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时间:2022-08-27 11:21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

  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皆是根本之眷属故。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况十戒况具戒况菩萨戒况定共道共摄善摄生戒耶。灾即二种。一者外灾。主人所事三鬼神及亭中啖人鬼是也。二者内灾。四百九十八人闻佛说经意中罔罔者是也。若信归戒之德。则一切皆消。故名戒消灾也。三印为体者。无常无我二印印于生死。寂灭一印印于涅槃。以诸法无常。故祸福靡定。以诸法无我。故善恶随意转变。以达无常无我。故心开意解悟寂灭理证阿罗汉也。依止真善师友为宗者。题名戒消灾应取持戒为宗。但持戒必赖师友之力。依止师友任运摄得持戒。故从胜说。如一县奉行戒善。即是以佛为师。佛乃三界众生最胜师友也。大姓家子饮酒醉卧。即是违师友教。故有逐出之灾。谨守四戒。尚不忘师友德。故致三神之畏。主人赖此客为师友。故得秉归戒而求见佛。四百九十八人赖二人为师友。故得再见佛闻法而证道果。故曰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然明师良友心近则近。心远则远。是以主人初过亭中。虽未见佛。信佛归戒。鬼即远去。四百九十八人。虽已见佛。因不信解。徒自罔罔。故以依止真善师友为宗。师友不真善。不能引入无上戒善法门。有真善师友而不尽心依止。亦何能速证四沙门果也。消灾证果为用者。依木叉力。能消外灾。能伏内灾。依定共道共力能消内灾。内灾既消。道果自克。如磨镜者。垢尽明现。即此经之大力用也。酪味为教相者。且约当分属生灭四谛法门。鬼神等灾是苦谛。迷惑不信是集谛。归戒十善是道谛。得阿罗汉是灭谛。若约开显。则同属无上醍醐。若约秘密及不定教。则置毒酪中。即能杀人。略分别题名竟。有读此经不知深义。谤为浅近者。今更作四番解释令于佛法不生邪慢。第一就事解释。第二约理解释。第三约无量因缘释。第四约圆顿观心释。就事释题。略如前说。经文亦自可见。约理解释者。空观之心为佛。身为舍卫。痴惑为酒。一县界无酿酒者。即是心存正观。身口皆善也。欲远贾贩行到他国者。出空入假也。故同学亲友者。生死眷属也。出酒欲共饮者。牵其烦恼夙习也。始犹固辞者。观行未失也。后便醉卧者。观行力微也。惧怖自首者。正信不断也。为亲所逐者。流浪生死也。三鬼神者。表三结也。行盗好宝福饶主人者。结使亦能暂取人天善道也。见尊客而惊走者。佛法正信敌体与结使相违也。主人从客受归戒者。明正信之力。犹能出生一切善法也。一心求见佛者。欲修正观也。经历一亭者。观阴界入也。女人表爱。啖人鬼表见。谓阴界入中具有爱见二惑所栖止也。留宿者。谛观阴界入法也。鬼去四十里者。正信能伏见惑不起即离等四计也。心怖退悔者。正观未成为爱所牵也。鬼得还来者。正信迷失见使复发也。女子藏男子于瓮中者。爱使亦具生缘慈也。叩问佛戒者。爱使亦能厌苦求乐。作出世方便也。鬼说归戒者。利使亦能伏断爱染也。又皆表烦恼即菩提。所谓解集无集而有真谛也。二人归佛鬼遂走去者。由正信力发于正见。邪见随灭也。相随见佛者。专修正观也。四百九十八人者。诸余心心所法也。罔罔不解者。未得心王力也。佛笑放光者。正观开发也。心开意解得阿罗汉者。证空理时心心所法皆空也。约理解释竟。约无量因缘释者。戒有无量戒。所谓自行五支。利他十支等。具如涅槃及大论广明。以要言之。即是真谛戒俗谛戒第一义谛戒也。灾有无量灾。所谓外则分段灾。变易灾。内则见思灾。尘沙灾。无明灾。真谛戒起。见思灾消。分段灾随消。俗谛戒起。尘沙灾消。第一义谛戒起。无明灾消。变易灾随消。酒亦有无量酒。所谓三毒酒。散乱酒。禅定酒。无知酒。无明酒。醉三毒酒。卧三恶道逐出人天国。醉散乱酒。卧杂居地逐出禅定国。醉禅定酒。卧色无色界逐出无生国。醉无知酒。卧方便土逐出无碍国。醉无明酒。卧果报土逐出寂光国。鬼亦有无量鬼。所谓见思鬼能使真谛法财空尽。三界死丧不绝。尘沙鬼能使俗谛法财空尽。利他死丧不绝。无明鬼能使第一义谛法财空尽。真常流注死丧不绝。见思鬼能盗人天伪宝。尘沙鬼能盗偏真小宝。无明鬼能盗二谛种种功德之宝。以未达性具。总名行盗他方。佛亦有无量义。所谓劣应身佛。带劣胜应身佛。胜应身佛。报身佛。法身佛。见亦有无量见。所谓依事识见。依业识见。又随相见。观空见。随处随时见。不以二相见。了了分明见。女亦有无量女。所谓爱染为女。慈悲心为女。智度菩萨母母亦是女。乃至阿罗汉亦有无量义。且就所含三义释者。杀见思贼。杀尘沙贼。杀无明贼。见思断。分段不生。尘沙断利众生障不生。无明断变易不生。真谛三昧成。应受人天供养。俗谛三昧成。应受二乘供养。中谛三昧成。应受九界供养。有如此等种种义理。故不应视作浅近也。约圆顿观心释者。第二约理。已是观心。但就界内偏真未显。称性圆顿。故更略示以知梗概。若得此意则于一切佛所说教。圣贤撰述。若大若小。若顿若渐。若偏若圆。若了不了。乃至治世语言外道典籍。皆顺实相裨益真修。永离诤执之愆。亦免说食之诮。夫言戒者。即是从自性清净心所起无作妙善也。故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梵网经云。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夫不生不灭等。即是无染真法性也。方便庄严。即是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也。行者若不达法性。则所受戒不能坚固。或遇恶缘每多退失。如舍卫国人及客舍主人是也。若高谈法性。而不随顺修行。终不获戒善之益。如啖人鬼能说三归五戒。而不免见逐。今以全性所起妙修还合于性。所得无作戒体。等真法界。无漏无为。如一杀戒。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而得无作。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如一念中无作戒善无量无边。一切念中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如一杀戒无作戒善念念皆悉无量无边。一切诸戒无作戒善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是以未随顺受戒之时。尽十方世界。皆是杀盗淫妄饮酒昏迷之处。即皆我爱见罗刹损害夺命之处也。已随顺受戒之时。尽十方世界。皆我得戒行善远离灾害之地。即皆我亲师取友见佛证果之地也。未知法性未随顺行。则戒体境界无非是灾。能随顺行能观法性。则一切灾患。当体是戒。即灾成戒名戒消灾。如木生火火出木尽。非别有火能烧木也。试观扰乱主人者。是三鬼神。敬畏尊客者。亦即此三鬼神。安稳可宿者此亭。居瓮大怖者亦即此亭。索肉欲啖者此鬼。说归说戒者亦即此鬼。令男子迷惑不信佛者此女。使男子心悟还识佛者亦即此女。罔罔不可解者。佛在给孤独园所说之法。心开意解得果证者。亦即是给孤独园佛所说法。迷则十界俱迷。何但九界。悟则十界俱悟。何但佛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讵不信哉。若以三法释此三字。能消之戒。若事若理。无非三观。所消之灾。若外若内。体即三德。持一心三观无作妙戒。则何灾不消。达内外灾障全即性德。则无灾可消。三观名如如智。三德名如如理。理外无智。智外无理。互融互照。则非消非不消。双照消与不消。非消论消。即空义成。消无可消。即假义成。非消非不消。即中义成。当知一一字中各具三法。又当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性修交成。是名戒消灾义。今更就一念观者。本觉名佛。意识为大姓家子。心游理外为远贩他国。烦恼眷属为故同学。无明为酒。迷真法性为醉卧。智度方便为父母。违背寂光名出国。依六根聚名住客舍。三种惑为三鬼神。第八识为客舍主人。慈悲为女。迷之则成贪爱。邪见为啖人鬼。悟之则成般若。本有慧性名天帝释。与慧相应诸心心所。名五十善神。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既达佛道。无复非道。名鬼遂走去。本觉欲显为笑而光出。始觉合本名向佛作礼。不生不生证大涅槃名阿罗汉。了因种子名本师。缘因种子名善友。如此观解一念顿具一切诸法。触处洞然无劳远觅。然不得因见此说。便谓佛法止是寓言。都无实事也。托事表法。离事则法无从表。言近指远。泥近则远无由到。读经者幸深思之。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




