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观纲宗释义

时间:2023-04-21 16:11

 明 智旭述

  教观纲宗释义目次


  观非教不正四句  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半字满字  生灭门不生不灭门  对半明满  涅盘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  秘密不定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生灭四谛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实有二谛  诸行无常四句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煖顶忍世第一  八忍八智  真无漏三十四心  苦无逼近相四相  痴如虗空等  幻有空二谛  两种含中二谛  别入通三谛  圆入通三谛  诸法不自生四句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扶习润生  行则五行差别  一因逈出不即二边  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显中二谛  圆入别二谛  别三谛  圆入别三谛  圆建立众生  不思议二谛  圆证三德涅盘  十乘观法  附三慈体相

  教观纲宗释义目次(终)


   


  教观纲宗释义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述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禀教修行之法也教网万殊大纲唯八而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体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後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四观总为对治众生见思无明重轻诸病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须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着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


  观非教不正四句


  问教观止约自行化他本无二理何得云有教无观有观无教耶答得意之人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别言教只因众生但认语言为教不能与观相应但认工夫为观不能与教相应故设做工夫不以教印则盲修瞎链未免行邪险径名之为殆犹所云思而不学也设学文字不解观心则说食数宝究竟茫无受用名之为罔犹所云学而不思也。


  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化法四教则有四观化仪四教但有三观无秘密观故云略同又顿渐不定三教统该化法四教而顿渐不定三观唯约圆观故云略同明其不尽同也。


  半字满字


  喻出大涅盘经例如此方小学大学也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萨哆哆和和渐诱初学故如半字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名为大乘初门别教独菩萨法圆教纯明佛法故如满字此略判也细而论之藏通诠真名为半字别圆诠中名为满字又藏教不能通至别圆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别圆是半而含满别教须用藏通方便是满而带半唯圆教始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是满字法门也。


  生灭门不生不灭门


  三藏诠生灭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生灭门通教诠无生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不生不灭门亦一往略判也细而论之三藏或界内生灭门通教是界内不生灭门别教是界外生灭门圆教是界外不生灭门又通教约界内论虽不生灭约界外观仍属生灭以其但能体分段空不能体变易空故别教约界外论虽云生灭约界内观亦不生灭以其虽不体变易空亦能体分段空故○言界内界外者三界之内见思为因所感分段生死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内教三界之外方便实报二土无明为因所感变易生死为果别圆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对半明满


  诸方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故云对半明满然细论之或以通别圆对破三藏如维摩经五百弟子品是也或以别圆对破藏通如佛与弥勒论说俗谛诸大弟子谓说真谛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圆对破藏通别教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诃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别成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盘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也又为末世钝根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教也虽复四教并谈而与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後并不知常别教初不知後方知(初心虽知中道是但中理不具诸法不同涅盘佛性)唯圆教初後俱知今涅盘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异之三是追泯藏通别也既扶三权以助一实不同方等中对三之一是追泯圆教也。


  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


  会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是圆教也或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非涅盘非有为非无为等则是带别教义或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或说诸法实相三乘同证则是带通教义盖般若明空有共不共共即诸法本空三乘同证出三界四果幻缚是通教义不共即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断三土二死因果是别圆义若云依第一义空得成诸法犹是别义若云即第一义空顿具诸法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乃是圆义也细玩大部般若显发圆义为多为钝根人略带通别方便耳後人判般若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别教义何况知有圆教义耶。


  秘密不定


  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盖一音说法随类异闻异解就相知边则名显露不定就不相知边则名秘密不定也秘密故无可传可传便属显露不定又或一座说法两人所闻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则皆名显露不定若互不知则皆名秘密不定若此知彼彼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则约不知边便名秘密若约知边便名不定也。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则何一何四此所谓识取纲宗本无实法也因病设药大纲唯四开权显实究竟归一一为实三为权权实相对皆是不得已而有言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故云非权非实也然所谓非权非实者非谓出权实外别有一法名为非权非实但以权即实家之权故即非权实即权家之实故即非实犹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湿性耳湿性岂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归又翻传所说义又翻无比法通则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乃摩诃迦叶请阿难陀结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亦翻灭亦翻律通则佛所说教皆名正法毗尼别俱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诃迦叶请优波离结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後因诤故分为大众上座两部乃至分为十八部等久後流传力留五部也阿毗昙亦云阿毗达磨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通则佛所说法亦皆名阿毗昙别则摩诃迦叶自结佛所说论及阿罗汉所造诸论名为阿毗昙也问半满皆有三藏何故独名半字法门以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义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别满字经律二藏混同二者据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又智度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为三藏教也问何故不名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权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灭四谛


