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道家经典 道德真经取善集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九

道德真经取善集 李霖 8483 2023-06-19 21:52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御注: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

  节解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建立身心,无德可彰,无迹可显,则深根固蒂,不为是非欲恶之所抽拔。若建者伐德求名,显功希报,美善既彰,冥功不着,终为无常业障之所抽拔。故《淮南子》曰:善建者相貌。金刚,火能销之。火热,水能灭之。水流,土能塞之。木强,斧能伐之。唯是建於无建者,不可拔也。

  善抱者不脱,

  纂微曰:善以道抱元守一者,则精神完全,而不脱失也。

  舒王曰:抱,一也。抱一而不离,则不脱矣。

  子孙祭祀不辍。

  御注: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离於精。若是者,岂行一国与当年,盖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唐明皇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杜弼曰:明以近修远立身,以道不技不脱,固蒂深根。以此修身,真德在己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

  河上公曰:修道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妇贞。其德如是,乃有余也。

  王弼曰: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御注: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土直以治天下国家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尔。故余而後长,丰而後普,於道为外。

  纂微曰:此五者,近修诸身,而远及天下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道冲曰:察身之损益邪正,则知众人矣。察家之逆顺盛衰,则知他之家矣。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御注: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类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矣。

  纂微曰:观者,照察也。故以先、圣治身之\道,反观吾身心。若吾身心能体於道,则其德乃真矣。以先圣治家之道反观吾家人,若吾家人能睦其亲,则其德有余矣。以先圣治乡之道反观吾乡党,若吾乡党能信於友,则其德乃长。以先圣治国之道反观吾国民,若吾国民能遂其生,则其德乃丰矣。以先圣治天下之道反观吾天下之民,能无欲无知,则其德乃普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河上公曰: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

  王弼曰: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王元泽曰:圣人所守一道,更无异说,故其所以为所以知,皆由此道也。

  此章首言善建抱终之以知天下者,盖天下之本身也。善建抱者,所谓修之身也。推此以及天下,可谓知治之本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御注: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含德之厚,不迁於物,则气专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唐明皇曰:至人含怀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

  吕吉甫曰:人之初生,其德性至厚也。及其长也,耳目交於外,心识受於内,而益生日多,则其厚者薄矣。为道者损其所益生,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抱也。赤子性淳而未散,气和而不暴。含德之人,性本至厚,不迁於薄,故比於赤子。含德之厚者,非特有赤子之容也,有赤子之心矣。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撄鸟不搏。

  张君相曰:毒虫、蜂虿、蛇虺之类,以气害人为螫。猛兽虎兕之类,以

  足践人为据。攫鸟鵰鹗之类,以爪伤人为搏。赤子无害物之心,故不为此等诸物所害。且毒虫喻嗔,猛兽喻痴,攫鸟喻贪,赤子绝此三恶,故不为三毒所伤。含德之人,慈忍久就,内不生嗔,故言毒虫不螫。喜舍既成,贪爱亦尽,故喻攫鸟不搏。常有明智,永绝痴惑,故言猛兽不据。

  夫赤子特以受冲气之和,无害物之心,故物莫能伤。况夫充纯气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孰能害之。庄子曰:人能虚己游世,其孰能害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

  河上公曰:赤子筋骨柔弱而握固,以其意专心不移也。

  赤子意专志一,心无所知,手无所用,故自然握拳牢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御注: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者,可以入神。庄子曰:圣人贵精。

  林灵素曰:,小儿阴也。作,动也。牝牡之合,即阴阳之运会。赤子未知会合之理而动作者,至精不散也。含德之人,虽了诸法,空寂寂不废动,而能无心应物,动作合德合时,此明身业静。

  王元泽曰:非有慕好於外而作,则是顺其气之自运,而不以心者也。若自营於外而心佚於内,则精丧而死矣。安能久乎。举世之大患,莫大於此,而学者之至戒也。

  终日号而隘不嗄,和之至。

  御注:致一之谓精,精则德全而神不亏。冲气以为和,和则气全而嗌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而失其赤子之心者,精摇而不守,气暴而不纯,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岂不悲夫。

  啼极无声曰嗄。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使赤子心有所忧愠,则气戾而不和,其能若是乎。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不竭,此亦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

