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道家经典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之七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前章明为道日损,示修学忘遣之门。此章明圣人无心,表虚怀应物之用。初六句,标圣人无心而应物。次两句,示圣人混迹而用心。後两句,结百姓归善之由,明圣人均养之德尔。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疏:圣人虚忘,物感斯应,应必缘感,感既不一,故应无常心。心虽无常,义存慈救,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导,故云无常心矣。

  善者吾善之,

  疏:此应感之义也。吾者,圣人也。善者回向正道之心,圣人奖之以进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忘,善之大善尔。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疏:不善者,谓习染增迷,信邪背道,圣人亦以善道而引汲之。德善者,令化圣德而为善尔。

  信者吾信之,

  疏:信谓闻道勤行,心无疑执,圣人应之以至诚,赞成其善,以至於深信尔。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疏:不信谓强梁背教之人,圣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化导之,令化圣人之德,舍伪而归信也。故云德信尔。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疏:此明圣人混迹用心也。惵惵,忧勤也。圣人在宥天下,统御寰区,惧众生不归善信,故惵惵者皆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圣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也,故云天下浑其心尔。

  百姓皆注其耳目,

  疏:百姓被圣德而归善,即淳化而观风,故皆倾注耳目以观听,取则於圣人尔。

  圣人皆孩之。

  疏:百姓既倾注耳目观听圣人,圣人观慈母之於赤子,故云皆孩之。又解云:百姓有分别之心,圣人化使一从善,令如婴兄,无所分别尔。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前章明圣人无心,混心应善信之行。此章明出生入死,善摄起患累之门。前五句,标安时处顺之人。次五句,明深变求化之类。後八句,结善摄之行,以示长生久视之门。

  出生入死。

  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为出生。迷执人我,动之死地,名为入死,此标章门也。

  生之徒十有三,

  疏:徒者,类也。此泛论众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贵,适来为时,一无封执,如此之者,大泛而论,十中有三人尔。此谓顺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

  死之徒十有三。

  疏:此亦泛论安死之道,不拒变化,适去为顺,一无惊怛,如此之者,亦十中有三人尔。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疏:此释迷执之人,养生失理之徒也。言人虽欲修生,不能了悟,动往丧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顺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夫何故?

  疏:此设问众生动之死地之由。

  以其生生之厚。

  疏:此正答言:众生动之死地者,以其耽滞有为,溺情纵欲,厚自奉养,以全其生,养之太厚,故动之死地尔。

  盖闻善摄生者,

  疏:摄,卫也,谓善能以道卫生之人,妙观生本,本来清静,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冲虚而养其性,物莫能害,故称善摄。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疏:不期而会曰遇,按《山海经》兕出湘水南,苍黑色。《尔雅》云,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摄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陆行不遇於兕虎,入军不被於甲兵,故虎兕甲兵亦无伤害之意尔。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疏:前明善摄生之人,内无害心,所以外不遇兕虎,今明设於逢遇此,无伤害之心,自然彼无容措之处,是知忘情於物者,则海上之鸥可驯而狎,陆行之兽可系而游,况伤害乎?故无是也。

  夫何故?

  疏:此问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无所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问其故,以晓於人尔。

  以其无死地。

  疏:此正答也。夫见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摄生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为厚养之过,无私顺化,故无死地可处尔。既心无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之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前章明出生入死,善摄超患累之门。此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贵。首标妙本应感生成之美。次明万物尊贵道德之由。故道生之,复赞生畜之功。生而不有下,结叹忘功之德。

  道生之,德畜之。

  疏:道生之者,言自然冲和之炁,陶冶万物,物得以生,故云道生之。注云妙本动用降和炁者,妙本,道也,至道降炁,为物根本,故称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养也。谓万物得道用,而能畜养斯形,则约兹畜养之处,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疏: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云物形之。注云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系》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为形,上下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为用也。势成者,言道为万物作天时地利,阴阳之势,而物资之以成,故云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疏:以道德为生畜之功,故凡厥怀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劝示众生,令敦本而崇道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疏:夫代之尊荣者,必由人君爵命然後为尊,今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盖以生成之功被物,故物尊贵之,非假爵命而常自然尊贵尔。

