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淛东沙门昙噩述
精进学
义一也。而解有深浅。解在人。而义不在人。夫义者固天以之覆。地以之载。人以之生也。然能知天之所以覆而载其上。知地之所以载而履其下。知人之所以生而处其中。此解之浅者。若其深者。则一念之覆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天。一念之载物之感其义者通乎地。一念之生物之感其义者通乎人。此无他。精进力也。精进其可以声音肖貌为哉。然以义解感通二科系其下。学精进者其察诸。
义解科
晋于法开
不知何许人。法兰弟子也。善放光法华。慕耆婆以药施人。多神验。甞乞食村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医拱手。开曰。此易治耳。其家方宰羊淫祀。因令先以少肉作羹以进。即随气针之。顷之羊膜裹儿而出。升平五秊。孝宗疾。开视脉知不起。固辞不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视脉。到门种种辞逊。宜收付廷尉。诸未卒而帝崩。还石城。住元华寺。又移白山灵鹫寺。与支公争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义。高平却超。宣述遁解。并传於世。弟子法威。清悟有辨慧。最知名。开甞使威出都曰。汝还山阴。道林方讲小品。至某品汝往见之。则宜致难。且示其语数十番。曰此中旧难通。威曰诺。既至遁讲。果如开所指。因致难攻之。遁遂屈。厉声曰。君乃受人寄载来耶。开於哀帝时累徵。至京师。讲放光。谢安石王文度尤敬之。或问。法师人天师。乃复游戏於医药乎。曰吾以六度药。治四魔病。[颢-京+隹]不伟欤。年六十四殁。
晋于道邃
晋僧光
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也。少与道安相遇於逆旅。时俱未受具。因悉披陈志慕。临别谓曰。苟长大毋相忘。後厉行。精通经论。石氏之乱。隐飞龙山。道安从之论议。安曰。古所立义多违佛意。光曰。顾当自尽。何敢於前辈置优劣邪。安曰不然。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後。既南游。复还襄阳。遇疾而卒。
道护冀州人。有气节。学解通达。亦隐飞龙山。
晋竺僧辅
邺人也。以讲学鸣京洛。值西晋饥乱。与道安等。隐于濩泽。研析精微。後止荆州上明寺。礼忏进修。誓生兜率。为琅琊王忱授戒师。寿六十。无疾而化。
晋竺法雅
河间人。凝远有器度。少工文。长通佛经。衣冠喜从之游。其诲人。因其所习。以譬晓其义。以外书准佛经。谓之格义。毗浮昙相辈。亦効之以训徒。所居寺。在高邑。众千指。弟子昙习能世其学云。
晋昙徽
河内人。秊十二。师事安公为童子。精神大於其身。安使受诗礼。又四年乃落发。专心教诲。及壮以讲授有高名。随安在襄阳。冠平乃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或问法师道化。何如印手菩萨。徽曰。和尚内行深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渧宁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殁。寿七十三。着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皆奇作。传於世。
晋道立
不知何许人。少事安公。善放光般若。每讲授。缘饰以庄老。学者因所习。易得开悟。嗜闲旷。隐覆舟山岩。不受供事。每深禅更旬日不起。忽出山集众讲大品。或问其故。曰我至秋当远行耳。及秋果化。
晋竺道一
出陆氏。吴人也。自落发。则痛加晦藏。人无能知者。琅琊王兄弟独知之。而敬事焉。大和中。至都止瓦棺寺。从汰公受学。数年妙臻堂奥。汰有弟子昙一。亦有雅风。时呼大小一别之。简文皇帝尤所钦重。帝崩。汰化。一东还依止虎丘。学徒蚁慕而至。若耶山有帛道猷者。以诗寄之曰。连峯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鷄鸣知有人。闲步践其迳。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一得书。遂东适耶溪定交林下。後太守王荟。起嘉祥寺。请一充僧首。久之还吴。止虎丘。以病卒。隆安中也。
