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显正图

时间:2023-03-30 14:33

宋 妙生述

  

  三衣显正图

    会稽沙门 妙生 述
  三衣显正图者由前为之书既曰辨讹今复为之图以显正也辨讹显正虽前後之殊葢同救乎三衣之弊耳或曰子甞以彼出图为其不然今复自为之图者岂非抑彼而自扬求胜而好辨耶曰今图之所以兴者以能注之律文事相难晓故书图以显所注之义使当世日用之事无晦昧於时人者又谁曰不然但今人以异执为自得乃有六物图谬传於世者岂特以彼出图哉葢出之无益不足以补於行事但诬罔德取惑於时人非谬而何余以听寻之暇由观彼图之未然故甞述六物辨讹之书诚欲救始萌之弊岂有意为今之图但以彼之讹风尚未能遏故不获已而复有斯作者非求胜而好辨将欲殴其讹而归乎正耳。
  将释图相或文广略先以义求相从次第束之为十五科然後依图随科解释义须班列为後生起住衣之由致耳。
  初示衣财色量  二长短条表法  三刺一边缦缝  四押叶鸟足缝  五条叶靡左右  六助力揲四角  七四周当安缘  八节角刺卍字  九明破缘三缝  十重作缦刺缝  十一前後缀鈎纽  十二有上揲垢腻  十三辨揲鈎纽处  十四会摘解文  十五画图凭肘量
  前十二段且欲生起文之次第俾世人观图见文为作衣之式不虗设也所以示衣财色量最居首者由作衣诸法所托皆依皆财体如法而生然後三种坏色度身长短义之次第故须先明财体染坏既已如法度身肘量将欲割截必分其长短故长短条表法次二而生长短既彰必先逐条横刺一边为其叶相故刺一边缦缝次三而生横叶一边既已缦刺其开一边者当作鸟足缝而押定之故押叶鸟足缝次四而生随条刺毕当合诸条次第相押如横叶刺之之法竖而刺之故条叶靡左右次五而生条叶靡顺刺之既已而四角助力准文揲之故助力揲四角次六而生衣相既成犹恐四周有速坏义故四周安缘次七而生四周安缘既已如法当准传文刺其万字故节角刺卍字次八而生刺之毕而四周缘尚恐未坚当准他部破缘缝之故破缘三缝次九而生条叶边缘工已成就尚为单作故重作缦刺缝次十而生簪刺既毕及夫披着必须鈎纽故前後缀鈎纽次十一而生披时挽处受腻必多虑其数浣故辨揲垢腻处次十二也此十二段生起次第以为作衣之伦叙无错谬之失矣若下二衣单作时则除第十重作缦刺缝但十一科而已其余三段之文前後无在皆前笔之便葢辨其失有无之义耳。

  僧伽棃(此梵语也从用翻名入王宫聚落衣)
  受衣法(应求一人为对首羯磨云)

  此舍受法当在袈裟图下。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棃(若干)条衣受(若干)长一短(割截揲叶)衣持(三说)。

  舍衣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棃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
  其七条五条但改僧伽棃为郁多罗僧安陀会余辞同上。
  
  图中且据九品中末品大衣为式其十一条十三条与上九条皆两长一短(此品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此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此品上品)已上九品皆大衣也。

  郁多罗僧(从用翻名入众衣也)

  加七条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揲叶)衣持(三说)。
  

  安陀会(翻院内道行杂作衣)

  加五条法(同上)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摺叶揲叶)衣持(三说)。
  
  此之图相且据大衣下品九条为言必作衣时随衣财多少九品大衣任意作也此大衣制度既明其七条五条观图可作至如求财染色揲叶摄叶缦作等及正从品数并行护等具如钞疏等文今皆略者但欲明割截作衣之式以救当世盛行之弊耳。

  初示衣财色量

  三衣须布乞求如法三种坏色等人具知之(具如钞疏章服义等)先料衣财度身长短肥瘦或长五肘广三肘或六肘三肘半等或身极大小者当取通文不必依肘但勿过分过着稳便止(悉辨如显正仪)。

  二长短条表法

  图中长条者表圣增也短条者表凡减也故羯磨疏云圣增而凡减喻长多而短少也。

  三刺一边缦缝

  图中缦刺一缝者以显三衣之相内缦而外开故缦刺之祖师云刺一边者是也又所以不得直缝皆却刺者以世人之衣多缝少刺为异俗故故钞引十诵云却刺者是佛所许如法畜用直缝不得是世人衣为异俗故又防外道故(防外道抽线之缘也)。

  四押叶鸟足缝

  图中叶际缝者鸟足缝也(如前却刺)如丁字形以叶相一边既开当於三四寸间时作鸟足缝以押定之(准钞亦得作马齿缝)故羯磨注云听作鸟足缝疏解云押叶丁字有三叉相准此横竖叶相未必全开有人据钞引五分云缝叶着衣乃至一切吉罗者又据加法中注若揲叶令外相同割截刺一边开一边者似不可刺之然此五分等文乃显不得缦缝之义耳非谓全不刺也若坚执开一边等文则广中三肘等俱不可刺若然则传有外道以刀内於叶中之缘今叶既全开刀藏何地疏有押叶鸟足之缝刺於何所抑亦广中叶相披时风可翻转强之相时有不成故知不可执一文而塞其余说也。

