云。侍者具八法。一。信心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诸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慧。八。具足闻智△欲礼拜。若师止之者。即当从命也。若逆师命强拜。虽拜犹勿拜也。若顺师命。不拜胜於拜也△凡师与客谈论。无非佛法机缘。欲知其中深妙。当观寻常日用。道话者。是有道之话。即法语也。然执劳服役。是长自福基。闻法记取。乃润泽心地。故曰有益身心也。侍师之义。诚在斯矣。成范云。或师询客答。或彼问师酬。不得闻异惊怪。不得见笑随笑。当识语意宗猷。切心研味。倘有见处。当复呈师。昔云门偃。说法如云如雨。不许记录。见录之者。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吾语。他时必然贩吾去也。今室中语。皆香林以纸为衣。随所闻书之。古人如是留心。后来掀天揭地。以此观之。凡事未有不学而能成也△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者。谓闻师所命事。当乘时作为。惟恐更有命闻。办。是备办。不顺曰违。不敬曰慢。又即怠也。成范云。凡闻师唤。当随应而至。若有所需。即依法授之。少有所懈。得违慢罪△凡睡眠。不得先师者。谓坐寐曰睡。翕目曰眠。五盖烦恼。此为第一。由此覆蔽身心。故令善法不生。长沦三界。当渐制之。既为弟子。宜起在师前。卧在师后。先字。当读去声。本来在前曰先。不当在前而在前者。故曰先也。律云。多睡有五种过。一。多恶梦。二。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梦失不净△凡人问师讳者。讳。避忌也。隐也。生曰名。死曰讳。今俗问人讳者。是隐法名二字。谓不敢问名。而云讳也。虽是谬称。是尊重义。故大师补文于此。因弟子不得直呼师名。故加上下二字。若问师号当答某甲和尚或云某甲本师。不须上下二字。今授戒时。宣上下者。为弟子之称也。若问师长号。应云。某甲师傅。五十颂云。又复於师名。不应辄称举。设有固问者。当示之一字。若问师年腊。及与州县名。一一皆须答。鹤林玉露云。古人称字最不轻。孔门诸子。称夫子为仲尼。今世平交称字。稍尊贵者。便不敢称字。与古异也。法苑云。诸佛名号。称扬敬礼。而获福利。大都出於口意耳。若出於尊敬之口。则为福。若出於轻薄之口。则为祸矣。

  二求师择处法

  

  当择明师者。谓道眼开明之师也。如是之师。当久久亲近。不得擅离。以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故。昔断崖禅师示众云。我亲近高峰三二十年。常常打彻骨髓。未曾起一念远离心。古人心。行如是。律中亲近师家有四种。一。有法有食。名为乐住。二。有法无食。名为苦住。三。有食无法。忏谢而去。四。无法无食。不辞而去。古云。鸟之将息。必择其林。人之求道。必选其师。以师是人之模范也。模范端正。必出良器。故须择也。如或不然。则宜别参。谓吞舟之鱼。不隐卑流。合抱之木。不生丹丘。大鹏展翅九万里。岂若鹪鹩息一枝。然沙弥本无离师之法。为实不明故也。良导者。谓善能引人。达於至道故。如法华云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是也。若不别求。恐敬猕猴为帝释。宗瓦砾为明珠。宗瓦砾是不识法。敬猕猴是不识人。不识法则慧眼失。不识人则堕邪途。故云。汝师既堕。汝亦随堕。此之谓欤△设离师。当忆师诲者。谓虽然离师。常当忆师平日教诫之语。如耳提面命。终身不敢违也。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当承事供养。不见则当思惟教诫。是也。若纵情自用。是不忆师诲故。行不正事。是随世俗流也△不得住市井闹处者。谓积货交易。人烟辏聚之所。名之为市。古来多於汲水之处为市。故曰市井。市中喧杂。故曰闹处。若非大力量人。入廛垂手。和而不流。则不得住。恐境乱则身心乱也△不得住神庙者。神以酒肉为禋祀。则僧仪偃蹇。人所轻忽。故出家者。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则依佛像而住。是故持戒者。不礼鬼神。且为鬼神钦敬。若住神庙。则为鬼神所轻也。古云。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嵓阿。山泉流出人闲去。清水依然成浊波△不得住民房者。缁素有分也。谓多近闹处。恐累道故。阿兰若颂云。欲精进一乘。先当择其处。阛阓不远离。烦恼如刀锯。未到无学门。於学有所虑。林下及水边。自然绝滓滤。依结茅三闲。蒲团敷一具。呆呆着眼看。触处皆道地。我今多懊悔。未曾依此句△不得住近尼寺处者。谓男女有别也。瓜田李下。须避嫌疑△不得以与师各住者。谓师资聚散。理所常然。但依佛教行持。莫随世谛流布。则不碍也△恶事者。谓胁肩谄笑邀誉绅衿。交结往来。豪强势族。学习奇艺。受雇俳优。通使四方。为利贩卖。及近尼寺。住神庙民房等。皆非佛子所为。故曰。世法中一切恶事也。

  随师出行第三(凡九事○分二)初正仪(分四)

  初在路

  不得过历人家○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不得左右顾视。当低头随师后。

  随师者。随。是追随。谓师长出行。弟子当追随杖履也。不得过历人家者。历。行也。谓不得师在一家。弟子又行一家。有失相随之道也。纵过父母。檀护家。若师不听。亦不得入。律云。不得去远。使不相见。当相去一舒手。若前有恶象。牛。马。当向师言。先避一处。不得言迟悞事△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者。道。路也。若路逢亲朋知识。当善辞却。若共谈论。便失随侍之仪。则置师于何地耶△不得左右顾视者顾。回看也。谓寻常出入。当平视直前。威仪如法。无失僧规。随师后行。尤宜整肃。听其动静。若东望西张。则为俗所讥。未免论师。无有家法。然弟子不能以道行慰师。而反以俗讥。累师者。则于心何安。行护云。三千威仪。行为第一。左右观看。为俗所讪。便非正器。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则无所不正也。

  二到家

  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应坐○到他寺院。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

  名义云。檀。是梵度。贫翻云。施。谓彼能行布施。供养三宝。则当来越语此穷苦海故。亦名檀那。此云施主。大乘论云。谓能引福德资粮故。当住一面者。谓当不离左右也。教坐应坐者。尊法尊师也。成范云。或事缘令坐。勿舒於双足。常具诸威仪。师起速当起。礼记云。长者赐坐应告坐而坐△师礼佛者。佛是先觉之人。师乃后觉之者。因先觉而觉后觉。故见佛即当礼也。或自礼者。近朱则赤故。不得擅自鸣磬者。擅。自专也。钟磬乃人天之耳目。丛林之号令。各有执事所司。入寺须当遵其法度。客仪莫失。方见宾主之规。辄便举动者。则起大众。致师赧颜。随之何益耶。

  三登山

  若山行。当持坐具随之若远行。不得相离太远。

  若山行。当持坐具者。谓山步艰难。恐师行疲倦。欲暂歇息故。当持坐具。或蒲团。及所坐之物。而备办铺设师坐也△不得相离太远者。谓太近则踏师影。或步扬尘。太远则不闻师唤。一失所在。两不相照。恐误其事。是故凡所作为。必须顾盼不致两处悬念也。

  四渡水

  若过渡。当持杖徐试浅深○持瓶携锡等。具如律中。文繁不录。

  律云。有二因缘。佛听畜杖。一。为老瘦无力故。二。为打路探水故。徐试。则无惊险之怖也。若浅。则扶师过渡若深。则倩人肩舆。事师颂云。若於险路中。自已作前导。若过溪涧水。以杖试浅深。所谓深则厉。浅则揭也△持瓶携锡等者。梵语军持。此云瓶。有其二种。一。净瓶。二。澡瓶。此乃澡瓶也。谓贮水随身。以净手故。磁瓦作者。名净用。铜铁作者。名触用。锡。是锡杖。为师持行。必宜声响俱寂。具如律中者。十戒经中。持师澡瓶。有十五事。携锡有七事。文多所以不录。欲广学者。当自检阅经文。则尽知也。

  二补义(分二)初约期

  附若偶分行约於某处会。不得后时。

  偶分行者。偶。适或也。谓适或有缘。而欲暂往者。必须请示。约於某处等候。纵有他缘羁阻。必来复命再去。不得后时者。谓当先到约处候师。不得纵情逞意。故尔延挨。令师先到悬望也。

  二斋法

  师受斋。当侍立出生。斋毕。复侍立收嚫。

  出生者。谓念供养毕。奉如来教。先出食一分。施诸鬼神众生也。义如香乳记明。侍者送食。须着净器。安於净处。持咒观想。皆要至诚。嚫者。乃檀越所施之物也。成范云。候师斋毕。收师檀嚫。若十戒沙弥侍师。当令余人收嚫。梵语达嚫那。此云施。在法则曰法施。在财则曰财施。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也。一览云。财法二施始成功。福慧两全方作佛。成范云。师饭已毕。请钵收嚫。弟子之礼尽矣。行护云。闻师外归。当出迎接。捧其衣钵。具茶汤。并洗足水等。一一尽心。勿令动念。

  入众第四(三十二事○分二)初正仪(分七)初谦德

  不得争坐处○不得於座上遥相呼语笑○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

  律云。凡欲入众。当具五法。一。应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谓巾能揽垢归己。令物洁净故。三。应知坐起法。谓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沙弥小众。见受具者。尽应起立。四。在彼僧中。不为彼杂。谓在僧中。不随人谈说世事故。五。若见僧中有不可忍事。应作默然。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然依止陶镕。固须给侍。炉韛鍜炼。宜先入众。同尘之用一如。济物之功自普也。沙弥虽未到此田地。因佛制食随僧分。法从僧得。故列此仪△不得争坐处者。谓不逊而坐。尚且不宜。何况争耶。然丛林坐位。各有次序。沙弥以戒次而坐。若有争者。则失丛林之法度也△遥相呼语笑者。遥呼。是远叫。语笑。乃带说带笑也。此如婆罗门聚会无殊。不成僧体。若有要事。当弹指使觉。轻语令知。若笑语遥呼。傍若无人。失仪动众者。过非小矣△众中有失仪者。即如上遥相呼语笑等事也。当隐恶扬善者。谓宜隐人之恶。扬人之善也。隐恶。则自长其德。扬善。则令众增辉。演祖云。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灵源曰。圣人有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之过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出家人。莫强知他事。莫空腹高心。莫以强陵弱。莫利己损人。毋以长而慢后生。毋以少而轻老宿。毋以片能。而称我是。毋以少解。即道他非。好向佛法中用意。多於尘境上除情。袈裟下失却人身。实为苦也。故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者。伐。夸也。作事有功曰劳。自称己功曰伐。谓不得矜夸自能。以显己功也。然有功者。众口自推。何伐之有。惟其不伐。而功愈显矣。古德云。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也。

  二策己

  凡在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

  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者。谓行道精进也。然惺寂相照。则事事行在人前。着着不落他后。一则自离懈怠。二则无动他念。故本师见月老和尚示众曰。精进为修道之宝。佛祖由此而成。烦恼因兹而断。为释子者。岂可怠惰耶。清规云。五更钟将鸣。轻轻先起端坐。不得扇风令人动念。

  三惜福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擦牙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鼻洟呕吐○不得於殿塔及净室。净地。净水中洟唾。当於僻处○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向塔洗齿。及向和尚。阿阇黎等。

  洗面不得多使水者。一。防后人。二。当惜福。古云。在山不可多烧柴。近河不可多使水。学道修行如不解。当来受用终不美。又云。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虽是俚言当为龟鉴。律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清规云。不得洗头。有四件事。自他不利。一。污盆。二。腻中。三。枯发。四。损眼。昔湛堂和尚。平生律身以约。虽领众弘法。不异在众。晨兴后架。秪取小杓汤洗面。复濯足。后受水溉灌蔬果。惜福如此。不肯虚废△不得喷水溅人者。由低头引水下。故不溅人也。若喷水溅人。令彼生瞋。纵使牙齿漱净。不能涤彼口业。故须细。行也。清规云。右手蘸牙药。揩左边。左手蘸药。揩右边。不可再蘸。恐牙宣。口气过人△不得高声鼻洟呕吐者。谓从鼻而出曰洟。从口而出曰呕唾。若不得已而呕之。亦不可逞意高声。动众人念△不得于殿塔等处洟唾者。殿塔。供佛像舍利之处。若唾则护法神瞋。净室净地。坐禅经行之处。若唾则刺人眼。动他心念。净水。供佛供僧之用。洟唾污秽。折福招愆。僻处。非当道净所。唾则不犯。昔有僧夜坐佛塔。偶尔洟唾。灯下见护法神舒手承接。其僧悚惧。终身敛戢△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者。说文云。谓手着胸曰揖。吃茶汤揖人。非时。只手。非礼。难逃不恭之咎也△不得向塔洗齿等者。谓塔则兼圣像矣。等者。谓和尚。阇黎。长老上座及尊客也。然口齿之闲有秽气。且不可对於常人。况对佛塔。及和尚。阿阇黎耶。若有向者。亵慢圣贤。不可不慎。三千威仪云。不得向佛。亦莫背佛。不得向和尚。阿阇黎诸师。亦莫有背。

