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因由

时间:2022-11-16 18:56

  释迦如来将心宗传迦叶,付金缕衣以待弥勒出世。入涅时遗嘱云:“我涅繫百年后,有百饭王孙裔阿育王者,集成教法,收我舍利。”后迦毗罗国生阿育王。既长,见释迦遗语,会同当日闻经听法之天龙八部,护法神祗集成教法。王将正果,乃造塔于天上、人间、龙宫、海藏,供养佛之舍利。一日,王与师优波毱多点视其塔,至白国阳南村造塔所,乃问师曰:“此国山青水秀,有何灵迹?”师曰:“此处称灵鹫山,释迦如来为法勇菩萨时、观音为常提菩萨时,在此地修行。常提菩萨求法殷勤,法勇菩萨将无上菩提心宗在此尽传。后来观音菩萨尝来此处,去惟建国,王可令太子镇此也。”王有三子,遂封孟季于鄯郸,封仲子骠信苴于白国。王乃升焰光天,告天王曰:“乞遣天宫尊而贤者下降白国,神助吾镇国治民。”遂与师同往碧溪山入寂焉。骠信苴号神明天子,即五百神王也。传至十七代孙仁果,双诸葛人滇赐与姓张。至三十六代孙张乐进求朝觐,上封云镇守将军,唐贞观二年,天师观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上命访之,有细奴罗者出,遂为白国王。
  观音初出大理国第壹
  隋末唐初,罗刹久据大理国,人民苦受其害,自唐贞观三年癸丑,得观音大士从西天来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探访罗刹及罗刹希老张敬事实。村中人民一见老人如见父母,无不敬爱,备(爿守)剜人眼、食人肉,种种虐害人民事从头告知老人,老人乃慰众曰:“罗刹父子数将尽,尔等不日安乐,慎勿忧惧,然不可轻露此言,露之恐招其害。”众答曰:“但得彼父子数尽,虽不敢过望,惟求混度余年耳。”老人遂于圣元寺前趺跏而坐,手内忽现珠宝,并有二童子侍立,一人手执如意,一人捧圆镜,前现白象,鼻吐莲花,左有犬鹿,右有黄马。村人负斋供奉老人,老人弹指说法,开示众人。村中男妇愈加恭敬,如儿女依从父母,朝夕奉教,不忍相舍。五台峰之佛出场,即观音化现处,至今屡放祥光。
  观音化身显示罗刹第贰
  观音大士探知张敬是阿育王之后张仁果之裔,为罗刹希老。此时罗刹为害,张敬亦无之奈何,但当日与罗刹来往者,惟张敬一人。观音遂化为一梵僧住于其家。知张敬与罗刹厚交,便于引进故也。张敬见观音温柔慈善,甚敬爱之。旬日之后,进言于罗刹曰:“我家来一梵僧,自西天来,容貌端好,语言殊妙,真为可敬。今欲他往,我再三留之。”罗刹闻而欢悦,即令张敬引来相会。一见梵僧,心生敬爱,款待甚恭,凡出人起居,不肯相离,即以人眼、人肉为供。梵僧曰:“我受净戒,不食此物,如食之即为犯戒,他日受无量苦报。”罗刹闻说,善念忽生,乃曰:“长者至我家,不食我饮食,我心不安,欲与我要何物,我当如命,”僧曰:“我出家人要个甚麽!若王相爱,只乞赐安乐处地方一块,结茅居之,不识王意如何?”罗刹曰:“如此不难,但不知要得多少来的?”僧曰:“只要我的袈裟一铺,我的犬跳四步,就足矣。”罗刹乃笑曰:“太少了,任意去,任意去!”梵僧遂作礼而致谢之。
  观音乞罗刹立券第叁
