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滥觞》一卷,元黄泽撰。泽字楚望,资州人,家于九江。大德中尝为景星书院山长,又为东湖书院山长,年逾八十乃终。故赵汸生于元末,犹及师事之,其《易》与春秋之学皆受之于泽者也。泽垂老之时,欲注《易》、《春秋》二经,恐不能就,故作此书及《春秋指要》发其大凡。卷首有延佑七年吴澄题词。据其所言,二书葢合为一帙。今《春秋指要》亦无传本,惟此书仅存。
1.05 万字 | 2022-12-06 18:45更新
《周易举正》三卷,旧题唐郭京著。序称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以校流行本、国学与乡塾之本,所改正135处,273字。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正,此书为宋人所托,是否唐有郭京不知其可。但能推究《易》理,因而为朱熹《易本义》所取。《津逮秘书》本。按撰者《序》称:郭氏曾得王弼、韩康伯手写之《周易注》真本,遂用以比校当世所流传之各种本子,举其错谬而纠正之,故曰《周易举正》;凡所改定之处,皆以朱墨书别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崇文总目》始著录,《书录解题》于宋咸《易补注》条下称咸得此书于欧阳修,是天圣、庆历间乃行于世也。洪迈、李焘并以为信。
1.05 万字 | 2022-12-06 18:40更新
《东坡易传》,宋苏轼撰。是书一名《毗陵易传》。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其书初遭元祐党禁,不敢显题轼名,故称“毗陵先生”,以轼终於常州故也。苏籀《栾城遗言》,记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於轼。今《蒙卦》犹是辙解。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籀又称洵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故朱子谓其惟发明爱恶相攻、情伪相感之义,而议其粗疏。胡一桂记晁说之之言,谓轼作《易传》,自恨不知数学,而其学又杂以禅,故朱子作《杂学辨》,以轼是书为首。
9.71 万字 | 2022-12-06 18:35更新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原不题撰人。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应为南宋杨甲及叶仲堪所编《六经图》之第一卷,元人张理增补。《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此书辑录北宋儒家所作《周易》象数学诸图,共一百三十九幅。以无名氏《太极贯一之图》及周敦颐《太极图》为首,以邵雍《皇极经世图》及司马光《潜虚拟玄图》等殿后。每图或数图之后附图说一则,解释图像之义。篇末载《古今易学传授图》,列举先秦至北宋《易》学源流师承谱系。是为宋代图书易学集大成之作。
2.74 万字 | 2022-12-06 18:27更新
《湛然居士文集》,亦称《湛然居士集》。诗文别集。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十四卷。以诗为主,仅第八、十三、十四卷收有书序碑记。书中有关西域诗六十余首,为扈从元太祖西征时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元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首,对研究其时西域情况和成吉思汗西征之事,具有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影元钞本、《渐西村舍》本、中华书局版谢方点校本等。
15.65 万字 | 2022-11-21 19:05更新
袁淑(408--453) 南朝宋文学家。字阳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官太 子左卫率。刘劭作乱时,为劭所杀。淑有才辩,能诗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袁阳源集》。
0.54 万字 | 2022-11-21 18:44更新
《兵垒》是明·尹宾商编著的一部军事著作。全书共七卷。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字都有独立的含义,每字之下引战例加以说明,共引战例三百三十七则。是书具有明清兵书的显著特点,条分缕析,事理结合。许多精避论述,已成军事名言,虽非名家手笔,亦不乏真知灼见。
7.85 万字 | 2022-11-18 20:21更新
明代华阴《道藏》本《孙子集注》的后传。嘉靖乙卯年(1555)刊刻。13卷。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称此书“即《宋志》所称《十家注》”。卷首有谈氏序。193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谈恺刻并序。前有《〈孙子集注〉序》,末署“嘉靖乙卯春正月穀日锡山谈恺书虔台之思归轩”。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穀旦”,义为“良辰”。经校查,这是依南宋《十一家注孙子》的翻刻本。书中凡引曹操注直称“曹操曰”,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同,而与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所依据的底本华阴道藏本不同,其引曹操注一律称“曹公曰”。款式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不同,宋人刻书习惯是在原文行内加注(双行小字),此《孙子集注》则是原文占一行,注文另起一行,低原文一格,用与原文大小一样的字,依序排列注文。此刻本对于校勘《孙子》有重要的价值(唯《行军篇》有若干错乱)。