  四弘愿

  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唵。伽啰帝耶。娑诃(三遍)。

  合掌。表其诚敬。谓内。心既诚。外仪必敬也。默念者。不必高声也。凡闻钟声。即当至诚诵此偈咒。阿含经云。若闻钟声。诵此偈咒。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言闻钟声者。托事以明理也。华严疏云。菩萨大义。要於事上见理。事理双彰。方得入事事无碍也。烦恼轻者。止观云。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无上菩提。今得闻钟诵偈。善法增胜。故得轻也。智慧长。菩提生者。审理曰智。分。别曰慧。菩提。觉体也。向因无明。覆蔽。而成不觉。今由烦恼轻清智慧增长。而菩提生也。离地狱者。涅盘经云。居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生长故。出火坑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薄福。受此煎烧。然觉体既现。故当出离也。上为自利。向下利他。阿含经云。众生若不发愿。终不能成佛道。故曰愿成佛。既得成佛。决要度生。故曰度众生也。咒。是破地狱真言。秘密故不翻。至诚诵之。自得如愿。广如香乳记明。

  五慎仪

  不得多笑若大笑。及呵欠。当以衣袖掩口○不得急行。

  多笑。大笑。非痴即狂。失其正念。犯非威仪也。呵欠者。亦曰欠法。是懈怠之貌。谓神气散漫。没意致也。衣袖掩口。谓遮其浊气丑形。以护念故。昔法云禅师。平居作止。直视不瞬。三十年来。未尝轻发一笑。凡所在处。见有圣像。即立不坐。毗尼母经云。气有两种。一上。二下。若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出。然后入内。莫使众人讥嫌恶贱。入佛殿塔中。不应放下气。和尚。阇黎。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腹中有病急者。应出外放。大律云。若在禅房中嚏者。不得放恣大嚏。若嚏来时当忍。以手拖鼻而嚏。勿令洟唾喷出△不得急行者。凡所动静。当护威仪。举步即应视地。勿伤虫蚁。古云。急行无好步。威仪全不顾。识者在傍观。为之生恐怖。万一失跌。毁体裂肤。抱恨终身所关非轻。故当徐行也。

  六敬慈

  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若燃灯。当好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供佛花取开圆者。不得先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地践踏。宜置屏处。

  佛灯。即第二戒中佛物也。既是佛物。不得私用。若离佛前。即成盗业。智度论云。盗佛前灯油者。当堕黑暗地狱。后为人盲。阿那律陀。往昔盗佛前供器。因灯黑暗。前扬光耀。睹佛威严相好。偷心即歇。忏谢而去。以此功德。感报天眼第一。燃灯。当以罩密覆者。即第一戒中护生之法。以继慈悲之道也。覆如前释。若点灯时。蓦拈一茎草。默念偈云。波离瑟叱护生草。救度众生除烦恼。七遍。放於灯下。一切飞虫。不投灯上也△供佛花取开圆者。谓花正开时。精神饱足。颜色鲜明也。不先齅者。表诚敬之至也。萎者。是隔宿残败之花。供则无有敬心也。方供新者。如法华云。香风吹萎花。更用新好者。以表道念日新。故当及时采供。若未开者。花瓣未舒。颜色尚浅。造化之工未全。若已开者。香气稍减。色力淡薄。叶将飘零。芬馥之神已去。皆非时也。要用最胜。经云。鼻齅香者。由减香气。无其福德。正报堕波头摩地狱。世世鼻无有香气。屏处者。是无人行处。非污秽处也若撒道中。往来践踏。是失恭敬心。日云经云。香烟未尽放地。得越弃罪。堕粪尿地狱。尽五百岁。诸经集要云。散供之花。不得践踏。佛告文殊。此花者。若四众能信修行。应当早起。清净澡漱口齿。念佛功德。恭敬此花。不以足踏。不跨花上。如法执取。安置净器。治种种病。宗镜录云。菩萨亲近燃灯佛时。因献五茎莲花。乃得授释迦之号。是故佛佛说法。十方如来。菩萨天神。散花供养。今时忏坛。亦散花供佛也。

  七诚洁

  不得闻呼不应。凡呼。俱宜以念佛应之○凡拾遗物。即当白主事僧。

  应。答辞。若闻呼不应。推哑装聋。非弟子之礼也。恶性难调。参学何益。然道人家心量。如同空谷。有呼即应。何胸中烦闷之若是耶。当念佛应之者。乃不忘本也。又异於俗人故。谓父母生身。不能令我出於苦海。惟如来大慈。度我出家。得成僧相。是故时时刻刻。当念佛恩德也。又念弥陀。而不念释迦者。表无我故。然释迦是我本师。本师称赞西方。而弟子亦当效也。又佛无我相。念弥陀佛。即念释迦佛也△凡拾遗物。即当白主事僧者。谓大凡有拾遗物。不可停留。或白知事人。或白本师。或置常住库中。或送知事。标於拾遗牌上。以待失主来问。若与物相应者与之。不得自匿。余人亦不得冒取。取者犯盗。过三日后。若无认者。当入常住。

  二补仪(分六)初自重

  附不得与年少沙弥结友。

  年少沙弥者。谓年纪尚幼。不省人事也。若与为友。有损无益。故经云。非贤不友。非圣不宗。不孝之子。嗜酒之徒。志趣邪僻。履行凶险。不得交游。往来之艺浊。亏损道行。如玄沙。雪峰之辈。则可也。古云。戒品才登初地。急须学道立身。莫要狎近恶少。戏论三五成群。流荡放逸无度。向后不得为人。从上英贤知识。皆依尊宿谘询。机缘啐喙相契。禅律一句主宾。十方菩萨作伴。千古贤圣为亲。四恩以此总报。不负出家之因。要须守分自重。起倒不得随人。

  二遵制

  不得三衣苟简○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不得办精致绦拂玩器等。装点江湖。取笑识者○不得着色服。及类俗人衣饰等○不得不净手搭衣○凡上殿须束缚裤袜。不得放意自便。

  不得三衣苟简者。然沙弥缦条是服。比丘割截三依。沙弥应畜者。有其二义。一。令知福田之相。解脱之衣。生难遭想。二。以便进具。免使驰求。非谓使其披着也。今在戒期。方便许着。亦有二意。一则不久登坛。二则临时难得。若借若无。并名非法。反成戒障因缘也△不得多作衣服者。谓令知足修行也古云。进道严身。三常不足。方名少欲道人。若多作衣服。则有多累。纵恣幻躯。妨废道业。又好衣因缘。多招贼难故。佛鉴禅师曰。先师节俭。一钵囊鞋袋。百缀千补。犹不忍弃置。常曰此二物。相随出关。五十年矣。讵可中道弃置。有南泉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则温。夏服则凉。先师曰。老僧寒则有柴炭纸衾。夏则有松风竹阴。畜此奚为。终却之不受△有余当舍者。谓惺世相无常。当去我之贪痴。念他人之贫乏。有余即应舍也△不得办精致绦拂玩器等者。绦。是束缚身心。拂。为挥尘说法。谓不识四大本空。故办精致。迷惑正念。故学装点。不法之人。仿其欵制。摆饰玩器。交结群党。来往四衢。诳惑世俗。无所不至故曰装点江湖。取笑识者。然江湖之流。只有日下之势。以喻是人不能上进也△不得着色服等者色谓红黄紫绿。及与白等。乃至小领镶鞋。皆是俗饰。非释子所宜。出家人坏色为衣。以别缁素。故梵网经云。皆使坏色。与道相应也△不得不净手搭衣者。谓衣是如来净服。敬衣即敬如来也。凡取鞋袜下衣。及一切不净物等。皆当净手△凡上殿。须束缚裤袜者。谓大殿乃圣贤云集之处。当整肃而登。束缚者。恐下身有垢物遗於地故。凡有佛菩萨所。皆应束缚。若放意自便。则无敬畏之心也。然西域有裙无裤。故裙翻为内衣。今文出者。乃顺此土之仪也。阿含经云。一比丘不扎下衣。阴mao落地。护法神捧送四十里外。可不慎欤。

  三思益

  不得闲走○不得多言○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

  不得闲走者。恐妨禅诵故。古人轻尺璧。贵寸阴。出家人受了檀越供养。应当努力为道。时刻不可放过。岂可虚延岁月耶。佛法如大海。多学一分。有一分受用。况沙弥尚在初机。道业未办。岁月如流。那有工夫闲走也。古德云。闲时不至落空。忙时不至逐物。方见作用△不得多言者。恐防失误故。古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古人之辞寡。今人之辞多也△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者。经云。众僧事务。当尽力为之。所以诸佛菩萨。从行门中出。然所食既均。而所务亦均。庶不负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也。若坐视则无惭。避懒则无福。扬岐云。上下偷安。为法门大患。

  四知因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

  招提。此云四方僧物。即常住物也。一切。显非一种。谓一竹一木。一花一果。及蔬菜饮食器皿等。皆是大众物也。私取。即犯盗罪。若有所欲取。当白知事人。昔僧照禅师。苦行禅定第一。行法华三昧。感观音大士为说法要。得无碍辩才。又见普贤大士。乘白象来。放光证明。曾用众僧盐一撮。作斋饮。以用无几。不以为意。后行方等忏法。忽见相起。计三年增长至数十斛乃急卖衣买盐偿众。其相方灭。又炀帝二年。僧道明亡。同房僧玄绪。暮行野间。忽见寺。往投之。遇道明不异平日见众僧粥皆作血色。举体火然。绪惧问之。明曰。此是地狱。吾为取僧柴一束煮染色。忘不赔偿。当一年然足受罪。褰衣见膝下并焦黑。因曰。公幸为我买柴百束。赔还常住。并写法华经一部。可得免苦。绪许之。归寺依言为办。重往寻寺。寂无所见。智者闻之。孰不毛竖。

  五慎禁

  不得谈说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长短好恶○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

  纪纲法度曰政。动作日用曰事。俗人喜着白衣。故曰白衣。然王臣政事。是国家之正法。长短好恶。乃俗人之是非。言之皆乱道心。亦招祸愆。故不得也。然张口如弓。发言如箭。忽然虎口遭伤。始见峰头太露。当知墙壁有耳。法令无亲。故经云。不得论说国家政事。评量优劣。出军行师。攻伐胜负也△凡自称等句者。前是闻。呼答应。此乃自称其名。谓身为法王之子。名续祖家宗派。故曰法名。称法名者。是为释子。非俗士也。如称我者。无乃太慢。若云小僧。无乃太卑然僧是佛祖慧命。人天福田。何其小耶。纵对王侯。亦称法名为是。齐沙门僧钟。见武帝称贫道。帝曰。称名亦无嫌。帝问王俭曰。先辈沙门。对帝何称。正殿还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兴。不见纪传。自后稍盛。皆称贫道。亦闻预坐。自唐肃宗勅。僧尼朝会。毋得称臣。故不言臣也。言贫道者。谓三乘圣人所证之道。我于此道寡少。故曰贫道也。

  六守法

  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僧居六和。忍辱第一。设有参差。权且宽耐。日久自明。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盖天之道。以不争为善胜也。永嘉云。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空徒自疲。我闻却。似饮甘露。销镕顿入不思议。若以小事而便执定争论者。则小事亦成大矣。若大事能忍者。则大事便为小矣。言大事者。不过被人诬谤也。然忍之一字。说便容易。行之实难。须是有大力量。方能降伏其心。若力量稍弱。则便被他飘入罗剎鬼国也。心平气和者。雪堂曰。气胜志。名为小人。志胜气名为端人。志与气齐。名为得道圣贤。凡人刚狠。不受规谏。气使然也。端正之士。虽使为不善。宁死不二。志使然也。故须平和。笔餐云。昔有与人相争者。怒甚。奔诉王阳明先生。王曰。且去。待汝心平气和。有好话与你说。其人即去。涵养数日。复叩曰。吾心平气和。愿闻好话。王曰。心平气和。便是好话也。其人谢去。以理论辨者。谓彼此心平。则可理论也。故经云。慎无愠讼。当推直于人。引曲向己。见有诤者。两说和合。若不依者。方便避之连城之璧。不与瓦砾触也。若不依僧论。触恼大众而去者。故曰。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清规云。有理无理。并皆出院。何也。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故同摈之。息诤于未萌也。大律云。不忍辱人。有五种过。一。凶恶增长。二。事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随众食第五(二十五事○分二)初正仪(分七)

  初供施二田

  闻楗槌声。即当整衣服○临食咒愿。皆当恭敬○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荳腐不出○凡出生。安左掌中。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随众者。谓出家之人。应当事事随众也。古云。随众得解脱。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闻楗槌声。即当整衣服者。免得临时仓忙之失也。楗槌。此云声。五分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皆号楗槌。此乃集众之方法。不待言而自至也。清规云。闻楗槌声。想念偈云。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尸那犍度云。闻楗槌声。即当着衣持钵。犹如雁行。行至斋堂。随次而坐。勿令参差。不如法也△临食咒愿。皆当恭敬者。谓律中比丘受他请食。默然进。默然出。诸居士皆讥嫌言。我等食。不知好与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应表宣施意。故食前。念供养。唱僧跋。及食后。诵偈咒愿也。其所行之法。皆当起恭敬心。不得散心怠慢。损德招愆△出生饭。不过七粒者。谓以七粒之饭。不多不少。仗咒愿力故。能令诸鬼神等。遍皆饱满也。切面。馒头。西域原无。大师以此土而例出之。汉时诸葛孔明。征云南孟获。永昌班师。以此回至泸水。见四野障塞。烟雾遍空。冤气郁结。于是以麦面作人头。祭河为始。甲许。一寸。是其限也。多则恐令受者起过。少则反使施者招嫌。故曰多则为贪。少则为悭也。其余蔬菜。荳腐。不出者谓米面等。是啖食当出。蔬果是嚼食。则不必也。智度论云。凡受食时。先供三宝次行大众。后施四生。安左掌中。右手拨着净物上。默念偈咒。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者。谓仗佛咒力。直召其名。而施法食也。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者谓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咒食。亦徧十方。令彼等共餐法味。皆得饱满。以见佛心平等也。念唵。穆力陵。莎诃。三遍。鸣指三下。

