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

时间:2022-08-11 10:27

 文虎  (民国)许德邻 著

  吴兴许德邻著

  溯源

  文虎者,讔谜之流亚欤?《文心雕龙》曰:“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麴;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词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隐语之用,被于纪传。……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
  按,所谓讔语者,于文虎属会意。《左传》:楚子围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麴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目于眢井而拯之。’”盖当战争之际,嫌疑易启,故设为隐语,暗示以意而望其援救。今之作文虎者实师其意,托辞以为用。言佩玉而呼庚癸者,《左传》:“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橤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所谓庚者,西方主谷也;所谓癸者,北方主水也。以庚射谷,以癸射水,特古人语意简质,不若后世之雕琢耳!大鸟讥其不飞不鸣。海鱼讥薛公筑城之无益。龙尾者,言龙无尾,谓楚庄王三十无太子也。裘者,臧文仲拘于齐,托微辞以遗其母书曰:“食猎犬,组羊裘”。其母见书而泣曰:“吾子拘而有木治矣!”皆设辞以通意,义或取诸假借,皆文虎之滥觞也。文虎俗称灯谜。谜者,谜语。刘勰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磁欲隐而显。”此盖拟文虎之要义,否则,非鄙即陋,不足观矣!
  诗三百篇,有兴有比,或托物以寄情,或假名以饰意。而文虎实祖此。史称东方曼倩善为隐语变诈风出。盖隐语、谜语,务主机灵变诈。讔之演而为谜,实机变之进化,意不厌曲,辞不厌诈;然须细腻熨贴,切中谜底,无一滞笔,无一泛字,回环曲折,自然关合。回文织锦,巧合机杼;如鬼斧神工,不可色相。探賾索隐,钩深致远。其指远。其辞微,所谓心险如山川者,惟文虎实利用之。
  文虎之术,通于六书。作者须略明六书之旨,而后比类属辞,参互通变。可以拓衢路,辟蹊径,置关键。长辔短驭,回□中节。凭情以会通,□□以适变,率由六书之皆(?)为之枢机,不可不审也。按许氏《说文解字·叙》云: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上下古作二二)。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如江、河是。(以水为形,以工、可为声也,亦曰谐声。)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如武、信是。谓止戈为武,古作■〈戈上止下〉戈,人言为信,会合人言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考、老是也。(注之义最广,转相为注,犹互相为训也,故老注考,考注老,如《尔雅释诂》有多至数十字共一义者,即转注之法也。)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谓令、长之类,一字两用也。凡一字具数用者,谓之假借。数字共一用者,谓之转注。此六书之大旨也。六书以象形为经,其余五者为纬(注:有些像律字)。凡天地人物之有形可象者,则象其形。无形可象,或同形而名义不同者,则即象形之字,或加一两笔以指其事,谓之指事。或合二、三、四体为一字,以会其意,谓之会意。