  罗刹既概然以地许观音,则未识观音大神通力。越数日,乃告罗刹曰:“昨承大王悯僧远来,概然赐地,若是据占,恐招王怒,以我自思,求立一券,以为定准,方敢以袈裟铺之,白犬跳之,可求为遵守也。”罗刹曰:“长者太过于小心矣!袈裟一铺,犬跳四步之地无多地方,我既与之矣,长者何必多疑。”罗刹虽如此言,是袈裟未铺,犬未跳,而以为少也、小也。观音恐铺之跳之,罗刹不允,因此再三求其立券而后已。又转求张敬曰:“前承在中作美,王既赐地,僧以为无券则难免后日之反悔,僧心不安,乞再代恳赐券为凭。”敬又奉其言,复与罗刹曰:“前蒙大王赐梵僧地,吾信,以为王无悔矣。独异梵僧以为不立与他地券,则无凭据,不敢占地,恳王立与一券。”罗刹曰:“梵僧既然过虑,立券不难。”于是观音即延罗刹父子,请主人张敬并张乐进求、无姓和尚、董、尹、赵等十七人,十二青兵同至上鸡邑村合会寺,料理石砚、石笔、石桌、至海东,将券书于石壁上,今存其迹。
  观音诱罗刹盟誓第肆
  观音与罗刹立券,后复回合会寺,将石砚石笔送与灵昭文帝。今石砚、石笔在上鸡邑村西合会寺之北;石桌送在杨波远,今石桌见在杨波远村上。斯时,观音告主人张敬曰:“券虽已立,然恐罗刹之心叵测,不为万全之图不可,我愿彼父子对众立盟,才为定准。”敬答曰:“罗刹父子心果然叵测,诚不可不令盟誓也。”于是宛告之曰:“蒙大王赐梵僧地,此大王厚恩矣。既已立券,而敬知梵僧小心过疑,欲再求大王立盟,诚为远虑也。”罗刹笑曰:“梵僧何必如此过虑。”敬曰:“自我思之,既蒙大王赐地,又与立券已是实心,何妨再与立盟,使他无疑,足见大王爱梵僧之德意。”罗刹信之,遂往榆城西苍山下,对众立盟曰:“天地圣贤、护法,鬼神在上,我父子对众立盟,送地与梵僧,任其袈裟一铺,白犬四跳,此外梵僧不得复求我父子,不得反悔,如有反悔,我父子堕落阴山,永不见天日,护法天神作证。”梵僧合掌称赞。今教场西,大石版者,即罗刹盟誓处。今人于此解结焉。
  观音展衣得国第伍
  罗刹随观音至海东,观山青水秀,见石窟鱼窝,十分欢悦。乃凭张敬并建国皇帝大护法等,遂令灵昭文帝秉笔将券书于石壁之上。回至海西,又对众盟誓已。罗刹父子以为些小地方,不以为意,只知与梵僧亲洽相忘于尔我,又何尝计较地界之多寡与得失也,时刻聆受开示,皆忘其食人肉、剜人眼,渐生善念,若有不复为恶之状。此时,人民咸相谓曰:“美哉,罗刹父子得梵僧劝化,不复为恶矣!”父呼其子,兄唤其弟,俱向前感谢梵僧并建国皇帝、灵昭文帝之威力,有来奉酒馔者,又有来献茶饭者。梵僧慰众曰:“好矣,尔等大王父子为善了,自从今日后,不复为恶食人肉、剜人眼了,尔等安乐之日至矣!各自向善务业,不必猜疑还如前日之为害也”。村中人民皆唯唯作谢而去。于是观音对众将袈裟一铺,覆满苍、洱之境;白犬四跳,占尽两关之地。罗刹一见大惊,拍掌悔恨,此时有五百青兵并天龙八部在云端拥护,大作鉴证,而罗刹父子悔恨不及矣。
  观音引罗刹入石舍第陆
  罗刹见梵僧将袈裟一铺,尽将大理境内遍覆;白犬跳步,自西山到东山,上关到下关,罗刹父子怆惶失色,乃曰:“了了,我国土人民悉为梵僧有矣。”欲要反悔,则券已立,誓已盟,众人之前,自觉羞耻,乃自悔当日误听张敬之言,错与梵僧交接往来,于是父子私相语曰;“张敬受我父子深思,反陷我国土,即那僧阳为浑厚,阴为诡诈,愚弄我父子,并吞我地界。”虽怀忿憾,不敢反言,乃善告梵僧曰:“我国土人民尽属长者有矣。使我父子无居止之地,奈何?”僧曰:“此亦不难也,我别有天堂胜境,请王居之。”