  五条叶靡左右

  图中九幅是条鸟足缝边是叶左边四条叶顺左边(谓左边最外一条居下以第二三四条次第相押以为叶相钞云叶极广应四指极狭如[麸-夫+广]麦皆叶相也)右边四条叶顺右边(次第相押为叶相者准上可解)中间一条最居其上覆於两向使叶相顺於左右两边也故钞云左边左靡右边右靡中条两向靡靡顺也(其缦刺缝并押叶鸟足与挍叶是同也)图中叶相内缦刺缝边本有四周割截衣改之相但由就衣里刺之故其相於图中不可显也(此义如下为引感通传明之)。

  六助力贴四角

  图中揲四角者此皆助力以免速坏无别义也故业疏云为揲治擎举相助为力也。

  七四周当安缘

  图中四周安缘者由缘任持无速坏也钞云永上下破应安缘要须却刺等。

  八节角刺卍字

  (若据章服义斥云佛胷万字条条间施等此为传文所废又似据坐具为言故下复云左尼师坛等)。
  图中四角及长短条叶节头皆刺万字者此准南山别录灵感传五条之式也故彼文云是拘留孙佛衣乃至释迦涅盘後付嘱娑竭龙王令依此法服造八万领仍造塔供养镇後遗法而此安陀会四角及节头皆安卍(本式作万)字等(已上正文)其大衣七条今例准着之(不着则已例如坐具揲四角等)。

  九明破缘三缝

  图中四周缘内中间破一缝者此乃准感通传三衣破缘而缝之文也今为略引传文并注释之故彼文云三衣破缘而缝(谓於四周缘中破缘两边缝中间而其久固使不速坏则与四分安缘之意颇合但坚窂愈於四分耳)江表咸然此何不尔余曰四分无文故绝三缝(大师举本宗无文而答以四周之缘元有两缝并破缘一缝合有三缝今四分但云当安缘则缘有两缝耳故曰绝三缝也亦可应前问云三衣破缘而缝今答中省却衣破缘而四字故但云三缝葢问广而答略笔削之便耳)答十诵有文何得不用此制有以不可不行(天神再答文相可了但十诵捡文未见若後见文与此有异者吾当的从)。

  十重作缦刺缝

  图中缦刺缝内四周刺缝者是重作大衣之缝也不得与叶中刺缝相参故去[麸-夫+广]麦已後刺之此乃竝准感通传天神示南山重作大衣之式也亦为具引传文随难略释庶令新学无感谬传不同比人单引传文彼此同味传云又大衣重作师比行之然於上叶之下乃三重也岂得然耶大衣新作佛制二重天神谓南山能准行之然但单作已後乃通以布幅缦夹之耳又非割截则叶相内单作时本有二重更兼通夹一重故使叶相自上云下乃有三重天神谓条叶皆须两重令叶内既有三重故云岂得然耶即问其所作(大师问也)便执余衣以示之(天神示也)此叶相者表稻田之塍疆也田世稻田高低必有塍疆今法服乃敬田也既叶相有长短上下不同故类以表之以割截衣段就里刺之去[麸-夫+广]麦已後欲释此义先为评云以就里云文语通内外乍观文势似就衣外塍疆之里刺之田先表塍疆後方云以割截衣段就里刺之然但无文可凭今可取南山重作大衣但在衣里通以布缦及夫天神斥非但云一非割截二又多重之过不云不合在衣之里此则可准南山先非大衣之式亦准天神不斥之意故在衣云里向刺之似於文有据耳次为消文谓叶外条内方有一重当别施割截衣段随条长短阔狭就大衣里与衣叶相接而刺之刺时又患与叶中刺缝相当故复云去[麸-夫+广]麦已後是去[麸-夫+广]麦已後刺之耳或谓以衣段去[麸-夫+广]麦许者此则还有单疎之处不成两重且南山先重作大衣叶有三重者究其重作制意疏云厚重被形大仪是具圣制有以也今重数多处於理无爽但有不截之失耳天神尚斥云上叶之下乃三重也乃至云二又多重今於条中返只一重为然於理难信且制唯重尚以重为非制不许单反以单为是者未之有也此则条内表苗田世田以五稼填满其中谓之田也今法衣敬田亦以衣段於大衣里填满刺之故亦表其苗田也非谓余之二衣单作不得田名但田苗之相少欠耳抑亦天神不表余二衣也且大衣重作是制故具表之亦犹世田夏长秋收皆名田也又复入聚落等现福田相则下二衣单着入聚落佛制不许无衣开着非今所明田大衣福相具故制云耳又大衣单作但可成受持不许着用者亦以福田之相未具故制重作方得受用五条七条苗相少欠意可见也此是表法未必三衣皆须表也但虑有执文滞言相者故为曲疎耳叶上表渠相岂不然耶以世田塍疆外有畜水之渠今法衣之中则叶上内缦外开左右两缝以表塍疆故叶云中开用表积水云渠相也或可谓开叶处用表渠相以世田有高低衣叶有上下田必开塍为沟衣必开叶见相义类相似故可表之夫沟渠必用泄水水必自高而流下也彼世田有水必开塍疆以为沟渠用泄其水必使高低嘉苗增长以养形命也此法衣敬田必开叶见相以表沟渠似欲泄水必使高低福田之相见必生善用济诸有也故疏云由世稻畦随水高下致别沙门服衣现长短者亦以法服敬田为利诸有所言叶上者以叶望条次第而下以条望叶次第而上由开叶。
  第□□居条上故云叶上表渠相也。

