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稻芉经

时间:2022-09-26 07:47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芉。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说。名之为法。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啖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啖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著。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大黑闇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于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著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已。而生染爱耽著故。不欲远离好色及于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后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于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名色之芽。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