即以上阳溪涧内碌瓮摩出一洞,化为金楼宝殿,白玉为阶,黄金为地,化螺蛳为人眼,化水为酒,化沙为食,美味、珍馐、器具种种俱。将罗刹父子引入于内,罗刹父子见之曰:“此境界胜于旧时我国土也。”僧曰:“此处王如不愿,仍将大王所赐我之地相还。”罗刹曰:“此处极安乐,无不愿者,只求长者将我眷属移来,尽归于此。”僧着护法神兵将伊家眷属尽移于内,以神通用一巨石塞其洞门,僧变作黄蜂而出。罗刹惊吐其舌,僧令铁匠李子行以铁汁浇之,又造塔镇于洞上,使伊父子永不能出此。观音神通广大,罗刹恶业当终也。
  天生细孥罗主白国第柒
  金齿龙泉寺下有易罗丛村,村内有两夫妇止生一女,名茉莉(女羌),其貌端美异常,父母择配,不欲嫁平常人。有蒙迦独求娶为妻。蒙迦因捕鱼溺死江中,茉莉(女羌)往寻之,见江中有木一根逆流而上,遂惊迷若梦,见一美貌君子与之言语。既醒,痛哭而回。自后,常往龙泉池洗菜浣衣,于池边,又见前日梦中男子。是夜,忽至房中,因而怀孕。父母见之怪曰:“汝为吾女,吾甚爱重,汝夫方殁,人来求配,吾不轻许。今汝身怀孕,是自误以辱我夫妇。将汝流于他方,远断恩爱!”茉莉(女羌)曰:“非我自误以辱父母。因夫死,往江上寻夫,见木逆流,惊迷恍惚中见一男子,后往龙泉池浣洗,又见前梦中男子出而相戏,是晚彼男子至我房中,遂来往不次。”夫妇相语曰:“诚乃龙泉之黄龙也。”后生九子。金齿演习闻之,将茉莉(女羌)并父母唤去,责曰:“汝女无夫养子,风俗之耻,当加以刑。”茉莉(女羌)曰:“事不干我父母,因我至龙泉浣洗,龙王染我而生九子,实出无奈,我岂不肖,辱及父母。”演习曰:“汝既沾龙胎而生子,有何证验?”茉莉(女羌)即令九子用衣襟取沙往西山堆之,则成九岗。则演习信而省释之,即给与衣食而优养之。至今永昌城西山有九龙岗者,即其事也。
  茉莉(女羌)送子与黄龙第捌
  龙子九人,既皆长大。一夜,黄龙又至茉莉家见其子,与子相戏,其子亦不知其是谁耳。茉莉告龙曰:“汝子长大,其数又多,我为女流不能顾看,且为诸子受辱、受谤,汝当计之,幸无我累也。”龙曰:“尔既不能顾看,可将诸子送付与我来。”茉莉(女羌)曰:“送至何处?”龙曰:“当初相会水泉之侧,芭蕉竹林茂密处。尔呼之,我即应而出,接诸子。”茉莉信之,一日,遂将诸子引于龙泉之傍,向芭蕉、竹林茂密处呼之,黄龙即出,一一将子从水面接出。独幼子拉住母衣,茉莉曰:“独罗消不可与众兄弟去也。”茉莉谓龙曰:“幼子不欲去,乞留与我,俾我子母得以相依。”龙曰:“尔既无依,将幼子留与你,宜也。况众子久累于你,尔有情于我,我尚无补报,将幼子与尔,要小心顾看,他日报答尔养育之恩,而大昌其后者,必此子也。”其八子辞其母,并辞别祖父母,驾起五色祥云望空而去。茉莉(女羌)携幼子望云中观看,八子皆现龙象。蒙迦亦现龙形,金光烁烁,真一条黄龙也。黄龙帅其八子俯视茉莉(女羌),大吼三声,山川震动,竟飘然而去。茉莉(女羌)携其幼子告曰:“女父去矣,女众兄长亦去矣,女当善体吾意,毋贻母忧。”取名细孥罗。然细孥罗虽年幼,亦能入孝出弟,举止异众。须臾之间黄龙帅其八子又至家中辞曰:“吾至金阙缴旨,玉帝封八子为八部龙王,吾仍归本职,故来相辞耳。至于九子,仍白国主也。吾与女有厚望焉。”
  波细背幼主移居蒙舍观音授记第玖