  故道生之,德畜之。

  疏:此覆结初章道生之义也。始之为生,养之为畜。

  长之育之,

  疏:增进曰长,抚字曰育。

  成之熟之,

  疏:辅相曰成,成遂曰熟。

  养之覆之。

  疏:资给曰养,荫庇曰覆。八者皆道德功用之谓,所以万物尊而贵之。

  生而不有,

  疏:道生万物,不见其有生之可名,忘生之义,结上道生之义也。

  为而不恃,

  疏:德之为养,不见有物之可为,不恃其功,结上德畜之之义也。

  长而不宰。

  疏:以道德忘生育之功,故虽居万物之长,长育成熟,不为主宰,责望於物,言此者欲令人君法道生育,而忘其功尔。

  是谓玄德。

  疏:此叹忘功之德也。玄者深远不测之名,大道虽能生能畜,而终不恃不宰,德施周普而名进不彰,岂非深远不测之德乎?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前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贵。此章明守母存子,归明无遗身之殃。首标七句,能生之本劝,令知子守母。次六句,示绝欲之戒,塞兑闭门。後六句,叹美修证之功,结成袭常之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疏:资炁曰始,资生曰母,言道德以冲和妙炁,生成万物,物得以生,如母之生子,故云以为天下母。如母虽殊於道炁,布化常一,故上经云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言此者,欲令人知源识本,守母而存子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疏:言人既得冲和之炁,茂养为母,当知其身是冲炁之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疏:言人既知身是道炁之子,从冲炁而生也,当守道清净,不染妄尘,爱炁养神,使不离散,人从道生,望道为本,今却归道守母,故云复守尔。殁身不殆者,言人能常无欲以归道,则可以终竟天年,而无危殆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疏:此明绝欲守母之行也,兑,悦也,谓耳目爱悦声色,鼻口爱悦香味,六根各有所悦。门以出入为义,言诸根色尘之所由也。若塞其爱悦之视听,则祸患之门闭矣。祸患之门闭,则终身无有勤劳也。故云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疏:此明失道之行也。开其视听之门,济其爱悦之事,则祸益患增,故终身不能救理也。

  见小曰明,

  疏:此示防患之源也。恶兆将兴,细微必察,故忧悔吝之时,存乎纤介,令守母之人,防萌杜渐,理之未乱,能知此者,可谓之明。

  守柔曰强。

  疏:守柔弱之行者,处不竞之地,人不能加,同道之用,能如此者,可谓之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疏:光者外照而常动,明者内照而常静,由见小守柔,则为明。为强不矜,明而用强,故虽用光外照,还归内明,此转释见小守柔之义,使息外归内,故曰复归其明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疏:遗,与也。殃,咎也。言用光照物,於物无着,还守内明,不自矜耀,守母存子,返照本源,自无殃咎。是谓袭常者,密用曰袭,人能察微远害,守柔含明,如是等行者,是谓知子守母,密用真常之道也。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前章明守母存子,欲归明无遗身殃。此章明介然用知,则行道有唯施之畏。初三句,明有知则乖道。次两句,示道正而人邪。又七句,明有知之生弊。後两句,叹盗夸之非道,而以为戒尔。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疏:使我者,老君假设之辞也。介然谓耿介然,有知之貌。夫道非知法而伐人,欲以有知行道,故老君患其蔽蒙,唱言之曰:使我介然矜其有知,欲行无为大道於天下者,有知则与道相乖,而失无为清静之化,唯所施为,将害於物,甚可畏惧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疏:夷,平也。径,邪捷之道。言大道坦然平易,而人好从邪径,且大道之化,贵夫无为无事,则平易,而代之从事,不能息智於无欲,将役心应务,始虽好径而求捷,终则失道而焚和,故云人甚好径。

  朝甚除,

  疏:除,理也。言好径之君不尚无为之化,但以有为为理,虽云甚除,有为则伤巧诈,故云尚贤矜智,则生巧伪。又解云:朝廷修理峻宇雕墙,故云甚除。

  田甚芜,

  疏:草长曰芜,淫巧浮食,则农事荒芜,既阙嘉生之报,何望如坻之积?