  二正念五观

  凡欲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正念思惟曰观。即照了之义也。谓一念之心。照了五法。令正念受食也。初观此一钵之饭。皆是行人血汗。檀信脂膏。故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揣道行无亏。则当受供。若有所缺。则不宜也。故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一切烦恼。皆从贪瞋痴起。我於是中。不应生着。故曰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若非此食。则气力衰微。故曰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修三乘正因。方受此食。故曰为成道故。方受此食也。摩得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不如是。便名虚消信施也。广如香乳记明。

  三嫌食招过

  无呵食好恶○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呵食好恶者。谓受食之时。嫌其粗细也。然呵好则生贪。呵恶则生瞋。皆属痴业。所谓三心未尽水难消。故遮止也。古人粗衣遮寒。粝食充饥。为学道故。若当大众受食之时。呵其美恶则损福不少。或遇病缘。不能食其粗粝者。亦当存默△不得以食私所与者。谓物属僧伽。食无偏党。若顺情私与。则与盗同科。若摘与狗者。摘音。惕手分与也。谓受食之时。正当虔诚作观令。施者生恭敬心。众食未竟。即摘与狗。是为非法。律云。有檀越诚敬设美馔。供佛饭僧。时有一犬。摆腹摇尾。作乞怜之状。比丘愍之分食喂狗。檀信不悦。白佛故制。

  四代语防讥

  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饱当以手让却之○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不得含食语○不得笑谈杂话○不得嚼食有声。

  增添曰益。佛制受食。至饱而后放钵。若行食者来益。须者即以钵托出。若已饱。当置钵几上。或行食者更益。当以手让却。代语止之。则谦让之仪。正合理也。如出声回者。则檀越信。施。恐生嫌鄙。又觉太粗。复动众念△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者。谓自己受食。尚且不宜。何况同众受食。使风屑落其钵中耶。准律有三过。一动他念。二。失威仪。三。腻手污钵。得罪△不得含食语者。一则语不明了。二犯非威仪。纵有人问。当咽已方答。如含食而语。便是散心也。儒家且有寝食之训。况释子耶△不得笑谈杂话者。沩山云。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如心存五。观。则无此过也△不得嚼食有声者。行护云。食时不得大搅。及啜羹粥作声。众中食讫。不得漱口作声。凡嚼食。须合唇吻。饼果。当细擘食之。

  五权宜如制

  如挑牙。以袖掩口○食中或有虫蚁。宜密掩藏之。莫令邻单见。生疑心○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

  挑者。扬也。谓随众受食。不可扬牙。待食毕。至僻处扬之。若急欲扬者。宜以衣袖掩口。秽污之事。不得向人。如不掩者。一则。自失威仪。二则。令他起厌恶心。纵在弟子面前。亦当回护△食中或有虫蚁等句者。夫行人造饭食。非不欲以精洁者供奉。其间或有虫蚁。误入饮食之内。见者当密藏之。邻单。即比座也。若令彼见。或疑忌心生。至於变吐。不能复食。则檀越不能得如意福△不得离座。更坐食者。谓洗钵起身。恐食时已过也。有正务则开△不得以手指刮碗钵食者。谓手指刮碗钵。如同饿夫。非是出家道品。亦不得以舌舐食。

  六食仪应法

  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不得碗钵作声○不得食毕先起。

  太速。则粗气逼人。太迟。则慢延失候。故须不缓不急。次第而受。行护云。把钵不可太高。不得太低。须平胸得所。碗钵要离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清规云。不得将口就食。亦不得将食就口。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挠刮钵中。亦不得遗粒狼藉而食。不得颊食食。及缩鼻食等△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者。行食。即益食人也。若五。观存心。时怀惭愧。烦恼自然不生矣。若一人烦恼。四座为之不安。则斋堂便成烦恼窟也。古云。呆呆四顾起贪心。念食吞津咳嗽频。摝粥啜羹包满口。开单展钵响诸邻。△或有所需。默然指授者。需。同须。索。也。谓以指授令知彼为取也。若高声大唤。则令大众动念△不得碗钵作声者。若具仪受食。碗钵自然无声。碗钵作声。因粗糙故。一人粗糙。已不堪闻。多人复然。而斋法竟不成矣。又何怪於邻房僧之不悲叹耶。不得食毕先起者。谓入堂受食。要从始至终。食毕先起。有始无终。则违佛制。轻慢大众。除有正务则开。故沩山云。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律中因比丘食毕。默然而去。诸檀越皆讥言。不知彼食足与不足。比丘白佛。佛言从今应为檀越。说一嚫偈而去。

  七顺从惜福

  若违僧制。闻白槌。不得抗拒不服○饭中有谷。去皮食之。

  白槌。是举罪之规。律中。凡有事。先於大食小食上举。抗拒。是抵触不顺。既违僧制。一切凭僧。清规云。犯重焚衣钵。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如其不服。生瞋违和。即非好僧也。古人。闻善言则拜。有告过则喜。斯等圣贤气象。何不效之△饭中有谷。去皮食之。谓勉其惜福也。然命依食住。道由食存。一粟一谷。皆从檀信施来。不可轻视。若有谷者。去皮食之。如其多者。当聚在一处。出时将施禽鸟。不得贱弃也。

  二补仪

  附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不得偏众食。

  美味者。甘美之食也。然美味人人所爱。而我不爱者。智也。如见之饕餮。贪心恣口食者。害也。而不知食之过患极重。故恣贪无厌。如贤愚经云。一沙弥贪爱酪味。死即作酪瓶中虫。一沙弥贪着龙宫香饭。死后为龙。欲夺龙宫。杀诸龙属。为害非小。是故於食。当生厌离心。不得贪也△偏众食者。不共众食也。谓十方云聚。粒米同餐。僧物偏众。准直成罪自物偏众。是无惭人。僧未食。不得先尝。除作食者无过。昔唐登州文登县。郭行妻王氏。生一女鹤喙。将终自言。酬先世尝斋之报。以此示人也。

  礼拜第六(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敬主护人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径过。

  凡礼拜。须清净盥漱。露顶跣足早起。及三时粥饭当嚼杨枝。若不如是洁净。礼便得罪。中央者。是主法之位。虽前戒亦不得占。况沙弥耶。言住持者谓动静不移曰住。古今不失曰持。乃弘扬正法之人。即善知识也。然佛法东渐。四百余载。而达磨大师方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在前惟以道相授受岩居穴处。未有住持之名。百丈禅师。因缁素问道鳞集非崇其位。则师法不尊。而住持之名。自此为始。又住持者。谓修戒定慧。以为持法之资。秉僧德行。以为持法之具。资具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宝训。密庵杰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辩。达此三者。方可名为住持也。中央之位。岂偶然哉△不得向彼头前径过者。径过。直往也。其义有二。一。恐妨礼佛正观。二。恐足起尘[土*孛]。触彼头面。令他烦恼。

  二具仪无染

  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不得非时礼拜。如欲非时礼。须待人静时。

  合掌而不合指。故曰参差。合指而不合掌。故曰中虚。指插鼻中。太高落在胸下。太低。合在当胸。故曰得所。然参差中虚插鼻高低。皆由心散怠慢。仪不中节。有失观瞻也△非时礼拜者。除朝暮同众礼拜之外。若自礼。则不合众规。违逆僧制。故不得也待人静时者。则无碍于人不令动他心念也。但私自礼佛。虽是好事。亦不得招摇做势。显异惑众。

  三尊师重法

  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后远拜○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

  并拜者。谓与师并肩齐拜也。尊卑上下。不可紊乱故不得也。随后。谓在师之身后。亦不宜逼近。故曰远也△师拜人者。谓凡师与人作礼。非是前辈耆宿。即是师长道友。不得与师同拜者。礼别尊卑故△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者。同类礼。则失尊师之敬。受人拜。则失自卑之仪。古德云。佛前受人礼拜。大不吉祥。况沙弥年少。正在学地。当礼拜於人。不得受人礼拜也△己手持经像者。经像。乃人天所尊。手持经像。即佛在手。凡遇尊长耆宿。俱不应拜。但云经像在手。不敢礼拜。若持之拜。则颠倒也。

  二补仪

  附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须精诚作观者。谓不杂余念曰精。真实致敬曰诚作观者。谓作。能礼所礼性空寂之观也。西域礼拜。褰衣露足。膝先着地。然后以肘按地两掌承空。以现接足之相也。七种礼者。天竺勒那三藏。见此方拜佛不习礼仪。故传此七种之法。虽然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之不同。盖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身心等。五种之正也。一。我慢礼。谓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亦名唱和礼。谓但要名誉。诈现威仪。虽云礼拜。实无殷重心也。唱和礼者。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礼。谓口称佛号。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异念也。四。发智清净礼。谓慧心明了。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法。礼僧。亦复如是。五。遍入法界礼。谓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礼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镜皆现。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六。正观修成礼。谓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礼自己佛身。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谓随性缘迷於己性。妄造诸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心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谓前正观中。体用不二。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如上七种。是非俱明。礼拜之时。先须深究。故曰不可不知也。

  听法第七(凡九事○分二)初正仪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整理衣服○平视直进○坐必端严○不得乱语○不得大咳唾。

  听者。聆也。谓法有助道之力。故须听也。盖诸佛心宗。载於法藏。虽则自性本通。必要师承禀受。是故讲法讲毗尼时。必须谛听忖思。方能开心地道。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生死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剧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成范云。凡沙弥学心。当如旱地涸池。不厌多闻。不弃寸阴。若遇法师上座。讲说经论。了义之法。当虚心谛听。於说法者。如父母本师想。於所闻法。如饥受食。渴饮浆想△凡遇挂上堂牌者。谓上堂说法。乃法门最尊之事。听法。亦人生极大之缘。挂牌。是预告大众之规。学者知之。当生欢喜心。作难遭想。法鼓者。如来之信鼓也。唐时武后。信乐佛法。以王礼供养贤首大师。上座说法。故曰法鼓。若不早往。法鼓大擂。临时仓忙。奔走法堂。大众观之不雅。自己心中烦躁。不入法理。故宜早进也△整理衣服者。时至鸣钟三下。侍者传炉至法座上。复击小钟三下。大众更换七衣△平视直进者。谓衣整则仪肃。平视则心端。直进则不左右顾视也△坐必端严者。身业致敬△不得乱语者。口业无愆。况法堂之中。乃人天聚集。凡圣交参。非说话之时也△不得大咳唾者。有其三过。一。动众。二。污地。三。获罪非小。详如经律。

  二补仪

  附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谈柄○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闻思修者。此是三慧。缺一不可也。若闻而不思。如人耕田。不下种子。若思而不修。如下种子。不溉灌耘除。终无结实。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三慧若立。则三乘圣果。自可获矣△专记名言者。名言。非至道真实之言也。若言愈浮。而道愈丧。如人说食。如数他宝。实无益处。故学道之人。不可专记名相。增长慢幢。而失至真之道也△谈柄者。谓谈论把柄。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与虎斗时。群鹿随麈而走。麈尾东向。则群鹿皆东。麈尾西向。则群鹿皆西。所以护群鹿之命也。上古大儒。与诸弟子讲论道学。盖取其意。使诸弟子。听其麈挥也△领悟佛法曰会。未会称会。是自欺不实。入耳出口。无契悟机。是欺他人。古云。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於四肢。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耳口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耶△戒力未固者。谓才登戒品。信力未坚。尚不知沙弥之事。云何习异学耶。故宜先学戒律威仪。讲筵。即讲经法席处也。若早赴者。则恐心志无定。脚跟未稳。随风倒柁。以致拨无因果。而招无间之重咎也。

  习学经典第八(十九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学知次第

  宜先学律。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

  时不失持云习。受法专精曰学。又觉也。效也。谓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如不学。则不知佛道也△宜先学律者。戒律。是调伏身心之法也。修多罗。此翻云经。经。径也。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径路也。宜先学律。如下种子。以培其本。然后学经。溉灌其苗。根本深厚。枝叶敷荣。则圣果可期矣。如华严云。如人学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亦如拮据之有基。汲水之有源也。若先学经。如无种子。而溉灌之。种子既无。何处求实。是故须当次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学一经。须先白师者。谓沙弥佛法未多。识见未广。不知法之深浅。学之次第。白师后学。则温故知新。日有进益也。古云。学道之人。两日工齐。则一日虚度。时光易过。道业难成。不可少懈也。

  二敬法尊人

  不得口吹经上尘○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凡经籍损坏。宜速修补。

  经典所在。即如佛在。经上有尘。应以净物拂之。若口吹者。有其二过。一。秽气触经。二。失尊敬心。文殊问经云。一切庄严供具。以口吹灰者。堕优钵罗地狱。傍报作风神王△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者。轻经污桌也。凡经桌以洁净为主。清早须当拂去尘灰。尘灰尚且拂去。何况杂物。清规云。私藏茶末。取笑傍观。亦不得以世间文字。一切外书。及不净器物。并头帽扇巾数珠等。安在佛经律上△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者。谓凡看经。必须澄静思惟。若行绕其前。则分佗心路。动其所思。即成过咎△经籍损坏。宜速修补者。经籍。即经典也。乃圣贤之血脉。亦吾人之父母。若有损坏。急宜修补。父母有病。岂可怠耶。经云。首轴脱落。部帙失次。纸墨破裂等。若不修理。皆得罪也。