或转其形体以取义,别成一字,谓之转注。或借其点画以取象,别为一义,谓之假借。或同属一类,则从其形为偏旁,而配合他字以明其声,谓之形声。此六书之要义也。文字之繁,千变万化,而不外乎此六者;文虎之义,亦千变万化,而要不离乎此六者。文虎之义,有指事者,有象形者,有谐声者,有会意者,有转注者,有假借者,有一字櫽括数字者,有数字笼罩数字者。或取一字加一、二笔以寓其隐;或就一字减一、二笔以附其意;或数字之中有一、二字救变其形以为窥倪之表;或引用成语而故减一、二字,以为猎较之饵。变通无方,神思默用。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夫人之气禀,高明沈潜,万有不齐,文变多方,要可各因性之所近,以运其神思。以六书为体,神思为用,然后炉锤在侧,变化随心;如六辔在手,而驷牡腾骖;如并驾齐驱,而一毂统幅。制首以通尾,尺接以寸附,皆本六书之义以为之经,故虽绝笔断章,而悬绪自接,铸词切理,而凑理皆通。
  夫精虑造文,各竞奇思。文虎之运机,如弈秋之穷数。因时顺机,导窍挟数,弥纶万窍,总备情变,要在奥而不拙,隐而不窒,复而不驳,□(约?)而不疏。不忌俗,俗而能妍;不厌诡,诡而能典。使人视之,如锦绘,如采藻,如神龙,如山鬼。妍如仙子,丑如嫫母,谲如精灵,渺如山河。击而中者,皆味之如甘腴,佩之如芬芳;或忍俊不禁,或仰天而笑,冠缨欲绝;有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者,此极文虎之能事而神乎其技者也,乌得以雕虫小技目之。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此实文虎之嚆矢也。解之者以黄绢为染色之丝,合丝色两字以射绝;幼妇者少女以射妙;外孙为女之子以射好;齑臼受辛之器,合受辛二体以射辤。“绝妙好辞”四字,以此八字为谜语之标,在今日视之,当令人喷饭;蔡中郎一代文人,何至质直至此。窃尝疑为稗官小说家所附会。顾形诸编简,世传以为美谈,意者谲变之习,古人所短欤?夫文虎实讔谜之裔,黄绢幼妇,语属讔谜,谓为文虎之权舆,殆无不可;且讔语兴于战国,而盛传于西京,史迁为传滑稽,备载其词;然海大鱼、龙无尾、庚癸之呼、河鱼之疾,玩其辞意,质而不雕,与中郎之“绝妙好辞”,声貌相似也。自晋世才人,习于轻绮,采缛雕艳各竞积存、机杼;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争奇,故机巧之缄,视古人为弥胜;文虎之作,竞奇斗巧,纵横离合,参互组织,极飞动隐伏之妙,故纵观古今之情变之数可鉴也。
  文虎之制,始于何时?以艺文游戏之事,既典册所不载,亦著述所不及,无可确证。“按《帝京景物录》云:灯市有以诗影物,幌以寺观之壁,名之曰‘商灯’,则此制由来已久矣。”语见钱塘梁晋竹所著《秋雨庵随笔》。“商灯”两字,不可其解,今人则以隐语粘于灯上,谓之“灯谜”,亦曰“灯虎”,殆即“商灯”之意欤。按谜语之说,人尽知之。谓之“虎”者,愚谓虎当作“虍”。《字林》:“‘虍’,虎文也。”《六书正譌》:“‘虍’,象其文章屈曲也。”孙可之所谓:“龙章虎皮”,其文炳然者,盖虎豹之皮,斑斓章采。文虎之作,“储思必深,摛辞必高,”趋怪而走奇,“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其质粹然,其文珣然,有如虎豹之皮,文章屈曲,令人望色目迷。以虎为虍,似义有可通也。或作“廋辞”,按《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注:“廋,隐也。谓隐伏诡谲之言问于朝也。”杨子《方言》:“廋,隐也。谓隐匿也。”作文虎者,必隐其意,饰其貌,谲其辞;廋辞之称,至当不易。又《集韵》:“索宝曰廋。”有令人寻素、探索之意,顾名思义,斯为确切。
