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德清 10016 2023-04-22 08:38

  

  侍者福善日录

  门人通炯编辑

  岭南弟子刘起相重较

  法语

  示本怀印禅人

  昔吾佛於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於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於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後。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达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轻之礼拜。四众乃至辱骂。或加刀杖瓦石。种种苦事。皆欢喜忍之。无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萨法。末世持经之最胜行。吾徒为佛子。苟无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断哉。及授付嘱持。经之菩萨。则誓之曰。种种苦事。皆当能忍。是以佛说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乃至头目髓脑无有悋惜。故教持经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护佛法。续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开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场。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寻常观之。更於此外。别求生死法也。且此经乃吾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乃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也。佛知见者。以能见诸法实相也。以众生迷真知见。但认五蕴幻妄身心。而不见真实之相。若见实相。则三界上下。了无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岂独参禅能了生死。而持经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实相之大宗师。傥法社诸侣读诵此经。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华三昧者。即此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是。则护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议矣。佛为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今纵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为舟航。愿力持之。於生死海中。亦必终有到彼岸时。犹胜从前虗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语。从此发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以成普贤大行。切不可起生灭心。立人我见。而生退堕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觉禅人

  本源觉。重兴仰山道场。三十余年。幻出种种庄严。皆自心力。诵圆觉梵行二经。亦二十余年。精持净行。皆从宿习般若中。今礼匡山。请授大戒。拈香请说圆觉大义。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谓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是故为佛弟子。若达唯心法门。则一切染净因果。皆即现前。念念转变。故曰。心净则佛土净。直如仰山因缘。向皆危石巉岩。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场。如从天至。皆从最初一念。坚固信心。故致如斯广大佛事。由是观之。则西方净土。又岂从心外得耶。老人今为禅人。特授梵网金刚宝戒。此戒名为毗卢遮那心地法门。经云。若授佛戒。即入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开佛知见。一切佛土。应念现前。故诸佛净土。皆从金刚心地建立。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门。从此向前。日用头头。一切运为。明明了知。皆从自心流出。则法法皆为净土真因。更能将一声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动静无二。寤寐如一。则现前步步皆踏净土。宝地经行。即此身心。已坐莲华胎中。直至临命终时。才舍此身。即花开见佛。如从梦觉。到此始知生死如梦。净土如幻。一念之闲。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禅人久修梵行。第未亲闻善知识。打破从前妄想梦。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别求佛法。努力珍重。

  示陈善人

  楚沔称名郡。故文宪之邦。但法门善知识过化者希。观智禅人。杖锡於此。掩关三年。一时向化者众。适来善人。乃旧归依信心弟子也。远参匡山老人。为求开示。以传白大众。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食肉。佛住世时。常在法会称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女。以堪亲近承事三宝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堕三途苦趣。是为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谓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恶因恶果。必堕三途苦趣。且观世之高官尊爵。富贵荣华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养三宝。斋僧布施。印经造像。修寺建塔。济贫拔苦之所感招。其长寿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者。必定从放生不杀。持斋戒中来。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备矣。谓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婬。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儒门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斋岂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复念人世无常。如风中烛。怕生死此。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离心切。更宜发心。持念阿弥陀佛。将此一句佛。横在胸中。心心不断。念念不忘。朝暮礼佛诵经。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纯熟。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莲花。以为父母。花开见佛。从此永出生死轮回之苦。长揖三界。是名菩萨。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办。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善人持此。转化同类。一人一家。以及一乡一郡通都为佛国矣。但愿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别求[糸-八]妙佛法。

  示盛莲生

  老子云。吾所大患。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如梦颠倒本来不有。当烦恼时。直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烦恼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拶。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心外无法。若不观心。而求脱若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只须发勇猛心。切不可说不能。乃自画耳。