  三教以务本

  沙弥本业未成。不得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

  本业。即本分之事也。如世儒之习五经。必先通於本经。余经次第习之。若本经不通。诸经皆成碍塞。沙弥亦复如是。十戒未淳。威仪未具。故不得习学余法也。子。谓百家诸子。史。谓历朝史籍。谓凡有一代君臣。必有一代之史。所谓史者。以记当时法不法。得失之迹也。录之以警后世。取信将来。故谓之信史也。外书者。如三皇五帝之典。孔子姬旦之籍。乃至四书五经。教以齐家治国。修身养性。辅国利民。故云治世典章。由是治世语言。故名为外。内典者。谓三乘圣教。教令净心除惑。见自本性。皆为出世之法。故名内也。佛藏经云。当来比丘。好读外经。於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喜。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犹如群盲。为诳所欺。辅行云。若为降伏外道故。十二时中。许一时习学外典。

  二补仪(分四)初遮学伪似

  附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不得习学伪造经典。

  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者。谓如来所说甚深经典。要人受持习学。自利利他。今云不得者。过在拣字。谓不得专为拣选应他赴请道场而习学也。沙弥本业未成。恐习气现前。为利忘戒△不得习学伪造经典者。谓以慌唐之言。谬为佛说。以诳愚夫也。如血盆。妙沙。分珠。救苦等经。皆非佛说。故经云。当来世中。多有恶鬼。受生人间。常怀恶心。时起诤论。各各求於名誉利养。伪造经书。及诸符咒。自赞毁他。令修学人。不知所向。盲於正眼。失其正见。是也。

  二禁习外书

  不得习学命书。相书。医书。兵书。卜筮书。天文书。地理书。图谶书。乃至炉火黄白。神奇鬼怪。符水等书○不得习学宣卷打偈○不得习学外道书。除智力有余。为欲知内外教深浅者。可以涉躐。然勿生习学想。

  命书者。谓子平五星阴阳七政等书。谈人寿夭穷通。以求利故。然出家人。当培植佛祖慧命。则无所不利也。古云。为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然从何处算耶△相书者。谓麻衣柳庄等书。观其形貌神气。而谈贫富贵贱。以求利故。然相从心转。福是修成。又从何处相耶△医书者。谓大小方脉。内外医书。始自神农。察草木寒温之性。辨君臣佐使之宜。作药方以疗民疾。后来多以求利。故不许习。若念病苦。不为求利。佛有开缘△兵书者。谓姜太公之六韬。黄石公之三略。孙武子十三篇等。皆征伐作阵之书。非释子所应学也△卜筮书者。物原云。伏羲龟卜。神农蓍筮。蓍草出羲文墓。丛必满百。茎必长丈。上覆青云。下守灵龟。白虎通云。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用之以占验吉凶祸福。预知其事。古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何处筮耶。晋臣颜含。郭璞尝欲与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世儒尚不肯为。况释子者耶△天文书者。谓观天之气象。预知时之。吉凶变化之书。以求利故。非释子所应为也△地理书者。谓郭璞葬经。杨筠松地理大全。黄石公八宅。及周书等。皆是堪与风水。择日之书。以求利故。亦非释子所应习也△图谶书者。图。谓河图。伏义时。龙马负图而出。谶者。预谶国家来验。符合无差之书。关系匪轻。非出家者所应看也△炉火黄白者。乃神仙黄白之术。炼真经云。丹砂炼之。初返则成白银。二返而成黄金。昔汉锺离。传丹於吕洞宾。丹成指石为金。可以传世。吕问曰。此丹成后。毕竟如何。锺曰。五百年后原还为石。吕曰。若使原还为石。终当害世。非真丹也。遂乃废鼎。然洞宾废鼎。真丹成矣。岂释子不如俗土乎△神鬼者。有福而灵曰神。无福而魅曰鬼。又鬼者。欺也。谓欺人而取饮食故。奇怪者。谓降神拿鬼。画符噀水以治病。圆光以显事。作如是术。妖言惑众。人见怪奇而皆信之。故曰神奇鬼怪。符水等书。沙弥宜孜孜学佛法。不可效此以求利也△宣卷打偈者。即无为教外道。传有五部六册。一人宣偈。众皆和之。故曰打偈。沙弥是法王之子。不可堕入此中△外道书者。谓心游理外。知见差殊。故云外道。共有九十五种。由道行理外。书亦是外。故不得习也。智度论云。习学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矣。善戒经云。菩萨不读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除智力有余者。谓宗律一贯。道德双彰。入佛入魔。无不自在。故曰有余。若有丝毫不了。便无余力也。内外教如前释。深浅。辨其优劣。涉躐。乃经过之别名。然欲知教之深浅。只宜暂时过目。不可着在此中。故曰勿生习学想也。律中。因舍利弗。目犍连二尊者。为破外道故。处於高座。教新学比丘。及沙弥。学外道书。佛知故制。后来新学比丘。及沙弥。与外道论义。皆不能答。外道轻笑。佛问其故。比丘沙弥答言。为专心本业故。如来又开。

  三戒工世法

  不得习学诗词○不得着心学字求工。但书写端楷足矣。

  诗。志之所发於言也。词。言之所吐於文也。记云。书算卜术。俗典文颂。皆是世法。出家人脚跟未稳。眨眼之时。已过三五十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那有闲工夫。学诗词耶△端楷者。端。即端正。揩。即楷书。然端楷二字。不易到手。关系人品邪正。寿命延促故。此乃上谷王次仲所作。足以宣文显义也。不必再求精巧隶篆草书。出家人事事要真。少有虚浮。便是障道因缘也。

  四尊崇正教

  不得污手执持经○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不得案上狼藉卷帙○不得高声动众○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经典。乃如来所说清净妙法。必须三业清净。方堪受持。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堕厕中虫报。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若读诵经律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受畜生报。堕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难忍。若无记戏言。捉经律等。亦招前报△对经典。如对佛者。谓经是佛语。故三世如来皆供养也。千生罕遇。万劫难逢。读之纵不能解义。诵之亦当种其善根。故须特加尊敬。何得戏笑耶。律云。慎无卧诵经典。若才觉疲倦。懈怠心生。即当痛念。人命呼吸。发起精进。如救头然。又岂可懈怠耶△不得经案上狼藉卷帙者。谓经卷编次成夹曰帙。狼藉者。以喻表显也。谓狼所食物。腹少外多。遍地撕开。若经卷乱摊桌上。参差不堪。亦如狼之食物也。古儒读诗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起身。恐损坏故。何况佛法。而不整肃耶△不得高声动众者。谓凡读经律。要知句逗声法。华梵了然。若随众讽诵。声宜调和。不得自恃。若自习学。声须低小。勿动众念。马素禅师云。举佛音声漫水流。讽经行道雁行游。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叉手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人间作比丘△不得借人经看不还等句者。谓经法是三乘圣人之父母。宜同加爱惜。不得有彼此之分。如有不敬。及损坏者。损坏得慢法罪。借看故意不还。即得盗罪。经云。借取与必分明。无违日期。以失信约。

  入寺院第九(凡七事○分二)初入门次第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寺者。西国呼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谓是众僧所住之园也。自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如来生时。此方皆见赤光贯日。江河泛涨。王问群臣。太史苏由奏曰。西方有圣人生焉。千年之后。法流此土。王勅镌石记之。埋於南郊天祠之前。后于穆王壬申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佛灭度时。暴风忽起。地震天阴。白虹十二道直冲天上。太史扈多曰。西方圣人灭矣。故后来孔子叹曰。我生何以晚。泥洹何以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至东汉第二主。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丈六金人。项有日光。飞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至七年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画释迦佛像。以永平十年丁卯。至於洛阳。权住鸿胪寺。以此寺本礼四方远国之邸舍也。自后僧既渐多。别创堂殿安之。二僧移入新居。以不忘其本。故标寺号。又因白马驮经。故名白马寺也。稽古略云。赤乌四年。康居国三藏康僧会。至吴。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吴主孙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道之遗风也。权问太傅阚泽曰。汉明何年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粗法。于是善信负妄惭而死。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权曰。孔子制术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浪山林。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遂诏至问状。会进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己。则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无验。乃至二七无验。权曰。趣烹。会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七日。至五鼓不见。眼中迸血。忽闻锵然有声。起视缾中。光明错发。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乃为建塔造寺。奉会居焉。此是江南寺塔始也。又僧史略云。至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名为招提。隋炀帝大业年中。改为道场。至唐复为寺也。不得行中央者。谓不得正中直进也。儒云。入不中门。行不履阈。若行中央。则唐突无尊敬矣。是故应须回护。须缘左右边行者。缘。向也。僧祇云。先下足跟。后下足指。从殿门右颊。先举左足而进。事毕从左颊。原举左足而出。如大众齐集。分左右序。则不拘也。

  二登殿如仪

  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不得殿塔中洟唾○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须知徧数○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凡欲登殿者。若非烧香。供花。礼佛。持诵。及作法等事。余皆不可。如世帝王登殿论政。文武官僚。必待宣召而后敢进也。汉霍光。辅昭帝。出入禁闼。所履殿陛不失尺寸。皆敬畏之至也。况法王宝殿。讵可无故游行乎。西国寺图云。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若礼三宝。当念体唯是一。所谓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如一切凡圣。体皆无二也。但无故不得入△不得无故登塔者。谓塔是人天幢相。无舍利佛像。尚不宜登。而况有耶。若不为供养花幡香灯。而入殿塔者。皆得慢罪△入殿塔当右绕者。僧祗律云。礼佛塔。当右绕。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转。如来降生。周行七步。亦自南而西也。是故入殿塔。当自南而西。自西而东也。又右绕者。表承顺之至故。凡事承顺。则一切事无不成也。文句记云。左回偏僻。是故为凶。以表恶也。右回便易。是故为吉。以表善也。佛发右旋。凡人左旋。故当从佛△不得殿塔中洟唾者。谓深明罪福故。僧护经云。在佛僧净地洟唾污秽。以是因缘入地狱中。刀刖己鼻。火烧受苦不息。详如经说△绕塔或三匝七匝等者。三匝。表清净三业。供养三宝。断除三毒。灭三恶道。七匝。表除七支罪。得七觉支。十匝。表除十使。得佛十力。百匝。表除百烦恼。得百法门。故曰须知遍数也。旋绕之时。当忆佛念佛。则不落无记妄想二边。即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为真正绕塔也△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者。沙弥本无畜杖法。或远行及老病持之。若见二师。上座。尊宿。皆投杖笠于地。然后问讯。若为二师持杖。师有顾问。必抱杖然后答之。吕氏春秋曰。孔子弟子。抱杖而问其父。拄杖而问兄弟。曳杖而问妻子。盖尊卑有分也。若以杖倚殿壁。即得轻慢之罪。昔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七劫以前。当证二果。由以杖倚殿壁。缘斯过慢。遂失二果。宝梁经云。有一贤者。面上有国王文。相师见已。嫁女与之。后时贤者入寺。杖倚寺壁。生憍慢故。失国王文。堕大地狱。可不慎哉。行护云。不得钉破墙壁。不得门户及墙上书字。不得廊下吟咏。不得着木屐。及捉木屐靴入殿塔中。感生马蹄国报。

  入禅堂随众第十(十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护念兴慈

  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下床默念偈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禅堂者。谓摄心而不分散曰禅。锻炼英贤之处曰堂。不必局於禅教也。如认真坐禅。看教。看律。自然心不分散也。惟在各人自重。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也。笑翁和尚曰。粥了和南饭后茶。放参药石莫喧哗。入堂出户清规合。方见丛林有作家△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者。具招三过。一。自己粗躁。二。扇尘污人。三。令他动念△下床者。前在单。此下床也。默念。心转也。若高声者。一则不成堂规。二则尚未漱口。故令默念也。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者。谓人与众生。形虽有异。而性实无别。人动生亦动。人息生亦息。然我虽无伤害之心。而亦要自己先回护也。若於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者。谓适有误伤。仗此偈咒法力。即时生安乐处也。此总表息恶行慈之念。广如香乳记明。

  二防非慎口

  不得大语高声○轻手揭帘须垂后手○不得拖鞋作声○不得大咳[口*敕]作声○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

  禅堂乃勘验龙蛇之所。凡入堂中。一切要依规矩。若高声大语。傍若无人。似乎狂态。况一人大语。众人同之。则一堂喧闹。妨彼做工夫人。则罪莫大焉。沙门出言。要谦恭柔软。方合清规△轻手揭帘。须垂后手者。帘者。帘也。谓以障蔽帘耻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若重手揭帘。不以手垂后衬者。一。恐掷下顿促帘坏故。二。且粗浊之声动众故。若卷帘时。面须向外。必使两头平正。放时手送至地△不得拖鞋作声者。行护云。凡着履屐。先令脚跟着地。勿使有声△不得大咳[口*敕]作声者。谓无痰有声曰咳。有痰无声曰[口*敕]。若不能忍。当以衣袖掩口△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者。论佛法尚不宜交头接耳。况世事耶。此有三义。一。失威仪。二。忌嫌疑。三。忘正念。