佛说戒消灾经音义

月支 西域国名。或云月氏。在雪山西北。

支谦 汉末游洛。该览经籍及诸伎艺。善诸国语。武烈皇帝拜为博士。

舍卫 或云舍婆提。或云室罗筏悉底。此翻闻物。宝物多生此城。亦翻丰德。一具财宝。二妙五欲。三饶多闻。四丰解脱。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憍萨罗或云拘萨罗。未见有翻。

(艹/丞)仍 (艹/丞)与蒸义同。仍重也。频也。谓以酒互相薰蒸。

给孤独园 须达多长者所施园也。须达多。此翻善施。胜军王之大臣。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

沙门 或云桑门。或云沙迦懑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翻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义翻勤行。勤行取涅槃故。后汉书云。沙门此言息心。削发出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或云具名沙门那。此翻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翻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徧息内外诸恶者。圆教沙门。又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即佛等。二说道。谓说正法者。三活道。谓修诸善法者。四污道。谓诸邪行者。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音义




三结 身见戒取疑也。颂曰。身摄边见戒摄取邪见元从疑惑生。四钝皆由利使生。是故三结摄见尽。

自行五支 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具足无上道戒。

利他十支 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出大涅槃经圣行品仅列九种)一不缺戒。二不破戒。三不穿戒。四不襍戒。五随道戒。六无著戒。七智所赞戒。八自在戒。九具足戒。十随定戒。(出禅波罗蜜)

三毒 即贪嗔痴也。

三昧 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又云正受。正心行处。

九界 一地狱法界。二畜生。三饿鬼。四修罗。五人。六天。七声闻。八支佛。九菩萨。并佛法界则为十也。

三观 空观泯一切相。假观立一切法。中观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三德 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三种惑 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

诸心心所 心王有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藏识也。心所有五十一。谓徧行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别境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善十一。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根本烦恼六。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随烦恼二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此十名小随)十一无惭。十二无愧。(此二名中随)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此八名六随)不定四。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