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七女经

时间:2022-09-16 19:21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拘留国。在分儒达树园。与千罗汉俱。菩萨有五百人。及诸天龙鬼神。尔时拘留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蜜。悭贪不信佛法。大豪富珍奇珠宝牛马田宅甚众多。智慧无双。为是国中作师。常有五百弟子。复为国王大臣所敬遇。是婆罗门有七女。大端正无比黠慧言语。从头至足皆著金银白珠璎珞。随时被服。常与五百女人俱。喜自贡高恃怙端正。憍慢众人倚于富贵谓呼有常。每与国中人民共说义理。常得其胜。尔时有迦罗越名曰分儒达。闻此女大好。便至婆罗门所。谓言。卿家中自呼是女端正。虽尔当遍将至国中示人。若有人呵此女者。卿当雇我五百两金。若不呵者。我当雇卿五百两金。如是募九十日遍至国中。无有道此女丑者。尔时婆罗门即得五百两金。分儒达告婆罗门。今佛近在祇树园。佛知当来过去今现在事。又复至诚终不妄言。当将往示佛。婆罗门言。大善即与眷属五百婆罗门。国中复有五百女人俱。相随至佛所。佛时为无数千人说法。各各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婆罗门前白佛言。瞿昙。常游诸国。宁见有好人端正如是女者不。佛便逆呵之。此女不好皆丑无有一好处。婆罗门问佛。是女一国中人无有道此女丑。今瞿昙何以独道此女丑。婆罗门问佛言。世间人以何为好。佛言。世间人眼不贪色。耳不听受恶声。是则为好。鼻不嗅香。口不尝味。是则为好。身不贪细滑。意不念恶。是则为好。手不盗取人财物。口不说人恶。是则为好。不贡高绮语。知生所从来死有所趣。是则为好。信布施后当得其福。是则为好。信佛信法信比丘僧。是则为好。佛告婆罗门。颜色好不为好。身体好不为好。衣服好不为好。二言绮语不为好。心端意正此乃为好。分儒达即自还得五百两金。
  佛告婆罗门。昔者有城名波罗奈。从地底去佛。诸当来佛皆于是上坐。尔时有国王名机惟尼。作优婆塞。大明经。为佛作精舍。王有女悉为优婆夷。明经智慧端正无双。身上皆著金银琥珀珠宝被服甚好。第一女字羞耽。第二女字须耽摩。第三女字比丘尼。第四女字比丘罗辎。第五女字沙门尼。第六女字沙门密。第七女字僧大萨耽。常以佛正法斋戒布施讫竟。七女便相将至父王正殿。白言。我曹姊弟欲相随到冢间游观。王言。塳间大可畏。但有死人骨发形骸狼藉支散在地。诸悲哀者啼哭者满其间。有虎狼野兽鸱枭主啖死人肉血。汝曹姊弟。何为冢间。我宫中有园观浴池。中有飞鸟鸳鸯相随而鸣。中有众华。五色光目芝草奇树。众果清凉恣意所食。极可游观。汝曹姊弟。何为冢间。七女即报言。大王。众果美食何益万分。我见世间人。老时命日趣死。人生无有不死者。我曹非小儿。尝为余食所惑。王哀念我姊弟者。当听我曹姊弟。到城外观死人。如是至三。王言。大善。听汝姊弟所为。尔时七女即与五百婇女。严驾出宫门。七女即解颈下璎珞散地。国中时有千余人见之。随后拾取珠宝欢喜。遂到城外冢间。大臭处不净。但闻啼哭声。诸婇女及人民身体肃然衣毛为竖。七女直前视诸死人。中有断头者。中有断手足者。中有断鼻耳者。中有已死者或有未死者。中有梓棺者。有席中裹者。有绳缚者。家室啼哭皆欲令解脱。七女左右顾视死人众多。复有持死人从四面来者。飞鸟走兽共争来食之。死人膀胀脓血流出。数万亿虫从腹中出。臭处难可当。七女亦不覆鼻。直前绕之一匝。即自相与言。我曹姊弟身体不久皆当复尔。第一女言。宁可各作一偈救死人魂魄耶。六女皆言。大善。第一女言。此人生时好香涂身著新好衣。行步众中细目绮视。于人中作姿。则欲令人观之。今死在地日炙风飘。主作姿则者今为所在。第二女言。雀在瓶中覆盖其口不能出飞。今瓶已破雀飞而去。第三女言。乘车而行。中道舍车去。车不能自前。主使车行者今为所在。第四女言。譬如人乘船而行。众人共载而渡水。得岸便系船。弃身体去如弃船去。第五女言。有城完坚中多人民皆生长城中。今城更空不见人民为在何所。第六女言。人死卧地。衣被常好从头至足无有缺减。今不能行亦不能动摇。其人当今为在何所。第七女言。一身独居人出去其舍。舍中空无有守者。