晋昙影
不知何许人。静退好学。貌重迟而机变迅激。讲法华经。光赞般若。声驰关中。姚兴敬之。罗什曰。影僧之标式也。入逍遥园。助什传译。初出成实论。其中问答语影结为五番。呈什。什大善之曰。深得吾意。因着法华经义疏。又注中论。以义熈中没。寿七十。
晋道祖
吴国人。史不书氏。少师事台寺支法济。有敏才。与僧迁道流。依慧远学。远叹曰。此辈易悟。不复忧後生矣。俄迁流蚤丧。远尤痛惜之。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焉。後还京师瓦棺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谓人曰。道祖愈於远公。但闻见之博未逮耳。玄辅政。欲使沙门敬王者。祖乃辞还吴之台寺。玄篡位。敕郡送祖至京师。祖以疾辞。元熈元年殁。寿七十三。
慧要昙顺昙诜。皆远公弟子也。要长於巧思。以木刻芙蓉十二叶。流转水中。定山中晷。漏无少误。又甞作木鸢。飞可至数百步。
宋慧观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於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着述有高行。
宋慧安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幼诵经。三十余万言。为沙门。止庐山凌云寺。学者自远而至。甞投一杖。光色香洁。上有旁行字。人无识者。云得之西域僧。罗什见之惊曰。杖乃随子游乎。译其字曰。本生天竺娑罗林。南方丧乱草付兴。後得罗什道教隆安。以杖付西域僧波沙那以归。宋元嘉中殁。
宋慧静
出王氏。东阿人也。少为沙门。游伊洛间。有高名。状黑瘠。悟解绝人。时有沙门道经。耳长大而博学。时人语曰。洛下大长耳。东阿黑如墨。有问无不詶。有詶无不塞。静每握尘奋辩。千人俱废。诵法华小品。注维摩思益经。着涅盘略记大品指归达命论。元嘉中没。寿六十。
宋僧苞
京兆人。史失其氏。为沙门。受罗什法道。日诵万言。宋永初中。又从黄山静定二公。增益智证。而普贤齐忏之修。多致祥应。至京师。值只洹寺方讲。苞弊衣垢面。系所乘驴。立户外。高座唱题竟。苞趋出欲问。高座曰。客何名。对曰名苞。又曰。尽何所苞。对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於是折难数番。无敢抗其词者。乃自为主客徵析。一众[目*咢]眙。高座媿而止。时王弘范泰。闻之叹赏。愿结友。请住只洹寺。谢灵运见苞叹。以为非常胜侣。有问。或者曰。谢公何如。苞对曰。灵运识不殆苞远甚。才差相揖耳。元嘉中没。时瓦棺沙门法和。亦精通经论。为高祖所礼。
宋昙鉴者
出赵氏。冀州人也。师事竺道祖。以解律称。诣关中。从罗什受学。什曰。子真一闻持者也。住江陵新寺。厉志求生安养。临终果见奇祥。方敛目有异香。寿七十。
宋昙无成
出马氏。扶风人。避乱居黄龙。年十三。为沙弥。性姿頴异。未受具。负笈入关中。从罗什。什问。沙弥乃能远来乎。对曰。道之所在。安问近远。什喜。於是授以诸经奥旨。一日姚兴谓曰。马季长。硕学高明。素傲当世。法师固不当尔。对曰。以道御心。正欲除此过耳。兴叹异之。及姚祚衰替。住淮南中寺。常讲涅盘大品。着实相明渐等论。元嘉中殁。寿六十四。
宋僧念
不知何许人。博学精天文。弃家为沙门。深入法窟。讲大涅盘。为学者宗向。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建灵味寺以居之。时彭城任函着无三世论。舍因作神不灭论以抗之。又作圣智圆监法身无生等论。及法华宗疏义。无疾而化於浔。
宋僧弼
吴人。史亡其氏。善仪止。与沙门昙干。同依罗什受业。有讲学。什称之。使预参译。後游历名邦。或请弼为寺主。辞以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後南居楚郢。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闻其名。遣使衬遗。时入都讲。既於彭城寺。文帝尤加器重。元嘉九年没。寿七十八。