  舒王曰:和之为用则常而不变,故曰知和曰常。

  人能知和气柔弱,则制命在我,有常而不变。故致道之极,则至於复命。复命曰常。含德之厚,则至於知和。知和亦曰常。则道德虽有间,及其会於常,则一也。

  知常曰明。

  松灵仙曰:和是不二之中。夫道一相无相,不为生死所倾动,故名曰常。能知此常,则智慧日明也。

  舒王曰:不明则不足以知常。

  益生曰祥。

  舒王曰:夫生不可益,而人常求益於生,则有凶祥。

  孙登曰:生生之厚,动之妖祥。

  一受其成形,而素分定,生理至足,无欠无余,以直养之,则亦至矣。从而增焉,秖以为赘,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是曰凶祥。

  心使气曰强。

  御注:体合於心,心合於气,则气和不暴。蹶者趋者,是气也。心实使之,兹强也。以与物敌,而非自胜之道。

  舒王曰:气者当专气致柔,今反为心之所使,不能专守於内,则为暴矣。故曰:心使气曰强。《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上章曰:守柔曰强。此祥者非作善之祥,乃灾异之祥。此强者非守柔之强,乃强梁之强。

  王元泽曰:有心以使气,则气复使心。心气交使,则天和凋丧,损其真矣。人所受者,不可益损,故增生损气,俱为失理。孟子有揠苗不芸之戒,老子有益生使气之说。凡以全其淳气而已。此强非自胜之强,强梁之强也。

  嗟乎,流俗有为之徒,不能同其赤子之无心,纵无穷之欲,丧甚真之精,或补以药石,或行以小术,求益真元,反成疾病。故老子有益生之戒也。不能似赤子之气和,或用意以存想,或役心而行气,欲气盛而体充,反神劳而气耗,故老子有使气之说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苏子由曰:益生使气,不能听其自然,日入於刚强,而老从之,则其非赤子之性矣。

  物不可以壮,壮则老矣。夫道者,先天地而不为壮,长於上古而不为老,若不知道之真常,而益生使气,为强梁之人,是物而已,岂道也哉。故曰早已。此章言赤子之无心,含德之厚者似之。赤子无心害物,而物莫之伤也。故精全而不散,气和而不暴,知此乃真常也。不能知此,则益生使气,而有壮老之异,失赤子之心矣。非含德之厚者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

  河上公曰: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成玄英曰:知道之人,达於妙理,理无言说,所以不言。

  顾欢曰:明道则忘言,存言则失道,道可默契,不可口说,故庄云:道无问,问无应。

  言者不知。

  纂微曰:知道者以心而不以辩,贵行而不贵言。谈道者以辩而不以心,丧道而不丧说。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道者不言,故孔圣欲无言,孟子岂好辩。正容以悟物者有之,目击而道存者有之,四问而四不知,三问而三不答,是皆知道不可言也。且识音者口不能传,斲轮者。不能言,彼进乎技者尚尔,况道深微妙,安可言乎。多言数穷,离道远矣。

  塞其兑,闭其门。

  御注:涂守神,退藏於密。

  纂微曰.;此与第五十二章文同而旨异也。彼则约道清静,以塞嗜欲爱悦之端。此则宗道无言,故兴损聪弃明之说。夫道无形,故不可以目视,又不可以口传。夫至人塞兑闭门,而善能收眂歛听,钳口结舌,故曰:塞其兑,闭其门也。

  陆佃曰:兑者所以说物也。门者所以通物也。塞其所悦,闭其所通,然後可以挫其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裴处恩曰:和其光,令光不耀。同其尘,令尘不染。

  挫锐而内不出,解纷而外不入,和光而不耀,同尘而不染,真知者其处己如此。

  是谓玄同。

  苏子由曰: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言不言,而与道同矣。

  玄升而入道,至於玄则小而与物辩,唯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默而不言,而与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御注:世之人爱恶相攻,而有亲疏之态。情伪相感,而有利害之见。用舍相权,而有贵贱之分。反复更代,未始有极,奚足为天下贵。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恶,忘情伪,离用舍,而玄同於一性之内,良贵至足,天下兼忘,故为天下贵。

  吕吉甫曰:若然者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就利,不违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荣通,不丑穷,故不可得而责,不可得而贱。夫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则贵在於物,而物皆贱之。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贵在於我,而物不能贱也。其为天下贵,不亦宜乎。

  不可得而亲疏者,若列御寇居郑圃,人无识者是也。不可得而利害者,若列子辞郑子阳之粟是也。不可得而贵贱者,若曾子居卫是也。

  此章贵忘言而体道,下文皆默而成之之道也,又孰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哉。良贵在我,物莫能贱,故为天下贵。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政治国,