  示吴启高

  启高久归三宝斋心有年。今来匡山。求授戒法。为法门弟子。以结未来出世之缘。因詺名福常。号净心居士。为授优婆塞戒。复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闲种种业行。皆是无常。尽为苦因。故感生娑婆国土。众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为乐。转滋贪爱。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为颠倒。故举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无常苦空。发心求出离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发起厌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净土之愿。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说戒法。教人止恶修善。以恶止则心净。善修则苦灭。苦灭则福增。心净则为净土之因。苦灭则为极乐之本。福增则为常乐之果。是知一念发起受戒之心。则众苦可断。众福可集。生死可出。净土可生。皆从最初一念。发心为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发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虽未出家。即名佛子。从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净除心中夙染。贪瞋痴爱。种种烦恼。则心地清净。以此净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即日用现前。事事皆是净土之因。即所施种种。四事供养三宝者。皆为庄严净土之资。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元不离当人一念。是为真实法行。所谓真常之福。从净心中谓是故也。居士果能谛信不疑。何用别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闲寻常事。目之则道念自坚。信心日长矣。珍重珍重。

  示无知监禅人

  出家人。先须要知出家割爱辞亲。本为求出生死。若为生死大事。要知世闲一切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发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须看破。现在身心境界。当观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看破。则不为此身谋求。种种受用之乐。次要看破。现前见闻知觉。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种种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转。日用密密观察。妄想起处。就要看破。当下消灭。切不可随他相续。攀缘往而不返。若观察不定。无巴鼻时。但将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紧紧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话头作主。但见妄想起处。即提起佛来。是为正念现前。则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时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为主。其余一切妄想皆为客。客主若分。久久纯熟。则妄想自消。真心自显矣。禅人若果有志。为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为真。其余世闲种种伎俩。作诗写字。乃至攀缘。交游放浪。皆是颠倒痴迷之事也。若不慕实行。专事虗浮。纵放六情。游谈无根。空丧光阴。不唯虗生浪死。抑恐恶业难逃。千生百劫。无出头时也。

  示徐清之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业。於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瞋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而为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来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维摩称为不二法门也。居士若能体此而行。则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烦恼情根。应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试此观看。念念觉察。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物一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劒。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进不退。则顿证大解脱场。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成禅人。约同志於金沙之东禅。结青莲社。以持诵法华经为业。凡入社者。必先熟读此经。能背诵而後入堂。不数年闲。能持者数十辈。去住不一。唯禅人一志不移。遂以此为尽形寿焉。请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经乃吾师释迦世尊。特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成佛真种。故述其往因。谓於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得闻此经。展转传持故。凡曾从闻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处。以持此经为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於灵山会上。各各授记成佛。乃的示此经。为成佛正因真种也。故委明持经之法师。即於现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净。如经具明。金口亲宣。非虗语也。此经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独南岳思大禅师。所悟精深。天台智者大师。读诵此经。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大师曰。此法华三昧也。非子莫证。非我莫识。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观妙门。发明百界千如实相之旨。向後依止观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经为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此又示持此经者。第一义门。禅人今持此经。试向未展卷轴已前。突开顶门正眼。烁破无明。诸法实相。触处洞然。则见色闻声目前现证。尝转如是一卷真经。顿将八识田中。历劫已来。爱憎烦恼种子。尽化为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进是明真法供养如来。若徒以纸墨文言为妙法。以循行数字为持经。而心地未净。烦恼未空。此何异以水泡为摩尼。以蒸沙为饭本。如是则牛皮未透。岂图遮眼而已耶。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以等心死誓。为出生死第一义。又放下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当归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此五乳为老人归真之所。禅人归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锥之地。正是尔等。放舍身命处。生则同修。死则同归。尔当放下诸缘。一心寂静。於此集二三同志。老者专心念佛。精修净业。誓死为期。则法道常存。慧命不断。是不负归依之念也。应念尔祖乐天公。与老人有三世之谊。自当以义为质。绝无二念。若别存一念。则非真实为生死人。凡居常。务要以法为怀。纲维丛林。调和大众。内外一体。宾主一心。兼忘人我。剿绝是非。了得烦恼本空。便是出生死路。即此心地清凉。便是净土之要门也。尔其勉哉。勖哉。

  示凝畜通禅人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亦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错误耳。且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瞋痴爱。种种襍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闲。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於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中不襍不乱。梦寐如一。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净土之时节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分。尔其勉之。