  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故名生灭苦谛贪分烦恼二万一千瞋分痴分等分亦各二万一千总此四分共有八万四千烦恼此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内心由此方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灭集谛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瞋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故名生灭道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故名生灭灭谛也问有为四相所谓生住异灭今胡但云生异灭复有处但云生住灭耶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後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处中说故云三相自无而有假说为生自有而无假说为灭中间暂有假说为住住不久停复名为异故言住即摄异言异即摄住也若二若三若四总显有为虗妄不实平等平等。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着人天色无色界果报故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由此二种无明既发有漏善恶不动三种行已便于现前一念心中引得将来三界受生识种即此识种便具名色六入触受等种故云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也复由迷事无明于昔因所感现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贪爱所谓于诸乐受则爱其合于诸苦受则爱其离等复由此爱而起于取所谓于诸乐受种种追求令其常合于诸苦受种种方便令其速离等以此爱取二种润生之惑数数溉灌心中识等五支种子令其渐渐增长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生则此身灭位任运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运迁变而至老死起于种种忧悲苦恼故云受缘爱乃至生缘老死等也所以无明及行为能引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十支属因皆约现世二支属果别约未来依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复起行等致使三界因果不绝足显轮回及离断常不堕无穷之过此释出在唯识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论解也问十使皆能发业皆能润生何故发业偏说无明润生偏说爱取耶答发业则无明力强举强以该弱润生则爱取用胜举胜以摄劣释此十二缘生更有多门分别具如识论须往寻之。


  实有二谛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欲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也。


  诸行无常四句


  若论此四句偈亦能横竖该摄一代时教初横摄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一一皆是无常生灭之法必须灭此因果方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体此生灭即是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二教虽证寂灭实无能受乐者以无复身智故别教则以分段变易二种因果通名诸行皆非真常皆是生灭门摄灭此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乐也圆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因果即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则不断痴爱起於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次竖摄者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以有为有漏故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法界以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法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今但用此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三学为能灭即道谛约因果为所灭即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显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为偏真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名字位中观察正因缘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别我法二执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因缘二种时方梵天等名邪因缘自然名无因缘也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自在能为主也然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若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性相为所生法即属圆教若谓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提为所生法即属别教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正色心因果为所生法即属藏通二教但通教则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幻梦藏教则以为实法耳故圆解则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别等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二教法执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三藏教法执今藏教则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也既从内六识因外六尘缘而生则三界依正决定不从时生不从方生不从大梵天生不从极微性生不从地生不从水生不从火生不从风生不从空生亦不从神我生亦不从本际生但由内因外缘和合所以虗妄有生则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法执也若法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故无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必非我所矣。


  煖顶忍世第一


  由四念处发四正勤断二恶修二善勤观四谛能发似解犹如钻火先得煖相故名为煖由修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谛观转明如登山顶洞览四方故名为顶由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由五根增长成力能破五障而阶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闻思修慧为增上缘资助本具无漏种子令发现行而人见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谓苦法忍苦法智等色无色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谓苦类忍苦类智等合为八忍八智忍即无漏禅定智即无漏观慧也无间道中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即慧之定解脱道中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


  真无漏三十四心


  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秪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渐顿种种不同。


  苦无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诸果名为苦谛如幻如梦当体全空所以无逼近相所谓生死即涅盘也见思烦恼有漏行业名为集谛不自他生不共无因所以无和合相所谓烦恼即菩提也既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道不二相非别有法为能治也既体达生死即是涅盘故灭无生相非别有法可证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与圆教即中不同。


