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古襄寇才质集
持而盈之章第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用心奢广,不可长久,骄奢亡国也。《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富贵骄奢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持而盈之,
《南华经》曰:盈则溢矣,不可自满也。
不如其已。
《通玄经□微明篇》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南华经》曰:锐则挫矣,不可自骄也。
不可长保。
《通玄经》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冲虚经》曰:揣利害,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处大满而不溢,故能长久。末世满溢者亡。
莫之能守。
《通玄经》曰:处大不溢,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末世不能守之,失天下也。
富贵而骄,
《通玄经》曰: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末世富贵骄奢者亡。
自遗其咎。
《通玄经》曰:富贵不以明自镒而能无为,非而不亡者寡矣。
功成名遂,
《通玄经》曰:天地极则反,盈则损。日月是也,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而况於人乎。
身退,天之道。
《通玄经》曰:主骄则恣,恣则极物,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载营魄章第十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此六者,道之形体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虑息心焉。休则虚静无为而天下治,无不为也。是故太古神人真人至人圣人道人德人,体之以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神圣。至真之人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载营魄抱一,
《通玄经》曰:太古神人体道虚静,曰虚无者,道之舍也。虚者,中无载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机械智巧不载於心君,通於一而万事毕。《南华经》曰:神人者,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之谓神人。
能无离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内直善道无为,其一者与天为徒。今之人外曲礼敬有为,不一者与人为徒。
专气致柔,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体道守柔弱曰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南华经》曰:圣治者,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能如婴儿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为其外而不守其内。
涤除玄览,
《通玄经》曰:太古至人体道守平易,曰平者,心无累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平易者,道之素也。平易恬淡,此天地之平也。《南华经》曰:至人者用心若钟,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之谓至人。
能无疵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爱民治国,
《通玄经》曰:太古道人体道守无为#1,曰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清静者,道之鉴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好不害於公道邪?欲不伤於正德,故常虚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维,谓之曰无为。
能无为乎?
《通玄经》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天门开阖,
《通玄经》曰:太古真人体道守纯粹,曰纯粹者,道之干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静而与阴同闭,动而与阳同开,能至於无淫乐,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此真人游纯粹之道也。《南华经》曰:古者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粹而不杂,此养神之道也。纯粹之道,唯神是守,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能无雌乎?
《通玄经》曰:今上观真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耻,浇薄不淳。
明白四达,
《通玄经》曰:太古德人体道守素朴,曰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智,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南华经》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为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能无知乎?
《通玄经》曰:上古之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大正不险,故民易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今後世之人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生之畜之,
《通玄经》曰:此六守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为。大道生畜无为之君,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
