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儒论小学

时间:2023-10-08 07:52

诸儒论小学  (清)陈弘谋辑


  程子曰:古人虽胎教与保傅之教,犹胜今日乡党、庠序之教。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日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稍铄,更有甚天理?


  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学之法,以预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息,若固有之者。日复一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若为之不预,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


  人多以子弟轻俊为可喜,不知其可忧也。有轻俊之质者,必教以通经学,使近本,而不以文辞之末习,则所以矫其偏质而复其德性也。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灵。教之,示以好恶有常。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


  朱子曰: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礼,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会推将去,所以又入大学教之。


  古人都从小学时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及至长大,便止理会穷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已失,补填实难。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今则无所用乎御,如礼、乐、射、书、数,也是合当理会的。但不光就切身处,理会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礼文制度,又干自家身已甚事?


  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闲汩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


  刘元城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


  陆子寿言: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洒扫应对之类,皆有所习。故长大则易语。今人自小即教做对,稍大即教做虚诞之文,皆坏其性质。


  《弟子职》:“所受是极。”云受业去后,须穷究道理到尽处也。“毋骄恃力。”如恃气力欲胡乱打人之类。盖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


  东莱吕氏曰:教小儿当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窦日开。


  教小儿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今日之有资质者,父兄便教以科举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无识见,至有以得一第便为成材者。


  鲁斋许氏曰:《小学》内明父子之亲。言凡为人子、为人妇,幼男与未嫁女子,皆当尽爱尽敬,不敢自专。事亲之道也。


  凡人幼小时,不引得正,后便难了。如字画端楷之类是也。


  先生教小学生,凡读书倦时,则令习拜跪、揖让、应对、进退之节。或投壶习射,负者罚读书若干遍。每说书,不务多。唯肯款周折若未甚领解,则引证投譬,必使通晓而后已。


  又常问此章书义,若推之自身,今日之事有可用否。大凡欲其实践,不贵徒说也。


  先生又以用人与教人不同: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于其所短。故其教人,恩同父子,义若君臣。因其所明,开其所蔽,而纳诸善。时其动息而张弛之,慎其萌孽而防范之。日渐月渍,不自知其变也;日新月盛,不自知其化也。是以凡为子弟者,皆能自立为世用矣。


  林致之曰:今之教读,可方古闾胥族师之任,其有关于人才风化者不为不大。切须以身率人,正心术、修孝弟、重廉耻、崇礼节、整威仪,以立教人之本。守教法、正学业、分句读、明训解、考功课,以尽教人之事。凡日用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之事,俱依《小学》明伦敬身所言,及《童蒙须知》、《白鹿洞教条》、《吕东莱规约》、《程董学则》、刘敬堂、真西山《斋规》。其考德等事则依胡敬斋先生《续白鹿洞学规》。务要切实体贴,就其身以开导之;即事论事,迎其机以点出之;时其动息而张弛之;慎其萌蘖而防范之。凡君子、小人善恶,义利、轻重之辨,莫不反复晓告,恳切开谕,以发其心志而责之以必为。荣耀之、愧耻之,使之欢欣鼓舞,日趋于善。而本然良心得以保全,而不至于破坏。是今日救时第一义也。否则蒙养既失,习成难转,虽记得甚多,讲得其精,作得甚妙,只是工纸上之谈,而实于其身,曾不得几字受用。甚则任气徇欲,饰非文奸,败常乱俗,以古道为迂。以执礼为固,以廉耻为矫激。是正古人所谓侮圣言、不识字者也,岂得谓之读书哉!凡为师者,当以风俗为念,毋安常袭故,以误后学。


  尝闻诸先辈云,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夫世人们以终日百计营营者,不过为子孙计耳。不知子孙果贤耶,固不用尔之营营;果不贤耶,则尔之终日营营者,适所以益其过而纵其欲,鲜有不覆败者也。故爱子者莫要于能教;教子者莫贵乎以正。爱而不教者,固不得谓之爱。教不以正者,抑岂得谓之教乎?何以言之?人家之所以兴替者,在礼义之有无,子孙之贤否何如耳。假如子孙果贤而礼义果明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和气满堂,何富贵如之?况如此之家,天助人顺,鬼神阴骘,未有不兴且大者乎!苟子孙不贤而礼义不明耶,子忤其父,弟傲其兄,妻逆其夫。相残相贼,戚然不得以一日宁。虽有富贵,亦安得而享诸?况如此之家,神人共愤,覆载不容,又未有不衰且替者乎!胡尔为父兄者念不及此?知爱子而不知所以爱,知遗其子以财,而不知遗其子以德。间有知延师者,亦不过举业是工。又有以举业利迟,唯记诵对偶是言。吏家行移,不正杂书是习。其如礼义则视为无用长物,未尝一置之唇齿。如此者,虽曰教之,实所以害之。其得谓之教乎?夫人之立身立家,可恃可传以永久者,唯在乎礼义。而纷纷势利,如烟花过眼,须臾变天,亦岂是传家久远物耶?况有礼义,则虽贫贱,人亦敬仰之。无礼义,则虽富贵,人亦鄙贱之。历观古昔以来,多少身都将相而遗臭万年;穷居山谷而流芳百世者,唯是故尔!尔父兄若识破此意,则所以教子弟者,当使之觌德,不当使之觌利。当使之以耕读勤俭处家,不当使之出入官府,欺公弄法,以侥幸富盈之图。教之既正,养之既久,根基既已深厚,其资质之高者,德器成就,自足以佐邦国而光门户;其下者亦足以守法循理,保业宜家,不至于颠覆破败之虞也。故曰:老而不教,是为家之不祥。而中养不中,才养不才,贤父兄所以为可乐也欤?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