  三公私遵制

  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二板鸣。即宜早进堂○归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道伴亲情相看者。盖天性至厚。无有过於父母者。今既辞亲学道。当以道为亲也。倾心谈论者。须是个人。始可尽心与之较量。若论世谛。不啻污秽唇吻。亦恐污秽林泉也。古云。高山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点头。慈受深禅师云。若是旧时道伴。远地亲情。相引林下水边。方可倾心谈论。至於交关买卖。引惹杂人。尽非衲子所为△若看经。须澄心默玩者。玩。观想也。堂中看经。当默识之。心不散乱。若形之於声。经义无从思之。故澄心默会。一则经义从此晓了。二则智慧从此发生。故不得高声也△二板鸣。即宜早进堂者。钟板是百丈建立。尝负之涂中行持。规矩不怠。故丛林至今遵之。二板者。谓停二不停三。二板既鸣。即宜抽解进堂。不过一茶之倾。三板止静。禅堂掩门。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少迟。使是门外汉也△正身端坐者。身仪也。菩提座者。即自觉本有空王之座也。此座人人本具。尚未曾觉。故曰当愿。如莲花不染。故曰无着。谓四相皆空。如梦如幻。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若有所着。便非菩提矣。

  二补仪

  附不得穿堂直过○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不得单上写文字。除众看经教时○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不得单上缝补衣被○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动众。

  堂中大众。各有所司。修观。坐禅。持经。看律。穿堂直过。涉于浮躁。不惟自失。且乱他心。纵有事缘。当沿前后而行。箴规云。穿堂直过。岂不厚颜。尊殿闲行。恐招薄福△上单下单。俱当细行者。谓释子本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凡所举止。先须慎心。勿得粗浮。动他心念△不得单上写文字者。经典乃如来所说。单上抄写。慢法招愆。若和诗作偈。其过尤甚。除众看经教时者。谓堂中人多座少。单上可也△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者。此有三过。一。动他念。二。散己心。三。犯非时。纵有非时之药石。亦不应夜坐杂谈。况己事未办。何得虚延也△不得缝补衣被者。谓大众禅床。非是缝补之处也。一则招人杂话。二则作塌禅床△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者。经云。食则无语。卧则无谈。坐则禅思。起则讽诵。戒行如此。真佛弟子。如眠卧共邻单说话。大众嫌疑。师长呵责。如是为人。终成废物。

  执作第十一(十二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遵敬僧物

  当惜众僧物○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凡洗菜。当三易水。

  凡有丛林。必有大众。有大众者。必有普务。有普务者。必须大众执作也△当惜众僧物者。大律云。护常住僧物者。如护自己眼睛。行护云。有损费常住三宝等物。当赔偿之。昔扬州白塔寺沙门道昶。掌知僧物。自任侵用。忽有冥官数人。白日入房。曳昶下地。欲断其头。昶惊叫乞命。官厉声言。合房资财。并送还僧。当放汝活。昶叩头言。不敢违命。即鸣钟集众。尽舍衣物。造像设斋。冥官三日复至。见昶一钵一衲。不言而去昶自是勉励进修。卒成明行△当随知事教令。不得违戾者。违。是乖违不顺。戾。乃很戾不服。丛林执事。量才能取。凡有普务。当善言而推大众闻之。即当速出。则内外水乳也。若闻似不闻违戾教令。悞大众事。便为不法人也△凡洗菜。当三易水者。威仪云。先科去虫蚁。一却根。二齐头。三不得青黄合。然后水洗。易换也。本律云。一次但去粗垢。二次细垢未尽。三次菜得净也。

  二水清食净

  凡汲水洗净手○凡用水。须谛视有虫无虫。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水。须待日出○凡烧灶。不得燃腐薪。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

  汲水先净手者。诚心至切也。以净手故。方堪以水供佛供僧也△凡用水者。用有二种。一。饮食。二。浣濯。须谛视者。不论河池井水。悉皆有虫。形极微细。故须谛视观察。不得就中洗手面。及大小便。以密罗滤过方用者。此是圣贤护生行慈之要务。故律云。若行五里。无囊不去。滤罗有五种。一。密绢方罗。二。阴阳瓶。三。君持瓶。此二皆以绢鞔口。细绳系颈。沉放水中。待满牵出。四。酌水罗。五。角罗。用绢方二磔许。或系瓶口。或置碗上。滤而用之。须待日出者。谓寒天早滤。恐虫冻死也△不得燃腐薪者。谓腐朽之木。自然有虫。故不听也。经云。亦不得燃生薪湿薪△作食不得带爪甲垢者。律制不得畜爪甲。长一麦即翦。带垢不净作食。得厕中鬼报。寄归传云。营供必先洗手。漱口。净器。不者所作祈请。并无效验。古云。作食不洁喂人。人必瞋之。神亦恶之。秽食委弃。均於暴殄。譬喻经云。有沙门作摩波利饭。比丘分酪酥着手。以手拭柱。柱即破裂。不可不慎。

  三依教护生

  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迎风扫。不得聚灰土安门扇后○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恶水。是洗器浣濯之水也。谓不得当人行道处弃泻故。当离地四五寸。不致扬泼也。徐徐弃之。不致污衣也△凡扫地等句者。迎风扫。地尘[土*孛]人面。非是有智之人。聚灰土安门扇后。其人有始无终。后来结果可见。经云。扫地当令净。不得有迹。有迹即时扫却。百缘经云。扫地得五种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心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成实论云。扫一阎浮提僧地。不如扫佛地一掌△洗内衣须拾去虮虱者。谓离伤生之过也。小者名虮。大者名虱。拾净律无呵责△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者。谓盆仰则有余水。有水则虫易生也。凡洗上衣之盆。不得洗足及下衣。晒时竿上亦不得相触。含水喷法衣。必先漱口。

  二补仪

  附不得热汤泼地上○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须加爱惜。

  不得热汤泼地上者。伤生之故也。亦不得以热汤浇火令灭。古云。恶水高扬。热汤泼地。微细昆虫。何处回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剧刑。横加无谓。我福无增。彼恶永记。故云徐徐。清凉如意△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者。谓今生不惜物。来世无受用。况常住众僧之物。而不深加爱惜耶。古云。天仓五谷。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为天。故圣人务农重谷。天子亲耕劝农。春夏祈谷于上帝。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岂五谷可撒弃耶。况释子尤当念信施之恩。更宜尊重。

  入浴第十二(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净秽须知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不得浴堂小遗。

  佛制半月洗浴。因耆婆童子所白。谓比丘多食。非浴不瘥。故开病时。后为作务远行等。又开△先以汤洗面者。谓面为一身最尊故。凡入浴时。先将下衣挂下竿已。以浴巾围好下身。方脱上衣挂上竿上。次以水洗净。然后入池。默诵偈咒。从上至下。徐徐洗之。沐浴之仪不废也△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者。溅。音笺去声。激洒也。谓当细行而浴。不得粗躁。使汤水激洒邻人。动他心念也△不得浴堂小遗者。小遗。或云小行。或云小解。或云小净。或云小便。然净地尚不可遗。况浴堂中耶。盖洗浴原为洁身。小遗浴堂。则求洁反污矣。既污自身。复污大众。则礼佛诵经。一切皆成不净。莫大之罪也。僧护经云。比丘在净地大小便利。不择处所。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肉厕井。火烧受苦不息。

  二嫌疑当避

  不得共人语笑。人天宝鉴云。一沙弥入浴戏笑。遂感沸汤地狱之报○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尤宜回避。免刺人眼○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语笑。乃放逸之根。殊不知身垢未净。而心垢先生。皆由不知惭愧。故感此报也。浴者。各须自严。浴堂警语云。不得以水互相浇洗。亦不得用水太费。不得在内洗衣。入不先师。亦不得在上座前浴。万峰浴室铭云。山峗路远。致其柴薪。瀹釜然火。效其劳勤。一月数浴。丛林罕闻。沙弥戏笑。沸汤浇淋。洗心涤虑。日新又新。何以报德。忽悟水因△僻处者。大小便处也。谓先当洗净。入浴时不必再洗僻处。以违从上至下之仪也。然下身纵有热疿。及痒疥者。亦不得先汤△凡有疮癣者。十诵律云。有比丘癞病求治。药师耆域告言。汝可洗浴得瘥。比丘答言。佛未听许入浴堂。诸比丘白佛。佛听众僧洗后浴之。故曰宜在后浴也△可畏疮者。如痈疽及一切恶疮等。自须回避。或取水别洗。免刺人眼。或在最后方浴。不然则损福招愆△不得恣意久洗者。谓当爱惜常住。体谅大众。不得恣情纵意久洗。妨碍后人也。

  二补仪

  附脱衣着衣。安详自在○浴前先洗净。须细行。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汤泠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安详自在者。谓不得轻躁仓卒也△浴前先洗净者。谓未浴之前。先当如法洗净已。方可入池也。前缺此法。今故补之。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者。釜。锅也。谓不得以洗净秽水。入于浴锅也△汤冷热。依例击梆者。谓当守常住之规。不得高声大唤。以类俗人也。古来浴堂设小板。或小梆于内。汤泠。鸣两下。即是汤冷二字。汤热。鸣三下。即是不要烧三字。如欲添水。鸣一下。圊头闻之。即会添减之意。调和如法也。其洗浴器具。当安置洁净。如法而用者。亦当如法也。

  入厕第十三(十六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知时即行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於竹竿土挂直裰。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须脱换鞋脚(应是屩字)不可净鞋入厕。

  缁门警训云。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令其严洁身器。以便亲近圣贤也。故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诸法。则礼诵烧香。执捉经卷。一切皆为不净矣△欲大小便即当行者。谓人之有身。必假饮食滋养。有饮食则轻气上升。重浊下坠。故有大小便利。是所不免者。凡欲行时。即须打点。若等事急而行。即有失仪之过。故曰。莫待内逼仓卒也。僧祇律云。应当知时。欲行便往。不得覆头大小便。及慌忙失错△竹竿上挂直裰等句者。以见作事细心。不致有所失也。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或有裙而无偏衫。故合二衣而为直裰也△须脱换鞋屩者。屩。音觉。草履也。此从清规较证。谓当脱去净鞋。换草履上厕也。亦不得着触履践僧地。及入殿堂礼诵。获罪非轻。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

  二预觉存心

  至当三弹指。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已止复当三弹指。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不得低头视下○不得持草画地○不得努气作声○不得隔壁共人说话○不当唾壁。

  三弹指者。谓惊觉内人也。然内人亦当作声使知。如内人不出。自当避之。或过余处△不得迫促内人者。谓不得在彼向动。逼迫内人出也△已上。登厕也。复当三弹指者。恐伤厕中啖秽之鬼。故当先惊觉也。譬喻经云。有一沙门。不弹指来大小便。秽溅厕中鬼面。厉鬼大嗔。欲杀沙门。沙门持戒。鬼不得便△默念。大小便时。当愿众生者。谓菩萨以利生为念。凡举一念。即愿度生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者。为此三毒。秽污身心。如缚罪法。不得自在。故喻如秽。言我今弃秽如除罪法。清净无垢。亦愿众生。清净无垢也△不得低头视下者。谓不得视阴处也△不得持草画地者。西俗以苇为厕草。故愚夫不知。厕上画字画壁。遂成大咎。若于厕上板壁作字。则为造物所呵。笔餐云。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厕上画符。天将忽至。问所召何事。无以应支。曰。门前树为我移种屋后。将曰。小事何轻意召我。遂以火笔点头而去。士后头上脓水不乾。凡有患疮疖者。乞士脓水抹之。无不效验△不得努气作声者。努。用力也。然除秽虽粗行。若努力则丧气也△不得隔壁共人说话者。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护持清净身口故。古云。厕上共人语。最下贱相△不得唾壁者。有其二过。一。行人打扫。自己折福。二。人见生疑。令鬼惊畏。列异传云。南阳宋经伯。夜行逢鬼。问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耳。

  三事理无差

  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不得沿路行。系衣带○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洗手默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咒三遍)

  亵衣作礼。反成失仪。侧身避之。是为正理△不得沿路行系衣带者。谓余时脱衣系带。尚不得沿路。况入厕出身露体耶。虽秽处回不可久停。然亦必须系就方走。若沿路行系。则怆惶之状难观矣△便毕者。谓除秽事竟也。不言洗净而言澡手者。文略也。毗尼日用云。若但小便时。唯用水洗手一次即净。若是大便者。去秽后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佛言。洗净之法。有大利益。凡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诵经。自不礼他。亦不受他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不应入众。所持咒法。皆无效验。未澡不得持物者。谓手秽物亦秽也△洗手默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者。自利利他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者。事理双彰也。咒持七遍。清规云。按大藏璎珞经等。若登溷洗手。不念此咒。假使十恒河水。洗至金刚地际。亦不能净。广如香乳记明。

  二补仪

  附若小解。亦要收起衣袖。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解。放也。其义出自礼记。谓手容恭敬。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大小便时。不得不暂解也。然衣袖不能常洗。凡小解时。先须抄起。宜在桶边解。不得向桶中直冲作声。使臭气熏人。亦不得共人语笑。褊衫。原非佛制。乃此方所造。竺道祖云。魏时请僧入内供养。宫人见僧褊袒右肩。不以为善。遂作褊衫施。缀于左边。覆肩衣上。而覆右肩。因名褊衫。今隐覆肩衣名。通号两袖者。曰褊衫也。