  十一前後缀鈎纽

  图中前後鈎纽如图书示亦准钞疏也据文但逼横边四指八指之量其左右竖边鈎纽相无定量之文者良由人身量有大小不定葢度身而安也今图中且据着时以左边覆于肩臂右角绕于左臂而略分其相耳至作衣时未必如图不同比人画图但划条数不闻鈎纽之说故钞云佛自教诸比丘施鞙纽法前去缘四指施鞙(或作铉鼎耳曰铉)後去缘八指施纽等因辨今人谬施後纽於中条谬施前鈎於其右角致使三衣被体但周左臂而返不周於身也以衣前後缘起(具如感通传)搭肩搭臂皆由其右角今顿除之直以前鈎缀於右角者过在不思今又复以短角置於肩上者准疏搭肩上之文也此又不思之甚矣且准传文衣角搭肩之始本末制鈎纽若以此短角牵挽略至肩上既无鈎纽放手即落如何搭肩究其衣角本末有鈎纽并镇肩之物而能搭在肩者良以衣右角长而可搭肩上也後乃为风所飘方听坐具为镇肩衣等今人以短角置肩有纽则罕无纽则落殊不可推未制钮纽风飘之缘也加以搭肩之文是以後废前教也(业疏搭肩之文在前传绕左臂云文在後)且疏传本属一家制作文不能弦晓圣人之意而久两家行事耶况复天神所示亲从佛闻南山仰之书纪于传诚可以後传文为正不复疑也今不的从传文者但由所执衣角鈎于胸前既自狐疑又难追及前非遂赖疏文云搭肩上者意可见也复更别安鈎纽缋或一二三缦施无准无教可凭以衣四角疏钞但云揲四角不云别安纽缋此则由一人变为讹风使下有甚云者众矣故有生来不学於教无闻者乃承其讹风以谬缀纽缋云衣乐为被体又问其故乃答云我依律文一何可笑讹风化又甚云者有如是又可伤也。

  十二肩上垢腻

  图中揲垢腻处者钞云肩上应贴垢腻处疏云数浣本衣恐速坏故但摘补者足充清净。

  十三辨揲鈎纽处

  世多於鈎纽处别置小方片揲者此未见有文若准揲四角云揲治擎举相助为力者则鈎纽处擎最要今或揲云於理无爽葢亦相助为力也但大衣重作条叶但有两重不必揲也(揲亦无咎)若七条五条鈎钮果在叶上亦不须揲果在条中既只有一重鈎纽牵挽患其速破故类以四角揲之可也其实无文却之何咎今有好攻异者乃浪斥鍼工云而目云坛子非也者而不知此小方片揲鈎纽处无文可凭坛子之体既无坛子之名何烦妄斥所谓梦中加梦也。

  十四会摘解文

  然此重作大衣似不可摘解者则与钞摘作僧伽棃等文一陪相反欲使引彼证此文不相违者故略会通皆可摘解钞云若夫二衣余有一衣重数若二重三重四重应摘作僧伽棃乃至安陀会者既云摘作是於衣条之中摘下衣段更重作之非谓定摘下全成之衣故戒疏云止令摘解相叶作衣等不云摘解全成之衣世人疑谓若摘下衣段是几许工夫者请详疏文由夫衣故开以此衣段麤行急竟且充衣色耳若尔钞又云摘分持行不云更作者此乃由大衣重故听於条中摘分衣段但持单衣而行所贵持举轻揵耳不必更作也亦非摘下全成之衣若然则此重作大衣有缘俱可摘解传与钞文亦不相违。

  十五画图凭肘量

  图中大衣肘量且据萨婆多极量长六肘广三肘半(即长一丈八寸广六尺三寸也今内减为一尺八分以当长中一丈八寸也又减为六寸三分以当广中六尺三寸也)七条五条亦准萨婆多长五肘广三肘(即长九尺广五尺四寸今减为九寸以当长中九尺又减为五寸四分以当广中五尺四寸也)如是广长皆依量者所贵凭准圣教为画图之则也临事广长未必图肘量故章服义云三肘五肘大约为言临事制宜不局名教不同比人任意画图长广无准致使广中多而长中减也不以七条长而大衣短也竝由师心便出长广莫凭画图无功已备辨讹中述。
  丙寅绍兴十六年孟夏一日门人本慧重开
  东藏律师者大智律师之师乃慧监律师也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