  体道之常之谓正。正止於一而不变,道之常也。治国之道,以常为贵。孟子曰:一正君而国定矣。

  以奇用兵,

  顾欢曰:奇者,变诈也。临难制变,兵不厌诈,三略九奇,九攻百胜,此上将军师静难息寇武之功也。

  刘仲平曰:杂而不纯者,天下之常心也。流而不制者,天下之常情也。正之为道,异於是矣。故一而不杂者,正之体也。止而不流者,正之用也。一而不杂,则不纯者之所宗也。止而不流,则流而不制者之所主也。是以治国者不可以他求,以正为守而已。若夫用兵则不然,操凶器,临危事,有万之众,央胜负於顷刻之间,有可以制敌,则乘权适变宜,无不可为者。故其容与治国常异,故用奇而不以正也。以无事取天下。

  御注: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变,无事者道之真。国以正治,兵以奇胜,道之真无容私焉。顺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杂说》曰:正可以治一国而已,奇可以用五兵而已。唯其无事者,然後可以取天下。故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然而汤放武伐,亦可以无事乎。曰:然则汤武者,顺乎天,应乎人,其放伐也,犹放伐一夫尔,未闻有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唐明皇曰: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纂微曰:忌讳,谓禁令也。人君不能无为,而以政教治国,禁网繁密,民虑其抵犯,无所措其手足,避讳不暇,弗敢云为,举动失业,日至贫穷。

  王元泽曰:事为之禁,则民扰而失业,故贫也。此乱之所始。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王弼曰:利器几所以利己之器。民强则国家弱。

  王元泽曰:有利器则必有机心,机心生则下难知,故国家昏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御注:伎巧胜则人趋末,而异服奇器出以乱俗。

  王弼曰: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

  纂微曰:伎巧,谓工伎巧妙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唐明皇曰: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则岂非多有乎。

  舒王曰:法令者,禁天下之非。因其禁非,所以起伪。盖法出奸生,令下诈起,故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河上公曰:谓下文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

  御注: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圣人天地而已,故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尧、舜渊默乎法宫之中,垂拱而视,天民之阜,文武不识不知而顺,帝则垂衣拱手而天下治,此帝王无为而民自化。庄子曰:无为而万物化。

  我无事,而民自富;

  河上公曰:我无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

  

  上无事则不兴力役,岂夺农时,而民自富。此申上文弥贫之义。

  我好静,而民自正;

  王元泽曰:好静则复性。上复性则民亦复性,故自正。申上文盗贼之义。

  羊祜曰:我动则民邪,我静则民正。此反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我无欲,而民自朴。

  唐明皇曰: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事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朴者,性之全。我性全而无欲,民亦无欲,而自朴也。此申上文奇物之义。此章主无事以取天下也。自天下多忌讳至盗贼多有,此有事以取天下之过也。自我无为而民自化至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事以取天下之证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河上公曰: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故民淳淳富厚,相亲睦也。

  唐明皇曰: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

  吕吉甫曰:淳淳者,言其不於薄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唐明皇曰:政教察察,有为苛急,人则应之,缺然而凋弊矣。

  舒王曰:闷闷者,无所分别。唯其无所分别,则常使民无知无欲,故其民淳淳察察者,有所分别也。有所分别,则其民不能无知无欲,而常缺缺矣。

  吕吉甫曰:缺缺者,言其不全於朴。

  祸兮福所倚,

  河上公曰: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

  福兮祸所伏。

  河上公曰:祸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唐明皇曰: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闷闷,俗则以为无政理之体,人反淳淳然而质朴。此则祸为福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则以为有政理之术,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为祸之所藏也。

  祸福倚伏在吉凶之域者,将何处也。盖祸至不惧,省躬自咎,以免於祸而已,将处乎祸与福之间也。若是则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庄子:宁於祸福。

  孰知其极,

  河上公曰: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

  孙登曰:孰,谁也。极,尽也一夫祸福相因,倚伏无定,祸因福至,福假祸来,孰知其尽也。

  其无正邪。

  王元泽曰:大运不留当时者,为是欲定其正,而不知正不可常,则可谓智乎。虽然以为无正者,是以无正为正者也,邪者疑辞,亦不定乎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御注:通天下一气尔。今是而昨非,先迕而後合,神奇臭腐,相为终始,则奇正之相生,妖善之更化,乃一气之自尔。天下之生久矣,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自私之俗,胜而不明乎。祸福之所倚伏,且复察察以治之民,安得而反其真乎。

