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录邃和尚止观记中异义
天台弟子 乾淑 集
序中云。无漏总中三者。记家意易知。和尚云。将三界为三。即所止。无漏为。一即能止。从前次修无漏。止三界狱中来。故用三界为三。无漏为一。合为四也。
次云。一经一说如此者。记指前常啼等是。师意。常啼等但是成华严之一意。故言一说如此。
言余经亦然者。记云。诸经未引者尚多。师意不尔。但指下所引诸经是也。
疑者云者。犹闻上余经。亦然语。故请引云。愿闻诚证也。
次简非中。记云。先心次道。师意云。但是双标心道章门。何以得知。据後释十心中。皆云发心行道。以此验之。知无别也。
次或先起是心後起非心者。记云。是即菩提。非即十非。
师意云。是即二乘。非即九非也。何以知之。据後云是非并简。验知也。
次[口*(千/山)]中两番者。记意。前番约是非相对。是即菩提。非即十非。後番约内外。谓二乘外谓九。非为二边。虽一往分折。犹恐前单约内心。後约心境也。师意云。前一但就十为内外并等。後番[揉-矛+ㄆ]用。後是心对十非简是。谓菩提非。
结二十五法中立名者。记将令且下结。师意亦将不无观下结。据引经意。但至则及内外观经。又则尽故知。将此亦不无观为立名。由合为一段也。
生起十章末。结云。终至圣人方便。记独将二乘菩萨三境对圆方便方。师意但是当教方便。但是当未证前。又约发时未论入位。故通名方便。圆教通用十境为方便。不局二乘菩萨为方便也。言方便者。但是二乘菩萨未证真前为方便。证真了。不名方便亦不论发。
又私料简中云。无漏阴转成法性阴者。记云。灭後界外受法性身。呼为法性阴。师意。但即身得便是法性。不待灭後也。
又云。常见之人异念断者。记将内外凡为异念。经自释异念者八也。忍人也。人即忍也。即因也。
又次言先尼小信尚不可得者记云小乘信师意云但是少信心也。
又矢石者。记云可知。有言两人共战他。一用石。一用矢。战胜时各言有功。故二人诤其矢石有功。又有言。六因时。鶽衔矢长一尺八寸堕魏王殿。王命前朝臣共议。有言矢者。有言石者。故言名与矢石也。时有智人後来。言。不须此诤。此从卫国来。卫人长大。以用石为矢也。今不用此意。但取前诤意也。
又安心中法行安心中言。我观法相。观睡不除。当为说止。有大功能。记不别释。师云。以五停心观。止是譬定。似数息观。止是净水。似不净观。止是大慈。似慈悲观。止是大明呪。似十二因缘观。止是佛。似念佛观。师意如此对也。记不释。
又大经後料简中言四四十六门者。记不说。师意云。生门破一切法。生门立一切法。生门亦破亦立。生门非破非立。余门乃至灭门亦如是。故有三十十门也。
又会三聂提中言五众和合故名众生者。记将证前法波罗聂提。师意。正是受波罗聂提。五众是法。既属法摄。众生假名。故属受也。
又相待假中自作三假云无生法尘者。记云。因成相续中用观推之。已得无生之解。对此无解。故言无生法尘。师意不尔。但相待中自有三假。言无生法尘者。即三无为之法是无生法尘也。
又思假中。从若下界贪轻至非贪耶。记云。彼有多并但引一。故云一并。师意。一并下是止观家救毗昙意云。虽如是难。恐失佛意。故云。但佛有时对缘别说。不应言毗昙全非。故云假名何定。
又破思假中云次第断及超断者。记意不引。师意。但得名处。别言次第者。初用无漏智先断见。次断思惟五品便入灭者。得受斯陀含向名。言超者。初用世智断欲界五品思竟。後断见时即是断五品思也。故言超。以世智断惑弱故。只同次第。断第一二品後。由受多家生。故言家家。後例然。
又料简超不超後璎珞下。师意是证圆四句。记不说。
又五种不净後观心无常中云笼破系断去不还者。记云。无学方名系断不还。师意。但是一期命终名系断不还。故云印坏文成也。
又摄十八不共法中。余五不出。但总结而已。记但云。摄在慧及解脱无减中。但粗略对当。
师意。推法界次第意。将常照三世为三众生心。不须臾观而为说法为无异想。不失先念为慧无减也。余如文。
言作宗朝义者。记意。诸论但约当教。未若止观通有四教。师意不然。但是经共论约宗多少也。此本缘欲还本国。草草出。不委悉。虑不周施权。与记少乖。亦各有眉目。後人览者详而镜诸也。
指要钞(卷上)曰。又云。日本传来别行十门。题云国清止观。和尚录出。亦云体同等者。未审止观和尚又是谁耶。此人深谙一家教不。始录之本全不错不。岂以先死之人遵之为右。所立之事皆可依耶。如乾淑所录邃和尚止观中异义。乃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之三可尽遵不。况诸异义。特违辅行。自立己见。故皆云记文易见。和尚(云云)。此师又称第七祖。故知止观和尚多是此师。若其是者。则全不可依。既暗荆溪深旨。必有改易也。又日本教乘脱误亦多。唯有别行十不二门则全同(奉先源清)所定之本。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国。必是依之勘写尔。设是旧本。须将义勘。莫可专文。
志磐述曰。指要斥日本乾淑所录邃和上止观中异义。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三者。窃详邃师亲受止观於荆溪。无缘輙创此说。特乾淑辈为此私义。托邃师以行之耳。则知日本别行十不二门题曰国清止观和上者。皆其国人之依放也。指要又云。他既曾附示珠指往於彼国。必是依之勘写。据此又知国人依奉先所寄之本故。并托止观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四明之言。斥乾淑奉先耳。世人不窹。便谓斥邃师。请以此义为解。
日本宝地私记云。有记中异义一卷。是道遂和尚於弘决外引出异义。弟子乾淑闻而述之(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