宋僧彻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阳。年十六。造庐山远公。公异之。问曰。宁有出家志邪。对曰。远尘离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当烦匠者。远笑曰。种性已能无畏。它日其可量哉。於是落发。以精究经论。文学有称於时。甞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啸。谷风远至。山鸟和鸣。超然自得。因而问远。律禁丝管。绝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谓违法。於是终身不妄谈笑。远使讲小品。辨倾辈流。难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层寺。为彭城王义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没。寿七十。
宋慧静者
生邵氏。吴兴余杭人。有成仪。文学。志节高峻。善泥洹经。居冶城寺。太始中殁。寿五十。
宋梵敏
李氏子。河东人。少游关陇为沙门。往来彭泗间。博通内外经书。有美名。留丹阳讲授。谢庄张。永刘虬。吕道惠。皆相友善。得法华要旨。没於丹阳。寿七十许。
宋道猛
西凉人。史失其氏。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精思洞彻。尤善成实。名重讲席。元嘉二十六年。至京师止东安寺。宋明帝特加敬礼。建寺於建阳门外。以猛为纲领。以皇兴名寺。每讲授。帝亲临幸。公卿毕集。施与甚厚。元徽三年殁。寿六十五。
宋道猷
吴人。史不书氏。生公弟子也。相从居庐山久之。生公亡。乃游临川见新出胜鬘经叹曰。先师所说义。闇与经合。惜先师不见之耳。乃注之以示不忘遗训。宋文帝问慧观生公。顿悟成佛义。谁能复通者。观以猷对。即诏临川津发至都。反乎伸述。则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必乘机挫锐。无不摧衂。上搏髀称善。因叹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住新安为镇寺法主。武帝践祚尤敬礼焉。元徽中殁。寿七十。
宋慧通
生刘氏。沛国人。少为沙门。神情奥秀。讲学精明。止冶城寺。从之听采者倾朝市。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尤加敬。孝武皇帝诏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有胜鬘杂心毗昙义疏。作駮夷夏显证法性三论。及易爻象记。雅为宋武所敬。升平中没。寿六十二。
宋僧柔
生陶氏。丹阳人。幼耿介。有出尘志。九年为沙门弘称弟子。落发。研究大小乘经论。年二十。即登讲席。一时名公卿等。争师事之。去游禹穴。与慧基同夏入剡。止白山灵鹫寺。齐大祖建寺。徵至京师。止定林寺。文惠文宣二王。日夕问道。延兴元年春没。寿六十。柔克意求生安养。至是果见殊祥云。
齐僧渊
生赵氏。頴川人。魏司空俨之後也。少为书生。忽弃去。为沙门。游彭城。从白塔法师僧嵩。受成实论及阿毗昙学。以慧辩。致声称。姿彩丰硕。腰带十围。吐词如锺。颀然行万僧中。如鷄群中鸾凤。隐君子刘因之。舍所住为精舍。以延之。魏太和五年丧。寿六十八。建元二年也。弟子昙度慧记道登。
齐道慧
生王氏。余姚人。客建邺。年十一。师事僧远落发。读庐山远公传。慕其为人。游庐山见其遗迹。卜居西林三年。还都。时王式大聚学徒。辩三相义。慧方年十七。即发问数番。意造玄微。诠牒有次。众咸爱其奇俊。又就猛公。讲成实论。猛以张融构难稠叠。尤厌苦之。因使慧与抗。融见慧少。有相骄稚意。慧盛气必出其上。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以母老。移居庄严寺。就养。母怜之亦落发。以宅为寺。建元三年卒。寿三十一。有玄趣僧达者。皆精经论。见称於时。
齐弘充
凉州人。史失其氏。少通庄老。善清言。弃家为沙门。解经论。大明末渡江。止多宝寺。宿学耆衲多敬畏之。讲法华经十地论。听者盈堂。文献王义恭。特加礼敬。明帝践祚。诏住湘宫寺。齐求明中没。寿七十二。注文殊问菩提首楞严经。
齐僧慧
生皇甫氏。安定朝那人。移居襄阳。世为衣冠。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年二十五。讲涅盘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又善庄老。每说释不用都讲。吐词如云。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皆事之。齐高祖下诏曰。荆州僧主。风韵高简。恊道辅世。有功於国。年运已往。特听肩舆赴都。人聚观以为荣。与玄畅俱被知遇。称黑衣二杰。永明四年没。寿七十九。