  睡卧第十四(凡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身念如仪

  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

  右胁卧者。佛之遗式也。谓沙门卧法。应如狮子王卧。右胁着席。累足合口。头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不舍念慧。思惟三宝。则恶梦不起。心不颠倒。故名吉祥睡也。仰卧者。尸寝也。覆卧者。偃卧也。宝梁经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也。然卧须安枕。或曲肱而枕。头不得着席。黄庭经云。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关。后有命门。若仰卧覆卧。则命门与丹田之气不伸。故有乱梦颠倒之境也。灵枢经云。天不满西北。故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地不满东南。故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健。故吉祥睡者。虚左以实右也。

  二尊卑须别

  不得与师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亦不得与同事沙弥共榻○凡挂鞋履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不得与师同室同榻者。谓遵佛制故。或同室者。谓防梵行难故。非难不得△同事者。谓同沙弥所施行事。或同师受学者。如僧护比丘。见地狱中二沙弥。眠卧相抱。猛火烧身。苦不休息。比丘白佛。何罪所致。佛言。迦叶佛时。是二沙弥。共一被褥中相抱眠卧。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被褥。相抱受苦。至今不绝△鞋履小衣。是下身衣物。过人头面。损福招愆。故不得高挂也。

  二补仪

  附不得脱里衣卧○不得睡床上笑语高声○不得圣像及法堂前携溺器过。

  志于道者。则睡眠时少。经行时多。或劳倦至极。暂卧少顷也。所以古人圆木为枕。而自警耳。里衣者。不论上下。但以近身所着为名也。若脱卧者。则放逸恣睡。故不得脱也△笑语高声。与前禅堂卧语仪无别。惟异房中耳。睡时语声。神鬼所瞋。念佛持咒。神鬼赞佑△圣像者。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像。法堂者。是凡圣交参说法之地。溺器。周礼天宫曰。太尉掌王燕服。及亵器。郑司农曰。亵溺器也。名虎子。亦名伏虎。此言便利秽亵。不净之器。不得在师长前携过。况圣像者耶。

  围炉第十五(凡四事○分二)初避嫌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不得弹垢腻火中○不得烘焙鞋袜。

  严冬向火。皆为御寒。若交头接耳。则失威仪。说话。则废正业。亦为是非之本。再弹垢腻火中。及烘焙鞋袜。令臭气熏人。动他心念者。则损福不浅矣。故律云。向火不得以毛发。爪甲。洟唾。皮。血。饼。果。毒药。而着火中。并皆得罪。清规云。不得炙鞋焙屩。亦不得拨火飞灰。尘坌人眼。

  二辍已

  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六和同住。泠暖相同。向火太久。是不为众。故当知足也。箴规云。净发围炉。礼宜谦让。律中佛言。向火有五过失。一。令人无颜色。二。令人无气力。三。令人眼暗。四。令多人闹集。五。多说俗事。有损无益也。

  在房中第十六(凡六事○二分)初敬人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灭灯火不得口吹。念诵不得高声。

  更。互也。问讯者。发言讯问也。谓当先问生年成腊。若长于我者。询其兴居安利否。若少于我者。询其学业日进否。故云。须知大小也。行护云。若有得失言语。即须乞彼欢喜。不得经宿结其罪累。应互相赞美。不得背相毁说。互相讥诮△持灯预告者。免彼失仪仓卒故。灯灭预问者。取同房人之便。不敢自便故△灭灯火不得口吹者。有其二义。一。灯上有微细虫。飞聚焰上。以火为境界。吾人肉眼不见。若以口吹。则堕焰中而死。失慈悲心故。二。灯乃火神所司。人之生也。莫不仗此破暗开明。成熟活命。若以口吹。则有秽气。不恭敬故。亦不得以手扇风令灭。当以灯筯却去残炷。徐隐水盏中。须检点火烛。弗令失误。念诵不得高声。义如前悉。

  二存念

  若有病人。当慈始终看之○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病者。谓四大不调。气息喘迫。身为苦本。谁能免之。出家五众。无所亲倚。故如来谆谆告曰。若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复告诸比丘言。看病须具五种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贱病人便利洟唾。三。有慈愍心。不为名利。四。能经理汤药。乃至瘥或终。五。能为病者说法。令生欢喜。故有慈心者。能看病也。始终者。长远道心也。善生经佛说偈言。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善恶有报应。如种果获实。世尊则为父。经法则为母。同学者兄弟。因是而得度△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者。响物应声也。谓打物作响。高声语笑。惊乱人寂。失己细行。古云。彼方睡时。当存爱敬。凡有举动。心必沉静。笑语高声。击物作响。令彼不眠。动彼瞋病。迭障无明。远却真性△不得无故入他房院者。谓无有过经请益。问候师承。看病因缘。及常住之事。不可入也。古云。无故入他房院。不是讲白话。定是吃疲茶。愚者近之。智者远之。学佛道者。决不行也。

  到尼寺第十七(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远嫌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不得为非时之说○若还不得说其好丑。

  尼者。善见云。女也。不称女而称尼者。以别世俗故。又令世人信敬尊重故。若还同世俗称女者。则人所轻薄。不能生信敬也。会正记云。如来成道十四年后。姨母大爱道。与五百释种女。求度出家。佛不听许。为灭正法五百年故。大爱道等。步涉足裂。尘土坌身。悲泣不去。阿难为陈三请。如来慈愍。为彼制八敬法。若能行者。当度出家。阿难依教传宣。大爱道等。三答能持。故听出家。律云。由尼等能行八敬。如来正法还得千年。此比丘尼始也。尼寺者。亦是汉明帝焚经时。佛法感应。宫女发心出家。建三寺安尼为始△有异座方坐者。异。特设也。谓非尼常坐之座故。无异座不得坐者。以见男女有别也△不得为非时之说者。谓非宜说法之时。则不应为说也。然说法之语。不得非言。日临午后。不得久住△若还不得说其好丑者。谓不得论其是非好恶。及彼形貌长短也。

  二除疑

  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不得手为净发○不得屏处共坐。

  不得书疏往来等者。谓书。以往来达意。疏。以彼此陈情。假。借也。裁割。是缝补。洗浣。即浆洗衣服。等者。未尽之辞。斯皆恐生渐染。招人讥谤。虽戒律冰清心境两寂。不若杜绝为美也△不得手为净发者。谓离尘脱俗。品格要高。出世法中。僧体须重。若亲手为尼剃发。则尼坐僧立。败坏法门。终成俗汉矣。成范云。亦不得把手教剃式。不得入厨房教作饮食。非师差使。纵过尼寺门。亦不得擅入△不得屏处共坐者。有其二义。一。渐生染心。二。令他疑谤。

  二补仪

  附无二人不得单进○不得彼此送礼○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及求念经忏等○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

  不得单进者。谓远他猜议故△不得彼此送礼者。谓绝情平等故△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等者。谓丛林兴旺。虽赖檀门。但出入往来。要须尊重。不得钻刺谋求。退息施主。如果有道德高隆。行业真实者。则不谋而自至也。如嘱托豪强富贵之家化缘。则被他看破。若求念经忏。则失自己清高。自以为荣。他则轻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智者耻之。达者未必信也△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者。有其二义。一。则为世俗嫌疑。二。则重僧生死之果。大非出家者所为也。古云。父母非亲谁更亲。昧却真心拜妇人。安得吹毛横宇宙。郑风扫尽见天伦。寒山云。离亲为出家。出家反结拜。世上虽有缘。僧中却无赖。一顶如来衣。竟被他贩卖。出此败家儿。佛也无可奈。

  至人家第十八(二十一事分二)初正仪(分四)

  初观机逗教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

  异座者。上座也。不宜杂坐者。谓不得与俗人共相杂坐也。当自别座而坐。不得蹲坐。箕坐。交胫坐。摇身坐。摇足坐。及数起数坐等△人问经。当知时者。谓当观前人根器。宜闻何法。或多或少。不得过说也△慎勿为非时之说者。若白衣不信三宝。不向礼足。不喜见僧。不愿造福。是非其人。勿妄宣说。当重法也。仪则经云。说法不当机。他闻心不重。命终受大苦。大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五。意为欲生善灭恶者。乃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若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大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然具信者。说世间法。即是佛法。不信者说佛法。即成世间法也。

  二慎仪严制

  不得多笑○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无犯夜行○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女人共坐共语○不得书疏往来等。同前。

  笑者。皆由散心放逸故。出家人。到檀越处时。须护僧体。纵谈佛法。到畅快处。发笑亦不得有声。不得多笑。不得痴笑。狂笑。及无缘笑。假事作乐等。宜自珍重。勿令他讥。如来熙怡微笑。必有发起因缘。凡人秖笑也△主人设食等句者。谓施主诚心供养。不论大小。皆是福田。若失仪轨。则损他信施也然。道人至处。即是法会。主人信心。即是道场。所施既信。故受供宜诚也。行护云。若入俗家。坐起须具威仪。发言亦要慈善。不得粗犷。勿说世事。当说法语。增其善心。当摄六根。不令放逸△无犯夜行者。谓出则不宜太早。入则不宜着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无患也。然道人家。青天白日。正大光明而行。犹遭人捡点。何况夜行耶△不得空室内。或屏处等句者。谓非处非人。则不应语。何况坐耶。坐则犯过如尼△不得书疏往来等同前。谓如前入尼寺之义无别也。

  三具仪生信

  若诣俗省亲。当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诣俗省亲者。佛言。世间恩重。莫过父母。若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乃至于肩上大小便洟唾。尽於百年。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汝等应当孝敬父母。故有此仪也。当先入中堂礼佛者。谓白衣信心。中堂多有供养佛菩萨像故。问。既然省亲。先礼佛者何义。答。辞亲割爱出家。父母即是擅越。眷属即是施主。仗佛法而利亲缘。故先礼也。家堂圣像。端庄问讯者。此谓香火神像。只宜合掌低头。父母等。当加讯问起居也△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等句者。谓省亲之意。当安慰其亲。以进道之言。劝诱父母。娱亲于道。而忘于忧也。若说寂寥苦屈等事。即令父母。生姑息之心。于三宝所。不生敬仰之念。遂长沦苦海。非娱亲也。若说佛法。则令彼生信重心。增长福慧。超越轮回。是则度父母出于生死苦海也。故礼记云。为人子能引亲至于道。孝之至也。故曰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

  四摄念无违

  不得与亲族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族中是非好恶○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亲族小儿等句者。谓诣俗专为省亲。母论。亲党老少至亲。皆为擅越。俱当恭敬。若与久坐久立。杂话戏笑。则非出家道品。问族是非好恶。便非好心。古云。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况复问事耶△独处一榻。防梵行难故。多坐少卧。令生信敬故。一心念佛。离妄想心故。事讫即还。无留连故。若论沙弥。戒力未深。道力未固。不应俗舍住宿。因为省亲。不能一言而别。故当作宿也。然亦不得与仆婢。同床被席共宿等。

  二补仪(分二)初驱邪显正

  附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不得诳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邪视者。心不正也。古云。欲知其人。观其眸子。凡眸子不正。其心不端也△杂语。剽窃流俗之言。如乱丝之绊荆棘。绝无头绪。若鸮鸟之叫荒丘。且多怪响。未有不厌听者也。有违正教。故不许也。不低声密语者。言无有私故。不多语者。发言合则故△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者。谓沙门威仪。本具禅相。而诈现假妆。邀名求敬。故不许也。沩山云。平常习惯自然。何用妆模作势。寒山云。威仪贵本分。诈现非真实。禅相本无相。无相岂妆得。纵使妆得成。难逃真鉴识。如猿学打坐。外像内心忒。微微境风生。嬉戏偷果食。瞻彼高尚人。澄定久深默。又如在红炉。真金无变色△不得诳说佛法者。由不明故。失意乱答。言无宗绪。欲求恭敬故。自卖多闻。然宗绪既无。乱答他问。不但令人轻慢。尤恐果报难酬也。

  二恶行远离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不得管人家务○不得杂坐酒席○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不得说僧中过失。

  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者。谓送往酬还。乃俗家所作。交结世情。非释子所为。然在家应供养福田。而出家者。反去贡奉白衣。何颠倒之若是耶。况与者喜。而不与者怨。遂生诽谤。故不宜也。其受罪果报。经从详明△不得管人家务者。谓天性至亲。忍心割爱。为求道故。当屏除一切世缘。猛力参学。庶几报恩有地。若身虽出家。与俗无异。今日到某老爷家说事。明日到某相公家攀缘。自己本分事。全不提起。一朝老病相缠。卧疾在床。老爷相公多替你不得也△不得杂坐酒席者。梵网经中。止酒舍。尚且不得。杂坐尤其不宜。谓酒舍之中多猖狂。虽不与之共饮。万一为彼轻薄。污辱法门。故不可也△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者。辅行云。舍所亲。弃恩爱。居兰若。修三昧。更结异姓。为兄弟父母。倒之甚也。皆由出家初念不真。而不自省△不得说僧中过失者。谓与俗人谈论。当以诚谛之语。发其信心。若说僧中过失者。如以利刀。断其信根也。然人非圣哲。孰能无过。迦叶起舞。尧舜病诸。自无慧目。岂察他非。僧德如海。佛犹亲赞。若生诽谤。自招苦报。律云。往白衣家有五过。一。数见女人。二。渐相附近。三。转相亲厚。四。渐生欲意。五。多犯重罪。冥祥记云。宋僧规。为京兆张瑜请在家供养。无疴忽暴死。二日乃苏。曰。被五人缚我。去至一城。监官执笔观簿。又一人朱衣玄冠来曰。簿上无此人名。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顷有使者。称天帝唤。道人即至。帝曰。汝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捕耶。但命未尽。今当还生。宜勤精进。勿游履白衣家。杀鬼取人。亦多枉滥。如汝比也。语毕。遂遣使送归。还至瑜家。