  痴如虗空乃至老死如虗空无明如幻化不

  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痴即无明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名相与前藏教不殊但以体空智慧了达生即非生灭即非灭耳痴如虗空等者谛观无明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虗空但有名字毫无实体也行等例知无明如幻化等者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以当体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谓自他共离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谛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两种含中二谛


  通含别者幻有为俗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是真如其体不空故能为迷悟依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别教中道理体故名通含别二谛也通含圆者幻有为俗亦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如来藏亦名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时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时不空亦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空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圆教圆空圆中道理故名通含圆二谛也。


  别入通三谛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无漏是真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则三谛义成盖由前通含别二谛故成此别入通三谛也。


  圆入通三谛


  二谛同前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无漏则此非漏无漏具一切法圆中义成盖由前通含圆二谛故成此圆入通三谛也。


  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捡通乎四教无生之义局在後三藏通二教指六凡为诸法别圆二教指十界为诸法藏教明六凡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此四句出集论)则显缘起正理不堕四执也通教明六凡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说从自他共离而生且如妄情所计三界有为生法虽复万品差殊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无不尽先约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心生心应有二心又不对境时心应常生而实不生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境生心于我何与又圣者对境亦应生心而圣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为心境各无生性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须待共方生又设待共方生应有二心并生谓一从心生一从境生故而实不然若心境各无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无油众砂共压亦岂有油故非共生若云无因生者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无云何能生于心不应虗空突出心识故非无因如是四性检实不得心之生处则知心本无生也次约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境生境应有二境又心不缘时境应常现而实不现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心生境境还属心何得名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例如前破但以二心并生改作二境并生为异若云无因生者不应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检实不得境之生处则知境亦无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如幻梦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无生此无生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减但约种性差别有三乘人约悟入浅深分十地位耳别教明十界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则显不思议缘起正理皆以真如为迷悟依藏识为持种依以先知有真如藏识而用四性推简入无生门故为别教工夫也圆教明十界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无明生故非他生非法性无明合生故非共生非离法性无明别有诸法故非无因而生随一一法体即法界当体无生无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无生三千无性非生非无生唯一实相实相非生生亦实相实相非无生无生亦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因缘即中双照空假此是圆教初无生门一门一切门阿字即具四十二字功德余字亦然故为圆妙无工夫之工夫。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三界果报名为三苦解之则皆如空华无逼近相但是真空法性而已真谛即在虗妄苦谛之上如空处即在华处无二处也于此真谛假立四名四并即真真非事外乃是通教所诠之理今人谈玄说妙逈超情见壁立万仞总皆不能出此。


  扶习润生


  别圆二教证中道理则以中道法身为应化本譬如月印万川不须惑业受生也藏教说惑是实有故菩萨不可断惑断则不能三僧祗受生行道矣通教说惑是幻有故菩萨体幻而断正使正使既断设欲涅盘即便能入但由本愿力故不取涅盘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余习资于故业种子而得受生所谓思惑余习者非贪似贪非慢似慢非痴似痴等是也。


  行则五行差别


  戒定慧三名为圣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舍名为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理成行名为天行初地已上中道行也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即慈用也示同烦恼名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五行故不同前圆教则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後。


  一因逈出不即二边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体非是生死亦非涅盘藏通二教之所不诠又复不具缘了二因故不同圆。


  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已如藏教中释根本无明者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盘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议变易生死又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明尽灭方得二死永亡。


  显中二谛


  束通教之二谛以为俗谛则十界皆为俗也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界迷悟所依乃为真也明言中道为真故称显中。


  圆入别二谛


  当教以真谛显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已今明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则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犹属别义不有不空之真已成圆义也。


  别三谛


  显中二谛则合有之与空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今分此俗谛为二谓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谛之不有不空名为中谛则二谛三谛但有开合之殊义无增减。


  圆入别三谛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别义不空不有名为中谛中谛具一切法则为圆中矣。


  圆建立众生


  藏通别教虽亦各论四悉檀益而收机未普今圆教人穷心性源彻法界底自行既圆故四益亦普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用与适宜如一雨所润大地普洽也。


  不思议二谛


  二千性相皆名为俗一一无非实相故名为真三千之外无实相则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也实相之外无三千则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圆证三德涅盘


