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无色,天帝之女,守一宝章,事同一源,因而附之章曰:
道无为,
出以明天道。夫天理正道,唯元是为,唯有是反。反,天常也。《道德经》云:至道元为。元为守虚元,守自然,知其白,守其黑。黑者,杳冥。杳冥,空无寂寥,不着一物而凝空心。《南华真经》曰:廖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通。然後内不分己身,外不分天地,寂然闲淡,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此真契虚元,元为自然天理也。老君《定观经》云:守元为,自然天道。但觉一念起即须灭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老君《西昇经》云:名之为上孝养母身乃长久。夫有以元为母,元以虚为母,虚身死是也。虚以道为母,道以自然为母。自然者,无为之根本,仙真之化元也。
无不为,
天道玄理,契入元为,非总不修为,非任自然而自然死,成仙也。《内景经》曰:神仙之道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顾密陌真之真,真人在己莫问邻。结精育胎化生神,留胎止精可长生。此为道之有。所言道之无者,身外之物,珍宝之徒,色声滋味,万物章章,害我生命,盗我衰残,元论贫贱富贵,不觉形神为外物所害,害生之物皆日失道,其所以如此者,我所不为也?《西昇经》曰:世人皆以色声滋味为上乐,不知色声滋味祸之大朴也。是以圣人知之不,欲,以归於元欲。故《阴符经》云:万物与人之服,御人以衰老。老君告尹喜曰:世所以轻命早终者,非天地杀,非鬼神害,人自令之然也。以其有以其形,动,以其生生之太厚也。夫无生者,贤於养生,是元不为也。《南华经》云:达生之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元奈何。夫为道养生之人,叉先以物,物有余而生不养有之矣,世有明道之人,行不及言,言不贵行者,万万皆是也。
可心证,非智知。
天道元形,杳杳冥冥,可以心冥默证,非世智所能穷尽。若以世智言传口授者,道之赢也。夫玄解证道之心,如乐人弹弦吹管相似,至於微妙之音,指下而生。此微妙之音,即不能言传口授。授之弟子,但抑音声悲而已,言莫能尽也。
何谓知?何谓证?
此两句是覆问之词。
知遣智,
此言既明分天道以後,见荡荡分明,即廖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冥於天道,是之谓含光藏晖,灭进匿端,内既得之铃固守之,使冥其心而无心,冥其身而无身。日证道之人也。
证虚应,
凡守一之元,身中空虚,即天道入身。《西昇经》云:人能虚空元为,非欲於道道自归之,是名归道之人。虚元应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若然者,又资虚却其身,空却其心。《西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尤而和气归。当证之时,心不着物而凝其思,是之谓内抱和淡,心冥元神也。
应元从,
天道应效,无所从来。证之者,不知所然而然,自然矣。夫虚元之为应也,元神虚,觉虚即与天道之气通。心与道通者,得之矣。老君设元为之教,教人修道即是空其心也。空其心者,可谓心与道冥矣。夫为道空心虚身耳,心虚即天道降於心中,天道降即元神灵,元神灵即通於天道。若然者,一切元碍,元所不通也。内自知之,非可说而明矣。
心乃通,通於一,万事毕。
老君告文始先生曰:子能知一万事毕矣。而况元神通於一者耶元神通於一者,是守一之元,积功炼形,形与虚无自然无形道气合为一体,即万事毕矣。若通於一之身,遍满虚空,能包容千亿,世界悉在大身之中,变为小身,细如微尘,小身之中,又能容纳千亿世界,神通至此,始云万事毕矣,可谓道人也。
一为根,
一者,天地之根,神仙之源,万物之母。天得之清,地得之宁,万物得之而生,人得之而灵。灵即元神通於天道矣。一者,本是大道,神仙根也。
事为门。
得一之元者,守太上心印也。太上心印者,事也。事者,是守一之门耳。世人纵能明一之根,若不得入守一之门,即元无门可入。不入其门,亦不明五千文字。《西昇经》一云:一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是亦由门而入。故曰:事元事,味元味。若然者,事归於一矣,存於守一身中者矣。
事归一,一常存。
此两句,言皆生於一,归於一。一者,生死之根,生化之源。唯有太上心印,独为守一之门,得一之元。一入人身,人身常存。存即存矣,要得积功,方可神仙度世也。
存莫有,假言守。
夫守太上心印之事,假言守神耳,非有心於守神也。夫守太上者,不欲有心,又不欲元心,但常凝然,以全正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通元神,元神即冥於天道矣。故《内景经》云:虚元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勿令污。行息翱翔入天路。
守虚无,自长久。
此云天道,只在守虚守无而已。虽云假言守虚,守无之道,先虚其身,身使如睛空之状。勿令食气所污,是不言不食,不窥不视,可谓守虚极也。又须空无其心,守一人心。喻如人眼,根相似,但有微尘入眼,眼即不安。小事入心,心则动乱。要而言之,空无其心,其心如澄一盏浊泥,汁澄之,不可得清,若也浊时不禁一挠,守一人心难清其神,易浊其神,气正如澄,盆水也,若常能虚,为身元为,心道常归於身中矣。夫天气常存人腹中者,自然神仙矣。神仙长存,可与天同寿矣。
玄珠心镜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