  细孥罗,父名蒙迦,乃龙泉黄龙,因奉上帝敕旨化作人形,娶茉莉(女羌)为妻,竟生九子,其八子奉上帝命为八部龙王,其第九子与母茉莉(女羌)同处。其母见邻居不可与共处,移居哀牢山下。又有毫邻名三和者,图谋之。有仆波细负幼主避难,东迁开南城居之。及长,躬耕养母,娶蒙歘为妻,生子罗晟,娶寻弥脚。一日孥罗父子往大巍山下耕田,茉莉(女羌)婆媳做饭往馌,观音至其家化斋,婆媳将饭供之,观音曰;“不足。”婆媳即尽其所有而化之。做饭不及,只得煮麦粥送去,曰:“今日你父子受饿矣!我们才要来送饭,不想有一位梵僧到家化斋,将饭化已彼;又云不足,尽将所有化之。为此,做饭不及了,忙煮些麦粥来,你们将就充饥,时孥罗父子在彼歇息放牛,答曰:“我们不曾饿”,方才要食,观音又到。孥罗一见,欣然又将粥供之。僧曰:“我三次至汝家化斋,屡无愠色,真难得也。无有报汝,我已将罗刹除灭,已使汝为国主。”孥罗曰:“我福薄,怎敢当此?”僧曰:“汝之时至,不必辞,速用汝所佩之刀砍其犁柄数。”其数有十三刀。僧曰:“汝主大理国土十三代也。”孥罗曰:“谨谢长者。”观音授记曰:“汝主大理国土,俾世世子孙人民安乐。”言毕而去。时有张乐进求为云南诏酋长,具九鼎牺牲,请孥罗诣铁柱庙祭天卜吉。忽有金谷鸟,一名金汉王,飞在孥罗右肩,连鸣“天命细孥罗”三次。众皆惊服。孥罗遂登位,称奇王。遂进贡朝唐,子孙累世封王。传至舜化真,共十三代,凡二百三十七年。
  观音雕像遗爱第拾
  观音授记细孥罗回至主人张敬家内,对敬曰:“细孥罗非常人也。我将大理国土人民付与他掌管,主人以为何如?”张敬闻之艴然曰:“长者自至我家,虽无甚恭敬,但降伏罗刹父子而得国土人民,皆我挽维之力。细孥罗无寸功,何得膺此大位?”观音答曰:“非我私与也,天命有在也。但我至于汝家,多蒙看顾,(爿守)公分为宾居大王。谢公点苍中峰桃溪水一派,自洱河东山涌出,宾居地界灌溉一方,着彼处人民一年供奉牲仪三百六十副,胜于做王矣。”敬挽手致谢曰:“长者顾爱之恩。”又赐庙前金井、玉栏杆,香附子一种与敬,消宿食神效也。一日观音语敬曰:“吾事毕矣,欲辞而去。”敬再三哀留。观音曰:“时不可违。”敬曰:“其如我不能相舍何!”乃打鼓动众,会集远近村屯男妇,攀留不已。僧曰:“尔等既不忍舍,可取羊姜香木一段来,我自雕我像遗汝国中,见像即如见我。”像成,众人观之,其容貌无异,众皆欢喜赞叹,遂建寺以镇之。今圣元寺美髯古貌之像,即观音手雕也。
  观音口授方广经辞张敬入寂第拾壹
  细孥罗为大理国主,人民尽沐安乐。男耕女织,各安其业,熙熙攘攘,游于光化之天,然未曾深信佛法。忽一夜间,闻清幽之声,如歌如唱,令人可听。有起而伺之者,乃见一老人在途中经行唱念礼拜,至东方晓时不复见矣。众知是观音,乃问曰:“昨夜静时闻长者礼拜的音声,未识何所谓也?”僧曰:“我所礼拜者,诸佛菩萨名号,人若能一心敬礼,常常不断,可超地狱三途而登极乐,又能使人消灾集福。”众问曰:“如何是一心敬礼?”僧曰:“人人有心,心即是佛。因此心放逸把持不定,不能见佛。若籍此礼拜,时时存念,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心不散乱,久久自然明心见性,名为见佛,就是超地狱而登极乐了。即不能成佛,世世生生人身不失,常闻正法。”众人闻之,皆起信心。即礼拜曰:“望长者垂慈教诲我们!”观音令婆罗部十七人以白音口授之,不久皆熟。自是转相传授,上村下营,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西搭蓬礼拜,方广经。是日,彩云密布,观音驾云而去。众皆举首遥望,攀留不及。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口普)哩降观音第拾贰
