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性善恶论

性善恶论卷第一

性善恶论 传灯 13906 2024-03-20 10:23

  

  天台山幽谿沙门传灯着

  夫性者理也。性之为理。本非善恶。古今之立论。以善恶言者。无乃寄修以谈性。借事以名理。犹缘响以求声。缘影以求形。性之为理。岂善恶之足言哉。客有冠儒冠以心佛心者。过余幽谿。以问之曰。闻师台教。每以性恶法门。为一大旨归。有之乎。余对曰。有之。客曰。夫善善恶恶。人之常情。三教圣人建言立论。尊贤疾不肖。不啻如好好色。常恐其不及。如恶恶臭。常恐其有余。今台宗学者。故以是而立论。囿物为善。训人之道安在哉。余对曰。至理惊人。至言恐听。苟以人间区区之训。以疑出世间深玄之理。惑耳惊心。又何足恠。矧此宗立论。但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何甞定言恶而不言善。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後善恶分。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界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性具恶。则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净名经。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故立圆理以破偏宗。且欲援九界修恶之人。不须转侧。以达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以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妙门。正囿物为善。训人之大道。从事斯教者。所以立言而无畏也。客又问曰。夫性善之言。本出於孟子。性恶之言。本出於荀子。善恶混之言。本出於杨子。今台宗之言性具。而曰其於性也则善恶具。其言修也则善恶分。岂非兼三家而有之。以为超胜之说乎。余对曰。三子之说。各言性之一偏。固为圣门之不取。然皆即才情以言。性非即性以言性也。况是即人道才情之间以言之。非吾教本具十法界之为性善性恶也。恐君於吾道。犹有所未深。试为约世教而略言之。然後约本教详言之。委曲言之。广引证以发明之。庶几知性具法门。深有功於圆教。大有益於圆修。如食乳糜。余无所须。如得摩尼。不事他求也。