  仓甚虚。

  疏:年登则禀实,农废则仓虚,自然之理也。

  服文彩,

  疏:青赤为文,色丝为彩,言贱质而贵文也。

  带利剑,

  疏:利剑者,武备也,夫文德者,理国之器用也,武功者,文德之辅助,而文为本,武为末,今若专事武功,是弃本而崇末也。

  厌饮食,

  疏:厌,饮食也。是庖厨之丰厚,厌饫芳鲜,上多玉食之资,则下有冻馁之患矣。

  财货有余。

  疏:财货谓钱帛珠玉之流也。多藏厚敛,有余也,末学不贪为宝,但欲多财累愚尔。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疏:非理而取为盗,矜其所有为夸,且头会箕敛,取於不足,纵慾而费,奉其有余,傲然自得,以为夸尚,谓之为盗,不亦宜乎!所为如此,则非吾欲行之道矣。也哉者,伤叹之辞。

  善建章第五十四

  前章明好径之君,若盗夸而非道。此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长存。首标以道立国,修身之益。次故以身下,明观身观家之法。後吾何以下,结叹慧照所知之验云。

  善建者不拔,

  疏:建,立也,不拔,谓不倾拔也。言人君善能以道建邦立本者,因百姓之不为,任兆人之自化,然後陶以淳朴,树之风声,使仪形作孚,乐推而不厌,则功业深固,万方归德,斯所谓善建者,何可倾拔乎?

  善抱者不脱。

  疏:抱,守也。脱,离也。善以道怀抱百姓者,动而悦随,何可脱离也。且夫乐饵所在,过客犹止,况夫道德者,进於此乎?以之御物,为物所归,固其宜也。

  子孙祭祀不辍。

  疏:祭,荐也。继世曰祀,谓後代子孙荐礼於祖宗也。辍,止也。注云:言善世以道德,匡抱之君功施於後,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於身,其得乃真。

  疏:此下明少修少证,多学多得,故修之身,谓一身修,修之家,谓一家修,始於一身,终於天下,例可知也。言善立之人,照了真性,真性清静,无诸伪杂,伪杂既尽,德乃真纯。

  修之於家,其德有余。

  疏:修道於家,上和下睦,移修身於家,故其德有余福也。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疏:按:《周礼》二千五百家为乡。言一乡修道,礼义兴行,尊卑有序,闾閈相比,不党於亲,一家修道,德犹未广,一乡尽修,德乃长久。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

  疏:修道於国,俗易风移,还淳反朴,不偏於所近,一乡修道,犹未为遍,一国尽修,乃丰厚。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疏:普,遍也。夫百姓归厚,在君之化,修之庙堂,德流海外者,盖内正其身,不言而化,不教而理,下之应上,如响应声,德无不周,乃为普也。

  故以身观身,

  疏:观者,照察也。注云以修身之法观身,能清静者,谓观身实相,本来清静,不染尘杂,除诸有见,有见既遣,知空亦空,顿舍二偏,回契中道,可谓清静而契真矣。

  以家观家,

  疏:以修家之法观家,家人和穆,则福善有余。

  以乡观乡,

  疏:用此修乡之法观乡,乡人尽修其道,尊卑顺序,道化渐广,德乃延长也。

  以国观国,

  疏:以修国之法观国,国人尽修,勤而且俭,德乃丰盈也。

  以天下观天下。

  疏:夫以天下观天下者,复何所观哉?亦但观身尔。人君清静,无为

  道化,善建善抱,自然百姓胥附,国祚人安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疏:此假设之辞也。老君言我何以知天下善建则不拔,善抱则不脱,福德弘益之然乎?盖以此观身等观而观之,自我刑范,由内及外,则知之尔。《易》曰:观我生,观其生,将欲自观而观人也。