  云龙洲东北箭杆场,有高岩一壁,名莲花峰。其处有一种人名唤(口普)哩,甚是怪异,不通声教,不信佛法,以射猎为生,操戈劫盗无所不为。观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斋,语众曰:“人生世上甚是难得,不可起不好之心,错过时光,虚度此生。须当回头,早晚恭敬佛天,以求解脱。”众曰:“此老人自何而来?”遂呼众用棍棒追赶,将近而不得,遽近之,而棍棒不能及老人身上。(口普)哩愈加恼怒,乃商议曰:“今日我们看这老者栖于何处?好下手。”他立于高阜处视之,乃见观音跏趺端座,泰然自得。众云:“好矣,这老者行不前矣,我等得以施其力矣。”遂将火缚于棍棒之上烧之,而火不能烧老人,反为自烧。众仍复举火又要去烧,则见老人已隔河而不能近矣。(口普)哩愈恨,欲渡河而追赶,水深不得过河。但绕河而追,自夜及旦不能至,止见老人驾彩云而立于虚空中,众乃惊觉,遂俯伏皈依,然后取香木雕观音像以供养之,年行二祭。从此回心向善,不复起杀害之心矣。
  观音利人民化(口普)哩第拾叁
  罗坪山后地名石明月者,其处人不知佛法。正当栽插之时,观音携白犬到彼乞化。彼云:“我们自做自食,化人的没有。”观音曰:“你们若肯化我,自然有余。”彼云:“你老人家也自做自食去罢。”观音遂行。又到一处,有三子母在彼食饷午,见老人过,乃曰:“那老人家想必饿了,请他来用些饷午亦好。”即呼曰:“长者来,请用我们些斋。”老人曰:“你们化我斋,我自有补报。”食已,以石投彼田中,作白语云“至秋获谷五十石。”语毕乃向山箐中行,遇兵马拥出,旗上书“(口普)哩雄兵”四字,观音劝之曰:“你们各人有妻子父母,出兵何益?况人身难得,当回心向善。”众怒曰:“此老者,出言无礼,推而斩之。”斩已,少顷老人复立于前,众欲复杀之,观音变一美女登于云中,又忽立于高峰之顶而唤白狗,白狗应而吠之,乃驾祥云向西北去矣。众曰:“此老人是天人也。我等无知妄为,招罪无量,当建寺立像,以求赦罪。”今万松仙境高峰绝顶,人呼为娘娘叫狗山。罗坪山后有村名五十石者,此也。
  观音化白夷反邪归正第拾肆
  观音山西南界有夷人一种,身穿白衣,腰系红褡包,手执竹枪,相习为党。观音化作老人,手持柱杖,从彼群党傍过,众云:“这老者自何而来,将他杀了。”老人曰:“你们杀我不好,成你们身上罪过。”众曰;“这老者极可恶!”群起将老人杀了,分为三四段而掷之。行方半里,老人又邀路傍,对众人说:“人上不可杀,杀人要还命。”众曰:“这东西古怪,杀了如何又复生,须用火烧之。”上前要将老人抬在火中,抬不动,将火拿来烧,火不着,老人反将众人须发烧尽,众人上前揪老人须,割老人耳,老人但微笑不动。众云:“你还不怕麽?”老人曰:“怕甚麽?我只恐怕你们堕火坑地狱。”众白夷大怒,着力攒砍,又将老人砍死,又恐复生,仍取火将老人烧为灰烬,入于竹筒中,掷在大江心。少顷,老人披着袈裟在云端曰:“你众人可能再来杀我了?”众视之惊惶,皆叩头忏悔。内有年老的说:“今日错矣!此老人是上界佛神,我等妄为,焉得无罪,从今要悔心向善。”此观音化白夷归义也。