  客曰。世教何如。余曰。观夫孔圣之着书。而罕言性。故门人之称其师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亦少甞言之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未甞以善恶断。至於其孙子思之立论。然後而微言之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夫子思之谓中。非天命之谓性乎。和非率性之谓道乎。至於论率性之道。但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故夫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知。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於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於羞恶。性善之义。隐而发之者如此。亦未甞以善恶断也。後世之为善恶纷纷之论者。实始於孟子。而孟子之言人之性善。皆出於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孔圣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於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孟子之既言性善也。而荀子好为异论。不得不言人性恶。谓桀纣性也。尧舜伪也。又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意其为人必刚愎不逊。自许太过。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既言性恶矣。而杨雄又兼二者而有之。曰。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夫论性至於善恶混。固已近之矣。若曰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修其善而为善人乎。独不可曰人皆可以为桀纣。非修其恶而为恶人乎。论者谓。杨子不知。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为善恶哉。夫杨子既以为善恶混矣。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於孔子之论。离性以为三。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为三子者皆出乎其中而遗其上下。则中人可以上。非孟子之性善耶。可以下。非荀子之性恶耶。可以上下。非杨子之性善恶混耶。而遗其上智为善之不移。下愚为恶之不迁。离性为三。以为超胜之说。不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论才也。非论性也。然亦不独愈之言也。即天下举古今之人。而言性皆杂乎方以言之。是以纷纷而不能一也。韩愈之说又不独此也。甚至於离性以为情。而合才以为性。离性以为情。则饥寒之患。牝牡之欲皆情也。非性也。情而非性。则必以泊然而无为者为性矣。而韩愈每以辟佛老为己任。至於言性又不觉不知。流入於吾教小乘说中。是故其论终莫能通。盖儒之言性。与吾佛教异。既言善恶矣。则所谓情者。乃儒所谓性也。惟圣人无是无由以为圣。而小人无是无由以为恶。圣人以其喜怒哀[怡-台+(目/大)]爱恶欲七者。御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恶。岂非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之乎。盖甞原之世之立言。有好为私说者。则造为异论。惟务胜人。而全不顾其负处。则荀子创为性恶是也。有喜为公论者。则後之说者。理必胜前。如孟子既言性善。而荀子又言性恶矣。则杨子不得不兼二子而有之。曰人性善恶混。若夫韩子者。不过舍杨子之遗余。而折衷乎圣人之成言。离性以为三品。虽欲胜之。不知有离性为情。合才为性之失。要知四子之说。惟杨子人性善恶混为近理。盖善恶之论。有性也修也。於性之未形。固不当以善恶论。若以修而观乎性。孰有无体之用异性之修乎。是故约修以论性。修既有善恶矣。而性岂得无之。但於修须论乎三义。曰才也智也情也。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者。此论人之才能。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纣尔。若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竟为之则贤智也。即修善也。性苟不具乎善。则何以能而何以为。则性之具善明矣。若曰人皆可以为桀纣。而亦竟为之。此愚情也。即修恶也。性苟不具乎恶。则何以能而何以为。则性之具恶又明矣。虽圣人未甞以善恶而明言之。若子思者。固甞发其义端於中庸矣。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非以言其性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非以言其善乎。虽不言恶。独不可曰发而不中节谓之不和。非以言其恶乎。又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则善也。无忌惮则恶也。夫喜怒之和不和。莫不自性之所发。岂非性之本具善恶乎。惟圣人惜未人性之具乎善。可以为尧舜。为圣人。为贤人。为君子。是以谆谆设教。以劝之勉之。圣人[怡-台+(目/大)]夫人性之具乎恶。可以为桀纣。为凡夫。为下愚。为小人。是以谆谆设教。以惩之诫之。故夫子之於诗与春秋也。其始终本末。各有条贯。正以王化之本。始於天下之易行何也。盖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不失正焉而已。虽然夫子。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礼之所由(废。一失言者。义之所由亡。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残。天下大乱。未甞不始於此道。是故春秋力争於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此夫子劝善惩恶之教大略也。然则孟子。深於诗与春秋者也。第发明乎祖父道统之传。而力教人以为善可也。至於论性。则举天下之人如此之多。而必之以性善之说。则不可也。宋儒张横渠又谓。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性善而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而亦有恶。意言孟子言性善者。独指天地之性也。诸子言善恶混者。杂指气质之性也。余谓。性以不变为义。岂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异哉。且人禀天地五行以成形。而天地之性亦以赋焉。是则天地者体也。气质者用也。有体而後有用。岂有体独而用兼乎。以此而言。则横渠之言亦非是也)客曰。世教论性之略。已闻命矣。出世之教。论性差别之义如何。余曰。吾教差别论者。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而有五时八教。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八教者。一顿教。二渐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此之四教。名为化仪。如世药方。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此之四教。名为化法。如辨药味。但化像四教。无别体相。乃以化法四教而为其相。今於化像四教。未暇辨之。惟约五时所说化法四教。以明性之善恶具与不具。第一华严时者。此时兼别教以明圆教。其所兼别。虽具明十界。若言性具。但言具佛界之善。不具九界之恶。以彼所明真如佛性。如云外月。逈出二边。必须断除九界之恶。方显佛界之善。若彼正说圆满修多罗教。则备明十界皆是性具。本具九界名为性恶。本具佛界名为性善。修成九界名为修恶。修成佛界名为修善。故晋译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又云。心如工畵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第二阿含时。即三七日。如来於华严顿後。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獘垢之衣。於十二年中。说四阿含经。名为渐初。惟说小乘三藏之教。此教虽有佛与菩萨。观其所证。惟破见思。证偏空理。与二乘同。是则破去三界六凡法界。出三界外。入无余涅盘寂灭而已。界惟有八。但云构造。岂论性具十界。第三方等时。於十二年後。八年之中。说维摩楞伽楞严圆觉等诸大乘经。此时弹偏斥小。欤大褒圆。三根普润。四教并谈。佛於此时。说性具与夫性恶法门处。至为周足。如净名经云。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又云。眼耳鼻舌入诸根皆是净土。又云。有增上慢者。说离婬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婬怒痴即是解脱。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楞伽经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如是之义。散在方等。不一而足。至於圆觉楞严。其於性具善恶之旨。又极所发明。凡此诸经。专谈性具者。皆属圆顿之教。若不及此者。乃方等圆教中所对藏通。及所对别教而已。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共二十二年。论此时以空慧之水。淘汰三乘执情。似不谈乎性具。若曰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具显。是则正以真空破情。而不破法。则彼时带通别二。正说圆教。一以性具而为之主。第五法华涅盘时。此时说法华凡经八年。说涅盘才一日半夜。合此二经为第五时法。而法华者。乃如来谈性具。终圆究竟毕萃之时也。盖如来於前四时为实施权者。为此性具一实之道。以施不具之三权也。至法华开权显实者。开前四时三教不具之权。以显法华圆具之实也。废权立实者。废前四时三教不具之权。以立法华圆具之实也。至於本门三法莫不皆然。是故方便品初。如来出定。叹权实二智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及其下文乃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正以十法界十如是诸法。皆是实相。惟佛与佛。具足究竟权实二智。方能究尽实相之实。诸法之权。所以经中开人天之权云。一低头。一合掌。一弹指。一散华等。皆成佛道。开声闻之权云。声闻闻此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声闻领解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普於其中。应受供养。至於调达受记龙女作佛。莫非开九界之权。显佛界之实。或开修善。而究竟乎性善。或开修恶。而究竟乎性恶。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不在兹乎。至於涅盘。则专谈性恶。故曰。阐提善人二人。皆有佛性。名为善恶缘因。具在彼部。不能具引。是则欲明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者。苟不知性具。善恶之旨。如无目夜游。何以为直指人心。何以为见性成佛。苟非天台一宗教观发明此旨。则圆顿教理。几乎绝灭矣。虎谿怀则师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正此谓也。是故欲从事於如来圆顿法门者。则性具之道。是不可不知。而不可不学。即弘是道者。亦不可不讲。而不可不广也。故今对君。凡立八大科。以发明之。一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二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三不变随缘无差而差门。四随缘不变差而无差门。五因心本具毫无亏欠门。六果地融通一无所改门。七随净圆修全修在性门。八随净圆证举一全收门。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余曰。此论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法身。法华称为诸法实相。圆觉称为有大陀罗尼门。楞严称为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又称为空如来藏。庵摩罗识。真如佛性。大圆镜智。起信论称为本觉。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而此本觉性具十界。五阴实法。依报国土。十界假名。毫无亏欠。又复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缘因即解脱德。涅盘谓之三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竪穷横遍义。了因般若。取其当体照明义。缘因解脱。取其清净无染义。但此本觉。虽具十界依正。以未随缘故。冥伏於一性之中。未曾彰显。以本具十界依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风空。莫不如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是也。以本具十界正报言之。则楞严所谓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莫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圆觉经则曰。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虗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间尘清净。间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於虗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此亦明众生本有圆觉妙性。具十种法界故。至果成证得诸幻。灭十界事中影像。使得性具十界。莫不清净不动遍满。以复真如不变之三德也。然则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虽然相即。而有性善性恶之殊。本具九界三因。名为性恶。本具佛界三因。名为性善。而此十界善恶三因。既居於一性之中。即之弥分。派之常合。华严称为一微尘中具足大千经卷。首楞严称为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净名称为入此室者。惟闻诸佛功德之香。大集称为如人入海浴。已用诸河之水。即此义也。恐於此义未了。复示之图。俾读此书者。观像以得意焉。