  含德章第五十五

  前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长存。此章明含德之人,独知和而不害。首五句,标含德所以不搏。次骨弱下五句,明全和所以不嗄。知和则明了,使气则强梁。物壮下,申劝强梁之人,欲令不为是行。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疏:含,怀也。言至人含怀道德之深厚者,内为道德之所保,外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於赤子也。此理难晓,故借喻以明之。故寄赤子之生和,以况至人之全德,赤子婴儿之小者,取其内无分别,不生害物之心尔。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疏:此释至人之全德也。毒虫蜂蔓之属,猛兽虎兕之属,玃鸟鹰鸇之属,螫谓以尾端行毒。据,按也,谓以足据按物也。搏,持也,谓以爪搏持物也。言至人德全於内,和气冲盈,心冥乎道,故有毒虫不能螫,猛毅之兽不能据,惊玃之鸟不能搏,盖以其至顺德厚之所玫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疏:此下明赤子全和也。赤子筋骨柔弱,持握不当牢固,令拳手执物能自固者,岂非和气不散之所致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精之至。

  疏:雌曰牝,雄曰牡,竣者气命之源也。言赤子心无情欲,未辨阴阳之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岂不由精气纯粹之所致乎?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疏:嗄,声嘶破也。赤子竟日啼号而声不嘶破者,岂不由和气至纯之所致乎?

  知和曰常,

  疏:此结赤子以和气至纯而声不破,因之以及教,言人能如婴儿,知和柔之理,修而不失者,是谓知真常之行也。

  知常曰明。

  疏:人能知真常之行,而保精爱气者,是曰明达。了悟之人知和知常,叹同德之美,後益生使气,举失道之过。

  益生曰祥,

  疏: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能全和於知常,而营生於分外,殊不知分外求益,然於滋多,则求益生过分,是凶祥也。故《庄子》云,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心使气曰强。

  疏:夫心有是非,而气无分别,故任气则柔弱,使心则强梁,今失道益生之人,役心使气,气为心使,是曰强梁,故《庄子》云,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疏:此明强梁失道之过。壮者,刚毅也。老者,衰惫也。夫物盛必衰,壮极则老,夫用心使气,矜其强壮者,自致衰老,谓之不道,道贵柔弱,今恃强壮,既与道不同,故劝令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前章明含德之人,独知和而不害。此章明悟道之士,能了言而无执。首两句,示理畅而言忘。次七句,明静尘而不染。是谓下,明不染者与玄同德。故不可下,明同德则不可毁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疏:知者,了悟也。言者辩说也。夫至理精微,玄宗隐奥,虽假言以诠理,终理契而言忘。故了悟者得理而忘言,辩说者滞言而不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疏:且如天下有始章所释,彼则约道清静,以塞六根爱说,此则因教辨忘,将息滞言之累。於言无执,故云塞其兑,不为荣辱之主,可谓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疏:此四句已出上经道冲章彼则就道以论功,此则据人以明行,上下两经,互举其文者,以其於济物修身之义有功,故望言之。

  是谓玄同。

  疏:叹夫体道之人既已不滞言教,又能和光混迹,行符於道,是谓与玄同德。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疏:言玄同之人,心无偏私,不可得亲而狎之,和光顺物,不可得疏而远之。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疏:体道自然,非爵禄所得贵也,超然绝累,非凡俗所得贱也。

  故为天下贵。

  疏:玄同之士,悟理忘言,塞兑闭门,根尘无染,锐纷既解,光尘亦同,其行如此,故为天下之所尊贵也。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之七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