15.63 万字 | 2022-11-18 20:16更新
《草庐经略》十二卷。是被人誉为中国兵学通论的一部明代兵书,史论结合,以论带史,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兵学的基础理论。乾隆抄本作八卷,道光抄本作六卷。卷下分篇,全书共一百五十二篇。每篇体例类同《百战奇法》、《白毫子兵* 》等兵书,先进行理论阐述,然后引用古代战例,或用兵故事及兵家言论,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全书内容比较丰富,对战争的目的、战略战术、治军用将、阵法训练、火器制造、赏罚原则、阴阳占卜、屯田粮饷等军事上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论述,既有对古代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阐发,又有对明代战争经验的总结。
3.06 万字 | 2022-11-05 08:52更新
《投笔肤谈》是中国明代兵书,著者署为西湖逸士,明何守法撰音点注。现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弘锡堂刊本。全书分上下卷,共13篇,以示“仿《孙子》之遗旨”。 全书逻辑严谨,重点突出,明显地反映出明朝后期的御侮思想。书中有何守法的题解和点注,题解指出该篇的主要内容和与其他篇的联系,注解解释原文并以大量战例为佐证。但“方术”中有些怪诞神异内容,则无价值。
2.88 万字 | 2022-11-05 08:34更新
《卫公兵法辑本》是《李卫公兵法》的辑佚本。《李卫公兵法》又称《李靖兵法》,是由唐朝的军事家李靖所着的一部军事著作,现在已经亡佚。《卫公兵法辑本》是清朝人汪宗沂根据《通典》、《太平御览》、《武经总要》书中所引的佚文编录而成。共三卷,即上卷《将务兵谋》、中卷《部伍营阵》、下卷《攻守战具》。
2.28 万字 | 2022-11-05 08:28更新
《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近代语录体军事著作。蔡锷辑,共12章,1.4万余字。清宣统三年(1911),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之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精神讲话”,遂摘取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曾胡治兵语录》,每章后加评语,以阐发其军事思想。目的在于厉兵秣马,驱逐列强。1917年此书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曾胡治兵语录》中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等前十章为治军问题。主张选将要慎重,为将要智勇兼备,练兵要严格。兵机、战守两章为战略战术问题,讲究持重谨慎。主张“简练慎出”,无充分准备不轻言战。以后发制人为主,又注 意抢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视以主待客持久待变,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
1.91 万字 | 2022-11-04 17:06更新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本、《宛委别藏》本多种存世。81章。该书从军事角度注释《老子》,强调治国治军要道、德、仁、义、礼兼用,统治者要戢兵去战,就要无为,不争。但要为止战而备兵,反对麻痹轻敌。在战略上,提倡以不欲求欲,以不为求为,应敌后起,常为客兵。该书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其企图以文治而非武力消除战乱的迂腐思想,不仅无济于当时,对后世也有不良影响。
2.36 万字 | 2022-11-04 17:01更新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李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7.48 万字 | 2022-11-04 16:54更新
《纪效新书》是明代戚继光创作的军事著作,属于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纪效新书》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体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7.78 万字 | 2022-11-04 16:49更新
《孙子略解》(即《孙子注》),曹操著。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1.75 万字 | 2022-11-04 16:34更新
《兵经百言》为中国古代兵书之一,《兵经》全书共分三个部份,上卷智部,28字条,主要讲设计用谋的方法、原则;中卷法部,44字条,主要讲组织指挥及治军的方法、原则;下卷衍部,28字条,主要讲天数、阴阳及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该书作者揭暄,字子宣,明末广昌人。史载:“暄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 清军攻陷南京之后,揭暄与父衷熙举兵奋起抗清。时父子二人赫赫名声,响震江闽之间。后来,清兵攻占福建,揭暄遂归隐山林,最后幽抑而终。
1.51 万字 | 2022-11-04 16:23更新