  答德王问

  承大王谕使者。访问山僧修行直捷法门。云。王已能持不杀戒。斋蔬三年。但念末後一着为急。有何法修持。至临终安乐。後世不迷。此乃大王宿习。般若根深。积生修习。故今处富贵尊位。不昧本来一念。真切参求法要。山僧愚劣。敢以实对。惟佛说法度人。如应病之药。方便多门。不是一种。自教流此土。古今依奉。修行者。有禅与教两门。人人共由。禅则传灯诸祖。直贵了悟自心。其下手工夫。则心单提话头参求。直至明见自心而後已。此独被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又须善知识时时调护提撕。方得正路。在昔王臣。亦有能者。葢不多见。是乃出家人易为行耳。今大王尊居深密。不易接见善知识。故不敢以此劝进。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大小止观。乃成佛要门。其大止观文繁难於理会。其小止观。虽简易。其实要说解明白而下手安心。亦不易入。即能知能行。亦难得亲切。日用现前。境界逆顺处多用不上。况末後大事乎。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亦不敢进。今独有佛说西方净土一门。专以念佛一事为要。以观想净境为正行。以诵大乘经为引发。以发愿为趣向。以布施为福田庄严。此实古今共由。不论贵贱智愚。俱能真实下工夫。故万人修行。万人效验。此愿大王留意焉。谨将日用修行规则。条列如左。

  我佛为救度娑婆世界。诸苦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但专以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有弥陀经一卷。便是证明。其经中所说。都是彼国。及国土境界实事。最是明白。其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即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语在功课经中。此是早功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此乃我圣宗仁孝圣母所行。垂法宫闱。至今不废者。是为常行也。至若为末後一着大事。其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之外。於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饭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於睡梦中作得主。若於睡梦中作得主。则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则於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闲五欲之乐可比也。惟大王留意此法。便是真实修行。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切不可听邪见邪说而惑焉。又大王若要末後知去向。更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住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时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己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惟此法门。非是僧谈。乃佛经中。处处开导。直捷法门。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舍此别无妙法矣。闻大王心。不求长生。但愿末後明白。除此再无可明白之法矣。若怕疾病。要学调息运气求却病。此非良法。若气不善运返至大病。至不可疗。万万不可惑於此也。若是念佛一法。得入亲切。其余总不必留心矣。愿大王着实谛信。切莫怀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僧蕴真。奉大王令旨。持睿语。下问事件。山僧伏读再三。足见大王体究生死大事。要明性命根宗。了达佛祖禅教旨趣。山僧愚昧。不敢妄谭。谨按教典。一一条牒来问。对答分明。陈列如左。伏乞睿览。

  一问三乘之道。性命之原。教禅之说。达磨之道。何曰无字。心地何处用工。人生到底。怎麽下落。又说。有佛无佛端的何为。又说一静之中。无我无人。犹如太虗。到底如何。可将上中下乘言语。佛祖度众生之念。一一细剖解释。是所愿闻。

  答。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属修证阶差。不属三乘渐次。此禅宗目为向上一路。从前诸祖所传。即指此心。以为宗极。是名为禅。此宗不立文字。只贵明心见性。其修进工夫。当初达磨教二祖。问曰。汝作甚麽。二祖云。乞师安心。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印正。云与汝安心竟。此心不可得一语。便是西来的指。二祖又问。岂无方便。磨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便是教参禅最初第一着工夫。达磨之道。如此而已。除此心外。更无别法後来禅道既久。学人不能顿悟。故有参禅提话头之说。其话头不拘是谁。随将古人公案一则。蕴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即无之一字。就是公案。直者疑处。便是参究。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如大梦觉。即名为悟。以参究便是用工夫。以正参时。心中一念不生了无一物。故说无我无人。犹如太虗。悟处便是下落。既得了悟自心。则历劫生死情根。一齐顿断。既悟此心又说甚佛与众生。故从此已去三界。往来任意度生。永绝诸苦。不被生死拘留。是称菩萨。此便是参禅到底下落。性命从此了却。若不悟此心。则被一生作下善恶业牵。轮转六道诸苦趣中。到底没下落。所谓生死苦海。无有彼岸。正谓此也。