《南华经》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南华经》曰: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南华经》曰: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不发号令,移风易俗,其惟心行神化无为也。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芒乎大哉?後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无为之道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此章《南华经□马蹄篇》言:吾意古之善治天下者,规矩不然。古者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人民淳朴无工巧焉。後世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鈎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而陶匠善治埴木#2,生其巧伪,此亦後世治天下者,教土木之工,巧伪之过也。古者白玉不毁,孰为珪璋。纯朴不残,孰为牺樽。故残朴以为器,後世工匠巧作之过也。《洞灵经》曰:古者至治之代,舆服纯素则人不胜羡,嗜欲希微而服役乐业矣,治国之宗也。後世衰末之代,舆服文巧则流俗炎慕,人不忠洁而耻朴贵华矣。夫耻朴贵华之谓浮浮者,乱国之梯也。故後世五帝创作车室三器,耻朴贵华矣。
三十辐共一毂,
《通玄经》曰:上古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车素而不雕,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通玄经》曰:後世工为奇巧,车舆极於雕琢,历岁不成,无益於用,有益於费。
埏埴以为器,
《通玄经》曰:古者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器素而不饰。
当其无,有器之用;
《通玄经》曰:後世工为奇巧,器用遂於刻镂,历岁不成,无益於费。
凿户牖以为室,
《南华经》曰:古者巢居穴处,谓之有巢氏,昼食橡栗,暮栖木上。
当其无,有室之用。
《通玄经》曰:後世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於宫室台榭沟池苑囿。《洞灵经》曰:时事不袭夺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土木者。
故有之以为利,
《通玄经》曰:今器有形者,逐事也。逐事者,成器也。故有功以为利,利器丧道也。
无之以为用。
《通玄经》曰:古道无形者,作始也。作始者,朴也。故无名以为用,用朴不器也。
五色章第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末世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夫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於形也,伤身损性,亦愚痴哉。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羽旄之容,色之末也;钟皷之音,乐之末也;口彻为甘,味之末也。此五末者,皆生民损命之大害也。此戒末世王者好声色禽荒失天下也。
五色令人目盲,
《通玄经□九守篇》曰: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南华经》曰:目观锦绣彩艳之色,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音令人耳聋,
《通玄经》曰: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南华经》曰:耳营钟鼓管龠之声,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味令人口爽,
《通玄经》曰:三曰五味乱口,使口生疮。《南华经》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口兼於刍豢醪醴之味,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通玄经》曰:四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驰骋田猎,以夺民时,以罢民力。衰世之主刳胎焚郊,覆巢毁卵,焚林而畎,竭泽而鱼,凤凰不翔,麒麟不游。《冲虚经》曰: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生,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通玄经》曰:末世求货者争难而为,宝珠玉贵而天下争。衰世之主凿山石,挈金玉,剔蚘蜄,消铜铁,万物不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今天下之人皆迷於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通玄经》曰:为正之本,在去声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不顾後患者,邪气也。
为腹
《通玄经》曰: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悦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口鼻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不为目,
《通玄经》曰:目悦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声,鼻香五臭,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宠辱章第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圣去志之勃。名利荣显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也。唐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寄托天下也。舜以天下让,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况乎战国乱世之君,争名竞利,亡身灭国者,荣贵患身也。可以让王寄托天下,尊生贵身,故能长久。
宠辱若惊,
《冲虚经》曰:名者,宾也。身者,实也。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而已。有名则尊荣,名亡则卑辱。尊荣则逸乐,顺性者也,卑辱则忧苦,犯性者也。
贵大患若身。
《冲虚经》曰:夫守名而累身,将恤危亡之不杀,岂徒逸乐忧苦之问哉。
何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荣辱立,然後睹所病,敢不慎乎。
宠为上,
《通玄经□道原篇》曰:富贵有名。有名者,尊宠也,高贤为上矣。
辱为下,
《通玄经》曰:贫贱无名。无名者,卑辱也,卑贱任下矣。
得之若惊,
《通玄经》曰:利为福始,利与害同门。
失之若惊,
《通玄经》曰:福为祸先,祸与福同邻。
是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何谓贵大患若身?
