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真可述
八识规矩解
明 真可 述
前五识
性境现量通三性
此言前五识。於三境中。惟缘性境。三量中惟是现量。三性俱通。
性境者。谓所缘诸色境。不带名言。得境自相也。相者。青黄赤白之谓。名者。长短方圆之称。现量者。谓对境亲明。不起分别也。性境属境。现量属心。三性者。善性恶性无记性也。三性俱通。以五识性非恒一故。
性境。若说根尘能所八法而成。是落小乘。如惟识则无有此境。此境现前。如明镜照象。湛然明了。不起分别。如云真境也。善恶两性在五识。虽无分别。而照从是起故通。
眼耳身三二地居
三界分为九地。自地狱至六欲天。皆欲界也。为一地。四禅色界也。有四地。四空无色界也。有四地。共为九地。欲界名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是为二地。止有眼耳身三识。无鼻舌二识。以无段食故。自三地以上。则五识俱无。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二句。言五识心所。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六。今止有贪嗔痴三。共心所三十四。皆任运无分别者。
五识同依净色根
白净色根者。指胜义而言。惟天眼能见。盖落形质者。是浮尘根。岂能照物。以有胜义根在故能缘境。言五个识。同依胜义根而起也。
九缘七八好相隣
九缘者。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眼识具九缘而生。耳识惟从八。除明缘故。鼻舌身惟七。除空明二缘故。
合三离二观尘世
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观即能缘见分。尘世即所缘相分。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以为根识互生也。不知根之种现。但能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生识。则不可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也。小乘未破所知障。於法不了。故难分耳。
变相观空唯後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佛有根本智。有後得智。根本智乃实智。能亲缘真如。後得智乃权智。但能了俗。不能亲缘真如。果头佛已破见思惑。能六根互用。变起相分。复观相空。以不知前五及七八等识。遂自认为後得智。不知後得智。乃从根本智而得者。小乘虽有如理如量二智。特其名耳。岂真後得智耶。即後得智。在佛果中。犹不诠真。况因中乎。诠契也。根本智无分别。所以亲缘真如。後得智从色根起。是有分别的。所以不能亲缘无分别理。
小乘以无我为真如。断了六识分别执。便能六根互用。以为能亲缘真如。
偈曰。小家果头佛。理量徒有名。迷名不知义。疑大而起诤。五识同一觉。是以眼可闻耳。不能见色。实非本根咎。咎在分别者。以故见思破。六根即互用。彼小不知此。未究七八五。三者晓然了。横计渠自破。既破弃旧法。悲哀归大乘。罗什首初师。疑什亦有辨。一朝悟大理。仍复师罗什。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随八识转。佛位中第八识。转为无漏白净识。而相应心所。即成大圆镜智。歘尔现前。故云初发。则前五识即成无漏。三类身者。法报化三身中之化身也。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萨。丈六小化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萨。及二乘凡夫。随类化身。则三乘普被。六趣均沾。以止息众生苦轮也○前八句明有漏。後四句明无漏。
第六识
俱颂其造善作恶不定之功能。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善恶无记三性。现比非三量。性独影带质三境。俱通也。比者比类而知。非者情有理无。比度不着也。带质境有二。以心缘心。中间相分。从两头生。带本质生起。名真带质。以心缘色。中间相分。惟从见分一头生起。变带生起。名似带质。独影亦有二。一有质独影。五根种现。皆托质起。一无质独影。缘空华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是五尘落谢影子。止缘过去五尘。与未来变起五尘影子。不缘见在五尘也。
前生六识。揽法尘影子。以成今生形种。今生又因形起影。是来生受形种子。今生若能六识作观。破了我执。不揽法尘。则不受分段身矣○六识轮转三界。显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此句是标数。性界二句是立名。欲令众生因名以阐义。因义以会理。会理以致用。致用在作观。上说致用以体道。体道以立德。
善恶临时别配之
六识遇善境时。与善心所相应。遇不善无记境时。与不善无记心所相应。故曰别配之。此特平平缘耳。若增上缘。则善心勇猛。恶心所俱转。而为善矣。
性界受三恒转易
六识於三性三界。并忧喜苦乐舍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善十一等。余徧行五。别境五。不定四。共五十一。亦相连性界受等转易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动身发语时。於八个识中。行相最胜。以有情故也。
引满能招业力牵
引引起也。满圆满也。言六识能造业招果。
发起初心欢喜地
欢喜地因断分别我法故。
此识於初地初心。转成无漏。以断有分别我法二执故。
俱生犹自现缠眠
无分别我法二执。与生俱生。此时尚未断。犹缠缚眠伏。以所知障未断故。
远行地後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乃第七地也。此地以前漏无漏。间杂而生。至此地後。则俱生二障。永不现行。而纯无漏相应心所亦转为妙观察智。而圆明照大千矣。
第七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
七识於三境中。缘带质境。三性中。惟有覆无记性。有覆者。障蔽真性。通六识情。故本八识也。通情本故。曰相分两头生。
七识缘八识见分。为内自我。七识是心。本识亦是心。所以说。以心缘心真带质。八识是其本质故。七识既以八识见分。为内自我。则八识见分。即七识本位。八识见分缘色。即七识缘色也。色非真故。曰似带质。
问带质是带八识本质而生了然。如何是七识的境。八识能藏一切。所藏一切根身器界。我爱执藏。八识便有境了。这境从何来。是从六识来也。便知七识原无体位。其相分从六八两头而生。
随缘执我量为非
此识於无分别我法二执。是任运绵绵。故云随缘执我。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大随惟八。徧行五。别境止通慧。根本烦恼止具四。贪痴见慢是也。
恒审思量我相随
前五识非恒非审。六识审而非恒。惟此识恒常审推思察量度。执八识见分为我。故曰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既执八识为内自我。则有情恒处生死长夜。而不自觉。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四惑。即根本烦恼四。
六转呼为染净依