齐昙度者
出蔡氏。江陵人。性敬慎。为沙门。善威仪。以戒范称。游学京师。备贯涅盘法华维摩大品。後至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遂以此部见推於时。魏孝文闻其名。徵至平城讲受。学徒千余人。撰成实蔬。大和十三年没。
齐慧次
尹氏。冀州人。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经论精练。钦由以次托焉。迁公南游。随止京口竹林寺。年十五。随还彭城。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入京师止谢寺。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皆当时俊杰。然所学亦依次折中。文惠文宣二王。师事之。永明八年。讲百法论。至破尘品微笑而化。寿五十七矣。
齐慧隆
出成氏。平阳人。少贫。学无师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始为沙门。仅十余年。凝心教乘。贯穿百氏。学者宗之。宋太始中。止京师何园寺。明帝请止湘宫。讲成实论。乃立实法断结义。以开张先旧诸说。负[失/衣]之士余八百。汝南周顒目之曰。隆公萧散森疎。若霜下松。永明八年没。寿六十二。
齐慧基
出钱唐吕氏。幼俊迈。初弃家去。依只洹寺慧义为童子。至年十五。义为启宋文帝落发。立操刻苦洞晓经史。僧伽跋摩自西域来。义遣基入室事之。诣蔡州受具足戒。跋摩曰。汝当道王江东。不可久留京邑。於是徧历江淮讲肆。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然义爱其纯懿。久留京师。与之同住。义亡。还钱塘止显明寺。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学者千余人。宋太宗诏之。以疾力辞。元徽初又诏。不得已而行。次浙江疾作。还龟山建宝林寺。启普贤忏法。高士周顒刘瓛张融。并抠衣问道。文宣王慕仰致书。讯法华宗旨。基乃着法华义疏凡三卷。注遗教经。世敬仰其书为僧主。名重三吴。建武三年冬卒。寿八十三。
齐法安
生毕氏。东平人。魏司隶校尉轨之後也。七岁弃家去。依白马寺慧光为童子。光以其精神秀出。为落发。使诵书传。性强记。奇俊之誉。闻一时。张永请斌公讲。问都下少年。斌以安对。邀至使诵佛性义。诸书无底滞。永问年几何。曰年十八。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诵书咏诗。未足多也。王僧虔出镇襄州。载与俱。遂游番禺。以涅盘义难攸公。攸媿服。让其席。住二年。道化海上。还京师。讲涅盘成实维摩。一时名士多从之。永泰元年没。寿四十五。着净名十地义疏高僧传五卷。
齐僧印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余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尘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
梁智秀者
生仇氏。京兆人。客寓建邺。少弃家。依蒋山灵曜寺得度。善大小涅盘净名般若诸经。以辩慧为一时师宗。天监三年卒。寿六十三。
梁道超
姓陆氏。吴郡着族。丞相敬风之六世也。祖昭尚书金部。父遵散骑常侍。超少以勤笃。与同郡慧安友善。游上京。时旻法师。讲成实於灵基寺。谘仰之至。以夜系昼。每抚髀叹曰。为尔漠漠生肇笑人。又闻龙光寺僧整受众请开演。叹曰。柰何以七尺躯。居人後耶。因礼诵求加被。令如旻。事载旻法师传。顷之果若有所得。独语独笑。负气凌俗。及乎解析疑伏。每无遗逸。若遇机临敌。求相击抗靡不应蹑。同寺道贲。齿腊微长。虽随众同学。而性殊怠堕。他日谓超曰。我与卿优劣何如。超盱衡啸傲而已。所居坟典拥膝。屏绝宾伴。尘埃满屋。蟋蟀鸣壁。中书郎里人张率咄曰。安能对此而无忤耶。答曰。吾政以此为乐耳。时人高其放达。平三十六。以天监初卒。慧安卒于湘宫寺。仅三十二。呜呼二人者。志同学同出处同。而寿亦差同。惜哉。