  陆佃曰:其无正邪,盖有正者有正,正者所谓正,正者无正是也。夫唯无正,故能超乎吉凶之表,而无祸无福,以知其极也。若夫未能致於无正之地,而流於吉凶之域,则一祸一福,其运如轮,其循如环,终於迷而已矣。故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御注:方者,介於辨物大方,无隅止而不流,无辨物之迹。

  顾欢曰:方正其身,妖奇自隔,不以其方割,彼从我也。

  廉而不刿,

  廉者,矜於自洁。大康不嗛,清而容物,无刻制之行。

  王弼曰:廉,清康也。刿,伤也。以清康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刿伤於物也。

  直而不肆,

  河上公曰: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也。

  王弼曰: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拂於物,所谓大直若屈也。

  王元泽曰:直而肆则有其直。大直於理,为直而常,委曲以从理。

  《书》曰:直而温,温则不暴内。直而外,不暴以凌物。所谓不肆也。

  《语》曰:质直而好义。

  光而不耀。

  御注:直而肆则凌物而态生,光而耀则扬行之患至。内直而外曲,用其光而复归其明,其唯圣人乎。民之迷也,以方为是者,如子莫之执乱口中。以康为是者,如仲子之操。知伸而不知屈,知彰而不知微,以夸世末之弊俗,而失圣人之大全,岂足以正天下。圣人所以正天下者,何哉,如斯而已。

  王元泽曰:光以爚物,谓之耀。和其光归其明者,岂耀以爚物哉。

  此章言祸福正奇善妖相生,而不可知民之迷。此固以久矣,柰何复以察察之政始之,则民安得全其朴乎。是以圣人虽方康直光以处己,然未尝显迹以示人,盖取此闷闷,去彼察察,而宁於祸福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

  御注:保其精神而不以外耗内者,啬也。精神四达并流而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其名为同帝。人之所以为人,天之所以为天者也,唯音也。爱养精神,然後俯治人,仰事天。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复;

  吕吉甫曰:夫唯啬,其精神而不用,则早复也。苟唯不啬而费之。至於神敝精劳,虽欲反其情性,亦无由入矣。其於复也,不亦晚乎。故曰:夫唯啬,是谓早复。

  王元泽曰:动极而静,则其复晚矣。唯啬者不侈於费,已其去本也,未尝远。故复静为早。

  早复谓之重积德;

  吕吉甫曰;人之生也,固足於德矣。诚能音而早复之,则德日益以充。故曰:早复谓之重积德。

  王元泽曰:德不外耗则积於内,而资纳无穷,则其为积也。积之又积者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御注:能胜之谓克。宰制万物,役使羣动,而无所不胜者,惟德而已。

  吕吉甫曰:重积德则德之至也。至德者,火不能热,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贼,安往而不克哉。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御注:德至於无所不胜,则泛应而不穷,孰知其极也。

  吕吉甫曰:夫有所不克,则其道有时而极也。无所不克,则孰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御注:体尽无穷,则其於用天下也,有余裕矣,况有国乎。

  吕吉甫曰: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莫知其极,则不物而能物物者也。虽有土者,而无累矣。故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御注:道为万物母。有道者,万世无弊。

  舒王曰:国者皆出於道也,故以道为母,如此则没身不殆也。故曰: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

  王元泽曰:人以性为根,外乎此者,皆枝叶也。失性之人盛枝叶以伤根,根伤则精气衰而蒂不固,此所以早毙也。夫唯啬,则不以外伤其根,根深则蒂固,蒂固则形连乎命而迟脱矣。

  陆佃曰:万物莫足以测之之谓深。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

  长生久视之道。

  御注;道者,万物之母。物,其子也。性者,形之根。而形,其柢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故以长久。根深则柢固,性复则形全,与天地为常,故能长生。与日月参光,故能久视。人与物化而我独存,此之谓道。

  吕吉甫曰:啬之为道,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精神者生之根,啬而藏之,则根深而生。长生者视之蒂,卫而保之,则蒂固其视久矣。

  此章首言治人事天莫若啬,终之以长生久视者。盖长久之道,当啬其精神。精神者,根也,形者,蒂也。根深则蒂固,蒂固而生长视久也。昔黄帝问长久之道,广成告之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内经》称真人之道有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故能寿比天地,无有终时。论至人则曰:积精全神。论圣人则曰:精神不散。历观自古上圣未有不啬精神而成真者也。乃若今时之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丧精失灵,形衰早毙,岂道也哉。故曰: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九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