八个识俱为转识。惟六识作观。则诸识俱转故。转独加於六识。呼七识为染净之依。盖六识有分别。七识无分别。有分别依无分别起。以无分别。近无情故。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凡一地中。具初中後三心。即入住出也。此识於初地初心。断一分无明。便转成无满。为似平等性智。以因中转也。无功用行是八地无分别。我法二执至此尽断。故曰我恒摧。乃为真平等性智矣。
六识到第八地。转妙观察智。如何七识。初地初心。就转平等智耶。盖六识到观成後。转妙观察智。初作观时。转为似妙观察智。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十地菩萨。乃所被之机也。
第八识
性惟无覆五遍行
此识因中。於三性中。惟无覆无记性。缘境之时。相应心所。惟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识於三界九地之中。随六识善恶业力而生。以八识无记性故。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识最微细。所以二乘愚法声闻。不信有此。惟以前六识。受熏持种。断了见思。执为如理智。六根互用。执为如量智。以无明全未破故。所以大乘论主。反覆辨论。证有此识也。
浩浩三藏不可穷
能持种子不失曰能藏。受染净等熏曰所藏。七识执为我曰执藏。三藏体用深广故。凡小不达。
渊深七浪境为风
八识如澄湛之渊。由前七个识。揽前境为风。兴起波浪耳。
受薰持种根身器
此识能受前染净熏。能持根身器界种子。根是六根。身为内世界。器为外世界。
去後来先作主公
惟此识为总报主。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後异熟空
第八地为不动地。此识初至此地。才舍能藏所藏执藏。至金刚道後乃等觉位。异熟者。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金刚道後断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空也。
金刚观智。是智之名。言其坚利。能坏一切无明。有生住异灭。异熟空则瞥起一念无明空矣。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识至佛果位中。转成上品无漏净体。号无垢识。与相应大圆镜智。同发起时。普照十方圆明世界。
唯识略解
夫搜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洪蒙之源。破浑沌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耳。然识有八种。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妙绝。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即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则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据能观而言。谓之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後生耶。抗然生耶。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後生者。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才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於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澈。则八识之纲。思过半矣。
夫八识四分。乃相宗之纲骨也。阿赖耶识。末那识。分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谓之八识。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谓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识四分。初无别体。特以真如随缘。乃成种种耳。夫真如随缘之旨。最难明了。良以。真如清净。初无薰染。如何瞥起随缘耶。於此参之不已。忽然悟入。所谓八识四分。不烦少检。唯识之书。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则性宗所见。犹未圆满。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则相宗所见。亦未精彻。性相俱通。而未悟达磨之禅。则如叶公畵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欲其济亢旱。兴雷雨。断不能焉。是以有志於出世。而荷担法道。若性。若相。若禅宗。敢不竭诚。而留神哉。惟相宗名义数多。若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搜。实未易明也。今则取大略。稍论而疏之。但粗晓蒙孺耳。大抵阿赖耶识。通前眼耳鼻舌身五识。当并而发挥之。似觉易明。盖阿赖耶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又皆上品果中转也。若第七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三品者。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故七六因中转也。或曰。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故。其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成无漏。所变五根。自当即成无漏矣。能发五根既成无漏。则所发五识。遂成无漏何疑哉。或曰。既言八识转成四智。何故却言相应心品耶。对曰。唯识第十云。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识七识六识五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识成智也。大乘所缘缘义曰。言是带己相者。带与己相。各有二义。言带有二义者。一则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则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也。亲挟者谓之实境。变起者谓之假境。假境者何。即实境影子也。影子者何。谓前五识。亲挟实境。乃任运而缘。不带名言现量中也。譬诸明镜物临即照。原无心也。才觉妍丑。现量已灭。即落比量矣。余是知假境影子。意识所缘耳。又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亦假境也。今安慧宗中。妄谓因中无漏五识。能缘真如。殊不知五识成智。必待第八识转。而为。根本智。然後五识转成所作智也。此中目此智。为後得者何也。谓根本而後得也。以五识及第八识。皆属现量果上同转故也。彼谓因中五识未转智。而能缘真如。非妄而何。纵於果上。识虽转智。第能照俗。而不能缘真如。故护法师曰。果中犹自不诠真。况因中乎。
八识规矩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