  法身德名性净涅盘般若德名圆净涅盘解脱德名方便净涅盘唯是一心更不纵横并别故名圆证藏通二教不知法身但有修得生空般若仅能净于见思未得一切解脱别教谓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脱始满则先後历别不名圆证。


  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众生法一一皆不思议皆得为所观境但初机之人则谓佛法太高生法太广故但就现在自己阴界入法以为所观又舍界入但观于阴又舍前四阴但观识阴又七八二识微细难观前五根识现起时少故但以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现前意识不起则已起则千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全体心外更无百界千如故也若顿了此现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三德秘藏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已徧破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道品则已到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魔则已心心流注萨婆若海是谓上上根人秪千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观心未能顿入应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云何诸佛已悟我及众生犹滞迷情由是缘无作四谛殷重发起四弘誓愿因发心故一发一切发登发心住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乐性具圆妙道品到事理彼岸登菩萨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萨婆若海知一切法本不思议是谓上中根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虽发心心仍散动未能登位应念心体本来寂照善巧调试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体明净则能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谓上下根人於第三善巧安心止观具足十法乘也若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必於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应以四性而简责之其根利者秪观一念三千无自生性即当悟入无生无生则无不生三谛圆显十乘具足若根钝者破自则必计他破他则必计共破共必计无因展转破尽方悟无生具足十乘若犹未悟必当度入相续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前念不灭後念续耶为前念灭後念续耶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後念续耶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後念续耶若仍不悟必当度入待待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待有念而立耶为待无念而立耶为待亦有念亦无念而立耶为待非有念非无念而立耶如此展转简责若能悟入无生无不生者则知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是谓中上根人於第四破法徧具足十法乘也若虽约因成相续相待徧破诸惑仍未入者应思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錍去膜养珠如郢匠去圣存鼻那得一向破法则破却成塞今须善识通塞若塞须破若通须护如圣王轮宝能破能安由此识通塞故即塞成通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盘涅盘寂灭无复生死则能具足圆妙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是谓中中根人於第五识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识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正勤策发缘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长而成五力调停七觉趣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而入秘藏则为到於事理彼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得诸法皆安乐性是谓中下根人於第六调适道品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调练无作道品而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应审观察何障偏重数数现起兼以事行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当尅证终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断无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证入位相分明则为永超魔网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足圆妙道品是谓下上根人於第七对治助开具足十法乘也然对治助开之时纵令钝根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故须深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亦仅仅小轻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必有强软诸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六根清净得顺道法易生法爱须离法爱而入分真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是谓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自运功毕运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观全性起修全修显性非横非竖横竖该彻也。


  附三慈体相


  生缘慈有六种差别 一凡夫修生缘慈成梵王福以爱为体 二外道修生缘慈取梵天果以见为体 三藏教二乘修生缘慈对治瞋恚作父母亲属想以世谛为体菩萨修生缘慈广行济度亦以世谛为体然皆不起我人等执依折空观得成 四通教三乘修生缘慈皆了生空依体空观得成缘六凡境亦得以世谛为体 五别教次第先修生缘慈亦以世谛为体不起我人等妄执亦是依析体二空观成(十信析空十住体空) 六圆教一心中修生缘慈知十法界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父母等想故以妙有为门得论六即。

  法缘慈有四种差别 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观诸众生唯是四大五蕴不生瞋恼随力济度以生空观为体(菩萨虽未证空亦得修空) 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亦如幻二乘随力济度菩萨弘誓徧周同以空观为体 三别教次第修法缘慈知空而不住空悟缘生法广度九界以从空入假观为体 四圆教一心中修法缘慈知十界缘生之法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法知其无性故以妙无为门得论六即。

  无缘慈有二种差别 一别教十回向不缘十界假名之众生不缘十界五蕴之法相惟缘中道佛性故名无缘以相以中道为体(若登初地後则与圆慈同) 二圆人初心即了三千诸法一一当体即中中道之外更无别法能所顿绝与拔难思得论六即故有观行无缘慈乃至究竟无缘慈义只一慈体而论三慈故三慈皆妙三慈皆论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种种差别悲喜舍亦如是但约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见他得乐心生适悦名喜怨亲平等一相心无系着名舍也。


  教观纲宗释义(终)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