  观音以神通化二苍人第拾伍
  观音化作梵僧,携白犬至海东崆石村化斋。村人不知向善,常畜刀枪,稍不如意,动辄厮杀。忽见观音白犬,皆起盗犬之心。此时观音已知之,欲藉此化彼,亦任其盗去。果然盗去,杀而食之。观音故意寻犬曰:“我有一白犬,随我到此,忽尔不见,恐有收得,乞放与我。”众曰:“我们不见你犬是黑是白,若是你犬不见,你叫而犬自应。”观音即呼其犬,犬于盗犬者腹中吠。众互相语曰:“此老者极怪,并犬亦是怪的。”遂大声曰:“你以我们为盗犬耶?”各回家取出棍棒、刀枪而唬吓之,观音洋然而走,复呼其犬,犬又于众腹中吠。众曰:“今日怪哉!此老者非妖怪而何?他到我们村中愚弄我等。”即上前杀之,刀皆不能近其身。内有一人名唤王乐,谕众云:“这妖僧不将他杀了,恐其他往别处扬我们丑。”急追之,愈追愈远。行至九重岩转湾山口,众欲射之。观音又呼犬二三声,犬在众腹中吠。众视之则犬随观音走矣。众腹皆痛,有伏于地者,有叫唤不止者,众忙作礼跪拜曰:“望长者恕我等无知冒犯,从今不敢妄为了。”观音遂与众回至上苍,将刀枪棍棒丢在上苍池中,彼时皆成莲花瑞草。至今九重岩石碑上写着:第十七排观音叫犬处。
  观音累世行化救劫第拾陆
  唐天宝八年,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虐无道,阁罗凤诏怒而杀之,事闻于上,上命元帅鲜于仲通并大将王天运二人领兵十万取大理。行至白崖,罗凤闻兵至,遂命子凤伽异统兵迎敌,遇天运于途,使人说之曰:“汉人待将军平常,不如任我国希老,富贵不少。”天运闻言,遂不专攻。于是白兵四下夹攻,天运败亡。仲通方欲进兵,被伽异埋兵后取,则汉兵尽亡,逃回者仅六七人。后有奸臣杨国忠欲欺上邀功,仍请兵报复。上令节度使李秘、何履光将兵十五万从交趾国来,至龙尾关,罗凤夜静揭营,汉兵内乱自杀死。上复令张阿蛮将兵二十万讨大理,白兵一时胆大,阵败难于抵挡。忽遇一老人曰:“你们兵败矣。速造十一面观音像敬之,汉兵自然不能施力,如明早不出,事不可救。”罗凤闯言,造而敬之。次日与汉兵会战,汉兵俱不能举动,束手待戮。诏兵复胜。汉兵死不计数,罗凤立万人冢以祭之,曰:“吾所诛者仇人,所祭者义士也。”事毕,追访老人,追至天长寺前,老人立于石版上,遂不见。众起石版,见石上有十一面观音像,即迎而敬之。又至宋时兵入大理,观音化作一老媪负石距之,官兵行至感通寺下,见一老妇用草索背大石,兵见而问曰:“汝老妇如何背此大石?”答曰:“我年老不过背小的,你还不见年幼男子背的更大。”兵乃闻言而相语曰:“老妇人之力尚且如是,若年幼男子必不可当。”乃缩然自退。今观音塘大石即遗记也。
  大杨明追段思平观音救护第拾柒
  唐明宗天成三年,杨干贞篡赵善政位,称大义宁国,伪号肃恭皇帝。即位之后,贪虐无厌,中外咸怨。所以大杨明称民怨以除干贞,竟篡其位。平地得国,只宜小心保守,夫何谣言怪异,信假成真。人言“段思平要得天下”。牧牛放马处、砍柴伐木处、打碓磨面处、会客闲谈处,佥曰:“段思平要得天下。”有人闻于大杨明,杨明怒曰:“段思平得天下,将我置于何地?彼必有欺篡之心。速令军土访而擒之。思平曰:“大杨明无故拿我,我不能辩。”但逃而避之。