  乞食第十九(凡十事○分二)初正仪(分二)

  初出入知禁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家无男子。不可入门。

  乞食者。谓众食有尽。乞则无穷也。佛弟子受此无穷之食。以修无尽之法也。又有四义。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我慢。三。知身有苦。四。除去执着故佛制也。△当与老成人俱者。谓持戒可信人也。与此人行。则不生过失矣。所可行处者。圣教论云。乞食五处不可。往。一。唱令家。谓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故。二。淫女家。谓行止不洁。声名不正。障道根本故。三。沾酒家。谓酒是起罪因缘。能坏善法故。四。王宫。谓内庭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五。屠杀家。谓杀心甚大。见者伤慈。无有信根故。若无老成人俱。当知离此五家。是可行处也△举措者。犹动静也。谓当观檀越动静。若有供养。当如法而受。若无往第二家。不得多立。或有或无。而举置之。仪不可失也△家无男子不可入门者。一则令他疑谤。二恐防其失节。故不可入也。

  二坐说须珍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瞻视。观察也。上言无男子。不可入门。此言虽有男子。亦当观察座处而坐也。刀兵。凶器也。坐则恐有所伤。或令彼生瞋怒故。宝物坐。一则恐生贪着。二防失落招愆。妇人衣被庄严等。并宜回避。免生讥议△所应说时者。或有信心男子老人。能分别法义。及好恶等语。令增信敬。故应说也。不应说时者。谓无如上等人在傍。或戏笑问。故不应说也△说与我食。令尔得福者。自忖何德何行。致他得福。自赞求食。故不可也。

  二补仪

  附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多得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处索。食。

  乞食。乃佛祖行道之法式也。自古相传。至尊至贵。若哀求。则自失僧体。与丐者何殊。苦索则令他生厌。与冤家相似。所以化导不行。皆为此也△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者。诸佛常法。为彼说法。然后施者。佛即不受。况有希望心。而可受耶。行护云。不得邪命教化。激发俗人。令其惠施。佛制乞食。肃恭仪表。日限七家。次第行道。离檐三尺。空诸怀抱。随分纳些。毋论多少。端默容静。说即颠倒。而况广谈。起诸贪恼。如彼江湖。说书取讨。辱我法门。得罪非小。乞士黾勉。毋视轻眇△多得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者。谓一粥一饭。粒米文钱。虽曰现世福田。实由昔缘种植。多则不可着此生贪。少则不可忧此为恼。随缘而受。即为正命也△熟情处索食者谓不知厌足也。以不知厌故。数向熟情。自无惭耻故。每索他食。佛言。畜生尚畏人乞。何况人乎。古云。饥逢香饭固佳哉。珍重应知内自裁。纵使相邀疎礼节。丈夫断不受嗟来。

  入聚落第二十(十七事○分二)初正仪(分三)

  初事仪无失

  无切缘不得入○不得驰行○不得摇臂行○不得数数傍视人物行。

  聚落者。众集曰聚。居处曰落。谓众人所共居处。名聚落也△切缘者。为三宝。常住。省觐师长。父母。法门极大之事。非为募缘。及自己私务也。如无此切要等事。不得轻入。况聚落声色杂糅。苟非道力坚固。能不为之眩惑耶。故寒山云。后世出家子。论情入骨痴。本来求解脱。却是受驱驰。终朝游俗舍。礼念作威仪。博钱买酒吃。翻成客作儿。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驰行。谓如马奔走也△摇臂。谓垂手掉臂。放纵之态也。法苑云。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如狂象之无钩。一似戏猿之在树。未见快行。有好步也。故举足当不缓不急。不轻不重。安庠徐步。如白鹤之在芝田。青狮之行石窟。云入深林。逐幽鸟而不惊。舟行顺水。偕游鱼而无碍。有志之士。幸深思之△数数傍视者。数数。不间貌。旁视。左右观看也。道人行处。直往直来。左顾右盼。使旁人惊讶。行护云。当视地七尺。勿踏伤虫蚁。

  二正念不移

  不得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不得与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尼僧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不得故视女人。不得眼角旁看女人。

  若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一。自己身心散乱。二。令见者不生信敬。清规云。不得把手共行。说世谛是非△不得与女人。及尼僧前后互随行者。谓女尼出行。易动市嚣口业。若僧影并杂。不免疑议。故当远避△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者。谓恐有所损故。若路遇者。即当远避。或别道行。其车马恶兽及狂犬等。亦宜回避△不得故视女人者。谓不得故看也。智度论佛说偈云。宁以赤铜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眼角旁看者。邪视也。经云。禁闭六情。心无念淫。口无言调。迹不相寻。无同船载。道逢无谈。若持异物。无察视之。

  三心诚仪正

  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傍先意问讯○或逢戏幻奇怪等。俱不宜看○惟端身正道而行○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非病缘及急事。不得乘马。乃至戏心鞭策驰骤。

  尊宿亲识者。谓出家知识耆旧。在家尊长亲情。若路遇者。皆当立道下傍。低头合掌。问讯向往。待彼前去。然后乃行。不得直道便过△或逢戏幻奇怪等者。或逢言非故往。戏。是调戏。谓唱令歌曲。及一切戏弄之事。幻。是幻术。谓种种变现奇怪。惑人心目等。事。此如行云流水。过而不停。若路逢者。不得住看△惟端身正道而行者。古贤行不由径。以见动必以正也。邪路险道。岂可行乎△凡遇坑缺。不得跳越者。以见释子之威仪也。如无着比丘。有一信心居士请斋。并欲施一好衣。途中遇一水坑。着便踯度。士念为踯度故。衣减其半。而比丘得他心通。知居士意。复见水坑。再三故踯。居士灰念。减至无衣。但留一食。比丘前行。见水坑不踯。居士问故。着曰。我若再踯。恐失食故。居士惊骇。知得道人。请回供养。得道之人。尚且如是。况凡夫耶。有路当绕行者。理也。无路众皆跳越则得者。虽许跳越。亦须自量可也△乘马驰骤者。骤音驺。走马曰驰。疾速曰骤。大律听老病者骑乘。但不得乘母畜。及女乘。

  二补仪

  附凡遇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遇斗争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城中华美之事。

  官府不论大小。俱宜回避者。谓遵如来之制也。若路逢时。或避入人门首。或端立檐下。或拱立道傍。待过方行△斗争者。无非挥拳攘臂。往往带累旁观。看则失仪。或招非祸。大律云。若看象马牛羊。乃至鸡斗。及人口诤者。得罪△华美。乃坏人心目之劫贼。流转生死之苦因。古人目不接非礼之色。口不谈市井巷里之言。出世之宾。不染俗尘。何足夸张。惟当思念苦空。无常。无我。始是释子之所宜也。

  市物第二十一(凡五事○分二)初顺直远嫌

  无争贵贱○无坐女肆○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

  起世经云。阎浮提人。所有市物。或以钱宝。或以谷帛。或以众宝。欲界诸天。如四王天。三十三天。皆有市易。游观悦神。但其物不同世人。像法决疑经云。未来世中一切俗人。轻贱三宝。正以比丘。比丘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经理尘缘。或逢市肆。贩卖自活。或复涉路。商贾求利。忘失正业。古云。好汉勿列行市也△无争贵贱者。谓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故物之贵贱。市主自有定价。凡买者不可减与。亏损彼利。亦不宜过与。浪费常住信施。须顺时价。若抑扬。其价。势必争之。往往因小失大。故释子不自列市。但凭市价而营办也△无坐女肆者。谓陈货之店曰肆。谓女人贸易之店。不可坐也。若坐者纵然玉洁无瑕。亦难免市嚣之口哓哓。故不宜坐也。古云。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若为人所犯者。犯。是侵犯。亦即还义。直。是价直。求。是谋求。谓物在店。贵贱未分。经人还价。则有定数。故云侵犯。若前人买物未成。我又去索价。即是谋求争价。便有是非。纵物主所招。我亦不买。当往余处。故曰方便避之。勿从求直。谓回避前人。及物主也。

  二具信慎行

  已许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慎无保任致愆负。

  事毕曰已。甲。初也。天下以甲乙等。编为次第。谓已还第一家物价。第二家物虽贱。不得舍前贵。而买后贱者。令先物主起瞋恨心也。世说若舍彼取此。如杀父母。而出家道念安在耶△保任者。谓见有与人借物不得。从中作保也。又任者自任。谓他若不还。我代还也。愆者。违背所期。负者。辜负沈没。自招殃累。凡与保任。必多愆负怨谤。寒山云。世上一种人。出性常多事。终日傍街坊。不离诸酒肆。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一朝有乖张。过咎全归你。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第二十二(十一事○分二)

  初正仪(分二)初务不自专

  出入行来。当先白师○作新法衣。当先白师。着新法衣。当先白师○剃头。当先白师○疾病服药。当先白师○作众僧事。当先白师○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者。谓此身归命於师。已不为己有。凡事皆听师指挥。不敢专主。故寻常举动。皆当白师。以尽孝行。然自用下十一则。皆略言之耳。其间有可白。不可白。要在临事斟酌。南山事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月深。行久得。固。皆赖於此矣△出入白师者。有二义。一。安慰义。谓师知所出入故。二。请决义谓请命师可行。不可行。不至错悞故。若逞性自行。万一有悞。而后白师。悔之不及。以是义故。当先白师也△作新法衣。着新法衣者。即缦衣也。谓体。色。量。制度应法。故名法衣。纵非法衣。但是新者。皆当白师。师当察其来处。及衣造制度。如法不如法。方与着也△剃头当先白师者。惟恐以此为由。笑谈杂话。妨废正业故△疾病服药。当先白师者。谓药不可乱投。须知病之发起。虚实之根。及药冷暖之性。然后服也。若不白师。乱投药石。反增病故△作众僧事。当先白师者。谓常住大众之事。若不白师。恐有差悞故△欲有私具纸笔。当先白师者。谓恐有废禅诵正务故△讽起经呗。当先白师者。谓呗是梵音。沙弥本业未成。初起讽诵。故当先白师也。

  二慧借随师

  若人以物慧。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慧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当先白师。师听得去○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若人以物慧施。当先白师者。谓当知可受。不可受也。若可受而不受。则塞其施门。绝其善道。若不可受而受者。或致祸患。所关非小。故当白师。以免讥议。后患之非也。己物慧施人。当先白师者。谓知可与。不可与。而无私谊之非也△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者。谓常住之物。十方公用。不得擅与。当与。不当与。白师无议也。己欲从人借物。皆当白师者。谓当请命。可不可也△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者。谓不可造次也。不听。不得有恨意者。以诫承顺之命也。

  二补仪

  附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大事者。非些小事也。游方。谓参访知识。要指实高明。听讲。谓听说圣教。要解行相应。入众。谓入大僧众中。要知威仪礼节。守山。谓守护山林。竹木花果等。不可擅动也。兴缘。谓兴建寺院装塑等。要知因果分明。如上所言。施行等事。不得自用己情。故曰皆当白师也。然游方原非沙弥之事。沙弥只宜习学律仪。适或逢缘。故例於此。

  参方第二十三(凡五事○分二)初正仪

  远行要假良朋○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参方者。谓参礼诸方善知识也。欲为人上之人。必须向大炉韛中。千磨百炼。淘汰一番。方能出人头地也古云。欲向千人头上过。先从万人足下行△良朋。者。善友也。谓人品端正。言行可法。故称为良。礼记云。同类曰朋。同志曰友。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之本。故沩山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也。以友辅仁。品藻人物。故良朋有互相切磋之功。琢成法器之用。如渡大海。帆柁相须。欢豫经云。贤友者。是万福之基。现世免王之牢狱。死则杜三途之门户。升天得道。皆贤友之助也。故舍缘铭云。邪师恶友。畏若狼虎。善导良朋。亲如火母。成范云。择友如云岩。道悟。雪峰。岩头等。方为真正良朋矣。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圣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惟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因果经云。朋友有三要法。一。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以是义故。远行要假良朋也△古人者。上古有德之人也。谓古德心地未明。访寻知识。不以千里为远。柢要求其具正眼者。即便往之。如雪峰禅师。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是也。成范云。夫为法求师。不无审别。若未的见深识。慎不可逐人风声。而辄拟重轻亲疎也。

  二补仪(分二)初为法忘情

  附年幼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於人。

  年幼。谓血气未定。戒浅。则恐无志力。所以未许远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势。必择良友为伴也。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辈。即恶友也。惟恐渐染其气。故当谢绝也。沩山云。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日交报。没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法苑云。华氏国王。有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踏杀。时象廐火焚。移象近寺。闻僧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鼻-丌+廾)*臭]舌舐而去。王见斯已。召诸大臣。臣曰。此象近寺。闻法故尔。移近屠肆。则其残害更增。后果其言。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何况人乎。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春秋正义云。譬如熏是香草。莸是臭草。熏莸等。分。使之相扣。虽积十年尚犹有臭气。香气尽而臭气存。言善不能止恶。而恶能消善也△寻师访道者。欲求无上菩提。非知识莫能开导。故须寻师访道也。生死长途。迷悟由己。故自当决择也。观山玩水。何益身心。夸示广远。奚增道味。若为生死之人。又何暇於斯乎。

