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法灭尽经

时间:2022-09-15 17:50

    僧祐录中失译经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侄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侄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