军士追急至上关,将获,观音化作一老人,在垅上打荞,思平道其事以求救,老人即将思平藏之,追兵至,问老人曰:“有一后生从此过去否?”老人曰:“不见。”兵闻言而返。老人引思平人船,载至下关。思平拜谢而去。观音遇段思良、董伽罗领一白犬来至。观音曰:“思平方过,速于此处去。”不一时,赶上思平,在品甸歇家,见彼架上有枪一根,遂以犬易之。此枪能透干牛皮四层。行至帝释山,又拾得鞍?(当作“辔”)一副,到狗村铺池中洗之,忽有龙马一只,自池内嘶出,思平以辔套之,遂获。思平无心得神枪龙马,天意其悠属乎?夫段思平者,三灵之子也。《自古通》云:梅树结李,渐大如瓜。忽一夜李坠,有娃啼声,邻夫妇起而视之,见一女子,彼因无嗣,乃收而育之。既长,乡人求配弗许。忽有三灵白帝与之偶,生思平、思良。及长,无依无倚,惟甘贫度日,不敢妄为。岂料大杨明信其谣言,以自取绝灭。此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段思平讨大杨明观音指路第拾捌
  段思平既获龙马神枪之后,转至蒙舍城,凡见思平者,皆生仰慕,归之者众,从之者多。自是入洱海城,屯粮聚兵三年,则三十六部酋长俱来拱服。军土众多,威风大振。由洱海过蒙舍,是夜思平连梦三事,令军师董迦罗解之,迦罗曰:“是天王无敌之兆,擒大杨明而王大理无疑矣。”遂祭旗进兵,起程之日,途遇松矢爨酋阿宙、阿汪,以义合兵相助。思平不甚欢喜,乃设酒劳众曰:“既承众列士兴义相从,是盛举也!我对众立盟:我若得国,不负大义,既患难与共,自然富贵同享。”即统兵直抵河尾。此时大杨明防备,关口难开。偕众散步游行,忽见沙边水际立一美女,谓思平曰:“君欲取大理,兵从河尾渡水,马从三舍邑进,一到成功,大杨明可擒矣。”思平依此而行,果擒大杨明而得国。既即位,差官回河尾访彼指路之女人,则不可得。思平又亲往访之,亦不可得,复于前日女人立处求之,则见有白石观音像一尊,思平领众迎而敬之。知是观音显化,遂立金像寺以崇报焉。段氏于是传二十二代,凡四百五十三年。宋天子常以敕书玉印封之。至元朝受封为大理路。高氏累世为相,历代荩忠,则忠义之名至今流传于不朽云。
  大理古称泽国,又名灵鹫山,又名妙香城,又名叶榆池。因此地山青水秀,诸佛菩萨常在此修行说法,开演道场,所以立名各异。彼时为土住者皆是西竺天宫圣贤降生,维持教化,如:张惟忠、李成眉买、僧顺圆、护疑、真证祟圣五代祖;董、尹、杨、赵等十七人精瑜伽教法,非贤而何?且有观音菩萨默扶,故谓之佛国也。菩萨累劫救护此处,盖有十八化云,备载《僰古通》,其本寺隔扇所图绘者十八化内仅有几段,余皆开国除魔始末,镂之,使千百年古迹如在目前。逐段缘由,原是僰语,但僰字难认,故译僰音为汉语,俾阅者一见了然”虽未见《僰古通》而大概不外于斯。按《僰古通》圣元寺建自隋末唐初,所以崇报观音菩萨开化安民之洪恩也。宋炎宗壬子年,寺毁,平国公高顺贞复建之,不旬日而成,皆菩萨显应,以灵木为重梁,迄今犹存,以昭灵异也。至明元帅杨连重修时,洱河水面涌出一石,孙杨桂楼手抱至寺,奠于兰若。楼台殿阁数十层,接连西山。后为水患,止存正殿。祈见之者,当思菩萨开化之恩,以崇报之也。
  康熙肆拾伍年丙戌孟夏之吉
  圣元寺住持寂裕敬刊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