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山文集,又名《遗山集》、《遗山先生文集》,是元好问诗文集。最初由严忠杰在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编录成集,张德辉类次,前有李治、徐世隆二序,后有杜仁杰、王鹗二跋,诗文共四十卷。元刻中统本《遗山先生文集》收诗1280首,编为十四卷,只分体不编年。
42.96 万字 | 2023-01-01 16:57更新
《两晋秘史》,又名《东西两晋志传》,杨尔曾著,简略叙述两晋历史。本书据史料及讲史资料改编而成。杨尔增,字圣鲁,号雉衡山人,浙江钱塘人。
40.89 万字 | 2024-07-16 08:07更新
《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36.73 万字 | 2023-05-02 16:26更新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明代短篇小说集。40卷。又名《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明刊本题“李卓吾先生秘本”,“诸名家汇评写象”。卷首序署“庚辰秋仲磊道人撰于西子湖之萍席”。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皆有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缺5—9卷)。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十万卷楼石印本,每卷一图。有总评和旁评,题署同前。这部小说共写了“宰予昼寝”,“公冶苌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有澹台灭明者”等40个故事,各以“四书”中一句话为标题,各写春秋战国时一个人物。其中以“子路问路”、“孝哉闵子骞”、“公输子之巧”写得比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文学性较强。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四十篇文字正文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源于《四书》,每卷题目也均取自《四书》中的原句。因其所描写的《四书》中提及的人物分属于春秋列国,“那时天下有七十二国”(卷三五),故冠之以“七十二朝人物”。
34.09 万字 | 2024-07-16 08:10更新
《荥阳外史集》,明代诗文别集。100卷。郑真撰。郑真是元代学者郑觉民(字以道)之子,明代洪武四年(1371)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早年与宋濂齐名,但一生偃蹇,名位不显,其集流传很少。《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将其编入别集类,但《四库全书》本是残本,仅存70卷,此外并未见到其他完整的版本,所以这70卷残本亦颇足珍贵,曾影印收入《四库珍本丛书初集》。卷首及卷1-6原缺,卷7-13为记,卷14-20缺,卷21-30为序,卷31-32缺,卷33-43为书、说、题跋杂识等各体文,卷44缺,卷45-57为碑铭、传、铭等各体文,卷58-59缺,卷60-68为表、策题等各体文,卷68-86缺,卷87-96为各体诗,卷97为“同年录”,卷98为“濠梁录”,卷99为“进牌录”,卷100为“归程录”。除所缺各卷,行文中仍有缺失。《四库全书总目》评本集:“今观所作,虽不能与濂(指宋濂)并惊词坛,而义有根柢,词有轨度,与濂实可并肩。未可以名位之升沉,定文章之优劣也。”
37.73 万字 | 2024-08-28 09:20更新
道家著作。撰者不详。四十三卷。为“正一道”的斋法全书。道教斋法多宗灵宝,故编首为灵宝斋法概论,以下分列修斋节次、灵旛宝盖、召役发遣、神虎追摄、分灯制器、宿启朝醮、坛仪法式、真文符箓、飞神谒帝、开明幽暗、变化法食、炼度更生等二十五门类,广搜符箓文字,详载行道仪法,可称正一道之斋法全书。收入《道藏》三○二至三一一册。
45.88 万字 | 2024-04-14 21:33更新
《升庵集》是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的诗文及一部分学术著作的合集。又称《升庵全集》《太史升庵全集》,明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编订并主持刻印。包括赋、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凡81卷。杂著是张士佩取《丹铅录》、《谭苑醍醐》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亦较《丹铅总录》为有绪。有明万历十年(1582)成都刻本。又有万历间所刻“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另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全、外、遗各集。明简绍芳编《杨文宪公年谱》一卷,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一卷,可资参考。
48.75 万字 | 2024-06-23 21:53更新
《弘道录》,明朝邵经邦撰。五十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选录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中有关纲常名教之“嘉言善行”,汇辑成编,并附加编者按语。全书分作仁义礼智信五品,每品又分君臣、父子、夫妇、昆仲、朋友五目。记事上起唐尧,下至明代万历年间。盛赞尧舜以来明君贤臣治世之业迹,历代名儒之经伦典范,宣扬儒家道德伦理。故此书虽名“弘道录”,其实与弘大道教无关。
41.11 万字 | 2024-07-28 19:44更新