  廋辞之作,最古始于春秋之世。就《左传》所载者,如宋人之讥华元:“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于思谓其多须也。鲁臧纥败于邾,国人诵之曰:“侏儒侏儒,使我败于邾。”侏儒,短小也,盖刺臧纥。《檀弓》原壤登水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狸首斑然者,喻木之文;女手卷然,喻木之光泽。皆饰辞以托意,是即廋辞之胚珠矣。《汉书·艺文志》载;“隐书十八篇”,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是则古人廋辞之大观矣。庄周之书,寓言八九,土马尘埃,骈拇枝指,皆廋词也。三闾《骚经》,美人香草,虽取诗人比兴之义,实启后世隐谜之端。原始要初,渊源可溯。
  《吴志·薛综传》:综,字敬文,仕吴,守谒者仆射。蜀使张奉来聘,综嘲之曰:“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勾身,虫入其腹。”以韵语作谐谑,令人忍俊不禁。文虎有以谐语出之者,薛综之语。盖后世“拆白道字”之所本也。曰“横目”,曰“勾身”,曰“虫入其腹,”如夏王铸鼎,穷形极态,非心灵手敏者,不能语此。元人词曲有“拆白道字”之例,如王实父“跳东墙女字边干”之类,合“女、干”两字为“奸”,饰辞甚浅鄙,以语出自不识字之红娘也;皆廋词中拆字诀之先导,惟廋词须避题面,不若“无犬为蜀”,“女字边干”之直率浅易耳。

  指要

  文虎虽小道,可以见性灵。非智力俱至者,作焉而不能工。飞摩弄巧,枝附影从。或辞高而理疏,或意静而文动;或玲珑剔透,极渲染烘托之工,或采藻铿锵,具绘影绘声之妙。非博揽兼收,旁通曲达,无以见机杼之妙。故于小学、经学、史乘、舆地、古今人物、以及鸟兽草木之名,皆须旁征博识,以为制辞之资。然须机捩灵敏,隐伏有制,使阅者如赤手捕长蛇,不施控骑生马,急不得择,莫可捉搦。又如远人入太兴城,始视之茫然自失及其几之既得,则勾心斗角,以极其制作之工,而后心领神会,迎刃而解。若平铺直叙,邱壑洞然,则味同嚼蜡矣!故制词须以学识为体,机灵为用。
  《六经》为文学之源:《易》多谈天,旨远辞文,以制廋词,每有神枢鬼藏之观,至有兴趣。《书》为记言之史,而训诂茫昧,解人难索。《诗》则摛风裁兴,藻辞谲喻,神韵天然。制词者每乐取之。《礼》章条纤曲,《左氏》之博雅渊浚,皆为藻饰易工之文。然经传文义,率多精奥,非略通训诂,则不能断章取义,鎔裁雅谜。故作廋词者,不可不略解经义也。史乘浩繁,毕生莫竟,然历代古人之姓字,以及近世郡、县之名称,好事者每以为制词之资;则于古今人名、地名,宜多闻多识者也。诸子百家之所著,卷帙浩繁,强半隐晦;然老、庄、管、商之书,人多习见,是所宜涉猎者。其他如唐、宋人之诗词,元人之戏曲,以及《红楼》、《水浒》、《三国演义》、《聊斋》之人名、篇目,皆拟词者所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者也。宜博览焉。
  《四子》书人多习诵,故以《四书》作灯谜者最多。然非习诵娴熟而洞明注释者,则制词难工而易射。要之制词之术,其用在乎通,其机在乎巧。惟通也,故以《诗》隐《易》也可,以《书》隐《礼》也可,以《经传》隐《四书》也可,以诸子百家之文,诗赋歌曲之语,与《五经》、《四子》互相隐射也可,即推而至于鸟兽、草木、方言、俚语、名物、象数、六书、音韵,凡成言者皆成文,成文者皆成理,无不可以融会贯通以致其用,故曰通也。然命意饰词,有假借,有会意,有形声,有转注,有指事,有象形,各□其用,尤各臻其神,所谓须无一滞笔,无一闲字。意丰而神全者,含蓄不尽,体约而施博者,櫽括无遗。此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者也。故曰,其机在乎巧也。
  诗有体,词有律,曲有宫,文虎有格。格者,所以济训诂、会意、象形、谐声之穷,而附系一格,以神其用也。文虎之作,不仅限于经史、诗词,自动、植物之名称,以至方言、土音、小说、俳词、诗韵、韵目,皆可以作隐射之资。而有时为会意所不能尽者,则系某格以补其罅,如诗之有叶声,辞之有叶韵,曲之有衬字,皆于原则之外,备比一格,损益变化,以神其用也。约举其例如左:
  一、升冠格,谓截去第一字。谜底与谜面之第一字无甚关系,则注升冠格。如用《诗经》“烝在桑野”射剧目一“秋胡戏妻”。以“烝”字与谜底无甚关系,故以“在桑野”三字櫽括大意也。又如用《琵琶记》曲文:“他心中有子,指望功名就”射剧目一“逼试”。即就蔡老当时心理,櫽括逼试本意,“他”字似属赘旒,故可以删去也。又如用古诗:“上依高松枝”射草名一“女萝”。因既有“依”字,题意已足,删去“上”字较为熨帖。故皆以升冠格出之也。略举其例,以见一斑。
  一、蜂腰格,谓删去居中一字也。如用“走马荐诸葛”射聊目一“双灯”。走马、诸葛皆灯名,而“荐”字实衍文,于谜底无关系者。又如陆士衡诗句“守一不足矜”射动物一“蘷。”删去“不”字,正以切贴题旨也。又如以士衡诗“四时不必循”射《易经》两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与前解同一用意。因引用成语,不能任意改窜,故标一格,以求适用。
  一、卷帘格,谓谜底字面须读自下而上,如珠帘之上卷也。如“欧战将终,宜息内争”射《诗经》一句“外御其务”。以卷帘格读之,即“务其御外”四字也。又有用“伦敦三岛,宣布共和”射《诗经》“美如英”者,以英本君主,将效美之共和也。又“孔子删诗,雅颂各得其所”射古人名“乐正求”。亦卷帘格,用《论语》:“然后乐正”意。此其大略也。
  一、解铃格,谓成句中有平、仄声假借者,解其符号,还读本音也。如有以“再醮又逢贪色鬼”射《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读作本音,即解铃也。又如以“厕上相语”射《论语》“便便言”者,“便”字解铃,则变其义。凡解铃者,欲以谜面变更谜底之意也,率含有诙谐之意。酒是先生馔,女为君子儒,其权舆也。
  一、系铃格,系铃与解铃为对待之名词,一增一减之谓也。如以“局局而笑”射《论语》一句“乐云乐云”。以礼乐之乐,变更其义,作欢乐之乐,当系一铃,以明其义。又如用“天子与三公坐而论焉”射《论语》“朝闻道”。朝当系铃,以申天子、三公之义。凡书中字义之属假借者,皆可以解铃、系铃出之,以表新颖。
  一、徐妃格,惟两字或三字之固定名词,其偏旁相同者适用之。如以“不如归去”射鸟名“鸺鹠”。以二字部首皆属“鸟”,祗取“休留”之意也。又有以“总统”射虫名“蟋蟀”者,亦取“悉率”二字之义。此格范围较狭,而于人名、地名、花草、鸟兽、虫豸之类,适用者为多,故举其例,以备一格。
  夫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虎之缛采,至为深切。右列数则,祗取其浅显易辨者,聊取老马识途之义,且亦不尽乎此。且六书之作用,以会意、转注为最广,廋辞亦然。故作廋辞者,多属于转注、会意二者,拘拘于格者,其义转狭而不能隽永。兹就所习见者数则,罗列于左,以见近人之用心,突过前人,较之“黄绢幼妇”,“横目勾身”相径庭也。“事父母几谏”射鸟名“子规”。“太史公下蚕室”射《琵琶记》“毕竟文章误我,我误妻房”;语带双敲,令人捧腹。“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射地名、官名一“玉环同知”;奇思云构,字字有神矣。“节孝祠祭品”射“食之者寡”;“国士无双”射“何谓信”;“谏迎佛骨表”射“是愈疏也”;“核”射“果在外,仁在其中矣”;皆细腻工贴,巧不可阶。又有以“元旦”二字射《西厢》两句“一个是文章魁首,一个是士女班头”;立意指辞,如玉尺朱绳,毫厘毕见。以“花斗”射《西厢》两句“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以“斗”字櫽括“蹴损、“抓住”四字,可谓心细于发。