梁慧琳者
马氏子。扶风郡人。年十六。师事荆州竹林寺道馨。入湘山岳麓习禅观。诣彭城。受僧渊成实论。还荆州为僧主。化行荆楚间。天监三年没。寿七十四。令露骸松下。弟子不忍。
梁僧盛者
生何氏。建邺人。少为沙门。聪敏绝人。解经论。有高行。颇工文章。为公卿所敬。天监中卒。寿五十。
梁僧韶
姓王氏。齐国高安人。宋元徽初。居京邑之建元寺。闲房自守。不妄交游。齐受禅。始事讲说。毗昙之学。流化海内。齐文惠竟陵王。雅相钦礼。清河崔惠北面谘承。天监三年。终于所住寺。春秋五十有八。建元间。法亮法朗兄弟也。吴兴武康沈氏亮。履行高洁。经学修明。诏住药王寺。朗集注涅盘。并卒于天监中。
梁僧密
未详氏族。幼出家於安乐乡。蚤负令声。然终以其见闻未广。将事游方。请於其师。而不之许也。乃竟遁去。从道明沙门受业。泰始初。济江。住庄严寺。其器望风仪。深沈详正。不以利害婴心。虽同居。未有测其量者。时人以方之法汰。虽兼讲众经。而专志成实。然自以其学力。所至恃材使气。少所推挹。或构其短於竟陵王。密弗自辩。遂受摈淮南拥笈。而与俱者三十余人。天监四年卒。七十有三矣。
梁智欣
丹阳建康潘氏子。幼聪警。世之琐屑事。经耳不忘。年七八岁。入栖静寺。正值上讲。闻十二因缘义。曰生死轮转无有穷已。便慨然。即其寺就僧审禅师求出家。博学好习鄙事。师谓之曰。观汝若非率尔者。而所玩非奥远何也。答曰。正欲广其节目耳。受具後。从东安寺道猛。听成实论。才四徧。结袟而返。及至讲说。文义精悉。四众推服。听者八百余人。永明末。太子数幸东田。擕诸内侍。亟经过其寺。欣厌之。因谢病锺山。居宋熈寺。绝不与富贵者游往。天监五年卒。寿六十一。葬山中。
梁法令
董姓。未详何许人。寓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好学经论。多所通达。善涅盘大小品。尤精法华阿毗昙心。其讲则先标纲要。旋析条流。言约指远。驰名京邑。且常禅燕。以观心体。而动婴疾瘵。事亦废损。每自讼。先身执相分别。起诸违害。今获斯报。自是足不下山三十三载。清净调和。随顺梵行。仍课大品一部以袪封滞。天监五年卒。寿六十有九。
慧泰慧纂同所住寺。俱以学闻。泰笃勤禅智。纂心性清率。皆有国士风。
梁智顺
出徐氏。琅耶临沂人。年十五。事锺山智度为沙门。少頴异。博通群经。尤精涅盘成实。门徒数百。甞罹俗事所折困。而顺无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师承之。及东昏不德诛孝嗣。孝嗣子绲。赖顺营护而免。甞夜有盗。而使令者获之。顺留密室中。黎明遗以金帛而导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门。名振江左。而神情肃物。见者惧焉。天监中卒。寿六十。临终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鸟。门人窆之寺侧。
梁法护
姓张。东平人。年始十三。善於草颖。其师道邕亦有清誉。甞抚其首曰。汝意气如此。必能振起遗法。既受具。仍遭父丧。房居四载。不与法席。宋孝建中。至都住建元寺。常讲毗昙。言去浮华。趣通文理。从之者百有余人。齐竟陵。於法灵寺建竪义斋。以护为标领。所交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顒。并虗心礼待。天监六年。卒于所住寺。享年六十九。于时新安寺志远。天宝寺僧达。并勤学守志。不务讲说。好修福业。
梁宝亮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於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着。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於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於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着涅盘义疏十万余言。上为之序。後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梁法通
出褚氏。河南阳翟人。晋安东将军[((素-糸)*力)/石]之後也。龆齓中而器量英发。年十二为沙门。博观三藏。而尤深於方等大品法华。学徒千里毕集。游京师。初止庄严。後居定林上寺。学者亦向风而至。齐竟陵文宣王。宰辅文献王。皆慕德焉。谢举陆果张孝秀。躬造之而受戒法。黑白弟子千余人。居钟山三十余年。精修禅诵。天监中没。寿七十。