  真如不变十界冥伏之图

  下载.gif

  客曰。云何名为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余曰。前引华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圆融之体。真如不变之性。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圆顿教旨无功用道。极要紧处。全在此能之一字上建立。若它别教所宗但中佛性。惟具善而不具恶。其於文经为善之事。或者能之。若於武纬征伐之事。则不能之。何足以穪才无不具。艺无不就。成德之士哉。若圆顿教旨所明。真如不变之体。既具十界善恶之性。故未随缘时。则居然不变。若随缘时。而有十界染净之用。谓能随染缘造九法界。随净缘造佛法界。十种法界既是性具。又是能事。惟彰己能。何过之有。非比淳善之人。一切恶事。本非所能。被恶人逼。强令作恶。虑其名德俱丧。则惭恧无地。斯为过矣。然此一门。宜分因果。因论方修。果论感报。方修之因。复有二种。一起念名造。二构作名造。起念名造者。如世人日用根尘相对。凡起一念。必属一界。一界生起名事造。九界冥伏为理具。以冥伏故不有。以现起故不无。全造而具。故不有而恒有。全具而造。故不无而恒无。不有不无。实相理显。故善观一念者。三智一心中得矣。二构作名造者。依此真如所起一念。渐渐增长。构造染净二因。成业性故。现起冥伏。义同上说。是故能善观一心为界者。三智亦一心中得矣。果论感报者。约三世论。方修之因若在过去。则感报之果在现在。若方修之因在现在。则感报之果在未来。又方修之因有转不转。感报之果有定不定。转则不定。不转则定。如一念贪心起。为地狱因。若能改格前非。惭愧忏悔。或转为人天。或转为四圣。在其用心励行之不同。下当列图具明其相。使阅者有所照非成是焉。

