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是战国时期慎子著哲学著作。《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已经失传。
0.83 万字 | 2022-03-29 17:07更新
《鬼谷子注》陶弘景注 。《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梁有陶弘景注三卷,又有乐壹注三卷,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
3.18 万字 | 2022-05-15 07:17更新
唐林慎思撰。林慎思有《儒范》七篇,辞艰理僻,不为时人所知,复研精思,再着一书。书编成,用《易林》卜筮,得《蒙》之《观》卦,有“伸蒙入观”之语,因用为书名。是书,采引前代君臣事迹,设为问答,说明治世之道。
0.74 万字 | 2022-05-16 16:34更新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兵家著作。相传是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1.42 万字 | 2022-08-03 20:43更新
《兵垒》是明·尹宾商编著的一部军事著作。全书共七卷。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字都有独立的含义,每字之下引战例加以说明,共引战例三百三十七则。是书具有明清兵书的显著特点,条分缕析,事理结合。许多精避论述,已成军事名言,虽非名家手笔,亦不乏真知灼见。
7.85 万字 | 2022-11-18 20:21更新
亦名《李氏文集》。明李贽著。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三为书答、杂述,较《焚书》同类篇目为多;卷十四至卷十七为史论,原载《焚书》、《藏书》;卷十八、十九为《道古录》;卷二十为诗,原载《焚书》。抨击六经、《论语》、《孟子》,否认其经典地位;揭露道学家之虚伪,提出“人外无道,而道外亦无人”(卷十九),反对道学家“远人以为道”;认为“圣人与凡人一”(卷十八),“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卷十九),主张“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同上);又认为“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卷十八)。
20.23 万字 | 2023-01-06 15:55更新
《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1.21 万字 | 2022-03-26 08:08更新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1.46 万字 | 2022-03-26 08:11更新
《扬子法言》十卷,汉扬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2.08 万字 | 2022-03-28 07:23更新
《潜书》是明末清初唐甄创作的哲学著作。《潜书》(1705)起初仿《论衡》之体,名叫《衡书》,13篇,署名唐大陶,意在权衡天下。后来逐渐增加到97篇,并改名《潜书》,署名唐甄,意为潜而待用。全书先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合4卷之数,共97目。全书主要是政论文,一部分是教育著作。所述内容不在于引经注典,更不同于汉后诸儒的文字章句之学,而在于针对时弊,吸取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的教训,提出一系列抨击君权专制和倡导以民为本的进步的政教观点和主张,旨在善政养民,摒弃程朱理学,以实学济世扶危,治国平天下。
11.72 万字 | 2022-05-15 07:29更新
《素履子》,唐张弧撰。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篇。其书新唐书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録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皆未着録。惟郑樵艺文略、宋史艺文志有之。盖其词义平近,出于后代,不能与汉魏诸子抗衡,故自宋以来不甚显于世。宋濓作诸子辨,亦未之及。然其援引经史,根极理道,要皆本圣贤垂训之旨,而归之于正,亦儒家者流也。弧唐书无传,宋晁说之谓世所传子夏易传乃弧伪作,旧题其官为将仕郎试大理寺评事,而里贯已不可考。艺文略及宋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后人所分析欤。
0.48 万字 | 2022-05-16 16:38更新
《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近代语录体军事著作。蔡锷辑,共12章,1.4万余字。清宣统三年(1911),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之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精神讲话”,遂摘取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每章后加评语,以阐发其军事思想。目的在于厉兵秣马,驱逐列强。1917年此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曾胡治兵语录》中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等前十章为治军问题。主张选将要慎重,为将要智勇兼备,练兵要严格。兵机、战守两章为战略战术问题,讲究持重谨慎。主张“简练慎出”,无充分准备不轻言战。以后发制人为主,又注 意抢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视以主待客持久待变,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
1.91 万字 | 2022-11-04 17:06更新
《墨子》一书在中国长期备受冷落,但书中保留有大量科学知识,如:力学、几何、光学,到了清朝中叶才开始有大量的学者考据。 孙诒让写《墨子间诂》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这之前,《墨子》长期以来“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他吸收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戴望、俞樾、黄仲弢、杨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黄绍箕称《墨子间诂》:“先生此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书雅记之晻昧,以疏证轶事。”
9.70 万字 | 2022-04-06 19:43更新
《种芋法》是明代黄省曾撰写的农书。一卷四篇。《名》篇详细考证、记述芋的各种称谓和种类;《食忌》篇介绍在食用芋时应注意的事项;《艺法》篇是全书的重点,详述种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事》篇则简要述及世人种芋的历史;收入《白陵学山》、《从腧集成初编·心刚科学类》等。
0.21 万字 | 2022-04-07 07:52更新
《新编诸子集成·墨子城守各篇简注(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我国军事家几无不晓得孙子兵法那一本书,但墨翟的守城方法,似乎还未得到人们的十分注意。墨翟的时期,大约比孙武不过略后几十年。据墨子公输篇说,以技巧著名的公输般替楚困造成云梯,要来攻打宋国。若要真正去研究墨子城守诸篇还需结合其他注释与更新的研究成果。
8.31 万字 | 2022-05-15 07:22更新
《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0.62 万字 | 2022-07-17 22:06更新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虎钤经》,明刊本,下同),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
8.26 万字 | 2022-10-03 21:46更新
袁淑(408--453) 南朝宋文学家。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官太 子左卫率。刘劭作乱时,为劭所杀。淑有才辩,能诗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袁阳源集》。
0.54 万字 | 2022-11-21 18:4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