梁慧集
出钱氏。吴兴人。年十八。弃家入会稽。师事慧基。性质而不华。精於毗昙。学者服膺。天监中卒。寿六十。有毗昙疏义十万余言。行於世云。
梁僧询
姓明。太子中庶山宾之犹子也。始成童。常听山宾共客谈论。追领往复。了无遗谬。宾抚其首。以为当起吾宗。其父奉伯。笃信大教。年十二。因令於奉城寺出家。为僧辩律师弟子。辩性廉直。戒品冰严。精进自持。常讲十诵。询後居冶城寺。从光宅法云。咨禀经论。历耳涉目。略无忘失。每覆述。如瓶泻。散带伽蓝。不营杂务。时人嘉之。凡所见闻悉为记注。同学门友莫不传写。天监十六年卒。寿三十五。时有道遂道标。既同为海陵人。又於法云同受业。
梁昙裴
出王氏。会稽剡人。少弃家。事慧基。洞明方等深经。善庄老儒墨之书。游方考究经典疑义。还乡居法华台寺。学徒甚盛。裴神情秀朗。辞吐韵胜。如风行川流。声华於当时藉甚。衡阳孝王元简。及庐江何胤。皆师事之。张融周顒并从其游。天监中卒。寿七十。同时有沙门明庆者。余姚人。戒行明白。而蕴藉尤甚。
梁僧若
僧璩之兄子也。璩见前传。若十五岁。隷虎丘东山出家。性好学。经数通达。道俗器赏。出都住冶城寺二十余年。太常卿吴郡陆惠。尚书陆澄。深相待纳。三十二年。反虎丘栖遁。虽复蔬茹或不充。禅复或不赡。任运放懹。未甞计虑。琅耶王斌守吴。每法集为乐。还都谓知己曰。在郡赖得若公。大忘衰老。比岁见其业於放生。仁及飞走。讲说虽疎。津梁不绝。何必灭迹巗岫方谓其高。但出处不失其机耳。天监八年。诏为郡僧正。普通元年。春秋七十卒。其兄令亦以硕学知名。不幸早世。定林寺之法度。庄严寺之慧梵慧朗。并获时誉。梵本剡之吴氏刚决强断。朗肌貌霜洁。号白朗。
梁明彻
夏氏。吴郡钱塘人。六岁丧父。即出家於上虞王国寺。性好学。尤多感激奋厉。甞遇客读晋道安传云。少孤为外兄所养。因歔欷呜咽。良久乃已。他日究寻。见安弘法之美。抚髀叹曰。人生斯世可不尔乎。自是专志。不弃寸阴。其房屋朽故。风吹且仆。众皆惧其压而去。彻习业其下自若。会稽孔广闻以为当成名器。齐永明十年。竟陵王请律师僧佑讲。彻从受十诵。随至杨都。居建初寺。建武初。依旻法师更业经论。太傅萧頴胄领荆州。携以俱就第开净名。太傅薨。赠麈尾软几以别。天监初。反都邑。常为旻公覆述。武帝钦待不次。诏於华林园宝云僧省类集毗尼简要。将成。忽遘沈疾於寿光殿。帝躬临尉问。迁就医于所住寺。中使参候不绝于道。彻有遗表。文多不录。帝省表哀动左右。诏於寺设三百僧斋。帝为制发愿忏悔文。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诏给东园秘器。窆于定林寺墓。
梁僧迁
姓乐氏。襄阳杜陵人。少出家。游都邑。住灵根寺。从灵味寺宝亮谘学。武帝引为家僧。吴平侯萧昺尤欵遇。天监十六年夏。帝甞夜见沙门慧诩。他日因法会问诩曰。御前夜见何所道。诩曰。卿何忽问此。而言气甚厉。迁抗声曰。我与卿同出西州。俱为沙门。一时邀逢天接便尔。陵驾侪辈。我惟事佛。视乡等蔑如也。诩殊惭赧。普通四年卒。寿五十五。
梁法开
吴郡余杭俞氏。幼从北仓寺昙贞出家。贞有解行。其弟子僧流昙[这-言+(衣-〦)]。家盈财服。食富丽殊。忽开而学。则莫之逮也。後开西游居禅冈寺。依柔次二公。究成实论。虽贫窘而益勤甚。业既充优。滋以佚[示*象]。然性躁锐。善谈论潜登窃发。当者辄挫。吏部尚书琅邪王峻。永嘉大守吴兴兵墀。皆揖敬推赏。还乡止西寺。先相陵驾者。望风隐避。以至于死。因尔讲筵相接。道俗趋向。法师智藏讲成实论於禹穴。开往观之。鲠难累日。藏曰。开法师语论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开闻之谓曰。释迦说法。多宝涌现。法师指南命众。而遣客何也。藏有慙色。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梁慧超
王姓太原人。永嘉之乱。寓居襄阳。七岁出家。为檀溪寺慧景弟子。以众太喧杂。乞移禅房。依止僧崇禅师习定业。年十二。又从同寺僧授学。通三玄。齐永明中。竟陵王请智秀法师。随方讲授。士之愿游从者无所限。超因受业。逮秀还都。居灵根寺。仍乞具足於法常。诵戒不盈二日。听律未终再席。皆文融义会。得其微奥。普通初。武帝诏其师总正州之僧事。以节俭闻。及师亡。依智藏探讨经论。藏曰。此子秀发。必成美器。因是出处与偕。备谈诸部。至於使之代讲。让不肯当。复究毗尼。慧集叹曰。不谓始学已冰寒於水矣。诏为寿光殿学士。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於正观寺。诏笔受。性不矝伐。善论辨。投机抵郄。应蹑如神。安成康王萧雅秀吴平侯萧昺出之蕃镇。俱邀以行。皆有弘宣之益。卒年五十二。寔普通七年也。