《通玄经》曰:今之春秋以为大患者,利害祸福不可不察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通玄经》曰:志有所欲,忘其所患。
为吾有身,
《通玄经》曰: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患。
及吾无身,
《通玄经》曰:不求名则无息,不求利则无害。
吾有何患。
《通玄经》曰:身以全为本,富贵其寄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名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遣爵,必重生之所由来远矣,而轻失之,岂不惑於名利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若可寄天下;
《南华经》曰: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犬马珠玉,皆不受,狄人之所求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人臣奚为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爱以身为天下,
《南华经》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故贵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若可托天下。
《南华经》曰: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於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玉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恶为君之息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所欲得为君也。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冲虚经》曰:太初者,气之始也,视之不见。《通玄经》曰:太初有名,视之不见其色,是谓虚无之气。实出於虚,无色而使天地色焉。
听之不闻名曰希,
《冲虚经》曰: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极,听之不闻。《通玄经》曰:太极有名,听之不闻其声,是谓阴阳至神。有生於无,无声而使天地声焉。
搏之不得名曰微。
《冲虚经》曰: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通玄经》曰:太始有名,搏之不得其形,是谓微妙之状。形生於微,无形而使天地形焉。
此三者,不可致诘,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静而无体无色无声,所以论道不可言也。道无问,问无应。《南华经》曰:道无问,问无应,不可言也。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
故混而为一。
《冲虚经》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言天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通玄经》曰:天地未形,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在太极之先而道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道不为深。
绳绳不可名,
《通玄经》曰:道至大者无形状,朴至大者无度量。
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通玄经》曰:道者,阴阳和气,所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南华经》曰:无有之道,视无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色,听之而不闻声,搏之而不得形,是谓恍惚虚无之道。《通玄经》曰:天道恍惚无际,远不可止,近无所终,是谓大道之经。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南华经》曰:太清之道,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无始终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犹今天地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能知古始,
《冲虚经》曰: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阴阳虚无之道。
是谓道纪。
《冲虚经》曰: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极,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此章《通玄经□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则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此七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圣人善治天下者,无为之道七守谦也。
古之善为士者,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善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经》曰: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而无为也,玄通大治而无不为也。
深不可识。
《通玄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识,
《通玄经》曰:能得其容,无为而有功;不得其容,动作必凶。
故强为容:
《通玄经》曰:故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此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经》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让也。
犹若畏四邻,
《通玄经》曰: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恐四伤者,守柔弱不敢矜。
俨若客,
《通玄经》曰:俨兮其若客者,谦钦敬也。谦钦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涣若冰将释,
《通玄经》曰:涣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积藏也。不敢积藏者,自损弊不敢坚也。
敦兮其若朴,
《通玄经》曰;敦兮其若朴者,不敢康成,自亏缺不敢全也。
旷兮其若谷,
《通玄经》曰:旷兮其若谷者,不敢胜盈也。不敢胜盈者,见不足不敢自贤也。
混兮其若浊。
《通玄经》曰:混兮其若浊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通玄经》曰: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通玄经》曰:冲以虚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经》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成全,见不足故能赞,处浊辱故新鲜,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经》曰:古者三皇有诫之器名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此章《南华经》言:古士不导引而寿,无不忘心养神也,无不有道守静也,此天地之道,圣人无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圣人休虑息心,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年寿长矣。故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夫道无为,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岁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余岁,莫知其所终。古圣守静,延命千岁也。
致虚极,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圣贤治身而贱治人,几於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
守静笃。
《通玄经》曰:守静笃无为者,守静也。《冲虚经》曰:莫若虚,莫若静。虚静者,得其居也。
万物并作,
《通玄经》曰:万物并作,春生夏长也。
吾以观其复。
《通玄经》曰:吾以观其复,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华经》曰:春气发而百草生,万物芸芸动也。
各复归其根。
《南华经》曰:正得秋而万宝成名,复归其根静也。
归根曰静,
《通玄经》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南华经》曰: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病,然静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静曰复命。
《南华经》曰:今己为物也,欲复归其根,不以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经》曰:太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
复命曰常,
《通玄经》曰:至伏牺神农轩辕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顺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经》曰:五帝唐虞之世,窍领天地,纲纪四时,调和阴场,于是万民莫不悚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乱。三王夏殷之世,嗜欲连於物,聪明诱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经》曰:施及周室,淳散朴离,道以为文学之伪险,德以为礼乐之行,智巧萌生,祖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天下浇漓。
妄作,凶。
《通玄经》曰:五霸战国,诸侯背叛,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举兵为难,攻城滥杀,使阵死伏尸数十万,老弱饥寒而死者不可胜计。自此之後,天下未尝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经》曰: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经》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则舍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
公乃王,
《南华经》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经》曰:清虚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洞灵经》曰:虚者,道之体。静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经》曰:虚静之道,天长地久。
殁身不殆。
《通玄经》曰:养命之本在於虚静。《南华经》曰:大无为治於天下,小无为养於身命。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竟
#1 体道守无为:『道』字原脱,据清刊本加。
#2 世世称之曰:『曰』後疑脱『伯乐善治马』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