  一。问三乘之道。乃是佛度众生。随机施设。权巧方便之法门也。一大藏经。皆是此意。原夫一心之法。生佛同体。本无身心。葢因最初一念妄动。迷了此心。遂结成幻妄身心。即今人人血肉之躯。名为色身。即今知觉思虑者。乃妄想。心经说。五蕴是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肉身即色蕴。心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以身心知苦乐等为受。分别贪求念念不断为想。此想相续不断为行。此三即知觉思虑之心。其识即命根。初未迷时。但只云性。既迷真心。有此幻妄身心。其识连持此身。故名为命。此性命之原也。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设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瞋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後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一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三乘修行之法甚多。说不能尽。但依一法修行。皆得出生死苦。非止一端。种种方便直是悟了此心。方是末後下落处。未悟此心。俱在生死海中。随善恶转若作善。即生天上人中。若作恶业纵贪瞋痴爱。即堕三途。受苦无量。此三乘法。若学中下乘修。则一向爱恋此身。贪着受用。妄想之心。不能断除。故不能也。若学上乘人修。虽能布施持戒。其後四行又不能全。亦不能即出生死。纵修善法。生在天上。福尽还坠。如汲井轮。终无下落。若求悟明此心。可了生死。无奈如今现前事法交错。又不能下苦心参究。纵参亦不得真善知识指教。恐错用心。返落邪道如此。岂不虗过一生。虽要求个下落。到底无下落。以天上受福。未免轮回故也。故佛别设直捷方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此乃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定有下落也。今将念佛净土法门。为大王陈之。

  一问净土法门。为何而设。因佛设三乘之法。要人修行。不是一生可以成就。恐落生死苦海。难顿出离。若要参禅。可一生了悟。得出生死。又因妄想纷纷。习气深厚。不能参究。若未悟明此心不免轮回。故别设西方净土一门。此不论上中下根。及贫富贵贱。但肯依而修之。一生可以成就。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更无巧妙。何以如此以我今现住世界。名为娑婆。乃极苦之处。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乃至求不得苦。冤家聚会。种种诸苦。说不能尽。虽是王侯将相。富贵受用。种种乐事。都是苦因。以此极苦。难得出离。故说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以此国中。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以彼佛国绝无秽污。故名净土。无有女人。莲华化生。故无生苦。寿命无极。故无老死苦。衣食自然。故无求不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冤家聚会之苦。以彼国土。七宝庄严。故无瓦砾荆棘便利不净。种种清净。全不同此世界。弥陀经中所说。一一皆是实事。今一切人。求生彼国者。更无别法。但一心念佛。以为正行。日日回向。又心想莲华。身坐其中。故临命终时。即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见大莲华。涌现在前。见自己身。坐於花上。一念往生。既生彼国。从此永不复堕生死苦趣。名不退地菩萨。此便一生修行结果。後世下落。如此分明。除此之外。别说临终有甚境界。皆是邪说。若不念佛。及临命终时。随造恶业恶境现前。悔之晚矣。此是最省要直捷修行法门。是佛别设接引方便也。

  一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观想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然必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贪着世闲。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之心。及执着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即如今一类邪人。妄称圆顿达磨等教。及妄立南阳净空无为等教。归家等偈。一一皆是近代邪人。望空揑作。此等言语。惑乱世人之法。俱要尽情吐却。乃至全真。采取阴阳等术。内丹外丹之说都是邪法。皆不可信。单单只是。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即此便是话头。就是性命根宗。更不必问如何是性命。当人本来面目。及三魂七魄元辰之说。者些全是在血肉躯上。妄认妄指之谈。俱无下落。若问在生怎麽样。没後怎麽样。在生造恶的。没时恶境现前。在生念佛求净土的。没时净土佛境现前。以遂我所求。乃是好事。若不是所求善心中来。都是邪魔之事。决不可错信。误了百劫千生也。但看棱严经中。说的分明。若说有相皆妄。此言是参禅门中的话。单单只求清净真心。不容一物。故说有相皆妄。以念佛净土。原是想心成就。经云。想澂成国土。以参禅要断妄想心最难。故今以净想换去染想耳。其莲华现前正是观想成就。又何以妄相推之。修行各有门路不同。不可一槩论也。已上所答。皆依佛祖经教中一一考正。不比妄谈。若参禅。则以明心见性为主。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不必明心见性。单单只是念佛。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自心若忘了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贤王如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其前知乃神通之事。此不必求当时佛不许学习此事。若成了佛。自然有神通。不待求也。其鬼神前知。非是人可学得的。切不可想此等事。若念佛到临命终时。自然预知时至。亦是寻常念力成就。不可强也。已上数条。伏乞贤王详察留意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