梁慧澄
姓兰氏。番禺高要人。年十四。依和尚道达出家。住随喜寺。齐季之乱。人易操行。而澄循持斋戒。闭户礼诵不辍。天监初。世向廓清。南路犹梗。间关寄托。遂至京师。止庄严寺。从僧旻学经律论。鈎深索隐。勤苦十年。桂杨王萧象。闻其名。[这-言+(衣-〦)]屈讲说。由是近远钦服。桂阳镇南岳。请与之俱。然以违亲岁久。将暂言旋。且徇乡社招徕之意。普通四年。仍居随喜。阐扬微妙。会者如林。仅五载间。法利无限。大通元年。卒於所居寺。春秋五十二。时同学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并业成实。朗贫而好学。博达变通。巧於传述。略聪明儁警。宣演有则。生访异寻奇。铨以秘奥。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虽皆久当师匠。奈何未广流通。俱年三十余卒。
魏道宠
即故儒生张宾也。高齐元魏之际。国学有雄安先生者。博学能文辞。为时师范。其徒李范齐镳安席。皆材艺所归。而宾其一也。甞至赵州堰角寺。即今之应觉寺也。渴因从寺索水。沙弥问宾。水具几尘。必言之。乃可以饮。宾罔然。沙弥遂浇其面。宾大惭。谓其人曰。非直以辱我而已。亦足以见佛法之不易知如此。吾今投诚趋向矣。於是悉辞去其从者。而从寺出家。寺法当三年历试而後剃落。以宾名士故。即日使受具戒。乃入西山。广寻藏部。造诣渊微。叹留神之晚。宣武皇帝崇尚大教。永平元年。诏西竺三藏菩提流支於紫极殿。勒那摩提於太极殿。翻译十地。然各置禁卫。不相往来。四年方讫。及雠校义句恰同。其所不同者。特一字耳。盖或以为不二。或以为不尽。後那的定为不异。而众共称美。谓合圣心。宠闻之。因访流支以所译指趣。支授十地曲教。而宠於三冬之间。尽为疏出。寻而讲演。听侣云臻。邺下歆艶焉。时魏收邢子才扬休之等在座。宠默识之曰。诸贤既皆国华朝彦。颇忆受业有所自来否。答以为始皆北面张君。君兹厌俗。罔知所向。宠咄曰。师资之礼。典籍具存。今乃尔何耶。三子遽拜伏谢过。转以闻上。诏日赐黄金三两。以旌异之。而终其身。
齐慧顺
姓崔。侍中光之弟也。幼厌尘罔。长为居士。从听涅盘无遗义。就座假寐。梦中闻有言者曰。此解乃明。犹未为极。心疑之而莫能决也。年二十有五。即投都下光律师出家。而依之学。教证两途涣然冰释。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并立疏记。年将知命。又东归乡里。博授戒法。胜筵才启。会者千余人。齐赵瀛冀莫不信向。仆射祖孝徵奏为国都。年七十二。终于邺下总持寺。
齐道凭
姓韩。平恩人。年十二。依贵乡邵寺出家。始习维摩经。一闻即忆。後学涅盘。复寻成实。尤於禅观有所向慕。既徧历漳淦伊洛。以访其指趣。乃於少林寺。摄心长坐者八夏。於是问道之侣。披荆而至矣。逮乎光师弘扬戒本。因往听之。允惬大乘。深副期愿。留十年。阐化赵魏。涅盘华严四分。皆手不举笔。目不寻文。吐辞清爽。洞会诠旨。有若亲证。故京师语曰。凭师法相上师文句。言其俱绝世也。或有以其辩比身子。信哉。天保十年三月七日。终于邺城西南宝山寺。寿七十有二。初誓生安养。临终独见光明满室。来者尤闻有异香气。寺旧有大钟二。至是其一亦小触而破。且凭家门富豪。而乞食自资。素出衣冠之裔。而袒肩洗净。胫臂无服。兼以不待文字语言之饰。而弘唱莫及。其造诣可量哉。
齐灵询
生渔阳傅氏。童丱出家。无所师授。即能以成实论涅盘经删注行世。後依光公十余载。研究备至。而微旨密意。罔有凝滞。虽博通群籍。而擅业维摩。兼有疏记。至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然尤爱书画篇什文笔之华。美容貌。善风仪。辞辨雅净。听者无倦。初为国都统。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於晋阳。时年六十九矣。
齐道慎
姓史。高阳人。十四出家。既受具。入洛依光师学。仍禀上统地论。专志涅盘。然性度虗简。以大法为己任。每参说戒。跪听终席。讲逗群机。辞无繁长。智者不嫌其少。愚者不患其多。垂槖梱载。五众爱重。文宣诏为国都。绥抚无亏绪。时禅匠如僧达。论士如法灵。其辨对之才。世皆钦伏。至风流蕴藉矫俗厉物。则真过之远矣。後因乘车送帝回。两辕并折。遂终於邺城定国寺。春秋六十有五。