  真如随缘十界差别之图

  下载 (1).gif

  佛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2).gif

  一佛法界者

  慈云大师法界图说云。若人因读圆满修多罗。及闻善知识所说。起净信心。信己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性。苦道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法身究竟。般若清净。解脱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法身解脱亦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纵非横。亦非一异。法身常住。余亦常住。乐我净亦如是。是则常乐四德秘密之藏。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系心。以心系境。心境念念相续不断。必见法性。设未相应。当依一实无作四谛。起四大誓。无所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谛。发一誓愿。未度者令度。烦恼及业即集谛。发一誓愿。未解者令解。苦通即法身。即是灭谛。发一誓愿。未涅盘者令得涅盘。烦恼即菩提。即是道谛。发一誓愿。未安者令安。四弘不入。当巧安心止观。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品六根。及分证位。名佛法界。

  释曰。若约佛界。论方修之因转不转。感报之果定不定者。佛果既是究竟三身。则惟是定。无不定义。若方修之因。二种中正以佛界现起。则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如初起一念佛界之心。名造居凡夫。不定聚者。人分两品。一者若人发佛界心已。其志坚固。念念在道。一入永入。此则更无退转。二者是人虽始发心求佛。然而立心不固。弘誓非坚。或逢逆境。而退为偏乘。或遇顺境。而即兴凡念。人天善道。逐境漂流。恶道三途。逢缘堕落。起念之造既然。构作之修亦尔。不退转者。如善财南求。常啼东请。割内贸鸽。至死而不退。投身喂虎。委骨而无移。以进例退。应亦多人。不足为训。故其录少出耳。

  菩萨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3).gif

  二菩萨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观根尘。为迷解本。迷故则有十界苦集。悟故则有四圣灭道。缘此无量四谛。起无量誓愿。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善巧度生。慈眼视物。所集福业与众生共。如是起一念者。名菩萨法界。

  释曰。若约菩萨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有退不退者。此中明转不转。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转者。惟修此菩萨道而已。转者复二。有转心为佛道进而不退者。有虽转而不进者。果报中复有转不转二义。转者。别教菩萨。登初地。破无明惑。有转入圆教二住者。此即教行二道。虽则不圆。至於证道。证与圆同是也。不转者。则始终三道皆别也。然而既登初地。则惟进无退。故无不退义也。若约人论退转者。如舍利弗尊者。往劫之先。修菩萨道。因外道婆罗门。乞施其眼。菩萨曰。眼施何用。可乞它物。外道曰。余无所需。必欲眼尔。菩萨未具忍力。勉强剜施。外道得眼。嗔而掷地曰。我谓菩萨之眼。必香洁清美。故来乞之。若仍臭秽。与庸人何异。不须此物。以足践踏而去。菩萨曰。浊世众生。刚强乃尔。无用之物必欲求之。得之贱辱。真难可度。不如舍菩萨道。修於声闻自出生死。由是渐退堕为凡夫。释论云。舍利弗修菩萨道。经六十劫。於六心中退。又如法华会上。诸声闻众。於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所。同听法华。发无上心。修菩萨行。有不退者。久已作佛。有退转者。舍大取小。退为凡夫。小乘机熟。今为二乘。直至今生。如来更以五时说法。而成熟之。方得受记。当来作佛。故知修行佛道。与菩萨道。俱有退不退异也。

  缘觉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4).gif

  缘觉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念起。了之从无明生。生故有行。行招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续。如舞火轮。因缘本空。幻化不实。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观空心。重。耽住寂定。虽得道果。不慕化人。复有观物荣落。悟世非常。闻空得道。名为独觉。如是行者。名为缘觉法界。方修之因转不转。果报退不退。於下声闻法界中共论。

  声闻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5).gif

  声闻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根尘因缘。随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烦恼故集。厌苦断集。非对治如何。遂依四谛。修十六观三十七品。如救头然。由四善根。得入无漏四沙门果。证二涅盘。会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独跳不顾後羣。如此一念。名声闻法界。

  释曰。若约缘觉声闻二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果报有退不退者。亦以一界既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性不可定。余义同於菩萨转不转中。复有进不进。退不退二义。言不转者。惟修二乘之法而已。转则有二。一发心转为菩萨。二发心转为佛界。转此二界。复有二心。有一转之後进而不退者。有虽转而不进者。果报复有转不转二义。不转者。即定性声闻缘觉是也。转者。即藏教二乘人。为通教大乘所接。或通教为别圆二教所接。或从空入。假学菩萨法。或空入假中。修行佛道是也。