《梼杌闲评》是明代佚名(一说为李清)创作的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祷杌闲评全传》,又名《祷杌闲评明珠缘》《明珠缘》,五十卷五十回,成书于明崇祯年间。《梼杌闲评》是一部直接反映明末政治生活的小说,作品严厉谴责了魏忠贤勾结客氏紊乱朝政,镇压东林党和复社进步文人、谋倾明社的种种罪行,攻击矛头直指阉党。该小说在描写明末的社会事件及风俗习尚上也比较真实生动,但是作者往往把严肃的政治斗争蒙上一层冤冤相报的迷信色彩,削弱了作品的揭露、批判力量。
34.60 万字 | 2022-07-16 08:17更新
《七侠五义》是清代石玉昆所著、俞樾修订的古代武侠小说,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改编,由近代学者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三侠五义》清代石玉昆所著。石玉昆,贵族弟子,号问竹主人。他“博学善辩”,乃“西派之超绝者。自著《三侠五义》等书,谈唱皆雅。殁后有《赞昆》子弟书,名重一时”。后人有续《续侠义传》、《续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后续小五义》到《十六续五义》等续书。
49.99 万字 | 2022-10-30 10:22更新
《骈体文钞》清代李兆洛编选的诗歌韵文,又称《骈体文总集》。共31卷,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18卷,包括铭刻、颂、诏书、檄移等各体;中编8卷,包括论、序、碑记、志状等各体,属于指事述意之作;下编5卷,包括边珠、笺、杂文等各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书成于嘉庆末年。
44.81 万字 | 2023-03-04 10:42更新
《无上秘要》,唐,不着撰人。原一百卷,今存六十八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参校版本:敦煌写本P.2861、DX169a+169a、DX2632a、S.80、P.2632、S.5382、P.2371、P.3327、P.3141、P.3773及《佚籍丛残》珍字二O所收罗振玉校录敦煌唐写本《无上秘要》卷五十二残本。
30.59 万字 | 2023-04-30 16:48更新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明正谧分会,日本亮润重刻序,明海眼合刻序,传灯总序,广镐跋,有科文。
42.97 万字 | 2024-03-20 10:35更新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42.59 万字 | 2023-04-14 11:33更新
《上清灵宝大法》,原题宁全真授、王契真纂,出于南宋。系宋元符箓道派道法总集之一。凡二十七门,六十六卷。
48.25 万字 | 2023-03-23 11:40更新
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明罗贯中 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隋公杨坚受周主禅即帝位建立隋朝(581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之间二百九十多年的隋唐两朝历史故事。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581)受周主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878)唐将高元裕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记述了隋唐两朝重大事件和主要战争,两朝重要人物皇帝、名将、忠臣、义士、仁人等。罗本《隋唐两朝志传》,乃隋唐系列小说的祖本,如熊大木的《唐书志传》、褚人穫的《隋唐演义》,后来的《隋炀帝艳史》、袁于令的《隋史遗文》都由此演变而来
30.09 万字 | 2024-07-17 10:16更新
《续西游记》是明代佚名撰写的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又名《续西游真诠》。一百回。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续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写唐僧四众取经东归途中的一段经历。唐僧徒众历八十一难到达灵山雷音寺,佛祖如来担心四人难以保护真经回去,询之因何心而取真经,唐、孙、猪、沙分别答以志诚、机变、老实、恭敬四心,孙悟空还随口答以机变心对付八十八种邪心。如来恐孙悟空机心生变,难保真经,派比丘僧、灵虚子两人暗中保护。他们携带八十八颗菩提珠和木鱼梆子,辅助取经师徒净心驱魅,护经返程。后四众在路途中遭遇诸多妖魔。最终,孙悟空等顿悟机心乃起魔之根,于是灭机心,笃真经,于路无阻,顺利回归大唐。
46.78 万字 | 2021-04-24 08:30更新
《九尾狐》作者:(清)梦花馆主著;觉园,秦克标点。清代十大社会谴责小说。《九尾狐》是清末继《九尾龟》之后出现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著名谴责小说之广泛暴露社会种种丑恶现象有所不同,《九尾狐》谴责的主要对象是娼妓,并由此暴露出社会上丑恶的一面。
34.17 万字 | 2022-04-13 22:53更新
《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撰。十六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自《焦氏易林》问世以来,历代未有为之详注者;至于以卦象解释《易林》之义,更无一人。作者认为,西汉释《易》之书,莫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文辞无一字不从卦象生,且无一象不本之《易》;于是搜求《易》象之根源,考稽林词之依据,校勘板本之沿革,纠正音韵之讹谬,逐字注释,撰为是书。同时所成之《焦氏易诂》,则为注余札记,重在以《易林》逸象诂《易》,与此书互可参照。
41.29 万字 | 2022-11-01 19:4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