周慧善
幼依杨都栖玄寺出家。徵击法胜毗昙之理。听者叹伏。会梁绪不振。逃于秦壤。承圣之季。住长安崇华寺。为大冢宰所知。别修供养敷导以终。时天和间也。寿六十。善之开演智度论也。每引小乘证成其义。譬诸星月助朗太阳。亦如众华缤纷也散。故其所述名散华疏。其序略曰。着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予颇悉诸作今而覼缕者。正由斯辙。罕人谙练。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有详览者尚监兹焉。
周宝彖
安汉赵氏。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始周岁。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观其所取。以见其宿习。彖悉拨弃。而独取书疏。众共叹异。七岁至巴西。太守杨眺问曰。或谓儿颇读书。且道老子何以得名。答曰。以其生则头白耳。年十六为道士童子。事梁平西王。使知营功德事。偶见佛经。读而喜之。由是每求访奥旨。以袪昏蔽。年二十有四。乃获出家。受具戒。先究律藏。後研成实。乐於传授。有欲得其私记者。即以付之。无所靳惜。未几。又听韶法师讲。武陵王门师。大集摩诃堂。命讲请观音经。此经素无文疏。而创兹开演。标叙委悉。词义允畅。四席欢庆。因辑其言。为文疏行世。复还涪川。化度道俗。内外坟典相续训释。拔邪归正。十室而九。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或报以金帛。无所受。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不然犹持八戒。以致其虔恪云。甞着大集经疏。至虗空藏品。义未通彻。方闭目长想。不觉身在空中。去所坐牀三四尺许。豁然大悟。疏成。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属僧崖菩萨为造经本。遂流通至今。又着涅乐法华等疏。每言吾命不久。忽染风疾不能出声。临终遽诲戒弟子。分付衣物。既而如故。侍者以浆饮进。闭口拒之。兀然终日略无顾恤。惟称佛名。辄合掌加额。竟卒于潼州光兴寺。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当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先是寺山无故崩裂。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幡华列前。僧众拥後。彖时方讲。或以其所见白之。彖曰凡为我也。已而卒。
周宝海
生巴西阆中龚氏。少出家。闻京师佛法隆盛。即下峡。依云法师。听成实。旁阅诸席。亟发清誉。因别聚徒属。卒冠于时。梁武帝躬开涅盘诏海昇论榻竪佛性义。而手执鍮鉐香鑪。帝曰。法师既断悭贪。而鑪执鍮鉐。是岂理乎。海应声曰。陛下方行慈忍。而帽簪戴纛。亦有说哉。帝大悦。後还蜀住谢西寺。武陵王纪作镇。每过海宿。谈玄理。昼夜忘倦。一日蚤作。王盥见霁景可喜。顾海曰。日晖粉壁状似城中风动刹铃。乃知寺内。已而车盖迎王马群嘶。海遂曰。遥看盖动喜遇陈思。忽听马鸣庆逢龙机欣笑而出。王谓其御曰。与海法师语。真令人盘桓不能去。其辩终类此。及周氏兼有梁益。州牧庸公尤加敬。年八十。戒门人法明曰。吾死当露尸施鸟兽。苟作图塔。终堙灭耳。弟子不敢违。建德间果屏除图塔云。
後梁僧迁
姓严氏。吴郡吴人。师事钟山灵耀道则法师。後游讲肆。甞难招提慧琰禅品义。招提为更新章句。高帝法集兴善殿。锐辩如流。帝嘉之。且特诏迁。敷述帝所制胜鬘义疏於寿光殿。皇储尚书令何敬容。并加扣击。中兴。为荆邺大僧正。恂恂七众不肃而成。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卒於大宝精舍。寿七十九。葬江陵之中华北山。还弱冠诵法华六千部。亲见普贤於梦寐中。香光洞烛摩顶加被。秘而不言。及是始以告人云。且梁明帝有疏致迁。其说以为。等观北面归依。时移三纪。拥经问道。十有三年。终识苦空。功由善导。等观帝法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