  

  下载 (6).gif

  天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念心起。多忻天乐。笃其善心。希於来报。斋戒纯净。饭食沙门。造立塔寺。及佛形像。书写大乘。济惠贫病。於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性。或关禁六根。使六情不荡。六尘不入。得欲界禅。及色无色定。身心寂静。三业调良。如此一念。名天法界。

  释曰。约天法界。论方修有转不转。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或修下天之福。而转为上天。或转为出世间禅。或减上天之福。而转为下天。转为人界。转为修罗。与夫三途。初不可定。果报有退不退者。不退则长时受天之报。或更昇上天。或因修欲定。未到地定。或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定。而进昇上界。此则不独不退。兼之有进者也。若天福既尽。而为人道修罗。所谓降德贬坠是也。或天福既尽。而先世恶种正萌。而竟堕三途。如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得无想定。八万劫天报既尽。命终之後。堕为飞狸之身。或将崩而昇。转其果报。免於恶趣。生於善道。如三十三天五衰相现。中阴相起。应作猪身。帝释教其修三归依法。得免畜生之报。生於舍卫国长者之家。闻法入道。故逐心生。相随心转。初无定体也。

  人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7).gif

  人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以无常立德。五戒修身。於国惟忠。於家惟孝。谦损居众。中正存诚。推德於人。引咎向己。尊上恤下。给孤济贫。惭愧是坏。慈和为性。深信三宝。崇重三归。精修齐戒。建立塔寺。但希世乐。无升出心。贪惜自身。恋着眷属。如此一念。名人法界。

  释曰。约人界论方修转不转。果报退不退者。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复不可定四洲人道中。惟此南洲。人心黠慧。易可化度。心极易转。如论方修起念。於日用中。根尘相对。而有念生。於十界中。必落一界。未闻大道者。善亦不过於人天。恶则坠堕於三途。如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竟为之。生前不失为人中之大圣。死後不失为上界之天曹。人皆可以为桀纣。而亦竟为之。生前则失位而殒身。死後必三途之为报。岂非人道转。而为人中之圣。天中之圣乎。故人天六道。转与不转。未始离乎方今日用之一念也。其若曾闻大道。或浅悟偏乘。或深信真如。正方修人道也。而或转为出世偏乘。或转为涅盘大道。故佛世之得度成道者。类是人王宰官。长者居士。此方之成佛作祖者。悉系人中俊杰。儒道英豪。果报定不定者。若将因验果。以果证因。贫富贵贱。业有前定。其或相逐心生。报随业转。亦不可定。如报本贫贱。苟有一德之格天。则转为富贵者有之。身当富贵。有一行之失德。则转为贫贱者有之。如裴度之还带。宋祁之度蚁。皆其事也。

  阿修罗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8).gif

  阿修罗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虽好修善布施斋戒。而多猜嫌。狐疑进退。所修福业。多为胜他。见人修善。情多嫉忌。贡高我慢。珍己轻人。欲彼归从。不耐谦损。如鸱高飞下视。外扬仁义。内无实德。众前谈论。引长於我。不循理正。不媿贤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罗法界。

  释曰。约修罗界。论方修与构作转不转。果报定不定者。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外熏缘。强弱不同。若其念念如此立行。则定是修罗之因。势不可转。其或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人天善道。或闻大道。转为出世间心。即不可定。其若转为斯下。为畜为鬼为狱。既一失念。则无恶而不为。无趣而不堕也。果报定不定者。楞严经说四种修罗。谓胎卵湿化。天趣人趣。鬼趣畜趣。其余是定非不定。惟以护法力。乘道入空。此种修罗。常住如来法会之下。既闻大道。发回向改悔心。乃乘急戒缓之人也。转入菩萨道佛道。难可测量。

  饿鬼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9).gif

  饿鬼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无惭无愧。贪求无足。悭吝鄙惜。不施一毛。克削於人。裒归於我。见人布施。傍起遮障。见人得利。心生热恼。性多謟曲。常起邪见。人前正容。屏处放恣。破齐犯戒。恣贪饮食。不信罪福。不信因果。不信三宝。不孝所亲。是名饿鬼法界。