  廋辞有以拆字斗巧者。余曾以“初”字射昆目二“裁衣、单刀”;因忆昔人有以“亥”字射《西厢》“一时半刻”者。又以“掠”字射《西厢》“半推半就”;“禽”字射《西厢》“会少离多”;以“昱”字射《诗经》“下上其音”;以“佯”字射《孟子》“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以“往来无白丁”射《论语》“问管仲”,犹为纤巧;盖谓“门口个个官中人”也。有以“春雨连绵妻独宿”射“一”字者,解之者谓“夫出不归,日藏不见”,截去“春”字之上下体而存居中一画;虽见巧思,然予谓其已入魔道也。有师其意者,以“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射“一”,谓“春少三日”,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有以“一年三百四十八日”射“筲”者,亦本此,谓个个小月。廋辞虽小道,过于纤巧,亦伤大雅,不可不辨也。
  廋辞有以数字櫽括数十字者。如“抱牌做亲”射《四书》“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可谓水银洗地,无微不入。予曾反其例,而以《红楼梦》原语数十字,射《诗经》一句者:“却说琥珀、珍珠走进贾母套间,正夹蜡花,珍珠道:‘谁把脚凳撩在这里,几乎绊我一交。’说着往上一瞧,吓得‘嗳哟’一声,身子往后一仰,可巧栽在琥珀身上。琥珀也看见了,便大喊起来。”射《诗经》“鸳鸯在梁”;虽不敌前人之工巧,亦堪博一粲也。
  廋辞会意,不计辞面之短长,要以工腻熨贴,言外见意为旨。昔人有以“亼”字射《四书》“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似嫌直率,后人即以“亼”字射《孟子》“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则吐故纳新,神气腾跃,以视前人,不可思议。余尝以“步步生莲”射《西厢》“是金钩双动”;自谓工切,闻杭友以“步步生莲”射《四书》“岂谓一钩金”者,尤觉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聊目、诗韵,皆入廋辞。有以“卢生重入邯郸梦”射聊目二“成仙、续黄粱”者;有以“头品顶戴”射聊目二“珊瑚、珠儿”者;此吴兴集园所制,天衣无缝者也。又以“无若宋人然”射“保住、苗生”;以“螓”射“美人首”;皆从背面傅粉,独具巧思。以诗韵入辞者,或集韵目,或集平韵,或集仄韵。昔人有以“火烧赤壁”集平韵十四字者,谜底为“艨艟通红东风中,曹操烧毛咆哮逃”;读之令人绝倒。又以“哀公问政”射平韵“蒋商王章”;亦工稳。集韵目者如以“美人计”射韵目四“贿送尤物”;以“不论尖团”射“有蟹咸佳”;以“梦五色笔”叠平仄韵四“文艳江豪”;或正面见长,或理枝循干。率皆超于象外,得其环中,见作者之巧思,亦文人之韵事也。谐谑俚语,间入诗词,而文虎亦采之。如以“闺女闲看秘戏图”射《左传》“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师其意者以“妓女看春宫”射《诗经》“我客戾止,亦有此容”。俚语则如以“精”字射“人之初”;以“力”字射“缩头一刀”;以“死人要债”射“活该”(北人俗语);皆令人忍俊不禁,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亦茶余酒后之噱资也。若以“公与夫人姜氏如齐”射《孟子》“然则有同欤”;则真谑而虐矣,文章游戏,不失诗人敦厚之旨可也。
  《文心雕龙》曰:“凡大体文章,类多支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此诚附会之金科玉律也。夫廋辞原于隐谜,隐谜原于附会。骥足虽骏,缠牵忌长,万分一累,或废千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作者不文,摭拾碎墨,限于篇幅,语焉不详。庄子曰:“人生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则以右编作开口之资也可。
  (《文艺全书》卷九)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