今舍日坏败。尔时第二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坐即为动摇。闻七女说经。如伸臂顷即从天上来下。赞七女言。所说大善。欲愿得何等所愿者。我能为汝得之。七女俱言。卿是释天乎。梵天耶。不见卿来时。自然在我前。使我知之。即报言。诸女。我是释提桓因。闻说善言好语故来听之。七女言。卿属者欲与我曹愿。卿是第二忉利天上最尊当为我等得之。我姊弟请说所愿。第一女言。我愿欲得无根无枝无叶之树于其中生。是我所愿也。第二女言。我欲得地上无形之处无阴阳之端。愿欲于其中生。第三女言。人于深山中大呼音响四闻耳不知所在。我愿于其中生。释提桓因报言。且止。我不能得是愿。诸女欲得作释梵四天王日月中尊。是则可得。今女所愿实我所不知。七女答言。卿是天上独尊有威神。何以不能得此愿。卿譬如老牛不能挽车。亦复不能耕犁无益于主。释提桓因报言。我闻说经故来听之。非我所知即便辞谢。七女默然无报。尔时空中有天言。今迦叶佛近在惟于陵聚中。何不往问迦叶佛。七女闻之大欢喜。即与五百婇女随来观者。冢间丧亡悲哀啼哭者。复有五百人俱发意往。时迦叶佛为无数千人说法。悉各前为迦叶佛作礼。却坐一面。释提桓因白佛言。我向者闻国王七女说经故来听之。七女便从我索是愿言。我欲得无根无枝无叶之树。无形之处。无阴阳之端。深山大呼音响四闻不知所在。我时不能报答。愿佛为七女解说其意。迦叶佛言。善哉发问多所过度。是事罗汉辟支佛尚不能知此事。何况于故。是时迦叶佛便笑。五色光从口出。照满佛刹还绕身从顶上入。侍者前长跪问迦叶佛言。佛不妄笑愿闻其意。迦叶佛告萨波罗。汝见是女不。唯然已见。此国王七女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来供养五百佛已。当复万佛却后十劫悉当作佛。皆同一字号名复多罗贲。刹土名首陀波。其佛寿三万岁。是时人民被服饮食。譬如第二忉利天上所有。佛般泥洹后。经道留止八千岁乃尽。是佛时说法。当度七十五亿万人令得菩萨及罗汉道。迦叶佛授七女别时。即踊跃欢喜便住虚空中。离地二十丈。从上来下悉化成男子。即得阿惟越致。五百婇女及千五百天与人。见七女化成男。踊跃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千人远离尘垢皆得法眼。
  佛告婆罗门。此国王七女富乐端正豪贵。尚不恃身作绮好。所以者何。用念非常。是身不可久得故。一切世间人但坐愚痴故。堕十二因缘便有生死。人生若皆由恩爱。从生致老。从老致病。从病致死。从死致啼哭得苦痛。人生若皆从恩爱。当自观身。亦当观他人身。坐起当念身中恶露涕唾寒热臭处不净。如是何等类身一坏时还化作虫自食其肉。骨节支解消为灰土。还自念我身死亦当如是。不当恃身作绮好。当念非常。若人施行善不自贡高绮语者。死后皆生天上。若施行恶者当入泥犁中。女人所以堕泥犁中多者何。但坐嫉妒姿态多故。佛说是时。婆罗门女即踊跃欢喜。解身上珠宝用散佛上。佛威神令所散住虚空中化作宝盖。中有声言。善哉如佛所言无有异。佛尔时便感动放威神。于座上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刹土皆为大动。光明照十方。百岁枯树皆生华果。诸空沟涧皆自然有水。箜篌乐器不鼓自鸣。妇女珠环皆自作声。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得语。伛者得伸。拘躄者得愈。手足病者得愈。狂者得正。被毒者毒不为行。拘闭者悉得解脱。百鸟狸兽皆相和悲鸣。尔时拘留国中人民。无男无女皆大欢喜。和心相向若得禅。佛作是变化时。拘留国王。捐珠踊跃欢喜。及百大臣婆罗门女。与其眷属及五百婆罗门。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五百比丘得罗汉道。国中五百人悉须陀洹道。佛说是经已。菩萨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长者人民。诸天鬼神龙。皆大欢喜前持头面著地。为佛作礼而去。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