  释曰。约饿鬼法界。论方修与构作转不转。果报定不定者。正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其修力强弱。或起或伏。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饿鬼法界。势不可转。其若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人天善道。或闻大道。转为出世间心。即不可定。若转为斯下。为畜为狱。既一失念。则无恶而不造。无趣而不堕也。果报定不定者。第此道有神鬼之分。神道则楞严所谓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大力。鬼王飞行。罗刹。地行罗刹。游於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戒人。或护神呪。随持呪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此亦乘急戒缓之流。果报虽定。既能闻法护法。或转重报为轻报。则不可定也。若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此则定非是不定。其若面然鬼王。启如来施食之教。虽是观音现示。然非实无以施权。非权无以引实。矧受如来瑜伽法食者。能免多劫之苦。而超生善道。果报岂有定乎。

  畜生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10).gif

  畜生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贪多眷属。日增月甚。而无厌足。曲理枉物。断不以公。非法取财。动不由义。秪图己利。不恻孤贪。明负他财。鲁扈抵突。市易负直。公行劫夺。不忠不孝。无贤无愚。不信因果。不信三宝。痴騃无耻。现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

  释曰。约畜生法界。论方修与构作转不转。亦以一界现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其外熏缘强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畜生法界。势不可转。其若心生惭愧。改恶迁善。则转为人天道。或闻大道。转为出世间心。则不可定也。若转为斯下。为地狱趣。既一失念。则上品十恶。诽谤三宝。毁菩萨戒等。无恶而不为也。约果报论定不定者。若相遂心生。果随因转。如畜之业报。定在屠割。以供庖厨。亦有转祸为福者。如善鹿王。代母鹿以趣王厨。王问所以。鹿以实对。王因自悔。向鹿说偈。汝为鹿头人。我为人头鹿。从今释汝去。随意遂水草。遂兼恶鹿王所部羣鹿。俱得解脱猎狩之难。岂非报亦可转乎。又如十千游鱼。蒙流水长者。放生施食。说微妙法。命终之後。生三十三天。至光明会上。以闻法因缘。得受记成佛。故六道之中。皆有佛力法力慈悲之力。转重为轻。化恶为善。直至解脱。俱不可定也。

  地狱法界现起九界冥伏之图

  下载 (11).gif

  地狱法界者

  法界图说云。若人亲近邪恶友。及性自作恶。起增上心。念念相续。造上品十恶。谓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骂。贪嗔邪见。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污梵行人。沽酒醉乱。不思君父师长恩德。横生热恼。挫抑贤能。党彼不肖。破塔坏寺。烧坏经像。谤毁大乘。断学般若。谤无诸佛。破戒受施。用三宝物。偷僧只物。起於外道断常诸见。破正因果三世之法。习十二种恶律仪法。(一屠儿。二魁刽。三养猪。四养鸡。五捕鱼。六猎者。七网鸟。八捕蟒。九呪龙。十狱卒。十一盗贼。十二为王捕贼。及养蚕等业)如是等辈。入阿鼻大热大寒诸大地狱。是名地狱法界。

  释曰。地狱法界。约方修与构作二因。论转不转者。亦以一界见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随其造力强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作此地狱之因。相续不断。习以成性。则不可转。或能惭愧改革。一念回心。即是善道。或照破此地狱恶念。为四谛。为十二因缘。为六度。为空假中三谛三观。则转为出世间。众生心行。因倒因起。转与不转。皆不可定。如阿闍世王。杀父害母。身疮肿热。七日之後。当堕地狱。受耆婆大臣劝来佛所。蒙如来月爱三昧光明所照。顿获清凉。身疮痊愈。闻佛说法。忏悔心重。地狱相灭。得无根信。此已成之因。将堕之果。承佛法力。承忏悔力。承大信力。尚能转地狱界。为佛法界。况不灭罪生善界乎。又如楞严经。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虗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十方穷书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於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岂非地狱之因。因弘法力。亦可转耶。约果报论。定不定者。若寻常所论因果。既入地狱。决定受报。无不定理。若不思谦力。忏悔力。亦可回其定果。得生善处。如仙豫国王。所杀五百婆罗门外道竟。堕阿鼻地狱。而兴三念。一者知是地狱。二者知为仙豫所杀。三者知因邪见之罪。故堕地狱。由此生大惭愧。忏悔往业。即灭地狱。而得生天。故知阿鼻地狱。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转之变之。职由乎人。苟有重悔重悟。变地狱为天堂。在顷刻间也。

  性善恶论卷之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