  二入门方法

  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进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行李。或作行理。通用。或云装包。即行囊也。人若远行。必有之耳。以诸方所制不同。规矩各异。礼无一定。事须见机。故云。取其常住进止。方可以顿行李。入内。古云。未晚先投宿。入林听暮钟。到门须辨主。问讯必从容。随地可敷草。何天非转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钵名相第二十四(凡九事○分三)初衣名相(分三)初五

  衣(分二)初相用

  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着此衣。

  衣者。依也。谓依此以蔽寒暑也。衣犍度云。佛见诸比丘在路行。多担衣物。作是念言。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不得过畜。时佛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寒。即着第二衣。至后夜复觉寒。即着第三衣。便安隐住。佛告诸比丘。听诸弟子。受持三衣。不得过畜。智论释云。白衣求乐。故畜种种衣。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二边。处中道。少欲知足。但畜三衣也。五条者。衣之相也。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蛙畔分明。语阿难曰。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制作三衣。过去诸佛弟子。着如是衣。未来诸佛弟子。亦着是衣。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脱服。福田之衣。四分律云。三世如来。并着此衣。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诸佛。辟支。罗汉。及着染衣人。获罪无量。所以者何。坏色之衣。是贤圣之标式故。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无量△中宿者。谓近身住故。下衣者。谓在七衣之下故。杂作衣者。谓凡作一切。轻务。皆应着故。执劳服役者。谓执大众之劳故。路途出入当着者。以显沙门之相故。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娑婆诃(三遍)

  善哉。赞美之辞。谓赞衣之功德。不可思议也。解粘去缚。故曰解脱。谓生死烦恼。由斯解脱也。无上者。萨婆多论云。此衣。九十五种外道。悉不知名。惟佛世尊示此未曾有法。故曰无上也。福田者。谓檀越种福佛弟子为现田文衣相。故曰福田。顶戴者。谓知衣有如上功德。故当顶之於首。戴之於肩。表尊重之至也。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世世不舍离者。谓非但今生如是尊敬守持。愿世世生生不舍离也。愿既如是。以见衣钵不可离也。然大小乘律。如来无不谆诫。咒。诵三遍。此谓时常着用。偈咒如是。若舍故受新。当依律文。

  二七衣(分二)初相用

  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亦云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着此衣。

  上着衣者。谓在五衣之上故。入众衣者。谓入众时披着故。布萨。此云长净。自恣。谓自身有过。恣任僧举。如上等事。当着此衣也。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诃(三遍)

  常得披者。即不舍离之意也。余义如前。高僧传云。唐贞观五年。安养寺慧光法师弟子。其母贫窭。内无小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妇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妇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苏醒。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背上曰。由用法衣不如法故。其子收殡。受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消散。是知受持法服。慧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

  三大衣(分二)初相用

  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凡入王宫。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当着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大衣者。衣中之王也。在五七二衣之上。故称为大。此云合。亦云重者。谓割截而后重合成也。杂碎衣者。谓剪碎缝成。条相多故。升座着者。尊重於法故。乞食着者。令生敬仰故。九品者。大衣之相也。长多短少者。表圣增凡减也。戒坛经云。五条衣断贪。身业也。七条衣。断瞋。口业也。大衣。断痴。意业也。故华严经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清净三业也。

  二偈咒

  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

  唵。摩诃迦波波咤悉帝。娑婆诃(三遍)

  前二偈。是自利。此一偈。乃是利他也。诸佛已悟。故称大觉。众生尚迷。故曰群迷谓披着此衣。直下担荷如来慧命。而化利群生也故论云。有五义故。披着此衣。谓遮障寒暑。除无惭愧。聚落乞食。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故。此之三衣。原是比丘法服。今欲令沙弥预知名相殊胜。故附於末。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今时末世。不谙律文。皆令沙弥披着五条七条割截之衣。甚至在家男女。亦使披着。深为罪滥神洲之地。久扇斯风。违佛乱法。律有大呵。此是唐三藏义净律师。亲游西域。观五天竺境。及诸部律文。并无沙弥披着比丘割截之衣。特此垂示。以发千古之述。既云此成非法。为师者。不可不知。为弟子者。又不可不慎也。

  二钵名相(分二)初标名

  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俱应法故。

  钵者。是半梵语。略去多罗二字。十诵律云。钵是恒沙诸佛之标帜。而非廊庙之器用。不得盛杂物。不得。恶用及洗手。当敬之如目。此皆如来谆谆诫训。凡受持者。应当珍惜保重。五分云。钵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僧祗律云。如来令诸比丘。以钵而受食者。有异外道故。外道缝叶为器。拱手而食。非是僧相福田之状。故佛制之。

  二释义

  体。用铁瓦二物。色。以药烟熏治。量。则分上中下。

  体用铁瓦二物者。四分律云。佛在苏摩国游行。见彼国中泥土细润。不惜兜罗绵手。取泥自作钵坯。以为后式。授与陶师。烧成此钵。宝色光泽。圆满美好。佛听受持。当知此钵。为佛祖授受之法器。至尊至贵也。铁钵者。律中因世尊按行诸比丘房舍。见有比丘曲肱而卧。愁忧不乐。如来知而故问。汝安乐否。比丘答言。世尊。我老迈粗行。振手失钵堕地破之。故所不乐。佛言。从今听老病比丘。受持铁钵。当知瓦钵为上钵。铁钵是开缘。但不得为恣情放逸。故意受持铁钵。安心粗躁也。善见律云。三乘圣人。皆执持瓦钵。乞食资生。其余杂宝铜镴木石等钵。皆不听用△药烟熏治者。以麻子杏仁捣碎。涂其内外。以竹烟熏作鸠鸽项色。及孔雀色。所熏者何。谓盛饭不馊。不染垢腻。若论西土。瓦钵亦要熏之。由其彼国羹饭皆一钵而食。恐其油腻不净。多引虫蚁。然此方惟盛其饭。则瓦钵不必熏也。至於彩画。及琉璃等色。是外道式。皆不得用。上中下者。若准唐斗。上钵一斗。中钵七升半。下钵五升。虽分三种。佛令随其分量故。

  三具名相(分二)初标名

  梵语尼师擅。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

  坐具者。谓敷之而坐故。随足衣者。谓敷之衬足故。又云同毡席之形。名为敷具。同衾被之形。名为卧具。事钞云。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为身者。恐坐地有所损故。为衣者。恐无籍。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长佛二磔手半。广佛二磔手。僧祇律云。如来一磔手。二尺四寸。此约小尺。若准大尺。可二尺许。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物杂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处取坐之。十诵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应受单者。离宿突吉罗。四分律云。佛在僧伽蓝。徧行诸房。见故坐具狼藉。因教诸比丘。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用坏色故。五分云。应贴四角。今云四天王者。讹也。毗尼日用云。根本律。并寄归传中。不听礼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国。罕其见闻。此方礼拜展用。不知传起何时。如遵圣制。不用为正。若论为衣。展礼无妨。祥明於斯。学者随便。

  二偈咒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婆诃(三遍)

  卧具尼师坛者。华梵双彰也。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基。受戒之身。表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由五分法身。从戒长养。正定智慧。由戒滋生。故曰长养心苗性也。然正定智慧。既能长养。展此坐具。而迷云豁开。直见本源心地。故曰展开登圣地。既见本源心地。亦当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故曰奉持如来命也。如香乳记广明。以上威仪。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又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但犯突吉罗罪。然此条章。虽云二十四门。实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基於此。能住持正法。建立僧伦。愿我同志。共相守护。毗尼久住。正法永昌也。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终)

  跋

  夫法不自弘必藉人而弘法。人无自立要因法以立人。故世出世间咸重於法。然法未有不学而能弘者也余於甲辰年上华山求戒。为病不果。迨丙午春方得圆具。因思戒法难闻是以矢志操持。专精律学质虽不敏心念无移。溽暑祁寒未尝有懈。自甲子春住持昭庆以来。每怀先老和尚。创立法门。洪功硕德。虽人人共知。恐日久渐晦故於毗尼切要着香乳以记之菩萨楚网疏解繁多学人泣歧。故会初津以指之。比丘羯磨布在律文临事难讨。故叙仪式以佐之尼众求具。二部同授。世所少闻。故集轨范以传之。沙弥要略。文简义深。初心罔谙。故详义以明之。斯皆继述先老和尚未发之事也。其言虽不支。直显事相。然义理无违开明心。性俚阅者见之因文会意严护威仪吾愿足矣。若云流益将来。未敢望也。

  时康熙四十七年冬分第一白半月布萨书玉阁笔识

  事义

  内怀师子之德

  梵语僧伽彼。此云师子。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百兽潜藏。佛师子吼。诸菩萨闻增长神力。群魔怖散。为佛弟子。学佛威仪。故云内怀师子之德。

  外现象王之威

  梵语伽耶。此云象。象王回顾。举身皆转。如来大人。若有所观。身心俱回。所以人天敬仰。群魔惊惶。故云外现象王之威。

  马胜

  梵名頞[鞥-合+(白-日+田)]。如来初度五人之一也。

  菜菽

  梵名目犍连。姓也。

  白云

  讳守端。衡阳葛氏子。得法於杨岐方会禅师。南下十二世。

  雪峤

  讳圆信。得法於幻有传禅师。济下三十世。

  百丈

  百丈山名。唐宪宗谥大智禅师讳怀海。福州长乐王氏子。得法於马祖道一禅师。南下二世。凡作务身先於众。主事密藏作具。师曰我无德业。一日不食。

  笑嵓

  金台世族。弱冠分家。悟后隐京师柳巷。罕接见人。

  邬波球多

  此云大护。咤利国人。姓首陀。十七出家。二十证果。化道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其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充满其中。跏趺而逝。以室内筹。用焚师躯。

  五部

  一。昙无德。此云法密。法名四。分。二萨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诵。三。迦叶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四。弥沙塞。此云不着有无观。法名五。分。五。婆蹉富罗。此云犊子。律本不来。共五部。

  儱

  音垄。

  侗

  音通。儱侗未成器之人也。

  颟

  音瞒。

  顸

  许干切。音憨。大面貌。

  因循

  无所作为也。

  波离

  此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名。

  永嘉

  讳玄觉。号真觉大师。六祖傍出。着证道歌。永嘉集温州人。

  志公

  金陵东阳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窠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锺山僧俭禅师出家。

  罗什

  具云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祖。印度人。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通七佛以来译经师也。

  常啼

  梵名萨陀波仑。为求法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故号常啼。

  世尊舍身

  昔菩萨入山修道时帝释欲往试之。化为夜叉。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求说后之半偈。夜叉曰。我腹饥饿。何暇为说。问。欲得何食。答曰。吾所食者人血肉耳。曰愿为说之。舍身供养。即敷座请说。夜叉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以偈遍书於山石之间。登树舍身。夜叉以手接之。作礼而去。

  慈受

  讳怀深。寿春夏氏子。得法於长芦崇信禅师。青下十三世。

  仙陀婆

  梵语也。具盐。水。马器。四义。惟智臣乃能辨识。如王食时。呼仙陀婆。即奉盐。洗时呼奉水。作时呼奉器。出时呼奉马。弟子侍师。亦如智臣。故云即应之。

  月堂

  讳道昌。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於妙湛思慧禅师。青下十四世。

  黄龙

  讳慧南。信州章氏子。得法於石霜楚圆禅师。南下十一世。

  真净

  讳克文。陕州阌乡郑氏子。得法於黄龙慧南禅师。南下十二世。

  云门

  讳文偃。嘉兴张氏子。得法於雪峰义存禅师。青下六世。始立云门宗。

  香林

  讳澄远。依云门十八年为侍者。

  仲尼

  姓孔。名丘。父叔梁纥母颜氏。佛灭后四百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一月庚子。生於鲁昌平乡陬邑哀公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卒。年七十三岁。

  大鹏

  如香乳记明。

  鹪鹩

  小鸟巢於苇苕。系之以发。腾跃不过数仞。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以比小人无大志也。

  敬猕猴为帝释

  过去世中。有一痴人。不识猕猴。入一大林。见猕猴群。丛聚一处。是人曾闻有忉利天。便谓是忉利诸天。即出树林。还本聚落。多人中作如是言。汝等曾见忉利天不。众人答言未。即时语言。吾先已见。汝欲见不。皆言欲见。即将大众诣彼林中指诸猕猴。汝等观此忉利诸天。众人皆言非忉利天。此是猕猴。汝痴故。不识猕猴。而言忉利诸天。妄召我等。以喻不识人也。

  宗瓦砾为明珠

  涅盘经云。是诸人等。春阳之月。乘船游戏。失琉璃宝。即共入水。竞捉瓦石。谓琉璃珠。都非真宝。是珠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虚空月形。超然独远。非众人所执。此喻不识法也。

  深则厉。浅则揭

  音契。褰裳涉水也。由膝以下为揭。由膝以上为涉。由带以上为厉。

  如玄沙雪峰之辈

  雪峰义存禅师。泉州南安曾氏子。玄沙师备禅师。福州闽悬谢氏子。初兄事雪峰。既而师承之。入室咨决。罔替晨昏。因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至与雪峰征诘。亦当仁不让。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

  五分法身

  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